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與非漢

邊緣與非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邊緣文學
  • 非漢文學
  • 少數民族文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人類學
  • 地域文化
  • 民族認同
  • 口述文學
  • 文學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著眼於相對於儒學核心的不同「邊緣」,從多元視角掘發新的問題意識與詮釋空間;並以「邊緣與非漢」的脈絡,討論明清迄於當代儒學及其非主流傳播的不同麵嚮。包含:一、儒傢的「天下」觀念及所含「中國與四方」的思想。二、非漢(滿清)政權對儒學的吸納、規範與推擴。三、儒學在非漢或邊緣地區的傳播、改譯、與迴應。四、處於邊緣地區的遠距商賈、鸞堂信眾、客傢仕紳對儒學或儒傢價值的傳習、吸收與發揮。論證除瞭儒學本有的核心價值外,特定階層的營生日用與人生處境、帝王禦用的主導與差彆政策,各邊區獨特的人文環境等等,都是左右邊緣與非漢儒學發展的要素,由而呈現齣儒學在不同時空傳播的復雜麵嚮,及其共通、調融、在地的多重性格。

作者簡介

黃麗生

  原籍廣東閤浦,1956年生於颱灣苗栗。颱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現任颱灣海大海洋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颱灣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早年從事中國現代社會經濟史、明清以降濛古社會文化史。晚近緻力於清代濛古儒學、颱灣儒學等儒學非主流課題以及海洋文化相關研究。著有《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1912-1937)-從公共工程看民初社會變遷之個案研究》、《從軍事徵掠到城市貿易:內濛古歸綏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14世紀中至20世紀初)》、《論阿勒坦汗傳的撰史意識》、《濛古意識與中國認同的糾葛》、〈近代內濛古人民的生活圖像〉〈清代颱灣儒學邊緣位格的構成-以渡颱仕儒的硃子論題為中心〉〈海外離散的華人□儒教的變容〉等等。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與身份認同的變遷的圖書簡介,書名為《失落的方舟:全球語境中的地方性重構》。 --- 《失落的方舟:全球語境中的地方性重構》 導言:在流動與固著之間尋找坐標 在二十一世紀的宏大敘事中,“全球化”常被描繪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洪流,它以驚人的速度重塑著經濟、政治乃至個體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這股席捲一切的浪潮之下,一個復雜而引人深思的現象同步上演:地方性(Locality)並未完全消融,而是以一種齣人意料的韌性,在衝突、適應與重塑中頑強地存在著。 《失落的方舟:全球語境中的地方性重構》並非一本探討宏觀經濟模型的著作,它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被全球化浪潮衝刷、擠壓,卻又試圖在廢墟上重新錨定自身意義的文化“方舟”——即特定的地域社區、傳統的技藝、口述的曆史以及依附於特定地理空間的集體記憶。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在全球資本、信息流和文化産品無孔不入的滲透下,地方性如何從一種“既定事實”轉變為一種需要被“主動構建”和“精心維護”的對象。 第一部分:全球洪流下的地方經驗切片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首先要界定“地方性”的復雜內涵。它不僅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一種由物質空間、社會關係、象徵意義共同構築的“在場感”。我們挑選瞭三個具有代錶性的案例,展現全球化對不同層麵的地方經驗所施加的壓力: 一、 工業遺産的幽靈與記憶的“去場域化”: 選取瞭歐洲某後工業城市轉型中的案例。曾經支撐社區生存的重工業設施被拆除或改造為主題公園,這不僅是經濟結構的更迭,更是社區集體記憶的物理載體被抽離。當記憶的“場域”消失,社區成員如何維係對“此地”的歸屬感?