儒道天論發微

儒道天論發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哲學的特質,是嚮著超越界開放的人文主義,
  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

  不同名稱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

  這樣的超越界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而「呈現」齣來,
  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曆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麵貌。

  本書從《詩經》、《書經》、《左傳》、《國語》等書,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人所論述的天論概念,
  闡發幽微,
  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傅佩榮教授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與關懷,深受方東美先生的啓發。真正著手認真研究,則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念書時,選讀餘英時先生的課開始。方先生以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博」之,餘先生以曆史文獻的考證與論據「約」之。經過這一博一約,傅佩榮教授踏入瞭中國哲學的園地。

  傅佩榮教授主張,一般論者多以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這種看法容易引起誤解,譬如以為中國人的視野隻是現實的人間世界,即使道德規範與宗教禮儀也不過是考慮「利用厚生」而已,談不上什麼終極關懷與超越境界。就算勉強肯定瞭道德主體有其超越依據,也多半以後者為立說之「假設」而已,不必認真看待。這種觀點並不符閤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們承認先秦典籍(如:詩經、書經、易經、左傳等)與古典儒傢及道傢的主要作品,可以代錶中國心靈的原型,那麼我們將不難發現:中國哲學的特質並非僅是人文主義,而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嚮著超越界開放。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不同名稱足以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超越界絕不是個「假設」,反之,它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或為宗教熱忱,或為道德抉擇,或為藝術纔情──而「呈現」齣來。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曆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麵貌。本書之作,即在闡發其中幽微,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民國三十九年生。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主講嘉賓。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奬,並榮獲國傢文藝奬、中正文化奬。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

  著有《成功人生》、《哲學與人生》、《解讀論語》、《解讀孟子》、《解讀莊子》、《解讀易經》、《解讀老子》、《論語三百講》、《易經入門與占卦解卦》、《嚮莊子藉智慧》、《傅佩榮細說論語》、《心靈導師》、《聽傅老師講易經》等數百種。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餘序
新版序
導論 周朝以前的宗教觀
一、商朝宗教之特質
二、「帝」概念之起源
三、「帝」之角色與功能
四、「天」概念之突起

第一部:「詩經」「書經」中的天帝觀
引言

第一章:「天」與「帝」的共同意義

一、啓示之天
二、天人關係
三、天人同心
四、以周文王為例,論君王的條件
五、「皇極」(或「大中」的象徵意符)

第二章:天命觀
一、天是統治者
二、如何明辨天命
三、君王之塑成與天命
四、維持天命的途徑
五、天命有常抑無常?

第三章:天概念之式微
一、對於祭禮的各種態度
二、君王之自稱「餘一人」
三、命運之天與自然之天
結語

第二部:原始儒傢的天論
引言

第四章:「左傳」與「國語」
一、天的各種性格
二、神的角色
三、禮的功能
四、對天的新認識
五、人性:一個初步反省

第五章:孔子
一、禮
二、仁
三、禮與仁
四、天

第六章:孟子
一、仁
二、人性
三、天

第七章:荀子
一、天
二、人性
三、禮

第八章:「易傳」
一、易的意義
二、天之道
三、鬼神的角色
四、聖人的身分

第九章:「中庸」
一、聖人與君子
二、人性
三、誠與天之道
結語

第三部:原始道傢的天論
引言

第十章:老子
一、天概念
二、道概念

第十一章:莊子
一、天為自然之總稱
二、天為能産的自然
三、天為所産的自然
四、天為自然的原理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本文討論周朝以前的宗教觀,亦即詩經書經時代以前的中國人對於超越界所持的信念以及對於超越界與人間世的關係之基本看法。由於資料的來源有限與索解睏難,這一方麵的研究在遇核心概念時,仍舊停留在臆測的階段,無法得齣令人普遍信服的論斷。本文之作,旨在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並未進一步提齣閤理的假設。因為筆者發現:這一類的假設不管如何閤理,終究抵不過地下齣土的一片甲骨。然而,在釐清眾說的過程中,筆者的潛在觀念卻扮演瞭相當積極的角色。這一潛在觀念將另以專文討論。現在我們且分彆探討以下四個子題,亦即:商朝宗教之特質、「帝」概念之起源、「帝」之角色與功能、與「天」概念之突起。

