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通解 二册

近思录通解 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思录
  • 通解
  • 二册
  • 经学
  • 儒学
  • 传统文化
  • 注释
  • 解读
  • 明代
  • 王永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笔者撰述本书的目的,是要协助读者跨越与传统文化断裂的鸿沟,让现代人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困难,从《近思录》一书汲取先圣先贤的智慧,并接受他们高贵品德的薰聒。本书坚决避免掉进繁琐的训诂、考据的泥淖,不以注或译为主,而以解或通为要。希望能以最浅白易懂的文字,即使不对照原文,也能让读者掌握到《近思录》的精髓,进而对自己的进德修业、立身处世有所裨益。笔者撰述本书的愿望,是要读者能得鱼忘筌,最后自己直接阅读原文。

作者简介

朱高正

  朱博士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是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籍人士,为南宋大儒朱熹第26代孙。台湾前立法委员。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并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攻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出版过多部关于康德的学术着作。此外,对《易经》也研究颇深,是国际易学联合研究会副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董事长。着有:《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与《易经白话例解》(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近思录通解》:深邃的理学智慧与历史的脉络 导论:理学精粹的系统梳理与阐释 《近思录通解》二册,是一部深入探究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对朱熹的《近思录》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框架,系统地梳理、阐释和评述了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体系,特别是对“四书”的解读在理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剖析。 本书的撰写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将理学的发展脉络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它不仅仅关注理学家的理论建构,更注重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以及它们与佛、道两家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与分野。全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将晦涩的理学概念以清晰、可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旨在帮助学习者真正把握理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精神。 第一册:本体论与心性论的基石 第一册的重心在于对理学本体论——“天理”——的深入挖掘,以及由此衍生的心性论的精细阐释。 一、天理的建构与意义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天理”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它追溯了从孔孟以来的“道”到周濂溪、张载、二程所确立的“天理”概念的过程。作者细致地辨析了“天理”与“物理”、“道与器”的关系,指出理学是如何试图建立一个超越经验世界的、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的客观实在。 书中对“理”的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 宇宙本体的“理”:阐述了“理”作为万物之源的形而上学地位,以及“理一分殊”的宇宙结构论。 2. 伦理规范的“理”:探讨了“天理”如何落实为具体的道德准则和人伦规范,即“义理”。 3. 认识论上的“理”:分析了认识天理的途径,即“格物致知”的实践性内涵。 通过对比程颐的“主静”和朱熹的“格物”,本书展现了理学内部在本体论实践路径上的细微差异与统一性。 二、心性论的深化与实践 心性论是理学的核心关切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道德实践与自我完善。《近思录通解》第一册详尽阐述了“心即理”、“性即理”的论断。 作者重点剖析了“性”的两个层面:“天命之性”(本体之性)与“气质之性”(受后天影响的本性)。如何通过涵养来去除“气质之性”中的私欲偏情,复归本体之“天理”,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书中对“存天理,去人欲”的论述尤为精妙。它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道德戒律,更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实践。作者引用大量朱熹的语录,阐明“心”作为万物之灵,既是接受天理的场所,也是施行天理的动力源泉。通过对“敬”的强调,本书展现了理学家在心性修养上所追求的“不动心”的境界,即一种内心的澄明与坚定。 三、格物致知的探赜索隐 “格物致知”是实践层面的关键。《近思录通解》第一册对这一概念的解读,突破了仅将其视为“穷尽事事物物之理”的表面理解。作者认为,“格物”是一种由外向内、由现象入本质的认知过程,它包含了对客观世界的体察与对自身心性的反省。 书中详述了朱熹如何将“格物”与对“四书”的研读相结合,强调了文献研究与现实体验并重的治学方法。特别是对“致知”的讨论,明确了心之本体与知识的统一性,即真正的知识必然导向道德的实践。 第二册:修养论、政治哲学与思想史的交融 第二册的视角更为广阔,它将理学的理论成果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探讨了修养的实践方法、对社会政治的关怀,并回顾了理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修养论的层次与次第 如果说第一册重在理论建构,那么第二册则专注于理学的实践指导。本书详细梳理了理学家从初学到登圣的实践阶梯: 1. 初学之要——“格物致知”:回归第一册的起点,强调从具体的事务中体认天理。 2. 中进之功——“反躬内省”与“居敬持志”: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时时与私欲斗争。重点分析了“戒惧”、“慎独”在个体道德实践中的不可替代性。 3. 高深之境——“无欲则静”与“心体常明”:阐释了理学家追求的最终境界——心体与天理的完全合一,达到“寂然不动”的绝对内在宁静。 作者通过对“存养”与“省察”的辩证分析,展现了理学在心性修养上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精微之处。 二、理学与社会政治的关联 《近思录通解》并非纯粹的象牙塔学问,它深刻关注理学如何介入社会治理。《近思录通解》第二册探讨了理学对“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实践抱负。 书中分析了理学如何渗透到宋代乃至明代的政治伦理中,例如对“正心诚意”在君王治理中的要求,以及对士大夫阶层“义利之辨”的强调。本书评述了理学在教育、乡约制度、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其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深度与广度。 三、对后世思想的评鉴与超越 全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理学思想史的流变。作者对朱熹学派的集大成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批判性地考察了其局限性。 书中对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之间的“心学之辨”进行了客观的梳理,分析了二者在如何把握“心”与“理”的关系上的异同。这种辨析帮助读者理解,理学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批判、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 此外,本书还简要触及了理学向明代心学过渡的节点,以及清代考据学对理学的“反动”,从而使读者能够全面、立体地把握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不朽价值。 总结 《近思录通解》二册,以其 جامع(包罗万象)的广度与 幽微(精深细致)的深度,为研究宋明理学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指南。它不仅是理解朱熹思想体系的钥匙,更是洞察中国传统士人如何在内圣功夫中求得外王实践的精辟论著。阅读此书,如同与古代的哲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领略理学“穷理尽性以至于天命”的宏伟蓝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编辑的话

