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渴望》作者荣.罗海瑟(Ronald Rolheiser)最新力作
无神论哲学家尼采一百多年前惊世骇俗地宣告:
「上帝已死!」
而一个疯子在拥挤的市场里,
一边摔碎一盏灯,
一边愤怒地喊道:
「上帝已死!而我们正是谋杀祂的人……」
那盏灯,碎了……
上帝真的死了吗?
你所信的那位神,仍存在吗?
在忙碌混乱的世界中,我们愈来愈不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灵修的意义,就连信徒们也时常感觉不到天主的临在。正如无神论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言,那盏充满天主临在之光的灯,已遭摔毁。
在《四碎之灯》中,荣.罗海瑟(Ronald Rolheiser)──《灵魂的渴望》作者──观看无神论者及不信者如何在我们的世界蔓延,以及我们如何在他们的面前重新修补这盏破碎的灯,聚集天主的临在之光。
作者提出克服自恋主义和对成就着迷的方法,不是靠更多的学习和尝试,而是借不同的生活方式。保有默观的生活能够让我们再次跟随天主临在之光的引领。
作者简介
荣.罗海瑟(Ronald Rolheiser)神父
无玷圣母献主会(O.M.I.)之成员,《灵魂的渴望》之作者,为灵修及系统神学领域之专家。数十年来,他的名声持续增长,主要靠着一系列环绕灵修、神学及现代世界等议题的书籍,为了重新唤醒那些感到缺乏灵修,甚或毫无意识到它之人,对灵修的热情。罗海瑟神父的专栏在英语系国家超过五十种不同报纸内连载。本书最后部分亦有对作者更详尽的介绍。
译者简介
陈芝音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乔治亚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大学时代接触天主教大专同学会及基督生活团,之后即热心参与教会活动。曾任职于光启文化事业,目前于圣路易大学攻读历史神学博士,期能继续为教会服务。译有《最初的基督徒》、《真爱Q&A》、《生活就是祈祷》、《慈母莫尼加》、《信仰在我家》、《四碎之灯》等书。
序言 5
致谢 9
第一部
自恋主义,实用主义,难以克制的不安,丧失「惊奇」这份旧时的本能 11
第一章 信友当中无信的问题 12
第二章 自恋主义、实用主义、难以克制的不安与丧失默观性的人格 23
第三章 全然不同的局面 51
第二部
恢复对惊奇的旧时本能:西方基督宗教思想中的三项默观传统 71
第四章 意识的净化 72
第五章 钦崇天主神圣的默观 99
第六章 了解与接纳人的偶存性 129
第三部
恢复对惊奇的旧时本能:一项具体的实践 167
第七章 当代的灵修操练 168
回顾指引 200
关于作者 205
这本书的书名《四碎之灯:重新发现天主的临在》就带着一种诗意的、甚至是略带忧伤的美感。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许多画面:一盏在风雨中摇曳的灯,灯火虽然微弱,却依然顽强地燃烧着,它的光芒被打破、被切割成四份,每一份都在黑暗中寻找着出路。这种意象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看似破碎却依然充满力量的事物,比如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下来的生命,那些在失去中寻找希望的灵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天主的临在”这样一个宏大而神圣的概念,与“四碎之灯”这样充满质感和象征意义的意象结合起来的。是不是就像破碎的光影,无论如何分散,最终的源头依然是那同一束光?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渴望在文字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共鸣。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关于信仰、关于失落、关于如何在看似绝望的环境中重新找回生命意义的书。或许,作者会用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细腻的笔触,来描绘他在探索“天主临在”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四碎”究竟代表着什么,又该如何去“重新发现”?
评分《四碎之灯:重新发现天主的临在》,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张力,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我一直对宗教哲学类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害怕过于学术化、枯燥的论述。《四碎之灯》这个名字,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直接说“信仰是什么”,而是用“灯”来比喻,而且是“四碎”的灯,这说明它可能是一种非常具象化的、甚至带点艺术性的表达。我设想,作者可能并没有试图去定义“天主”,而是通过描述一些具体的体验、场景,来展现“天主的临在”是如何在我们生命中显现的,即使是在我们最脆弱、最失落的时刻。也许“四碎”象征着我们对世界、对信仰的认知被打破、被挑战,但恰恰是在这种破碎之后,我们才有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方式去“重新发现”那份临在。这种“重新发现”的过程,可能充满了挣扎、痛苦,但也一定伴随着一种释然和豁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天主”的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感知那份无处不在的力量。
评分拿到《四碎之灯:重新发现天主的临在》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有点“烧脑”,毕竟“天主的临在”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议题,再加上“四碎”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词汇,总让人觉得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消化。不过,书名也暗示了一种“重新发现”的可能,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是在宣扬某种教条,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内心的探索。就像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生活中的某些东西突然变得陌生,甚至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这种“破碎感”可能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契机。也许作者会探讨,当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解、我们对“天主”的认知发生动摇、出现裂痕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是彻底放弃,还是在废墟中寻找新的根基?我个人对这种“在破碎中寻求完整”的叙事特别感兴趣,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难以解释的生命经验,并且能够在其中找到一种超越困境的力量。
评分读到《四碎之灯:重新发现天主的临在》这个书名,我的第一感觉是它非常有意境,而且有那么点“后现代”的疏离感。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宗教的书,但很多都偏向于神学理论,读起来比较吃力。而“四碎之灯”这个意象,就显得格外吸引人。它不像一盏完好的、明亮的灯,而是破碎的,这意味着它可能不完美,甚至有缺陷。但这恰恰又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不也像一盏“四碎之灯”吗?充满了遗憾、挫折,但我们依然在黑暗中摸索,试图找到方向。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天主的临在”与这种“破碎”联系起来的。是不是说,即使是在我们最糟糕、最不被理解的时候,那份“临在”依然存在,只是我们可能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才能“重新发现”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思考角度,不只是教条式的灌输,而是引导我去感受、去体会,如何在生活的缝隙中,在那些不完美中,找到那份神圣的光芒。
评分《四碎之灯:重新发现天主的临在》这个书名,带着一种独特的宿命感和探索的冲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台湾读者,我看到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跳出了各种画面:也许是历史的尘埃,也许是个人内心的挣扎,亦或是面对世界无常的无奈。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并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可能触及了一些比较沉重的话题,关于信仰的危机,关于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渺小,关于如何在失落和破碎中找回自我。但“重新发现”这三个字,又给了我希望。它暗示着,即使曾经拥有,即使一度失去,那份“天主的临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重新连接。我很好奇,这个“四碎”究竟是指什么?是心灵的四个层面?是人生中的四个重大转折?还是某种象征性的维度?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充满智慧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引领我踏上这场“重新发现”的旅程,让我能够在看似混乱的世界中,重新找到那份安宁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