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

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咸水」是台湾人的共同历史记忆,
所有的台湾人都是海洋之子。

  身处广阔海洋中的台湾岛,不但形成过程与海洋密切相关,居住在岛上的各个不同族群,也都有海洋活动的历史经验,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驾驶侧翼板的船只配合洋流、季风远航,东海岸的卑南族有海祭祭典,兰屿岛上的达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国治台期间,汉人冒险渡过黑水沟前来台湾,其冒险、奋斗、打拚、追求「出头天」的精神,成为台湾强韧生命力的根源,而一九四九年另一批横越台湾海崃移入台湾的新住民,则增加了台湾社群构成的多样性。

  台湾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就移民历史特质而言,「过咸水」是台湾人的共同历史记忆,所有的台湾人都是海洋之子。因此,从海洋的角度观看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发现各族群间的共同点,进而型塑新世代的民族特质,建立新的主体文化与共同价值。

本书特色

  1.从海洋诞生的台湾岛、驾独木舟漂流的南岛语族、艰险横渡黑水沟的汉人、大航海时代台湾地位的重要、清代时期的沿岸航运与东西对渡、日治时期的日台航线与南进基地、现代海运的发展与货柜船王国的建立,以及全球化下的跨海新住民与纵横四海的台商,完全从海洋的观点,阐述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在在显示台湾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2.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近代台湾海运发展——戎克船到长荣巨舶》一书的作者戴宝村教授,再次从海洋出发阐述台湾的历史,但文字更简洁,脉络更清晰,适合一般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戴宝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于北海岸一个偏远的散乡(穷乡)——三芝乡,早年初到台北读书,还被人戏谑地称作「三枝香」,尤其是当地址写到「新庄村番社后」时,跟那些住在仁爱路、中正路等的同学相比,总觉得颇为自卑。

  后来三芝出了李登辉总统,更有江文也、杜聪明、卢修一等名人,尤其在「脱汉入番」的趋势下,加上林妈利医师在他的DNA检验报告中註上「父系有非汉人的东南亚血缘」后,从此寻回自信,还以老家「番社后」的地名感到「自慢」。

  滨海生长的背景,使得在潮间带捡拾蚌贝、石沪摸虾抓鱼、牵罟分鱼,以及採石花菜换学用品等,都是他年少时代的回忆,而在家中就可约略听到的浪涛声,则已成为深层的身心脉动共鸣。从三芝到台北唸书的必经之地淡水,其山河海交会与丰富的历史元素,更是让他印象深刻,也成为走上学术道路的感性动机与理性动力。

  师大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且出版成书的《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奠定他的海洋史研究走向,而博士论文〈近代台湾港口市镇发展〉,则代表更大空间的开展,至于跨世纪之年的《近代台湾海运发展——戎克船到长荣巨舶》(玉山社出版)着作,则象征学海壮航,并获得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至此,海洋史的研究成为他的学术主航道。

  他不确定海洋的壮阔深沉与自由多变,是否影响了他的性格,但可以确定的是,他除了将海洋史作为学术重点之外,并不愿意只拘泥于比较单一钻研的领域,所以也有其他的学术关怀与投入,包括通史类书籍、区域史、家族史、客家族群史、县市乡镇志书、谚语文化等。

  然而,台湾海洋历史文化始终是他最关注的课题,台湾的海岛条件、海洋子民、海洋经贸、海洋文化等是台湾立国的要件,脱陆入海是台湾开阔的生路,他坚信海洋台湾到海洋国家是历史必然的航向,希望借由这本《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的出版,让国人能知海、亲海、入海、护海,进而「快乐出航」。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  言  岛之国.海之民

第一章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生业
一、海岛台湾——海洋地理
二、海洋生业——水产经济

第二章 海国之民.大洋之子:渡海移民
一、大洋之子——南岛民族
二、横渡黑水沟——唐山过台湾
三、全球化下的过海移民

第三章 快乐出航.纵横四海:海运通路
一、海运的历史发展与背景
二、艋舺初遇 Galeon(西洋大帆船)
三、横洋对渡戎克船(唐山帆船)
四、蒸汽轮船鼓浪来
五、货柜轮纵横四海

第四章 对渡正口.国际港埠:港口风情
一、大航海时代的Formosa
二、台海对渡与沿岸航运
三、开港通商,与世界接轨
五、殖民南进与海洋港埠
六、现代港口风情

第五章 潮起潮落.人海对话:信仰与文学、艺术
1.海洋信仰与海洋神祇
2.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
3.浪涛音符与海洋艺术

结  语 从海洋文化到海洋国家

大事年表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第二章 海国之民.大洋之子:渡海移民

一、大洋之子——南岛民族
(一) 南岛语族

远在汉人及外来政权进入台湾之前,南岛民族已在台湾生活许久。这批使用「南岛语系」(Austronesian)语言的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族,分布地区西起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南到纽西兰。有关南岛语族的来源问题,学者们从文化的、考古的、语言的证据加以推论,主张的起源地分别包括中国华南一带、中南半岛、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苏门达腊,以及台湾,其中澳洲学者Peter Bellwood主张南岛语族起源于台湾,认为南岛语最初是从台湾扩散并分布到东南亚与大洋洲。

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岛语系民族,过去几千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这块岛屿,有的住在山上,有的住在平原。之后,汉人渐渐移入台湾,并依循原住民的居住位置,给予不同的称唿,住在平原的原住民被称为「平埔番」,住在山地的则被称为「高山番」。清治时代,官方将原住民划分为「生番」、「熟番」或「化番」,其分类标准为「有无受教化」、「有无归附纳饷」,无者为「生番」,归附者为「熟番」,介于两者之间、半生不熟的为「化番」。无论如何,「番」的称唿显然带有汉人中心本位思想,深具文化高低的意味,直到日治时代,政府与学界才慢慢以「平埔族」、「高砂族」来称唿他们。此外,基于文化、血统、语言的不同,「平埔族」概略分为八族,包括凯达格兰、噶玛兰、道卡斯、巴宰、巴瀑拉、巴布萨(猫雾拺)、洪雅、西拉雅;尚可作进一步亚族的分类。战后,高山族一般分为十族,再加上于二○○二年被正式认定为原住民第十一族的噶玛兰族,以及二○○四年自泰雅族分出来的太鲁阁族,二○○六年恢复族名的沙奇撒雅(Sakizaya),二○○八年正名的赛德克族等,目前有十四族。

台湾高山族的分布主要在中央山脉一带,包括东海岸;平埔族的分布则是从兰阳平原开始,经台北平原、西海岸平原,到台南、高雄、屏东一带。今日平埔族几乎是名存实亡,其后代大多已融入汉人社会,成为隐形化的族群;而高山族目前仍保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一般指称的原住民,基本上是指高山族。不过,现今高山族还是面临了急速汉化、现代化的问题,虽然如此,我们仍然无法漠视,在汉人进住台湾之前,属于南岛语族的原住民已经在此生活了几千年,台湾历史其实有一大段是属于南岛民族的活动史。比较起来,汉人在台湾活动的时间其实很短。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南岛民族史实为台湾历史之源。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