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咸水」是台湾人的共同历史记忆,
所有的台湾人都是海洋之子。
身处广阔海洋中的台湾岛,不但形成过程与海洋密切相关,居住在岛上的各个不同族群,也都有海洋活动的历史经验,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驾驶侧翼板的船只配合洋流、季风远航,东海岸的卑南族有海祭祭典,兰屿岛上的达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国治台期间,汉人冒险渡过黑水沟前来台湾,其冒险、奋斗、打拚、追求「出头天」的精神,成为台湾强韧生命力的根源,而一九四九年另一批横越台湾海崃移入台湾的新住民,则增加了台湾社群构成的多样性。
台湾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就移民历史特质而言,「过咸水」是台湾人的共同历史记忆,所有的台湾人都是海洋之子。因此,从海洋的角度观看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发现各族群间的共同点,进而型塑新世代的民族特质,建立新的主体文化与共同价值。
本书特色
1.从海洋诞生的台湾岛、驾独木舟漂流的南岛语族、艰险横渡黑水沟的汉人、大航海时代台湾地位的重要、清代时期的沿岸航运与东西对渡、日治时期的日台航线与南进基地、现代海运的发展与货柜船王国的建立,以及全球化下的跨海新住民与纵横四海的台商,完全从海洋的观点,阐述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在在显示台湾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2.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近代台湾海运发展——戎克船到长荣巨舶》一书的作者戴宝村教授,再次从海洋出发阐述台湾的历史,但文字更简洁,脉络更清晰,适合一般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戴宝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于北海岸一个偏远的散乡(穷乡)——三芝乡,早年初到台北读书,还被人戏谑地称作「三枝香」,尤其是当地址写到「新庄村番社后」时,跟那些住在仁爱路、中正路等的同学相比,总觉得颇为自卑。
后来三芝出了李登辉总统,更有江文也、杜聪明、卢修一等名人,尤其在「脱汉入番」的趋势下,加上林妈利医师在他的DNA检验报告中註上「父系有非汉人的东南亚血缘」后,从此寻回自信,还以老家「番社后」的地名感到「自慢」。
滨海生长的背景,使得在潮间带捡拾蚌贝、石沪摸虾抓鱼、牵罟分鱼,以及採石花菜换学用品等,都是他年少时代的回忆,而在家中就可约略听到的浪涛声,则已成为深层的身心脉动共鸣。从三芝到台北唸书的必经之地淡水,其山河海交会与丰富的历史元素,更是让他印象深刻,也成为走上学术道路的感性动机与理性动力。
师大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且出版成书的《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奠定他的海洋史研究走向,而博士论文〈近代台湾港口市镇发展〉,则代表更大空间的开展,至于跨世纪之年的《近代台湾海运发展——戎克船到长荣巨舶》(玉山社出版)着作,则象征学海壮航,并获得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至此,海洋史的研究成为他的学术主航道。
他不确定海洋的壮阔深沉与自由多变,是否影响了他的性格,但可以确定的是,他除了将海洋史作为学术重点之外,并不愿意只拘泥于比较单一钻研的领域,所以也有其他的学术关怀与投入,包括通史类书籍、区域史、家族史、客家族群史、县市乡镇志书、谚语文化等。
然而,台湾海洋历史文化始终是他最关注的课题,台湾的海岛条件、海洋子民、海洋经贸、海洋文化等是台湾立国的要件,脱陆入海是台湾开阔的生路,他坚信海洋台湾到海洋国家是历史必然的航向,希望借由这本《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的出版,让国人能知海、亲海、入海、护海,进而「快乐出航」。
导 言 岛之国.海之民
第一章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生业
一、海岛台湾——海洋地理
二、海洋生业——水产经济
第二章 海国之民.大洋之子:渡海移民
一、大洋之子——南岛民族
二、横渡黑水沟——唐山过台湾
三、全球化下的过海移民
第三章 快乐出航.纵横四海:海运通路
一、海运的历史发展与背景
二、艋舺初遇 Galeon(西洋大帆船)
三、横洋对渡戎克船(唐山帆船)
四、蒸汽轮船鼓浪来
五、货柜轮纵横四海
第四章 对渡正口.国际港埠:港口风情
一、大航海时代的Formosa
二、台海对渡与沿岸航运
三、开港通商,与世界接轨
五、殖民南进与海洋港埠
六、现代港口风情
第五章 潮起潮落.人海对话:信仰与文学、艺术
1.海洋信仰与海洋神祇
2.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
3.浪涛音符与海洋艺术
结 语 从海洋文化到海洋国家
大事年表
延伸阅读
导言
岛之国.海之民
海岛地理与历史发展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人类文化与海洋发展息息相关,十六世纪进入海权时代之后,临海国家都具有发展的优势。台湾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海岛的地缘关系、地理条件、海岸港口、洋流潮汐、生业经贸、渡海移民等诸多历史因素,形构出台湾海洋文化的特质。
身处广阔海洋中的台湾岛,不但形成过程与海洋密切相关,台湾岛上的住民,亦自古源自海洋拓殖,产业成于海洋贸易,言行起居、生活习俗,皆直接、间接与四週的海洋环境和气候产生关联,如何保存、彰显并发扬这种文化特质,实为面对全球化趋势,在与他国互动的过程中保有自我风格,又具有发展雄心的根本要素。