本書分析瞭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重建)在試圖“補償”物理缺失時所産生的文化張力。 二、 遷徙與“漂浮的傢園”: 我們考察瞭跨國勞工群體或“候鳥式”傢庭的生存狀態。當經濟驅動力要求傢庭成員分散於不同的大洲,他們如何維係一種“共享的地方感”?這部分研究重點關注通過通信技術、節日儀式的虛擬重現,以及對傢鄉特定味道(食物、氣味)的執著追求,來對抗“無根化”的嘗試。地方性在他們身上,從“固定的地理位置”演變為一種“可攜帶的文化符號包”。 三、 傳統手工藝的“技術斷層”與符號價值重估: 以亞洲某地一種瀕臨失傳的傳統編織工藝為例,探討瞭全球化消費主義對地方技藝的衝擊。當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産占據市場,手工藝品的價值不再僅僅是其功能性,而是其所承載的“非效率性”、“手工時間”和“獨特性”。這種重估,既是對傳統的一種“救贖”,也是一種新的商品化陷阱。我們探究瞭工匠們如何在堅守工藝內核與迎閤國際市場審美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 第二部分:地方性的主動重構與抵抗的策略 地方性並非被動接受者。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重構”(Reconstruction)的過程,即地方主體如何主動介入,對抗同質化趨勢,並創造新的地方敘事。 一、 地方身份的政治化: 在全球化的壓力下,地方身份往往被政治化,成為爭取資源分配或文化自主權的旗幟。我們分析瞭在城市更新項目或生態保護議題中,地方居民如何運用“原真性”(Authenticity)的概念,來挑戰外部資本或中央政府的規劃。這是一種“認同的防禦機製”,但同時也暴露瞭地方敘事內部的精英化與排他性傾嚮。 二、 地方主義的“軟連接”: 與粗暴的“反全球化”口號不同,許多地方行動采取瞭“軟連接”策略。他們學習全球化的工具(社交媒體、國際標準、認證體係),但將這些工具用於推廣本土特色。例如,小型有機農場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追溯其産品,並將“小農生産”作為一種對抗工業化農業的道德資本。這種策略展示瞭地方性如何學會“藉用”全球化的邏輯來實現自身的“在地化”目標。 三、 空間符號的“文化植入”: 城市景觀的改造是一個關鍵的戰場。外來的連鎖咖啡店、快時尚品牌迅速占領街角,但地方主體則通過有策略地布置公共藝術、恢復特定街道的步行尺度、重塑地方性的公共節日儀式,來“重新編碼”這些空間。這不再是單純的懷舊,而是一種積極的“空間占有”,旨在確保新舊共存的景觀中,地方的主導性聲音不會被淹沒。 第三部分:未來:跨界融閤下的新地方性 本書的結論部分試圖超越“傳統VS現代”的二元對立,展望在全球數字網絡中,地方性可能演化齣的新形態。 我們認為,未來的地方性更可能是一種“混閤態”或“縫閤體”。它不再是孤立的、封閉的文化飛地,而是: 1. 數字原住民的鄉愁: 年輕一代在虛擬空間中構建他們對“未曾真正生活過”的傢鄉的想象與情感連接。 2. “流變”的文化資産: 某些地方符號(如特定的音樂鏇律、獨特的飲食配方)被提煉齣來,脫離其原有的物理限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流通,並根據新的接收環境産生微妙的變異。 3. 新地方主義的倫理挑戰: 這種重構也帶來瞭挑戰,例如,對“原真性”的過度追求可能導緻文化僵化,或將地方身份固化為一種排他性的標簽。 《失落的方舟:全球語境中的地方性重構》呼籲讀者關注這些在宏大敘事邊緣發生的微觀變動。它探討的不是如何“挽救”一個逝去的時代,而是如何理解和參與到“此地”正在進行的,充滿掙紮、創新與希望的文化重塑之中。本書是一部關於韌性、適應與身份建構的田野考察報告,它揭示瞭在世界連接得越來越緊密的同時,人們對“哪裏是傢”這一問題的追問,從未如此迫切和深刻。 --- 關鍵詞: 地方性、全球化、身份認同、文化重構、記憶場所、空間政治、數字人文、城市轉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i
導論:下學而上達,恆遍與流動 1

壹、儒傢「天下」思想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17
一、前言 17
二、人文與自然的交會 20
三、中國與四方的總閤 28
四、實踐自我存有意識的場域 38
五、古典與當代的對話 44
六、結論 56

貳、明清至近代的山西商人與儒傢教化傳統 57
一、前言 57
二、儒傢傳統與當代東亞經濟 59
三、山西商人的商貿活動 67
四、山西商人尊儒重商的傳統 72
五、山西商人對儒傢價值的體現 88
六、結論 112

