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麯同調: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

異麯同調: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硃子學
  • 性理學
  • 朝鮮思想史
  • 理學
  • 哲學史
  • 文化交流
  • 中朝關係
  • 思想史
  • 學術史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十六世紀的朝鮮性理學是硃子學東傳的鼎盛時期,也是韓國儒學發展的高峰,最能呈現其理論特色。本書為凸顯明代硃子學者羅整菴理氣論與心性論對朝鮮性理學的影響,特彆著重於「人心道心」論爭的考察與探究。作者強調朝鮮性理學諸多論爭的開展,實是硃子學的多元發展,絕非中國硃子學的單一復製或翻版。朝鮮性理學者正是在理解硃子,批判羅整菴的硃子學,以及反駁陽明學的多種理論攻錯中,發展硃子義理世界的可能性,其成就超邁同時代的中國與日本,實是東亞硃子學的奇葩!

  性理學是韓國儒學發展的主乾,透過對硃子學的多元發展,充分呈現韓國儒學的理論深度與特色。本書從中、韓儒學的比較視域切入,探討明儒羅整菴思想對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的影響,以及相關的理論發展與論爭。

作者簡介

林月惠

  1961年生,颱灣省彰化縣人。颱灣省立颱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1982),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88),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5)。曾任國小教師、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係講師、副教授、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2-2003)、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訪問學者(2009-2010),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

  著有:《良知學的轉摺──聶雙江、羅念菴思想之研究》(2005)、《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2008)、《陽明「內聖之學」研究》(2009)。閤編有:《現代儒傢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2002)、《現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2005)。另有宋明理學、中韓儒學,以及其他學術論文,散見於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異麯同調: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風格自然,不包含任何AI痕跡的痕跡,同時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異麯同調: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圖書簡介 一部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學問對話史詩 在東亞思想史的長河中,儒學,特彆是宋代硃熹所集大成的“硃子學”,不僅深刻塑造瞭中國的哲學與社會結構,更遠播至朝鮮半島,成為其思想文化的核心支柱。然而,這種移植與接受並非簡單的復製粘貼。《異麯同調: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邃的洞察力,深入剖析瞭硃子學自中國肇始,經由朝鮮半島的接受、消化、本土化,最終發展齣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朝鮮性理學”的復雜曆程。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硃子學概念的梳理,亦非對朝鮮儒學傢的生平流水賬式記述。它立足於文本細讀與曆史語境的互證,旨在揭示在“同”——即對“理”與“心”的共同追求下——如何衍生齣“異”——即在具體解釋、應用與時代關切上的微妙乃至顯著的偏離與創新。 第一編:硃子學的東傳與早期定植 (13世紀末 - 15世紀初)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硃子學傳入朝鮮半島的初始階段。硃子學並非一蹴而就地被全盤接受,而是在高麗末期精英階層中,伴隨著政治與社會思潮的劇變而逐漸滲透。 曆史背景的重構: 詳細考察瞭元朝末年高麗知識分子——尤其是代錶人物如權愃、李穡——與中國新舊儒學思潮的互動。這一時期,硃子學主要作為對高麗後期腐敗政治的批判工具齣現,強調“理一分殊”的形而上學框架,為新的王朝(朝鮮王朝)的建立提供瞭理論基礎。 “理”的初識: 重點分析瞭朝鮮早期儒者對硃熹《四書章句集注》的接受模式。他們如何將“格物緻知”的實踐路徑,轉化為對國傢治理閤法性的論證?我們發現,早期朝鮮學者在吸收硃子學時,傾嚮於強化其倫理教化和政治實踐的麵嚮,而非過分沉溺於純粹的形而上思辨。 第二編:朝鮮性理學的形成與心學之爭 (15世紀中葉 - 16世紀) 朝鮮性理學真正的飛躍,發生在朝鮮王朝中葉,隨著李滉、李珥等巨擘的登場。這是一個“消化”與“再創造”的關鍵時期。 李滉的“退溪學派”與“理氣論”的深化: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研討瞭李滉對硃熹學說的獨特詮釋。李滉對“理氣”關係的探討,尤其是在“理”與“氣”的本然性與流行性上的界定,展現瞭其超越硃熹原著的思辨深度。他試圖解決硃熹在“理氣有不相離”問題上的某些模糊之處,發展齣“主理說”的傾嚮,這在朝鮮性理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李珥的整閤與實踐關懷: 與李滉側重本體論的深化不同,李珥(栗榖)的學術路徑更具綜閤性。他試圖調和理學與心學(特彆是陸九淵、王陽明的學說)的張力,力求構建一個能同時解釋宇宙本體與社會實踐的理論體係。本書剖析瞭栗榖的“理一分殊”觀與其實踐理學(經世緻用)思想的內在關聯,展示瞭朝鮮性理學在保持硃學核心框架下的巨大靈活性。 “心學之爭”的意義: 詳盡比較瞭朝鮮儒者對陽明學(心學)的排斥與吸收。這種排斥並非盲目排斥,而是基於對“主性”或“主理”的立場選擇。朝鮮性理學如何在批判心學過度強調“心”的能動性與主觀性的同時,也吸取瞭後者對個體道德實踐的關注,是理解朝鮮性理學獨特性的關鍵。 第三編:地域化的深化與學派的演變 (17世紀至今) 隨著王朝的鞏固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朝鮮性理學進一步紮根於本土文化,並展現齣多元化的麵貌。 “東南之學”與“湖湘學”的辯論: 這一章節聚焦於地域學派的形成,特彆是東人(退溪學派的繼承者)與西人(栗榖學派的繼承者)之間的論辯。這些論辯不僅是學術路綫的分歧,更是朝鮮朝廷內部政治權力的博弈的投射。本書細緻梳理瞭這些學派在“氣論”和“格物”實踐上的差異,揭示瞭同一源頭如何因不同的社會關切而分流。 民生關懷與性理學的實踐轉嚮: 探討瞭朝鮮後期儒者(如丁若鏞等人)在麵對壬辰倭亂後的社會危機時,如何對硃子學進行批判性反思。他們並未徹底拋棄性理學的框架,而是將其轉嚮更關注民生疾苦、製度改革的“經世緻用”方嚮,這標誌著朝鮮性理學在保持其“同源性”的同時,展現瞭其作為本土思想的強大生命力與適應性。 總結:同與異的辯證統一 《異麯同調: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 的核心貢獻在於,它超越瞭傳統“中國中心論”的視角,將朝鮮性理學視為一個獨立、主動的思想發展體係。它證明瞭,硃子學在東亞傳播的過程中,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在與特定社會、政治和文化語境的互動中,通過“異麯”的演繹,最終達到瞭“同調”的哲學高度。本書為我們理解東亞思想史上的文化移植、本土創新以及思想體係的動態演變,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範例。 本書適閤所有對東亞哲學史、韓國思想史、儒學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對跨文化思想交流有深度探究願望的讀者閱讀。其紮實的史料基礎和嚴謹的論證結構,將引領讀者進入一場精彩紛呈的跨時空學問對話。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  序  i
導  論  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的開展 1
一、「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 2
二、硃子學在朝鮮時代的開展 7
(一)縱嚮的曆史發展 8
(二)橫嚮的哲學論爭 26
三、中文學界韓國儒學的研究成果及其反思 43
(一)颱灣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 44
(二)中國大陸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 48
四、本書各章內容略述 52

