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的朝鲜性理学是朱子学东传的鼎盛时期,也是韩国儒学发展的高峰,最能呈现其理论特色。本书为凸显明代朱子学者罗整菴理气论与心性论对朝鲜性理学的影响,特别着重于「人心道心」论争的考察与探究。作者强调朝鲜性理学诸多论争的开展,实是朱子学的多元发展,绝非中国朱子学的单一复制或翻版。朝鲜性理学者正是在理解朱子,批判罗整菴的朱子学,以及反驳阳明学的多种理论攻错中,发展朱子义理世界的可能性,其成就超迈同时代的中国与日本,实是东亚朱子学的奇葩!
性理学是韩国儒学发展的主干,透过对朱子学的多元发展,充分呈现韩国儒学的理论深度与特色。本书从中、韩儒学的比较视域切入,探讨明儒罗整菴思想对十六世纪朝鲜性理学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发展与论争。
作者简介
林月惠
1961年生,台湾省彰化县人。台湾省立台中师范专科学校毕业(1982),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1988),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1995)。曾任国小教师、嘉义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讲师、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2-2003)、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哲学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6)、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访问学者(2009-2010),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中韩儒学比较研究。
着有:《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罗念菴思想之研究》(2005)、《诠释与工夫──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辩证》(2008)、《阳明「内圣之学」研究》(2009)。合编有:《现代儒家与东亚文明:问题与展望》(2002)、《现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宗教篇》(2005)。另有宋明理学、中韩儒学,以及其他学术论文,散见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
自 序 i
导 论 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的开展 1
一、「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 2
二、朱子学在朝鲜时代的开展 7
(一)纵向的历史发展 8
(二)横向的哲学论争 26
三、中文学界韩国儒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反思 43
(一)台湾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 44
(二)中国大陆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 48
四、本书各章内容略述 52
第一章 朱子与李退溪对「四端」、「七情」的诠释 63
一、前言 63
二、朱子对「四端」、「七情」的诠释 65
三、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论 83
四、朱子与李退溪诠释「四端」、「七情」所呈现的
理论困境 95
五、结语 106
第二章 「格物」、「物格」与「理到」----论李退溪晚年物格说 109
一、前言 109
二、朱子对《大学》「格物」与「物格」的註解 112
三、李退溪与「格物」、「物格」的相关论辩 120
四、李退溪的「物格」、「理到」说 135
五、结语 145
附录:「格物」与「物格」诸说异同 148
第三章 罗整菴与李退溪的理气论----从《困知记》的东传谈起 149
一、罗整菴《困知记》的东传及其评价 149
二、罗整菴「理气为一物」的意涵 159
三、李退溪对罗整菴「理气为一物」的批评 178
四、异曲同调:罗整菴、李退溪对朱子理气论的继承与修正 186
第四章 罗整菴的「人心道心」说 193
一、前言 193
二、罗整菴对朱子「人心道心」说的质疑 194
三、罗整菴的「人心道心」说 208
四、罗整菴「人心道心」说的批判与衡定 223
(一)罗整菴与朱子「人心道心」说的异同 223
(二)罗整菴「人心道心」说与其理气论是否一致 230
五、结语 236
第五章 十六世纪朝鲜性理学者对罗整菴「人心道心」说的回响与批判 239
一、前言 239
二、朝鲜性理学「人心道心」说的缘起 241
三、卢稣斋对罗整菴「人心道心」说的全盘接受 245
四、李一斋与卢稣斋的「人心道心」论争----李一斋对罗整菴「人心道心」说的严厉批判 260
五、李退溪、奇高峰、李栗谷对罗整菴「人心道心」说
的评价 268
六、结语 280
第六章 李退溪的「人心道心」说----兼论「公私」问题 285
一、前言 285
二、李退溪「人心道心」说的意涵 286
三、李退溪「人心道心」说与「公私」问题的关联 294
四、结语 299
第七章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说 301
一、前言 301
二、李栗谷「人心道心」说的问题意识 303
三、李栗谷「人心道心」说的意涵 307
(一)源一流二:人心主气、道心主理 309
(二)人心道心相为终始说 316
四、李栗谷「人心道心」说的评价 321
余 论 比较视域下的中、韩儒学研究 327
附录一 郑霞谷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解 331
一、前言 331
二、李退溪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333
三、郑霞谷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辩护与理解 345
四、结语 361
附录二 韩国儒学研究书目 363
一、台湾的韩国儒学研究书目 363
(一)专书 363
(二)专书论文 364
(三)期刊论文 368
(四)学位论文 380
二、中国大陆的韩国儒学研究书目 382
(一)古籍整理 382
(二)译着 382
(三)专书 383
(四)专书论文 386
(五)期刊论文 389
(六)学位论文 402
三、韩国近五年的韩国儒学研究书目 404
参考书目 455
一、中国古籍原典 455
二、韩国汉籍原典 456
三、中文论着 459
四、韩文论着 467
五、日文、英文论着 472
人名索引 475
概念索引 481
