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的海洋曆史文化

颱灣的海洋曆史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過鹹水」是颱灣人的共同曆史記憶,
所有的颱灣人都是海洋之子。

  身處廣闊海洋中的颱灣島,不但形成過程與海洋密切相關,居住在島上的各個不同族群,也都有海洋活動的曆史經驗,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駕駛側翼闆的船隻配閤洋流、季風遠航,東海岸的卑南族有海祭祭典,蘭嶼島上的達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國治颱期間,漢人冒險渡過黑水溝前來颱灣,其冒險、奮鬥、打拚、追求「齣頭天」的精神,成為颱灣強韌生命力的根源,而一九四九年另一批橫越颱灣海峽移入颱灣的新住民,則增加瞭颱灣社群構成的多樣性。

  颱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傢,就移民曆史特質而言,「過鹹水」是颱灣人的共同曆史記憶,所有的颱灣人都是海洋之子。因此,從海洋的角度觀看颱灣的曆史與文化,可以發現各族群間的共同點,進而型塑新世代的民族特質,建立新的主體文化與共同價值。

本書特色

  1.從海洋誕生的颱灣島、駕獨木舟漂流的南島語族、艱險橫渡黑水溝的漢人、大航海時代颱灣地位的重要、清代時期的沿岸航運與東西對渡、日治時期的日颱航綫與南進基地、現代海運的發展與貨櫃船王國的建立,以及全球化下的跨海新住民與縱橫四海的颱商,完全從海洋的觀點,闡述颱灣的曆史與文化,在在顯示颱灣與海洋的密切關係。

  2.金鼎奬優良圖書推薦《近代颱灣海運發展——戎剋船到長榮巨舶》一書的作者戴寶村教授,再次從海洋齣發闡述颱灣的曆史,但文字更簡潔,脈絡更清晰,適閤一般大眾閱讀。

作者簡介

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齣生於北海岸一個偏遠的散鄉(窮鄉)——三芝鄉,早年初到颱北讀書,還被人戲謔地稱作「三枝香」,尤其是當地址寫到「新莊村番社後」時,跟那些住在仁愛路、中正路等的同學相比,總覺得頗為自卑。

  後來三芝齣瞭李登輝總統,更有江文也、杜聰明、盧修一等名人,尤其在「脫漢入番」的趨勢下,加上林媽利醫師在他的DNA檢驗報告中註上「父係有非漢人的東南亞血緣」後,從此尋迴自信,還以老傢「番社後」的地名感到「自慢」。

  濱海生長的背景,使得在潮間帶撿拾蚌貝、石滬摸蝦抓魚、牽罟分魚,以及採石花菜換學用品等,都是他年少時代的迴憶,而在傢中就可約略聽到的浪濤聲,則已成為深層的身心脈動共鳴。從三芝到颱北唸書的必經之地淡水,其山河海交會與豐富的曆史元素,更是讓他印象深刻,也成為走上學術道路的感性動機與理性動力。

  師大曆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且齣版成書的《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奠定他的海洋史研究走嚮,而博士論文〈近代颱灣港口市鎮發展〉,則代錶更大空間的開展,至於跨世紀之年的《近代颱灣海運發展——戎剋船到長榮巨舶》(玉山社齣版)著作,則象徵學海壯航,並獲得金鼎奬優良圖書推薦。至此,海洋史的研究成為他的學術主航道。

  他不確定海洋的壯闊深沉與自由多變,是否影響瞭他的性格,但可以確定的是,他除瞭將海洋史作為學術重點之外,並不願意隻拘泥於比較單一鑽研的領域,所以也有其他的學術關懷與投入,包括通史類書籍、區域史、傢族史、客傢族群史、縣市鄉鎮誌書、諺語文化等。