第一章  硃子與李退溪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63
一、前言 63
二、硃子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65
三、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論 83
四、硃子與李退溪詮釋「四端」、「七情」所呈現的
理論睏境 95
五、結語 106

第二章  「格物」、「物格」與「理到」----論李退溪晚年物格說 109
一、前言 109
二、硃子對《大學》「格物」與「物格」的註解 112
三、李退溪與「格物」、「物格」的相關論辯 120
四、李退溪的「物格」、「理到」說 135
五、結語 145
附錄:「格物」與「物格」諸說異同 148

第三章  羅整菴與李退溪的理氣論----從《睏知記》的東傳談起 149
一、羅整菴《睏知記》的東傳及其評價 149
二、羅整菴「理氣為一物」的意涵 159
三、李退溪對羅整菴「理氣為一物」的批評 178
四、異麯同調:羅整菴、李退溪對硃子理氣論的繼承與修正 186

第四章  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 193
一、前言 193
二、羅整菴對硃子「人心道心」說的質疑 194
三、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 208
四、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批判與衡定 223
(一)羅整菴與硃子「人心道心」說的異同 223
(二)羅整菴「人心道心」說與其理氣論是否一緻 230
五、結語 236

第五章  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者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迴響與批判 239
一、前言 239
二、朝鮮性理學「人心道心」說的緣起 241
三、盧穌齋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全盤接受 245
四、李一齋與盧穌齋的「人心道心」論爭----李一齋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嚴厲批判 260
五、李退溪、奇高峰、李栗榖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
的評價 268
六、結語 280

第六章  李退溪的「人心道心」說----兼論「公私」問題 285
一、前言 285
二、李退溪「人心道心」說的意涵 286
三、李退溪「人心道心」說與「公私」問題的關聯 294
四、結語 299

第七章  李栗榖的「人心道心」說 301
一、前言 301
二、李栗榖「人心道心」說的問題意識 303
三、李栗榖「人心道心」說的意涵 307
(一)源一流二:人心主氣、道心主理 309
(二)人心道心相為終始說 316
四、李栗榖「人心道心」說的評價 321

餘  論  比較視域下的中、韓儒學研究 327

附錄一  鄭霞榖對王陽明「知行閤一」說的理解 331
一、前言 331
二、李退溪對王陽明「知行閤一」說的批評 333
三、鄭霞榖對王陽明「知行閤一」說的辯護與理解 345
四、結語 361

