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以先秦诸子中的孔、孟、老、庄为资料的主要引用出处,共分四单元,每单元各为十二篇,分别将其理论中有关对于大自然现象为之阐述的部分列举出来,并剖析敷陈。本书期望能对在大自然环保议题已逐渐重视的现今,提供资料参考:即儒、道两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理论中早已对大自然有甚多的观悟与关怀,并由此中更能发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甚为紧密且是全面的,亦可言:大自然之道,就是人类生命、生存、生活之道。当人们能对大自然所涵盖的部分能有更多的尊重与敬崇,此无疑是大自然之幸,实然更是全体人类之福。
作者简介
胡顺萍
1961年生,籍贯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辅仁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着作有:《六祖坛经思想之承传与影响》(硕士论文)、《宗密教禅一致思想之形成与影响》(博士论文)与《永明延寿「一心」思想之内涵要义与理论建构》、《华严经之成佛论》、《法华经之思想内涵》、《般若波罗蜜多之觉观与行证》、《阿含经解脱之道-增上戒、定、慧三无漏学》等。现任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绪言
壹、孔子的大自然观
◎大自然的理与律
◎不言而行的天道
◎敬天与法天之行
◎北极星辰的光芒
◎雷风丕变的警策
◎堆土为山的启示
◎山水的质性表现
◎松柏的坚毅之美
◎风与草的相追随
◎川水的迁流更新
◎万物之灵的遍在
◎心与天的相应祷
贰、孟子的大自然观
◎日月之光的遍照
◎秧苗慕云雨之情
◎水火的调和之道
◎野草的生命气息
◎水往低流的趋势
◎万物的觉性平等
◎水的源头与归宿
◎以灵明本心知天
◎揠苗助长不可行
◎依时入山取材木
◎掘井要到水泉出
◎环境的营造在己
参、老子的大自然观
◎纯任自然的秩序
◎天地运行如风箱
◎调和的阴阳两气
◎水的利物与不争
◎飘风骤雨不长久
◎自然自适的万物
◎柔软是生命之姿
◎张弓的均平之道
◎巧拙并立的生命
◎静定的人生观照
◎无扰的生活态度
◎像石头般的形象
肆、庄子的大自然观
◎道遍一切而存在
◎并生的天地万物
◎天空的至极之色
◎万物各率性发展
◎上天所赐的本真
◎以天待人的态度
◎物我一如的境界
◎精神之道的生活
◎追求适性的人生
◎如镜子般的用心
◎由知以达不可知
◎有用与无用之间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回到源头”的宁静和力量。我一直认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宝库,但如何去理解这些宝藏,一直是个难题。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条“向自然回归”的路径。作者在解读孔子关于“仁”的阐述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而是将其引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仁爱”和“关怀”,认为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是“仁”的更广阔体现。对于孟子“性善论”的探讨,书中也巧妙地联系到自然界生命的初始状态,认为万物的生长本就是一种善良的体现,而人为的干预和污染,才是导致“性恶”的原因。而老庄的思想,则被作者置于更纯粹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审视。书中对“无为”的理解,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对自然运行规律的顺应,是遵循事物自身的生长逻辑,不强求、不妄为。庄子“天游”的境界,更是被描绘成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再有执念,与天地万物一同逍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上升到了生命哲学和宇宙观的高度,这是一种深沉而又令人振奋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梳理,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对于“大自然”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孔子并非只讲仁义礼智信,他对天地万物的秩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描绘,也同样令人惊叹。书中对《论语》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解读,比如“天生德于予,何仲何环?”这句话,作者将其置于先秦时期朴素的自然观背景下,阐释了天命、德性与自然造化之间的微妙联系,让人看到了孔子思想中更为宏大和朴实的层面。孟子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述,作者也巧妙地将其与自然界的生长消亡规律相联系,强调了生命的不易与自然的严酷,以及个体在其中如何通过奋斗和坚韧来超越困境。这种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自然”这个概念进行对话,实在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史料和文献十分扎实,但语言却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读来仿佛置身于先秦的竹林之中,与先贤们一同仰望星空,感受自然的力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来审视老庄的道家思想。我一直以为老子和庄子就是讲“无为而治”和“逍遥游”,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思想中更为深邃的“道”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道”的抽象解释,而是通过大量的篇幅,将“道”还原为一种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律动。书中对《道德经》的解读,特别是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几句的阐释,简直是点石成金。作者细致地剖析了“法”的含义,不仅仅是模仿,更是一种内在的顺应和契合。他将“自然”理解为一种本然状态,一种不加雕琢、不事张扬的原始生命力,而“道”正是这种生命力的源泉和体现。庄子的“齐物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也被作者生动地呈现出来,他描绘了庄子如何通过超越个体意识的局限,融入到宏大的自然之中,实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道家思想的宇宙观,它不再是飘渺玄虚的理论,而是与我们触手可及的自然万物息息相关的深刻智慧。
评分这本书真的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先秦诸子哲学的一扇新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总是觉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巨大,甚至有些对立。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在他们看似不同的论述中,找到了一条贯穿的线索——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体悟。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他们各自的观点,更是在梳理他们对于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观察和思考。例如,对于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赞美,书中将其解读为对自然界顽强生命力的认可,也映射了君子在困境中坚守德行的品格。而老子“上善若水”的比喻,则被升华到对自然水的柔韧、包容和润泽万物的深刻洞察,以此来阐释“道”的特质。庄子“坐忘”的境界,也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通过观照自然,体会物化的规律,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语言生动,虽然篇幅不小,但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感。它让我看到了先秦哲学家们对自然最本真的理解,这种理解并非是科学的测量和分析,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尊重。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哲学抱着一种敬畏和距离感,总觉得那些深奥的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紧密相连。比如,书中在解读孔子对“祭祀”的重视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礼仪层面,而是将其与古人对天时地利的依赖、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联系起来,展现了早期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对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作者也挖掘出了其背后蕴含的对大地滋养万物的朴素认知,以及对生命本源的珍视。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老庄的论述,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如“空谷”、“幽兰”、“白云”等,来阐释“道”的虚静、无为与自然。这种将抽象哲学概念具象化的手法,让我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与力量,以及先贤们对这些力量的深刻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