台湾各个不同的族群,都有海洋活动的历史经验,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驾驶侧翼板的船只配合洋流、季风远航,东海岸的卑南族有海祭祭典,兰屿岛上的达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国治台期间,福建、广东人民冒险渡过黑水沟前来台湾,「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正是此时移民期待与惶恐交杂的心情写照,其冒险、奋斗、打拚、追求「出头天」的精神,成为台湾强韧生命力的根源;一九四九年另一批百万余移入台湾的新住民,增加了台湾社群构成的多样性。这两波移民群有移居时间早晚、原籍地与移民背景的差别,清代移民来台历二、三百年,早已落地生根在地化,新住民亦已进入第三代,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散了了」的历程,往后的在地化将自然加速进展。
台湾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然而,就移民历史特质而言,「过咸水」是台湾人的共同历史记忆,也就是所有的台湾人都是海洋之子,这种存异求同的认知,是营造台湾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1.史前时代的早期住民与移动体系
台湾史前时代人群,早已于数万年前居住于台湾。带有农业文化的新石器时代住民,大约于六千年前,自欧亚大陆东南迁徙来台,逐步发展形成史前时代的各种不同文化体系。这些人群早期居住在沿海、沿河地区,形成以利用水域资源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体系。他们在海岸地带充分利用海域资源与海洋所具有的交通特色,形成了复杂的海洋生业与交通交换体系。从五千年前的史前时代开始,即沿着海岸地带进行石材的交换,随后并逐渐发展出玉器与金属等物资的不同商业交换体系,并拓展至亚洲大陆东南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而这数千年来所具有的海洋精神与浓厚的商业性格,都清晰地反映在海岸地带的考古遗址中,弥足珍贵。
2.南岛语系民族的移民
原住于台湾的南岛语系民族,除了早期上山发展的部分民族之外,大部分都具有平原与沿海民族的特色,其中花东海岸及纵谷和台东地区的阿美族与卑南族,以及离岛兰屿的达悟族(雅美族),至今仍具有浓厚的海洋民族特色,依赖海洋资源发展的各类海洋文化,反映在生活物质文化与信仰祭仪之中。
此外,原先居住于台湾西部及宜兰滨海沖积平原的平埔族群,从早期文献纪录中,也可以理解其海洋文化特色。例如噶玛兰族在宜兰地区的居住环境与海域资源利用的特色,至今仍保存在迁居花莲的噶玛兰族当中。不过,大部分的平埔族群,在经过三、四百年的汉埔涵化过程后,已很难分辨彼此,在台湾形成一个新的族群与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中,无疑拥有埔汉各自所具有的海洋文化特质。
3.早期汉人渔业与短期移民
中国的航海技术,自唐宋以来即大幅度开展;东南沿海的闽粤地区,位于海外连续的交通要冲,且其居民的先祖大多为擅于航海的越人;因此,除了与西方阿拉伯世界建立贸易体系之外,由于人口增加,「以海为田」的渔业也极为发达。这些早期的商业交通动线,从澎湖地区经过,渔民的活动也以澎湖和台湾沿海作为主要的区域;尤其是季节性回游鱼类的乌鱼,更是引导汉人来台的重要诱因。澎湖因而成为汉人对外商业与渔业的重要中继点,台湾西海岸更成为渔民短期的居所,且出现从北到南的鸡笼山、北港、大员、打鼓山等指涉台湾本岛西海岸部分地区的名称。一六二四年荷兰人抵台南,或是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到北台湾,皆发现已有小规模的零星汉人村落,并与原住民从事不同的商业交易。
4.荷西的殖民经济
葡萄牙人于一五四三年到达日本后,在东亚大陆的活动更为活跃,当时船只接近台湾时,望见台湾山明水秀,乃称为「福尔摩沙岛」(亦即美丽之岛),并在航海图中绘有Formosa。此后,西洋即常以福尔摩沙岛称台湾。 荷兰人在一六○四年及一六二二年两度进抵澎湖,企图建立贸易基地,但受明朝驱赶,并未成功。随后,荷兰人在一六二四年占领大员(台南安平)并筑城堡,至一六六二年殖民统治台湾达三十八年之久。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也占领台湾北部。两国均以取得台湾作为对中国、日本的贸易基地;这个阶段正逢西欧海权国家势力东来,台湾恰在东亚与欧洲重要的贸易路线的关键位置,控有大员(今安平)作为基地的荷兰人,因此掌握东亚贸易,建立其在欧洲商业大国的根本。郑成功父子接续荷兰人的经营,亦俨然形成海上商业霸主,显示当时台湾所具有的海域贸易的重要地位,而其所形成的海洋文化体系,至今仍深存于台南地区。
5.郑氏及清治时期
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众由台南鹿耳门登陆台湾,为汉人王朝第一次在台湾出现,虽曾短暂建立海上商业王国,但随后其孙郑克塽降清,清帝国正式统治台湾。清帝国的陆权统治思想,使得具有重要海洋地缘形势的台湾,不再成为东亚与欧洲贸易的重要据点,海洋文化的体系主要保留在「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贸易体系。具有商业特质的泉州人,在保守的政治体系中,很难发挥海洋文化的特色。因此,重商的海洋性格逐步被农业台湾所取代,直到清代末期,才因牡丹社事件等涉外案件,引起清政府对台湾所具有的海洋战略地位的重视,但为时已晚。整个清治阶段,从闽粤沿海地区渡海来台的意象,成为当今大多数台湾人深刻的记忆。
6.日治殖民统治
一八九五年,清帝国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此期,因日本经明治维新、产业革命,重视海洋文化,于是,台湾也导入日本海洋文化,结合了台湾旧有的海洋文化体系,建立当代海洋文化规模。其中,最明显的建设为港湾、船运、产业、交通体系等,使台湾原有的海洋文化产生巨大变迁。此一时期,海洋文化的研究与改造,在政府主导下有系统地进行,包括台湾原有海洋生态、文化体系的调查研究。
7.中华民国治台时期
二次战后,中华民国政府依盟军命令,军事接收台湾。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失利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撤台,接着受台湾海崃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开始了台湾的海禁时期,海洋从此被视为禁区。但随着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运输体系,使得台湾的货柜运输系统在全球占居重要位置,港口运输业长足发展。就海洋相关产业而言,台湾游艇制造与输出曾位居世界前矛,于一九七○年代成为全球第一游艇出货王国;原本因应本土需求的近海渔业,也因国人向外发展的企图,让台湾的远洋渔业遍及全球,至今仍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产业。
