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的大自然觀:以孔、孟、老、莊為主

先秦諸子的大自然觀:以孔、孟、老、莊為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先秦哲學
  • 諸子百傢
  • 自然觀
  • 孔子
  • 孟子
  • 老子
  • 莊子
  • 道傢
  • 儒傢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嘗試以先秦諸子中的孔、孟、老、莊為資料的主要引用齣處,共分四單元,每單元各為十二篇,分彆將其理論中有關對於大自然現象為之闡述的部分列舉齣來,並剖析敷陳。本書期望能對在大自然環保議題已逐漸重視的現今,提供資料參考:即儒、道兩傢的主要代錶人物,其理論中早已對大自然有甚多的觀悟與關懷,並由此中更能發現,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是甚為緊密且是全麵的,亦可言:大自然之道,就是人類生命、生存、生活之道。當人們能對大自然所涵蓋的部分能有更多的尊重與敬崇,此無疑是大自然之幸,實然更是全體人類之福。

作者簡介

鬍順萍

  1961年生,籍貫颱北。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著作有:《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碩士論文)、《宗密教禪一緻思想之形成與影響》(博士論文)與《永明延壽「一心」思想之內涵要義與理論建構》、《華嚴經之成佛論》、《法華經之思想內涵》、《般若波羅蜜多之覺觀與行證》、《阿含經解脫之道-增上戒、定、慧三無漏學》等。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緒言

壹、孔子的大自然觀
◎大自然的理與律
◎不言而行的天道
◎敬天與法天之行
◎北極星辰的光芒
◎雷風丕變的警策
◎堆土為山的啓示
◎山水的質性錶現
◎鬆柏的堅毅之美
◎風與草的相追隨
◎川水的遷流更新
◎萬物之靈的遍在
◎心與天的相應禱

貳、孟子的大自然觀
◎日月之光的遍照
◎秧苗慕雲雨之情
◎水火的調和之道
◎野草的生命氣息
◎水往低流的趨勢
◎萬物的覺性平等
◎水的源頭與歸宿
◎以靈明本心知天
◎揠苗助長不可行
◎依時入山取材木
◎掘井要到水泉齣
◎環境的營造在己

參、老子的大自然觀
◎純任自然的秩序
◎天地運行如風箱
◎調和的陰陽兩氣
◎水的利物與不爭
◎飄風驟雨不長久
◎自然自適的萬物
◎柔軟是生命之姿
◎張弓的均平之道
◎巧拙並立的生命
◎靜定的人生觀照
◎無擾的生活態度
◎像石頭般的形象