我对这本书的标题“异曲同调”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罗列,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思想如何跨越国界、落地生根并绽放出别样风采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异”与“同”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的。是强调朱子学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哲学框架,在朝鲜得到了怎样的忠实传承?还是更侧重于朝鲜性理学在吸收朱子学养分的同时,如何融入了朝鲜本土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甚至对当时朝鲜社会的现实问题做出了回应,从而形成了“异曲”? 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章节,通过对某一个核心概念的解读,比如“格物致知”或者“诚意正心”,来展示这种“异曲同调”的生成过程。比如,朝鲜的学者是否在实践“格物致知”时,发展出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独特路径?这种具体而微的分析,将是我解读这本书的重点。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异曲同调: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学术的张力。我常常思考,当一种思想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时,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完全被接受,还是被改造?是保持原初的纯粹,还是融入新的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问。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朱子学在朝鲜传播的历程,包括最初的引进,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者对朱子学的理解和诠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重点分析朝鲜性理学是如何在继承朱子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风格的。比如,在如何理解“理”与“气”的关系,在如何看待“心”与“性”的联系,在如何实践“格物致知”的功夫等方面,朝鲜性理学是否形成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独特视角和方法?我热切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既相似又各具特色的思想果实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朱子学,作为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而朝鲜性理学,更是被誉为“东亚儒学”的另一座高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两条平行线在某个点上交汇,又各自延伸,形成不同的风景。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样一幅画卷:它既展现了朱子学在东亚传播的广度,又深刻揭示了朝鲜性理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我想象中,书中可能会详细论述朱子学传入朝鲜后,经过几代学者的消化吸收,逐渐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性理学体系。这种“特色”体现在哪里?是理论上的深化,还是实践上的侧重?抑或是对某些中国儒家思想的重新诠释?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异曲同调”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整个东亚文化圈思想史的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沉稳的色彩搭配,以及那种古朴又不失力量感的字体,立刻勾起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书名“异曲同调”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在看似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却又共鸣共振的学术探索。我一直对东亚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很感兴趣,特别是朱子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座高峰,其在周边国家,尤其是朝鲜,是如何被接纳、消化并发展出独特面貌的,这一点尤其让我着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异曲同调”的具体表现?例如,在理气关系、心性论、格物致知等方面,朝鲜的性理学家是如何回应、继承或甚至提出新见解的?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复杂而精妙的思想脉络的,尤其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文献和人物来支撑其论点,让历史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都得以呈现。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次深入的学术考察,旨在揭示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我猜想,作者很可能在书中详细对比了中国宋明理学大家,如朱熹本人,以及朝鲜王朝时期代表性的性理学家,比如李退溪、李栗谷等人的思想体系。这种对比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思想的传播、演变以及在地化过程。我想象中的书中,或许会有一章专门分析朱子学传入荷朝的初期,当时的士大夫群体是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新思想的,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随后,可能会深入到朝鲜性理学内部的分歧与发展,比如“主理”与“主气”之争,以及不同学派如何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辩论。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探讨这些思想争论背后所折射出的朝鲜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这些思想对朝鲜王朝的统治思想、教育体系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这种联系会使得学术研究更加鲜活和有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