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阿冈本延续着陶伯斯在《保罗的政治神学》一书的主要观点,试图回复保罗书信为西方传统中主要的弥赛亚文本,全书主要围绕着罗马书第一章一节「保罗,耶稣弥赛亚的仆人,被召成为使徒,分别是为了上帝的福音」这段希腊文本作注疏,并以六天(创造)及第七天(安息日)来解释保罗的弥赛亚思想与「弥赛亚时间」(剩余的时间)。
作者简介
乔治.阿冈本
生于1942年,目前任教于义大利维罗纳大学(Verona University),主要的着作包括《论潜能》(Potentialities)、《神圣的∕被咒诅的人》(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例外状态》(State of Exception)等。
这本《剩余的时间:罗马书评註》光是书名就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好奇书里到底在讲些什么。总觉得“剩余的时间”这句话,带着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又仿佛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哲学思考。罗马书,这可是圣经里相当重要的一卷书,很多关于信仰、关于救赎的关键论点都出自这里。我一直觉得,对于罗马书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和解读,而这本“评註”,听起来就像是作者用现代的视角,甚至是台湾本地的语境,去重新审视和阐释这古老的篇章。我特别期待作者会不会在书中融入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会遇到的困惑,或者是一些在台湾教会里常见的讨论话题。有时候,圣经的教义会显得有些抽象,如果能有更贴近生活的解读,相信会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力量。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通俗的导读,还是更偏向于学术性的探讨?我蛮好奇作者的写作风格,是犀利如剑,还是温和如水?不管怎样,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想知道作者如何在这个“剩余的时间”里,为我们揭示罗马书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名《剩余的时间:罗马书评註》听起来就带有一种深度和思考性,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常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被各种琐事填满,很少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一些生命中的根本问题。罗马书,作为圣经中的一本重要书卷,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神学意义,它谈论了人的罪性、神的恩典、因信称义等等。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剩余的时间”这个概念与罗马书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是不是意味着,即使在我们看似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从罗马书中找到宝贵的属灵指引,去活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剩余时间”?作者的“评註”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罗马书的教导?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实践爱,在面对挑战时如何持守信心,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验神的同在。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引导我们反思生命,重拾信仰力量的读物,尤其是在台湾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引导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评分《剩余的时间:罗马书评註》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剩余的时间”这几个字,总让人觉得有些沉甸甸的,又充满了探索的意味。罗马书,一直是基督教神学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它探讨了关于神的律法、人的罪、耶稣基督的救赎以及信徒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等等。我相信,要透彻地理解罗马书,需要有深刻的洞见和细腻的解读。我非常期待作者的“评註”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角。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对于信仰的理解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够以一种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来阐释罗马书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比如,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理解“因信称义”,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信仰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喜乐?或者,“圣灵”的恩赐和工作,在台湾的教会和信徒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具体体现?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在有限的“剩余时间”里,活出更加丰盛和有意义的生命?
评分拿到《剩余的时间:罗马书评註》这本书,第一眼就被那个“评註”吸引住了。通常我们看到的圣经注释,可能比较枯燥,但“评註”这两个字,似乎暗示着一种更深入、更具个人色彩的解读,不只是简单的注释,而是作者带有个人见解的评论和评价。罗马书一直是许多信徒在灵性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它的神学深度和实践意义都非常丰富。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罗马书的文本,去理解保罗写给罗马教会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他对这些内容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古老的真理,与我们身处21世纪、生活在台湾的我们连接起来的?会不会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例子,或者是一些在地化的思考?比如,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书中关于和好、关于爱邻舍的教导,会有什么样的新的启发?我很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应用方式,让我们不只是“知道”,更能“做到”。书名里的“剩余的时间”也很耐人寻味,它是不是在提醒我们,不论生命的长短,都应该活出最有意义的时光?
评分《剩余的时间:罗马书评註》这个书名,真的很有画面感,也很能勾起人内心的共鸣。在台湾,我们常常会谈论“时间管理”,谈论“人生的意义”,而这本书把“剩余的时间”和“罗马书”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结合。罗马书本身就充满了关于时间、关于永恒、关于救赎的宏大叙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人“剩余时间”的关系的。是强调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还是从永恒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有限的生命?我相信,对于很多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或者对信仰有疑问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比如,罗马书里关于“因信称义”的教导,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和诱惑都很多,这种教导会如何帮助我们摆脱不必要的焦虑,找到内心的平安?作者的“评註”,会不会像一个老朋友,用一种亲切、真诚的语气,与读者分享他对罗马书的理解和心得?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上的触动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