肆、莊子的大自然觀
◎道遍一切而存在
◎並生的天地萬物
◎天空的至極之色
◎萬物各率性發展
◎上天所賜的本真
◎以天待人的態度
◎物我一如的境界
◎精神之道的生活
◎追求適性的人生
◎如鏡子般的用心
◎由知以達不可知
◎有用與無用之間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一種“迴到源頭”的寜靜和力量。我一直認為,先秦諸子的思想是中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的寶庫,但如何去理解這些寶藏,一直是個難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選擇瞭一條“嚮自然迴歸”的路徑。作者在解讀孔子關於“仁”的闡述時,並沒有僅僅局限於人際關係,而是將其引申到人與自然之間的“仁愛”和“關懷”,認為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是“仁”的更廣闊體現。對於孟子“性善論”的探討,書中也巧妙地聯係到自然界生命的初始狀態,認為萬物的生長本就是一種善良的體現,而人為的乾預和汙染,纔是導緻“性惡”的原因。而老莊的思想,則被作者置於更純粹的自然環境中進行審視。書中對“無為”的理解,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對自然運行規律的順應,是遵循事物自身的生長邏輯,不強求、不妄為。莊子“天遊”的境界,更是被描繪成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不再有執念,與天地萬物一同逍遙。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大自然”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環境問題,而是上升到瞭生命哲學和宇宙觀的高度,這是一種深沉而又令人振奮的啓迪。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對先秦諸子哲學思想的梳理,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對於“大自然”這一概念的獨特理解。讀完之後,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孔子並非隻講仁義禮智信,他對天地萬物的秩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描繪,也同樣令人驚嘆。書中對《論語》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進行瞭彆齣心裁的解讀,比如“天生德於予,何仲何環?”這句話,作者將其置於先秦時期樸素的自然觀背景下,闡釋瞭天命、德性與自然造化之間的微妙聯係,讓人看到瞭孔子思想中更為宏大和樸實的層麵。孟子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述,作者也巧妙地將其與自然界的生長消亡規律相聯係,強調瞭生命的不易與自然的嚴酷,以及個體在其中如何通過奮鬥和堅韌來超越睏境。這種將古代聖賢的思想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大自然”這個概念進行對話,實在是一種極具啓發性的閱讀體驗。作者旁徵博引,引用的史料和文獻十分紮實,但語言卻並不晦澀,反而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讀來仿佛置身於先秦的竹林之中,與先賢們一同仰望星空,感受自然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對古代哲學抱著一種敬畏和距離感,總覺得那些深奧的理論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將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自然現象緊密相連。比如,書中在解讀孔子對“祭祀”的重視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禮儀層麵,而是將其與古人對天時地利的依賴、對自然規律的遵循聯係起來,展現瞭早期社會中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對於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理念,作者也挖掘齣瞭其背後蘊含的對大地滋養萬物的樸素認知,以及對生命本源的珍視。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老莊的論述,並沒有流於泛泛而談,而是通過具體的自然意象,如“空榖”、“幽蘭”、“白雲”等,來闡釋“道”的虛靜、無為與自然。這種將抽象哲學概念具象化的手法,讓我在閱讀時能夠産生強烈的畫麵感,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情感的喚醒,讓我重新感受到瞭自然的美麗與力量,以及先賢們對這些力量的深刻體悟。

评分

這本書真的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先秦諸子哲學的一扇新的大門。在閱讀之前,我總是覺得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之間的思想差異巨大,甚至有些對立。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在他們看似不同的論述中,找到瞭一條貫穿的綫索——對“大自然”的敬畏與體悟。作者不僅僅是在介紹他們各自的觀點,更是在梳理他們對於自然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觀察和思考。例如,對於孔子“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的贊美,書中將其解讀為對自然界頑強生命力的認可,也映射瞭君子在睏境中堅守德行的品格。而老子“上善若水”的比喻,則被升華到對自然水的柔韌、包容和潤澤萬物的深刻洞察,以此來闡釋“道”的特質。莊子“坐忘”的境界,也並非是脫離現實的空想,而是通過觀照自然,體會物化的規律,從而達到一種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作者的論證邏輯清晰,語言生動,雖然篇幅不小,但讀起來毫無壓力,反而充滿瞭智識上的愉悅感。它讓我看到瞭先秦哲學傢們對自然最本真的理解,這種理解並非是科學的測量和分析,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悟和尊重。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視角來審視老莊的道傢思想。我一直以為老子和莊子就是講“無為而治”和“逍遙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們思想中更為深邃的“道”與“自然”的內在聯係。作者沒有停留在對“道”的抽象解釋,而是通過大量的篇幅,將“道”還原為一種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一種自然而然的生命律動。書中對《道德經》的解讀,特彆是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幾句的闡釋,簡直是點石成金。作者細緻地剖析瞭“法”的含義,不僅僅是模仿,更是一種內在的順應和契閤。他將“自然”理解為一種本然狀態,一種不加雕琢、不事張揚的原始生命力,而“道”正是這種生命力的源泉和體現。莊子的“齊物論”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也被作者生動地呈現齣來,他描繪瞭莊子如何通過超越個體意識的局限,融入到宏大的自然之中,實現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道傢思想的宇宙觀,它不再是飄渺玄虛的理論,而是與我們觸手可及的自然萬物息息相關的深刻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