一九八七年解严之后,海洋逐步开放,但长期禁止海域活动与教育的结果,使得国民的亲海文化无法顺利进展,海洋长期被视为边际土地,不但人与海洋的关系仍属疏离状态,也让海洋与海岸土地的利用型态及管理,难以有效地落实与运用。
台湾以有限的自然资源,却能创造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是主要动力。全球近二百个国家,依二○○五年的资料呈现,我国国民所得位居第二十五名,贸易总额排第十六名,是世界第七大对外投资国,远洋渔业第六名、外汇存底第三名,MIT(Made in Taiwan)的产品流通于世界各地,台湾的货柜船队(长荣海运、阳明海运)乘风破浪航行全球大洋。这些经贸与航运的卓越表现,再加上台湾远洋渔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奠定海洋立国的坚实条件。
摆盪于海陆之间的台湾
台湾是个海岛,生成过程充满戏剧性,牵涉到欧亚板块之间的移动、两个岛弧系统的形成,以及最终岛弧与大陆的板块碰撞。其中,典型的海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菲律宾海板块由海底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硬化形成,岩浆持续喷发,冷却物质不断形成,将先前生成的海壳向两侧推挤,造成海洋板块的移动,撞上欧亚大陆板块边缘后,先产生了琉球岛弧及琉球海沟,到欧亚板块张裂生成南海地壳,南海地壳再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后,造成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弧以及吕宋海槽。由于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西北移动,位于板块西缘上的吕宋岛弧,撞上北方的欧亚大陆板块,将隐没于海底的岩体与火山送上台湾岛,终于形成这个地形构造复杂、山脉高耸的海岛。所以,台湾是一个海岛,也是一个高山之岛。
在海洋广大的水体里面,洋流是让海洋中各部分物质、能量,以至生物体转移、交换、循环的最重要因素。洋流能调节气候,使严寒的挪威有不冻港,炎热的西非有清凉的风。洋流翻动海水,把海底含有丰富矿物质的养料沖上来,供养大量植物在海中生长,成为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鱼类则由渔人捕获,成为人类的食物。洋流也像巨大的输送带,把生物散布到地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区,原产于马来半岛的椰子,透过洋流而遍布南太平洋各地;百分之八十的鱼苗,也是透过洋流传送到世界各地的。
流经台湾的洋流—黑潮,是北太平洋流的一部分。从美国加州往菲律宾有一条北赤道流,北赤道流流到菲律宾后转往北流,形成黑潮;黑潮在日本的东边开始转往美洲的方向移动,成为北太平洋漂移流;北太平洋漂移流碰到美国和加拿大的陆块后,往南形成加州流,往北形成阿拉斯加流;阿拉斯加流在北方碰到阿留申群岛后,往西转折成为阿留申流,阿留申流碰到亚洲边缘,在库页岛白令海崃一带与白令海崃下来的水会合,形成往南的海流—亲潮。以北半球而言,从北往南流的洋流,把寒冷的海水往南送,是一种寒流,如亲潮;从南往北流的洋流,则把南边温暖的海水往北边带,因此是暖流,如黑潮。
台湾週边的洋流,分为夏季和冬季两型。夏季时,黑潮流经台湾东岸,西南季风吹起的洋流,则从南海往北流入台湾海崃;黑潮海水和南海海水的水温都很高,因此台湾沿海地区的湿度大、水温高。冬季时,黑潮仍流经台湾东部,其支流经台湾南端进入台湾海崃,但台湾海崃北部海面则有东北季风吹送,洋流向南;高屏地区沿海受黑潮支流影响,湿度大,气温高;基隆、台北地区因受来自北方的东北季风及寒冷水流影响,气温较低。这些洋流对早期人类的移动与文化传播,以及水产渔业,都有密切关系。
潮汐是一种规律的海面升降现象。潮汐是由日月天体的引力所引起,上下起落自然随天体运转的远近与相关位置而变动,产生週期性差异。其次,海岸地形与海水深度,也对潮汐有影响。就台湾四週的潮汐现象来说,西海岸水浅,潮差较大,水位变化大;东海岸水深,潮差小,水位变化小。海流也是影响潮汐的因素之一,海水的週期运动中,垂直方向的运动称为潮汐,水平方向的往返运动称为潮流,洋流则是依季节性变化,朝着某一个固定方向的流动。洋流对潮流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连带也会影响潮汐的变化。此外,潮汐也受气象因素,如台风、降雨、季节温度变化等影响。如台风过境时,除使气压大幅下降外,也会因持续的向岸风或离岸风,引起水位较大的变化。
潮汐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如船只沿海航行、离岸及靠岸时,潮流、风向及潮差等,均是影响船只行动的重要因素。在海岸工程方面,海堤或港口的设计,必须先蒐集完整的潮汐观测资料。民众在海滨的休闲活动,如选择干潮时抓螃蟹、捡拾贝类和海藻,钓鱼须依所钓的鱼种选择涨潮期或干潮转涨潮的时间,连观测水鸟都要选在满潮前后的时间。潮起潮落之间,人与海洋也建立了动态的关系。
海洋文化史的意涵
