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而言,1920年代充满了重大的考验。一方面是五四运动在文学、宗教上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非基督教运动在国家主义上的挑战。
就在此时,教会界一批少壮派的知识份子,开始反省自己的信仰,并谋教会之改革,将他们的心声用大量文字表达出来。从圣经诠释、政教关系、教会事工,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无所不包,兼具深度与广度,可谓基督教文学的高潮时期。
本书是以1920年代基督教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份刊物做为对象,来探索当时基督教文学的内涵与意义。由于这些刊物内容的丰富性,实难以用单一的角度或文学理论来加以概述,故本书将分别从五个层面来切入讨论,以呈现当时基督教文学在国家主义、讽刺文学、宗教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色。
作者简介
李宜涯
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亚历桑那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俗文学与现代小说研究,曾获得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着有《晚唐咏史诗与平话演义之关系》、《书海探微》、《一天一个梦想》、《当代人文翦影》、《当代名着欣赏》等书。
第一章 绪论
一、失声的文类─基督教文学的类别归属问题
二、基督教文学的定义
三、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发展
四、本书章节要旨
第二章 国家主义下的缪思--《真理週刊》的文艺作品
一、前言
二、《真理週刊》的源起与发展
三、《真理週刊》文艺作品特性
四、小结
第三章 宗教国家主义--再论国家主义光谱下的《真理週刊》
一、前言
二、清末以来国家主义的肇兴与影响
三、《真理週刊》对国家主义的关注
四、国家主义光谱下的《真理週刊》
五、宗教国家主义的特色
六、小结
第四章 枪口向内?--《文社月刊》的讽刺小说
一、前言
二、文社与《文社月刊》
三、《文社月刊》的编辑政策与文艺作品
四、针对教会的讽刺小说
五、以社会为对象的讽刺小说
六、20年代基督教讽刺小说形成原因
七、小结
第五章 《生命》中的生命--赵紫宸的早期新诗
一、前言
二、赵紫宸与《生命月刊》
三、赵紫宸对「生命」的诠释
四、赵紫宸新诗之形式与表达
五、赵紫宸新诗内容之探究
六、小结
第六章 文学的社会服务--《华工週报》个案研究
一、前言
二、《华工週报》创办的时代背景
三、晏阳初与《华工週报》
四、《华工週报》内容分析
五、《华工週报》中的基督教青年会理念
六、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书目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于“圣坛”这一意象的独特解读。在20年代那个社会转型剧烈的年代,传统宗教信仰面临挑战,而“圣坛”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祭祀场所,更演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道德准则、一种面对困境时寻求力量的内在源泉。作者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细致剖析,展现了他们在创作中如何将这种“圣坛”精神融入文学叙事,赋予作品以超越时代的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对某位诗人作品的解读所打动,这位诗人以极具个人风格的语言,将对信仰的追寻描绘得既痛苦又充满希望,仿佛在荒原中开辟出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让整本书不仅仅是对基督教文学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信仰、人生意义的深刻对话。
评分《圣坛前的创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细腻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进行文学分析时,并不孤立地看待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关于“时代精神”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基督教作家,以及作家们又是如何通过文学来回应和塑造这种“时代精神”的论述,就让我茅塞顿开。那些曾经被视为单纯宗教文本的作品,在作者的解读下,呈现出丰富的社会批判色彩和人文关怀。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方法,使得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也对20年代的中国社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一翻开《圣坛前的创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学研究》,就被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所包裹。作者仿佛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来到那个充满信仰与变革的20年代。我尤其喜欢他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铺陈,不只是简单罗列史实,而是细致地描绘出新旧思潮的碰撞、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以及在这种动荡不安中,基督教文学如何成为一股支撑和启迪人心的力量。那些夹杂在字里行间的时代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挣扎。书中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不局限于表面的叙事,而是挖掘了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神学思考、哲学理念,以及作者们在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探索。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感觉自己也随着他们的笔触,一同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评分不得不说,《圣坛前的创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学研究》是一本非常有“温度”的书。虽然聚焦于严肃的学术研究,但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他笔下的那些作家,不再是冰冷的名字和作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惑的个体。通过对他们创作心路历程的还原,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挣扎与热爱,我们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呐喊与低语。书中对于某个时期基督教作家群体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思想交流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信仰探索道路上的互助与碰撞。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这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评分我一直对20年代的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圣坛前的创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学研究》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将宏观的历史背景、微观的文学分析以及深层的神学探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部分,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基督教文学的多元面貌。作者在论证时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二手研究,充分展现了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他的语言又极具表现力,读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文学的美感,让人在沉浸于知识海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魅力。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