一、 商朝宗教之特質
今人對於古代中國的認識,自從1899年開始的一係列考古發掘以來,已經獲得瞭長足的進展。這些發掘所獲的大量甲骨文字與其他器物,已經證實為商朝遺物,並且可以推溯至紀元前1324年的商朝君王武丁時代。商朝的世係與年曆被學者們推測得相當周全;商朝的文明也逐漸成為充滿希望的研究領域。

在理解商民族的各方麵時,宗教成為一項重要的題材。《禮記》曾形容商民族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甲骨文在「本質上是宗教的與儀式的物事」。甲骨文的大半內容涉及占蔔、祭祀、與崇拜。我們可以從這些資料得知彼時王權之尊貴、政治階層之嚴格分畫、與軍事力量之強盛。但是其中最突齣的事件則是有關宗教儀節的。《左傳》所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以完全應用於商朝。這裏所說的「祀」,包含祭祀與崇拜兩方麵。祀的重要性又遠勝於戎。宗教在商朝文化中的獨特地位由此可見。若想瞭解這一宗教底性質,首先我們必須辨明商人的宗教意識究竟有些什麼對象。

商民族相信三類神明,就是:帝或上帝,自然神祇,與祖先。這三類神明是同時並存的,因此凡是主張神明演化論——亦即,自然神祇演變為祖先神,再演變為上帝——的說法以得到證實。然而,百年以來許多學者研究古代中國宗教的性質,卻也提齣瞭各種有趣的說法。有些學者相信商朝宗教中的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因此形容它是「一神論」(如理雅各James Legge)。另有些學者鑑於商人崇拜自然神祇,便形容它是「宇宙崇拜論」(如格魯特de Groot),「拜物傾嚮的泛靈論」(如狄埃樂Tiele),或者「多神論」(如蘇西爾Soothill)。更有些人,尤其是近年以來,體認瞭祖先崇拜在整個中國宗教史上的中心地位,便強調祖先崇拜是中國宗教的基本取嚮(如史華慈B. Schwartz),是古代中國宗教的核心(如何炳棣),或者主張以「世代相繼論」來瞭解商朝宗教的邏輯——這種邏輯主要錶現為一一套祖先崇拜的祭禮(如凱特利D. Keightley)。

由目前看來,強調祖先崇拜的這一派學者佔瞭最大的優勢。甲骨文的齣土更加強瞭這一派學者的信念。帶壞人的觀念中,祖先是死而不亡的。祖先的靈魂在形體死後仍然保持生前所具有的同樣的地位、權威、感受、與享樂欲望。不僅如此,他們在形體死後還獲得一種神秘的能力,可以福祐或詛咒後代子孫。換口話說,「一個傢族與它所有的祖先共同組成一個社會,超越瞭死生之隔離與分際。」事實上,商人「事死如事生,」並且以祭祀來錶達他們的信仰。這一類的信仰及其錶達方式直到今天仍舊對中國人深有影響。根據有限的甲骨文資料,商人在一年中舉行18種不同的祭祀;這些祭祀在一年之中佔瞭110天。

因此,學者們自然會想透過祖先崇拜來瞭解商人的心靈。這種瞭解放在政治的背景來看,更容易讓人接受。商人的政治是一種「神權政治,凡與國傢有關的事,同樣是,甚至本來就是,與宗教有關的。」商人心靈兼具政治與宗教雙重性格,已經成為普遍認定的曆史事實瞭。然而,這一事實的基礎究竟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學者們仍有爭議。一方麵,凱特利在一篇研究商人神學的論文中指齣,「商人統治的閤法基礎,在於他們對祖先的大能,亦即國傢的核心價值,有一種深刻的信念。」另一方麵,史華慈認為,商王權力的閤法基礎在於他們「對上帝及其能力之信仰。」

以上這兩派意見究竟孰是孰非,是很難當下論斷的,因為在商人的政治與宗教上,帝與祖先同樣都扮演關鍵的角色。凱特利自己也承認:

商人相信: 帝,至高的神,賜人豐富的收成、助人贏得戰爭;
君王的祖先能夠嚮帝進言;君王本人能夠與這些祖先溝通。

因此,縱使商朝王權的閤法性直接來自祖先,帝仍然被推尊為一切權柄的終極來源。基於上述瞭解,我們相信商朝宗教之特質可以透過對「帝」概念之研究而得到進一步的闡明。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