台湾四面环海,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早期大量汉人移民的拓垦,带来的不只有「人口」,还有商业性格,从南到北,台湾港口林立,显示社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而台湾作为交通要冲地位,使其在近代历史上受到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家势力的侵略、殖民与统治。长久以来,中国、日本、南亚与西方国家的文化特质在此交流,并结合台湾本身发展出来的南岛文化,进而融合成为特殊的台湾文化。此外,十七世纪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荷兰等国先后占领台湾,将台湾推向西方近代化的进程,也带来商业文明的思维。凡此种种,全赖海岛的地缘关系,使得台湾的历史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国际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成,不仅是历史的结晶,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海洋文化的意涵在于人类与海洋互动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长期的生活方式,建构了族群所具有的海洋文化特质。从十五世纪海权国家发展以来,透过海域交通网络形塑的文化特质迄今未衰,所具有的冒险犯难与拓展的胸怀,建构了当今世纪文化商业网络,形成全球化的交通与商业体系。从人群互动的观点而言,围绕在土地之外的海域,不是阻隔而是道路,台湾具有丰厚的海洋文化特质,虽因战后政策阻碍海洋文化特质的持续发展,但根源于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文化基因,使得台湾挣脱政策的桎梏与外在的政治环境,逐步开拓海外经贸与文化契机。当今自主的政经文化体系,使我们得以重新体认本身所具有的海洋文化特质,思考海洋文化在目前台湾文化体系中的轴心地位,从而深耕本已具有的海洋文化,形塑新世代的民族特质,建立台湾主体文化的新思考与新方向。
在翻阅《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海洋活动的细致梳理深深吸引。书中的篇章详细地探讨了郑氏王朝时期,台湾海峡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性,以及当时海战策略和航海技术的演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航海日志、官方奏折,甚至一些民间传说,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场。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荷兰、西班牙殖民时期,台湾在区域贸易网络中的角色。当时,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东南亚、中国大陆和日本的重要节点,香料、丝绸、瓷器等珍贵商品的流动,都与台湾的海上通道紧密相连。书中对这些贸易活动中的细节描绘,例如不同港口的兴衰、海盗的活动范围、以及当时商船的构成和规模,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海上经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殖民统治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也强调了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尤其是在航海技术、造船工艺等方面,都留下了痕迹。我读到关于当时台湾制造的船只如何被引进到其他地区,以及一些西方航海知识如何被吸收和改良的部分,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让我看到了台湾在世界海洋史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我尤其欣赏《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中对于台湾海洋生态环境变迁的关注。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生态层面。作者详细地追溯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台湾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从早期温和的捕捞方式,到近代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和过度开发,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读到关于一些传统渔业资源锐减的案例,以及作者对这些变化的分析,让我对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引用了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将历史数据与科学分析相结合,使得对海洋环境问题的探讨更具说服力。同时,作者也积极介绍了一些台湾民间和政府在海洋保育方面的努力,例如一些社区组织如何积极参与海岸清洁,以及政府如何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我看到书中关于珊瑚礁生态恢复的案例,以及对一些濒危海洋物种的保护措施,感到非常鼓舞。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承担着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的责任,它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警醒和呼吁。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厚重的《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我得说,这绝对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知识之旅。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深入的方式,将台湾这片土地与蔚蓝海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娓娓道来。开篇关于早期原住民与海洋的互动,就让我耳目一新。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依靠海洋获取食物,如何利用潮汐和风向进行航行,甚至如何将海洋的图腾和神话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艺术创作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船只在波涛中穿梭,听到部落里关于大海的歌谣。