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日本川崎市生。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政治观念」、「荀子哲学」以及「东亚比较思想史」。着有《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荀子礼治思想之研究)》(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以及〈掌握变化的道德──荀子「诚」概念的结构〉(《汉学研究》,27-4,2009)等论文。
自序
序论
第一节:本研究的缘起暨目的
第二节:过去「忠」概念的研究评述
第三节: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忠」论之崛起──「国非忠不立」
引言
第一节:关于「忠」概念起源的四种看法
第二节:《国语》之「忠」暨「忠信」观──国家生存之关键
第三节:《左传》之「忠」暨「忠信」观──向社稷(政治共同体)的「忠诚」
第四节:中山王墓铭文之「忠」暨「忠信」观──贡献社于稷之人才之人格
第五节:《论语》之「忠」暨「忠信」观──统治层成员个人之伦理
小结 71
第二章:「忠」论之展开──「服忠用信则王」
引言
第一节:战国中期「臣德」之「忠」
第二节:战国中期「君德」之「忠」和「忠信」
第三节:作为《孟子》王道政治思想来源之「忠信」
小结
第三章:对「忠」批判的崛起──「忠盈天下,害及其国」
引言
第一节:《战国策》之「忠」观
第二节:《庄子》与《列子.杨朱》之「忠」观
第三节:稷下学者之「忠」观
小结
第四章:「忠」论之重订──「忠于浊世难」
引言
第一节:《荀子》的「忠」暨「忠信」观
第二节:《吕氏春秋》之「忠」观
第三节:《韩非子》之「忠」观
小结
结论
【附表】先秦西汉文献中的「忠」「信」「仁」「义」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语句索引
引用文献索引
作者跋
我一直觉得,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离不开对“忠”这个字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含义的探索。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暗示着一种深入的、系统性的研究。我个人对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尤其感兴趣,因此,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忠”是如何维系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忠”在家庭、宗族、官场等不同层级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君臣之忠”与“父子之孝”之间是如何相互补充、又可能存在冲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忠”的制度化分析,比如,在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中,是如何体现和强化“忠”的观念的?有没有一些对不同历史时期“忠”的社会接受度和实践方式的比较研究?如果书中能够通过分析古代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来展现“忠”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影响,那将更加生动有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对古代社会“忠”的认识的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那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硬核,充满学术气息,我个人是对古代史,尤其是制度史和思想史的部分比较感兴趣。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剖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核心概念的书籍,而“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定义,而是深入到“忠”是如何被建构、被阐释、被实践的历史过程中。比如,它是否会探讨“忠”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不同含义?在士大夫眼中,“忠”是不是更多地意味着对君主的绝对效忠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在普通百姓那里,“忠”又会以何种形式体现,是家族忠诚,还是对地方官员的服从?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分析“忠”与“孝”、“仁”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张力,它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于那些喜欢刨根问底、探究事物深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视角,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理论框架和严谨的论证。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的「忠」论研究》给我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体系的演变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忠”这个概念,它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其内涵又极其复杂多变。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忠”作为一种核心的儒家伦理,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官方意识形态所塑造和利用的。比如说,它会不会探讨汉朝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如何强化了对君主的“忠”,以及宋明理学时期,士大夫阶层在“忠君”与“忠道”之间所面临的困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对不同朝代“忠”的实践案例的详细分析,比如,在唐朝时期,对皇帝的“忠”与对国家、对制度的“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在明清时期,“厂卫”制度的出现是否对传统的“忠”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理解“忠”是如何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留下深刻烙印的,并对当下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那些君臣之间的情感纠葛、家国情怀特别着迷,但总觉得市面上相关的书籍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内容比较零散,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所以当我看到《中国古代的「忠」论研究》这个书名的时候,心里就燃起了希望。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梳理“忠”这个概念在不同朝代、不同思想流派中的演变和发展,比如说,孔子是怎么看待“忠”的?韩非子的“忠”又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书里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之类的,来佐证这些理论?我猜它应该会从“忠”的起源开始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思想家对“忠”的阐释,甚至可能还会探讨“忠”在社会伦理、政治制度中的具体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心中“忠”的重量和意义。毕竟,对于我们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理解“忠”的内涵,也是理解古代社会价值观的一把关键钥匙。我非常渴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解读,让我不仅仅是记住概念,更能体会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觉得可能有点枯燥。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从故事和人物出发来了解历史的读者,对于纯理论性的探讨,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吃力。但是,我又对中国古代那种深刻的情感联结,特别是君臣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奇。所以,尽管书名是“研究”,我还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写得不那么像学术报告,而是能够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来串联起“忠”这个概念的演变。比如说,它会不会讲到历史上那些因为“忠”而备受赞誉,甚至牺牲生命的人物?有没有一些关于“愚忠”或者“变忠”的讨论,来展现“忠”在实践中出现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用一种比较温和、有温度的笔触,来讲述那些关于“忠”的故事,让我能够感受到古人在面对选择时的挣扎和抉择。如果书里能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能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