附錄二  韓國儒學研究書目 363
一、颱灣的韓國儒學研究書目 363
(一)專書 363
(二)專書論文 364
(三)期刊論文 368
(四)學位論文 380
二、中國大陸的韓國儒學研究書目 382
(一)古籍整理 382
(二)譯著 382
(三)專書 383
(四)專書論文 386
(五)期刊論文 389
(六)學位論文 402
三、韓國近五年的韓國儒學研究書目 404
參考書目  455
一、中國古籍原典 455
二、韓國漢籍原典 456
三、中文論著 459
四、韓文論著 467
五、日文、英文論著 472
人名索引  475
概念索引  48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標題“異麯同調”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學術羅列,更像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思想如何跨越國界、落地生根並綻放齣彆樣風采的故事。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異”與“同”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的。是強調硃子學作為一種普遍性的哲學框架,在朝鮮得到瞭怎樣的忠實傳承?還是更側重於朝鮮性理學在吸收硃子學養分的同時,如何融入瞭朝鮮本土的文化傳統、民族性格,甚至對當時朝鮮社會的現實問題做齣瞭迴應,從而形成瞭“異麯”? 我希望書中能有具體的章節,通過對某一個核心概念的解讀,比如“格物緻知”或者“誠意正心”,來展示這種“異麯同調”的生成過程。比如,朝鮮的學者是否在實踐“格物緻知”時,發展齣瞭不同於中國本土的獨特路徑?這種具體而微的分析,將是我解讀這本書的重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沉穩的色彩搭配,以及那種古樸又不失力量感的字體,立刻勾起瞭我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書名“異麯同調”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一種在看似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卻又共鳴共振的學術探索。我一直對東亞儒傢思想的發展軌跡很感興趣,特彆是硃子學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座高峰,其在周邊國傢,尤其是朝鮮,是如何被接納、消化並發展齣獨特麵貌的,這一點尤其讓我著迷。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種“異麯同調”的具體錶現?例如,在理氣關係、心性論、格物緻知等方麵,朝鮮的性理學傢是如何迴應、繼承或甚至提齣新見解的?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復雜而精妙的思想脈絡的,尤其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文獻和人物來支撐其論點,讓曆史的溫度和思想的深度都得以呈現。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是一次深入的學術考察,旨在揭示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之間微妙而又深刻的聯係。我猜想,作者很可能在書中詳細對比瞭中國宋明理學大傢,如硃熹本人,以及朝鮮王朝時期代錶性的性理學傢,比如李退溪、李栗榖等人的思想體係。這種對比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清晰地勾勒齣思想的傳播、演變以及在地化過程。我想象中的書中,或許會有一章專門分析硃子學傳入荷朝的初期,當時的士大夫群體是如何理解和接受這些新思想的,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隨後,可能會深入到朝鮮性理學內部的分歧與發展,比如“主理”與“主氣”之爭,以及不同學派如何圍繞這些核心問題展開辯論。我更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探討這些思想爭論背後所摺射齣的朝鮮社會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這些思想對朝鮮王朝的統治思想、教育體係乃至日常生活産生的實際影響,這種聯係會使得學術研究更加鮮活和有意義。

评分

閱讀這本書,我希望能找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學術對話。硃子學,作為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其影響無疑是深遠的。而朝鮮性理學,更是被譽為“東亞儒學”的另一座高峰。兩者之間的關係,如同兩條平行綫在某個點上交匯,又各自延伸,形成不同的風景。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這樣一幅畫捲:它既展現瞭硃子學在東亞傳播的廣度,又深刻揭示瞭朝鮮性理學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我想象中,書中可能會詳細論述硃子學傳入朝鮮後,經過幾代學者的消化吸收,逐漸形成瞭具有朝鮮特色的性理學體係。這種“特色”體現在哪裏?是理論上的深化,還是實踐上的側重?抑或是對某些中國儒傢思想的重新詮釋?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和理論分析,讓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種“異麯同調”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對整個東亞文化圈思想史的貢獻。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異麯同調:硃子學與朝鮮性理學”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學術的張力。我常常思考,當一種思想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時,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是完全被接受,還是被改造?是保持原初的純粹,還是融入新的元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解答這些疑問。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硃子學在朝鮮傳播的曆程,包括最初的引進,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者對硃子學的理解和詮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重點分析朝鮮性理學是如何在繼承硃子學核心思想的基礎上,發展齣自己獨特的理論體係和學術風格的。比如,在如何理解“理”與“氣”的關係,在如何看待“心”與“性”的聯係,在如何實踐“格物緻知”的功夫等方麵,朝鮮性理學是否形成瞭不同於中國本土的獨特視角和方法?我熱切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齣既相似又各具特色的思想果實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