作者对考古发现的解读也相当到位,通过出土的石器、陶器和贝壳,勾勒出先民们与海洋共生的图景,那种敬畏与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文化,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海洋对于台湾的形成和发展,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文化的摇篮,是生存的根基。书中对于不同族群在海洋活动上的差异性也进行了有趣的比较,例如,有的族群擅长近海捕捞,而有的则敢于远渡重洋,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台湾岛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类适应能力的强大。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开篇就为我构建了一个宏大而迷人的海洋文化图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后,我想说,《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海”的重新认识。我之前对海洋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地理概念上,认为它仅仅是台湾的界限。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海洋不仅仅是台湾的“外衣”,更是其“血脉”。它滋养了台湾的土地,孕育了台湾的文化,塑造了台湾人民的性格。书中对于海洋的敬畏与崇拜,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拓,对于海洋的依赖与感恩,都让我动容。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风浪中搏击的渔民,那些在海上漂泊的移民,那些在港口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台湾海洋文化这部壮丽的史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与海洋之间那份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大海的敬畏,也有对其恩赐的感激;既有面对危险的勇气,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浸润在这片蔚蓝之中,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连接。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对台湾与周边地区海洋联系的探讨。书中详细地描绘了台湾在古代和近代,如何通过海上通道,与中国大陆、东南亚、日本等地区进行人员往来、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我读到关于古代闽南、广东沿海居民如何乘船渡海来到台湾,并在台湾落地生根的故事。书中对这些移民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台湾发展出独特的海洋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台湾作为海上贸易节点的重要性,许多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的商品,都在台湾的海港进行转运和交易。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早期郑氏王朝时期,台湾在东南亚海上贸易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当时台湾船只往返于不同港口的景象。这些跨区域的海洋联系,让我看到了台湾在更广阔的世界海洋史中的独特位置,也让我对其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在处理历史叙事上,展现出了作者非凡的功力。我发现,作者并没有采取单线叙事的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个体故事相结合。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开港通商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而是着重探讨这些事件如何对台湾的海洋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发展产生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的个人回忆录、书信等一手资料,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视角,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例如,我读到一些早期移民在海上漂泊时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台湾登陆后,如何与大海搏斗,开垦荒地的故事。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枯燥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作者在处理不同族群在海洋活动中的交织与冲突时,也显得尤为客观和审慎,避免了简单的脸谱化处理。