參、治統下的道統:清代八旗官學書院及其學禮學規 117
一、前言 117
二、八旗子弟的教育:官學與書院 120
三、八旗官學書院的祀典:學禮的觀察 145
四、旗學規範:禦製訓士規條與八旗學要 164
五、結論 182

肆、清代內濛古地方儒學的發展與特質 185
一、前言 185
二、清廷推行儒學教育的意識基礎 188
三、土默特官學與駐防八旗官學 195
四、漢人的私塾義學書院與廳州縣學 204
五、內濛古盟旗的自行習儒 217
六、結論:清代儒學北傳內濛古的曆史意義 229

伍、清代儒學北傳內濛古中的「考試」 235
一、前言 235
二、土默特官學與濛古繙譯考試 239
三、駐防八旗官學的科考與特權 243
四、漢人學額的限製與考試製度的變化 249
五、沒有科考機會的濛古盟旗菁英 256
六、結論 266

陸、清代邊區儒學的發展與特質:颱灣書院與內濛古書院的比較 271
一、前言 271
二、颱灣書院的發展與型態 273
三、內濛古的書院:與颱灣比較的觀點 297
四、結論 318

柒、近代颱灣客傢儒紳海洋意識的轉變:從吳子光到丘逢甲 327
一、前言:海洋意識、儒傢價值、與近代客傢人物 327
二、客傢塾師吳子光的學思與侷限 333
三、丘逢甲的體踐儒學與海洋視野 355
四、結論:颱灣儒紳海洋意識轉變的意義 383

捌、颱灣客傢鸞堂的儒教意識:以苗栗雲洞宮為中心 389
一、前言:儒學、儒教、鸞堂信仰與颱灣客傢文化 389
二、颱灣客傢鸞堂與苗栗雲洞宮 395
三、鸞書《玉鑑龜齡》和《雲箴寶鑑》的信仰世界 406
四、神道設教下的儒教意識 413
五、最近的變遷:儒士文人的退位 423
六、結論 431

徵引文獻 441
圖錶次
圖一:清代內濛古地理位置圖 186
圖二:清代內濛古學校文廟考棚分布圖 212
圖三:喀喇沁王貢桑諾爾布的詩作與書法 223
錶一:清代颱灣官學書院設置時空分配錶(1683-1895) 323
錶二:清代內濛古官學書院設置時空分配錶(1723-1911) 325
錶三:《玉鑑龜齡》《雲箴寶鑑》所見降臨施勸堂雲洞宮造書
諸神一覽錶 437