  朱高正先生是朱熹第26代孙,《近思录》是朱熹、吕祖谦所整理出来的儒学纲领,其所依据的则是北宋四子将《论》、《孟》、《学》、《庸》与《六经》融会贯通后的成果。它是儒家文化高度成熟的产物,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举凡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以至治国、平天下,全方位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指导。近代以来论述此书者不乏其人,但对于读者来说却仍然是生涩难懂,领悟艰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思录通解二册》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哲学理解的大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解读,而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作者在梳理《近思录》思想体系时,非常注重其内部的逻辑结构和递进关系,将零散的条目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思想演变的梳理,它会追溯某些概念的源头,分析其在不同学者那里的发展变化,最后再回到《近思录》中的具体表述,展示出一种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看到了《近思录》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同时,书中穿插的作者独到的见解,也让我耳目一新,一些 hitherto 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他的解析下豁然开朗。阅读此书,我仿佛与作者一同进行了一场严谨的学术探索,每一次的解读,都是一次思想的升华,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我发现,《近思录通解二册》在处理哲学概念时,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谨与细致。它不仅仅满足于告诉读者“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阐释,例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并且会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来解释这些概念为何会被提出,又为何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知行合一”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通过大量史实和理论的引用,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这一思想的复杂性与实践性。读到此处,我仿佛看到先哲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真正践行了内心的准则。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阅读《近思录通解二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在阐释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份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作者并没有将《近思录》束之高阁,而是力图将其中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在解读某些条目时,会引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古老的思想如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在讨论“修身”和“治国”的关系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古代的政治理念,更启发我们思考个人品德的养成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道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让我感受到,学习经典,并非只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安顿心灵、指导行动的智慧。这种温润而有力的引导,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力量。

评分

翻开《近思录通解二册》,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殿堂。我并非初次接触宋明理学,但这本书的编纂方式,尤其是其“通解”的理念,彻底颠覆了我过往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仅仅罗列原文,然后附上简略的注释。相反,这本书更像是带我进行了一场与古代先哲的深度对话。书中对于每一条条目,都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思想脉络和逻辑关联。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字义阐释,而是积极引入了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辨析,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争论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得以跳出单一的视角,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近思录》的思想精华。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觉得作者仿佛就坐在我旁边,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一一讲解那些晦涩的道理,让我这个对理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逐步领略到其精妙之处。它让我在阅读中,不止是“看”书,更是“悟”书,体会到文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智慧。

评分

每次拿起《近思录通解二册》,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碰撞。我一直认为,经典的价值在于其恒久的生命力,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甚至超越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近思录》的“解”,更是一种“通”的体现。作者在解读过程中,非常注重将《近思录》的思想置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与其他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思想流派进行对话。例如,在解释某些观点时,会巧妙地引用《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也会提及佛教、道教思想的某些影响,甚至会联系到后期哲学的发展。这种博采众长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思录》的理解层次,让我看到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国思想长河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更加理解《近思录》为何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无数智慧的灵魂进行交流,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