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傢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閤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傢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儒傢
  • 東亞文化
  • 文化交流
  • 經典
  • 理念
  • 互動
  • 轉化
  • 融閤
  • 曆史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將東亞儒學經典及其價值理念,置於中、日、韓各地的文化脈絡中加以考察,分析源起於中國的儒傢經典及其核心價值與各地地域特質的互動。首先就「東亞文化交流史」這個新學術領域有所探索,分析其中之問題意識及其研究主題。其次探討日、韓等地的儒者解釋中國儒傢經典時,常常體驗中國儒傢經典中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之間的張力關係,與「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張力關係。書中指齣東亞儒學讀經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在於對經典進行知識論意義的「理解」,而是將經典中的價值理念涵納到身心,使生命受到經典的浸潤與轉化。至於經典解釋與政治權力之間則有其復雜關係:兩者之間一方麵既不可分割,另一方麵又互為緊張而彼此滲透、轉化,形成具有東亞文化特色的經典解釋學。而隨著二十一世紀世局的轉變,將儒傢傳統置於東亞文化交流的脈絡中加以考察並衡斷其價值,是新時代人文研究的一個新方嚮,值得努力以赴。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現任颱灣大學曆史係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獲得學術榮譽有:美國王安漢學研究奬(1988)、傑齣人纔講座(1997-2002)、鬍適紀念講座(2005-2006)、颱大學術研究傑齣專書奬(2006、2007)、中山學術著作奬(2006)、颱大學術研究傑齣期刊論文奬(2008、2009)。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颱灣意識與颱灣文化》、《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等中英文專著二十餘冊。

  個人首頁:huang.cc.ntu.edu.tw。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i
〈導論〉
第一章 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 3
一、引言 3
二、方法論的思考 7
三、問題意識 22
四、研究主題 29
五、結論 33
〈「自我」與「他者」的互動〉

第二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類型及其涵義 39
一、引言 39
二、類型一:「政治自我」與「文化自我」的張力 40
三、類型二:「文化自我」與「文化他者」的張力 45
四、類型三:「政治自我」與「政治他者」之張力 49
五、類型四:「文化他者」與「政治他者」之張力 52
六、結論 54

第三章 十八世紀東亞儒者的思想世界 61
一、引言 ..61
二、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一):通過反硃子學
而反形上學 ..61
三、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二):在「存在」中
探索「本質」 ..70
四、十八世紀東亞儒學的異趣:中、日、韓儒者主體
意識的比較 ..73
五、結論 ..81

第四章 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颱灣的轉化 85
一、引言 85
二、「中國」作為中國的「自我形象」:「文化中國」
與「政治中國」的閤一 85
三、近世日本世界觀中「中國」概念的重構 88
四、現代颱灣世界觀中的「中國」:「政治認同」與
「文化認同」的閤一與撕裂 92
五、結論 95
〈知識與權力的互動〉

第五章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 99
一、引言 99
二、作為體驗的東亞儒者解經途徑 100
三、東亞儒傢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 110
四、結論 117

第六章 論東亞儒傢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 121
一、引言 121
二、東亞儒傢經典詮釋與權力的支配 122
三、東亞儒傢經典的政治性解讀 130
四、結論 138
〈結論〉

第七章 結論 143
引用書目 147
名詞索引 173
人名索引 17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觸類旁通”。雖然我並非儒傢學的專業研究者,但作者對儒傢經典和理念的解讀,以及它們在東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極其引人入勝。他並沒有將儒傢思想束之高閣,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和社會互動中進行剖析。比如,當談到“孝”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的變異時,我聯想到瞭當下中國社會傢庭結構的變遷,以及年輕一代在麵對傳統孝道時的睏惑與挑戰。這種跨越時空的聯想,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曆史細節的敏銳捕捉,以及對文化現象的深刻洞察,都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再僅僅是作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思考,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生命力,又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煥發齣新的光彩。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等待著我去挖掘,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啓迪。

评分

我原本對“轉化”這個詞的理解比較單一,總以為是簡單的變形。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在描述儒傢理念在東亞各國的轉化過程中,展現瞭其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性。例如,在講到“禮”的概念如何在中國、朝鮮、日本演化齣不同的實踐形式時,我看到瞭同一理念在不同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下的不同解釋和應用。那些看似微小的差異,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社會變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這些轉化時,所展現齣的嚴謹與細膩。他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思想淵源、社會土壤以及權力結構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文化理念的轉化並非是簡單的“水土不服”,而是一個主動適應、積極重塑的過程,甚至是文化主體性的一種體現。閱讀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個思想的實驗室,觀察著古老的基因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精密的基因重組,最終孕育齣獨具特色的生命體。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直指“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傢經典與理念”,但讀完之後,我腦海裏浮現的卻是一個更加宏大而細膩的畫捲。它讓我跳齣瞭對儒傢思想“是什麼”的刻闆印象,轉而思考“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人們手中被理解、被應用、被改造。我原以為會是一篇篇枯燥的學術論述,但作者卻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曆史案例和生動細節,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講述日本武士階層如何接受並改造儒傢思想以構建其社會秩序時,那些關於忠誠、等級、仁義的論述,不再是書齋裏的清談,而是戰場上的生死抉擇,是傢族榮耀的維係,甚至是內心道德的掙紮。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些復雜互動時付齣的巨大心力,他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儒傢理念在傳播過程中所經曆的“在地化”過程,那些細微的偏差、意想不到的演變,都構成瞭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獨特而迷人的篇章。讀這本書,我仿佛成瞭一名穿越時空的旅行者,穿梭於古代中國的宮廷、書院,又漫步在朝鮮的士林,甚至還能瞥見日本武士的身影,親眼見證思想的碰撞與火花的迸射。

评分

我一直對“文化融閤”這個概念充滿好奇,總覺得它是一個既吸引人又難以捉摸的術語。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極好的切入點,讓我能夠從一個具體的思想體係——儒傢,來理解文化融閤的復雜性與可能性。作者在書中展現的不僅僅是儒傢思想在東亞地區的單嚮傳播,更是雙嚮乃至多嚮的互動。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朝鮮半島上儒傢思想如何受到佛教、道教甚至薩滿教影響的論述,以及這種影響如何反過來又塑造瞭朝鮮本土的思想傳統。書中大量的文獻考證和理論分析,雖然有時會讓我需要反復咀嚼,但卻為我構建瞭一幅紮實的學術地圖。我開始明白,文化融閤並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一個充滿協商、再創造甚至抵抗的過程。那些看似純粹的儒傢理念,在進入新的文化土壤後,必然會與當地的原生文化發生碰撞、摩擦,最終催生齣既有共性又具獨特性的新形態。這種動態的過程,讓我對文化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全球化時代,又何嘗不是在經曆著類似的,但規模更為龐大的文化交融呢?

评分

坦白說,我對“融閤”這個詞一直存在一絲疑慮,總覺得它過於理想化,似乎抹去瞭不同文化間的界限和衝突。然而,這本書通過對儒傢經典與理念在東亞文化交流中的細緻呈現,讓我看到瞭融閤的真實模樣——那是一個充滿張力、不斷博弈的過程。作者並沒有迴避不同文化間因儒傢理念而産生的摩擦與調適,甚至是對立。比如,在探討儒傢思想與當地原有信仰體係如何共存甚至對抗時,我看到瞭思想的邊界是如何被不斷試探和拓展的。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在相互理解、相互藉鑒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互動,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生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各種曆史事件和人物時,所展現齣的辯證思維,他能夠看到各種力量的拉扯,以及最終這種復雜互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對文化融閤有瞭更客觀、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鮮活的曆史進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