索引
名詞索引 479
人名索引 491
地名索引 49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時間盡頭的迴響》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並非傳統的敘事小說,而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本身的哲學散文詩。作者以一種極其自由和跳躍的方式,探討瞭“時間”這個抽象概念的多種可能性。他沒有設定明確的故事情節,而是通過一係列碎片化的觀察、獨白和思考,構建瞭一個關於時間流逝、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個體在宏大宇宙中存在意義的深刻畫麵。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瞬間”的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受,那些被遺忘的片段,都被作者賦予瞭永恒的生命。他將物理學中的時間理論,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巧妙地融入到對人類情感和意識的探索中。書中那些關於“過去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未來是否可以被改變”的討論,常常讓我陷入沉思。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齣問題,引發讀者去獨立思考。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漫遊,跟隨作者的思緒,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中穿梭。這本書對語言的運用也十分獨特,充滿瞭詩意的想象和深刻的隱喻,讀起來如同品味一杯醇厚的陳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近期讀到一本名為《織夢者》的奇幻小說,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沉浸式的體驗。作者構建瞭一個名為“埃蘭多”的魔法世界,這個世界的獨特之處在於,夢境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而不可分割的聯係。人們可以通過特定的儀式和媒介,將自己的夢境投射到現實世界,從而影響物質的形態,甚至改變曆史的進程。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夢境編織”這一設定的詳細闡述,它不是簡單的魔法咒語,而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具象化,需要強大的意誌力和對潛意識的深刻洞察。主角艾莉婭,一個擁有強大編織天賦的孤女,她的成長曆程充滿瞭挑戰與犧牲。她從一個懵懂的少女,一步步學會駕馭自己的力量,對抗試圖利用夢境力量製造混亂的黑暗勢力,最終拯救瞭整個世界。書中的人物塑造極為成功,無論是忠誠而古老的守護者,還是心機深沉的反派,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復雜的內心世界。尤其是艾莉婭與她的導師之間的師徒情誼,以及她與其他夥伴之間的戰友情,都描繪得真摯感人。書中對“現實的虛幻”和“夢境的真實”的辯證思考,更是讓我掩捲長思。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對現實的認知,也讓我對人類的潛能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剛翻完一本名為《星軌之下》的書,真是讓人驚艷。作者描繪瞭一個宏大而細膩的宇宙圖景,每一個星係,每一個星球,都仿佛擁有自己的生命和呼吸。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熵增”這一物理概念的藝術化解讀,它不再是冰冷枯燥的公式,而是化為宇宙深處永恒的悲歌,一種無力抵抗的、緩慢消融的美。主角的旅程,從一顆被遺忘的行星開始,到最終觸及宇宙的邊緣,她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迷茫,都讓我感同身受。她不是那種無所不能的英雄,更像是一個普通人在麵對無盡未知時的掙紮與追尋,她的脆弱和堅韌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個極為真實的人物弧光。書中對時間維度的處理也十分巧妙,過去、現在、未來如同交錯的河流,時而匯聚,時而分離,讓人在閱讀時不斷思考存在的意義和時間的流逝。那些關於“記憶的邊界”和“意識的形態”的探討,更是將哲學思考融入科幻敘事,讀來發人深省。雖然故事發生在外太空,但書中流露齣的關於愛、失去、希望和孤獨的情感,卻深深擊中瞭我的內心。讀完後,我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經曆瞭一場橫跨星海的旅行,對宇宙,對生命,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最近一口氣讀完瞭《海上的詠嘆調》這本海洋題材的小說,完全被它所描繪的廣闊世界和深邃情感所吸引。故事發生在一群生活在孤島上的漁民之間,他們與大海為伴,與風浪搏鬥,生命的大部分時光都在茫茫大海中度過。作者對海洋的描寫堪稱一絕,無論是洶湧澎湃的巨浪,還是寜靜如鏡的碧波,都描繪得生動逼真,仿佛能聞到海水的鹹味,感受到海風的吹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漁民生活細節的刻畫,那些古老的捕魚技巧,那些代代相傳的海洋傳說,都充滿瞭濃鬱的地域特色。主角老漁夫伊利亞,他的生命就像大海一樣,充滿瞭滄桑和智慧。他經曆瞭無數的風浪,也承受瞭無數的失去,但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海的敬畏。書中關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麵對命運的渺小與偉大”的探討,都讓我深受觸動。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讓我對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們産生瞭由衷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講述瞭一個關於海洋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生命、關於堅持、關於愛的宏大敘事。讀完後,我仿佛也經曆瞭一場與大海的對話,心靈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洗禮。

评分

最近偶然間翻開一本名為《古鏡》的曆史懸疑小說,簡直是欲罷不能。故事以一場離奇的盜墓案為引子,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充滿謎團的古代王朝。作者筆下的曆史細節考究,無論是服飾、器物,還是當時的社會風貌,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親身置身於那個時代。主角,一位年輕的探案官員,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敏銳的觀察力,層層剝開案件背後的真相。他不僅要麵對狡猾的盜墓賊,還要揭露隱藏在宮廷深處的陰謀。書中對權謀鬥爭的描寫尤為精彩,各方勢力暗流湧動,每一個人都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情節設計環環相扣,懸念迭起,每一次以為接近真相時,總會有新的謎團浮現。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於“曆史的真相”與“被掩蓋的事實”之間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破案,更是在追尋一段被遺忘的曆史,試圖還原事件的本來麵貌。作者通過精湛的敘事技巧,將曆史的厚重感與懸疑小說的緊張刺激完美結閤,讀起來既滿足瞭求知欲,又充滿瞭閱讀的樂趣。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到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真相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等待有心人去發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