评分《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海岛性格”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梳理台湾漫长的海洋发展史,揭示了海洋如何塑造了台湾人民的精神特质。书中提到,长久以来,台湾人民生活在海洋的包围之中,既要面对大海的无常和危险,也要依靠海洋的馈赠获得生计。这种生存环境,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冒险、同时又懂得感恩和适应的性格。我读到书中关于早期渔民面对风暴时的搏斗,关于漂洋过海的开拓者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的故事,都让我深感震撼。这些经历,如同海浪一样,一次次冲刷着、塑造着台湾人民的灵魂。书中还探讨了海洋文化如何体现在台湾的民间信仰、习俗和艺术中。例如,妈祖信仰在台湾的盛行,便是对海洋神灵的崇拜和祈求,希望能够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书中对于渔民节庆、祭海仪式等描述,也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海洋气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传统渔业工具和船只的介绍,它们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凝聚着匠心和智慧的文化载体。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与“海”之间情感连接的深刻解读。
评分《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这本书在分析海洋对台湾社会结构的影响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作者认为,海洋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台湾社会的阶层划分和职业构成。书中详细地描绘了渔民、船员、海商、港口工人等不同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读到关于不同渔业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描述,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集体劳作和互助来应对大海的挑战。书中还探讨了海商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海上贸易积累财富,并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港口城市的发展,以及这些城市如何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作者并没有回避海洋活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海上纠纷等,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些对社会结构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台湾的海洋社会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我在阅读《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时,被书中对台湾海洋文学和艺术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海洋不仅是台湾的地理景观,更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来展现海洋在台湾人民心中的分量。我读到一些描写渔民生活的诗句,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叙述,感受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浓厚的海滨气息。书中还对台湾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海洋元素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例如,一些传统的庙宇建筑中的海浪纹饰,以及现代艺术作品中对海洋意象的抽象表达,都展现了海洋对台湾艺术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台湾民间歌谣的介绍,它们往往伴随着海风的吹拂,讲述着渔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对大海的眷恋。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成为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物质与精神的重要桥梁,让我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台湾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台湾海上交通和贸易网络演变的深入分析。作者详细地描绘了从古代帆船时代到近代蒸汽船时代的航运变迁,以及台湾在这些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书中对港口的重要性,例如基隆、高雄等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读到关于早期帆船如何借助季风进行远洋航行,以及后来蒸汽船的出现如何大大缩短了航程,改变了贸易格局的描述,觉得非常生动。书中还探讨了台湾作为物资集散地的作用,许多来自中国大陆、东南亚和日本的货物,都在台湾的海港进行转运和交易。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一些特色航线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联系。作者并没有回避海盗活动的猖獗,以及这些活动对海上贸易带来的挑战,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海洋环境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造船技术的演变,从木质帆船到钢铁巨轮的转变,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对海洋交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