  然而,颱灣海洋曆史文化始終是他最關注的課題,颱灣的海島條件、海洋子民、海洋經貿、海洋文化等是颱灣立國的要件,脫陸入海是颱灣開闊的生路,他堅信海洋颱灣到海洋國傢是曆史必然的航嚮,希望藉由這本《颱灣的海洋曆史文化》的齣版,讓國人能知海、親海、入海、護海,進而「快樂齣航」。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  言  島之國.海之民

第一章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生業
一、海島颱灣——海洋地理
二、海洋生業——水産經濟

第二章 海國之民.大洋之子:渡海移民
一、大洋之子——南島民族
二、橫渡黑水溝——唐山過颱灣
三、全球化下的過海移民

第三章 快樂齣航.縱橫四海:海運通路
一、海運的曆史發展與背景
二、艋舺初遇 Galeon(西洋大帆船)
三、橫洋對渡戎剋船(唐山帆船)
四、蒸汽輪船鼓浪來
五、貨櫃輪縱橫四海

第四章 對渡正口.國際港埠:港口風情
一、大航海時代的Formosa
二、颱海對渡與沿岸航運
三、開港通商,與世界接軌
五、殖民南進與海洋港埠
六、現代港口風情

第五章 潮起潮落.人海對話:信仰與文學、藝術
1.海洋信仰與海洋神祇
2.海洋文學與海洋文化
3.浪濤音符與海洋藝術

結  語 從海洋文化到海洋國傢

大事年錶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第二章 海國之民.大洋之子:渡海移民

一、大洋之子——南島民族
(一) 南島語族

遠在漢人及外來政權進入颱灣之前,南島民族已在颱灣生活許久。這批使用「南島語係」(Austronesian)語言的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族,分布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颱灣,南到紐西蘭。有關南島語族的來源問題,學者們從文化的、考古的、語言的證據加以推論,主張的起源地分彆包括中國華南一帶、中南半島、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蘇門達臘,以及颱灣,其中澳洲學者Peter Bellwood主張南島語族起源於颱灣,認為南島語最初是從颱灣擴散並分布到東南亞與大洋洲。

颱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係民族,過去幾韆年來,他們一直生活在這塊島嶼,有的住在山上,有的住在平原。之後,漢人漸漸移入颱灣,並依循原住民的居住位置,給予不同的稱呼,住在平原的原住民被稱為「平埔番」,住在山地的則被稱為「高山番」。清治時代,官方將原住民劃分為「生番」、「熟番」或「化番」,其分類標準為「有無受教化」、「有無歸附納餉」,無者為「生番」,歸附者為「熟番」,介於兩者之間、半生不熟的為「化番」。無論如何,「番」的稱呼顯然帶有漢人中心本位思想,深具文化高低的意味,直到日治時代,政府與學界纔慢慢以「平埔族」、「高砂族」來稱呼他們。此外,基於文化、血統、語言的不同,「平埔族」概略分為八族,包括凱達格蘭、噶瑪蘭、道卡斯、巴宰、巴瀑拉、巴布薩(貓霧拺)、洪雅、西拉雅;尚可作進一步亞族的分類。戰後,高山族一般分為十族,再加上於二○○二年被正式認定為原住民第十一族的噶瑪蘭族,以及二○○四年自泰雅族分齣來的太魯閣族,二○○六年恢復族名的沙奇撒雅(Sakizaya),二○○八年正名的賽德剋族等,目前有十四族。

颱灣高山族的分布主要在中央山脈一帶,包括東海岸;平埔族的分布則是從蘭陽平原開始,經颱北平原、西海岸平原,到颱南、高雄、屏東一帶。今日平埔族幾乎是名存實亡,其後代大多已融入漢人社會,成為隱形化的族群;而高山族目前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一般指稱的原住民,基本上是指高山族。不過,現今高山族還是麵臨瞭急速漢化、現代化的問題,雖然如此,我們仍然無法漠視,在漢人進住颱灣之前,屬於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已經在此生活瞭幾韆年,颱灣曆史其實有一大段是屬於南島民族的活動史。比較起來,漢人在颱灣活動的時間其實很短。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南島民族史實為颱灣曆史之源。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