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等
十八部经典的六十篇最精采古文。
白话文翻译并解析。
读古文不但能欣赏文章之美,更能延伸对各种问题的思考。
本书收录的短文,每一篇都很短,内容也很生动,尤其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进德修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阅读此书,不但可以增进阅读古文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
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文的能力,作者採用「直译」的方式,以便读者逐字逐句去核对原文的意义,同时也能保存原文的风貌。
每篇文章的后面,作者都提供了一些问题,让读者自己去找答案。有的问题是深究文章的内容;有的是讨论原文的修辞;有的问题是反省我们的现实人生。问题不只一种方式,答案有时也不只一种。作者希望读者多用脑筋想,而不是要求知道标准答案。
作者简介
吴宏一
1943年生于台湾高雄。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主编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辑顾问。
着有《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先秦文学导读》、《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等专书二十余种,学术论文近百篇。
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文艺创作,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语文教科书中。
序
论语小档案
墨子小档案
管子小档案
晏子春秋小档案
孙子小档案
尸子小档案
孟子小档案
老子小档案
庄子小档案
荀子小档案
韩非子小档案
吕氏春秋小档案
礼记小档案
左传小档案
国语小档案
战国策小档案
山海经小档案
列子小档案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简直是解开我心中关于古代文献困惑的钥匙。长期以来,我总觉得阅读古文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不仅仅是文字生涩,更多的是那种隔阂感,仿佛古人在用一套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境来表达,而我只能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去生搬硬套,结果自然是理解得断断续续,更谈不上深入体会其中的韵味。每次读到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却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甚至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都让我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失在古代文本的丛林中时,为我指明了方向。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某个字词的含义,或者某句话的直译,而是更侧重于引导我去思考,去揣摩,去感受。比如,书中会通过对某些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古代用法的剖析,来揭示背后蕴含的观念转变,让我明白为何古人会那样表达,而不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方式。这种“思考式”的学习方法,让我第一次觉得阅读古文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它教会我如何剥离现代的思维惯性,尝试进入古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回应这些问题的。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让我对古文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也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以往对古文学习的认知。我原本以为,阅读古文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基础知识,才能勉强看到一点风景。然而,这本书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以一种更为轻松、愉悦的方式,窥见古人智慧的闪光点。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也没有枯燥乏味的词语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将我带入到古人的思想世界中。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作者针对一个非常常见的古代表达方式,提出了几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问题,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说?它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又是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相呼应的?这种引导式的探究,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到对古文的解读之中。每一次解决一个“问题”,都像是获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这种成就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古文并非一定要啃下几大本厚厚的字典,而是要学会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连接”。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读古文”这件事本身,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先贤们,他们的智慧是如此深邃,以至于我们现代人常常难以企及。而阅读古文,就像是尝试去触摸那份久远而璀璨的光芒,但往往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去发掘,去连接。我常常被书中的某个问题所吸引,然后不自觉地开始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知识,甚至会主动去查阅资料。这种“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我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觉得古文难懂,并非是因为文字本身,而是我们缺乏一种“提问”的意识,缺乏一种“多角度”的审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上的盲区,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突破这些盲区。它不仅仅是教会我如何读懂古文,更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上的提升,将会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启迪。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尤其是像古文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领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和细致。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更为高效的学习路径。它并没有要求我死记硬背大量的字词典故,而是巧妙地将学习过程融入到了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每次读到书中的某个“问题”,我都会不自觉地开始思考,就像自己也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中,试图去寻找答案。这种“主动学习”模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而是真正地参与到了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困扰了我多年的古文理解难题,在作者的引导下,竟然能够迎刃而解。这种顿悟的感觉,比单纯地记住一个知识点要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学”,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这种学习方法论,我认为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将会在我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古文的学习,它的许多理念,都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它是一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范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从未想过,阅读古代文献竟然可以如此有趣且富有启发性。我一直以来对古籍都怀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那是属于少数专业人士的领域,而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顶多只能浅尝辄止,领略一些皮毛。但是,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认知。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材,也不是一本生涩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次充满智慧的对话。作者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深入思考,去挖掘文本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篇章的解读方式,它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非常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古文难懂,并非是因为文字本身,而是我们缺乏一种“提问”的意识。当我们开始尝试去“问”作者,去“问”文本,去“问”背后的文化,很多看似晦涩的文字就会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阅读古文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种转变带来的满足感是巨大的,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