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些历史记录,能让谎言退却吗?
国共两党当前的百年庆,究竟是什么样的造史运动?
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少年时在蒋介石国民党专政下,
我追求过自由,
后来得到的,
是毛泽东共产奴役制度的统治;
那是第一次「自由的追求与毁灭」。
毛泽东去世时,
我虽已四十五岁,
却重做起少年时的自由之梦,
再次毁灭于邓小平的「反自由化」大战略。
—阮铭
中国、美国,到台湾,
他毕生追求自由;
在中国的大半生,经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统治,
年幼时遭遇父母亲被国民党杀害,
壮年时身陷文化大革命疯狂般的斗争与下放劳改,
与胡耀邦共事时又目睹共产党高层的权力恶斗,
终于自由梦碎,
认清极权统治者只把人民当棋子的相同本质。
后半生他在美国与台湾唿吸自由的空气,
验证民主自由的价值,
但仍不免忧心奴役制度的无法根绝。
他的一生是个时代的缩影,
国民党军人子弟出身,
又曾经是国共内战中「胜利者」的一方,
亲历中国近代巨大的转变,
这部回忆录将是他最真实的人生记录,
告诫世人自由、人权的可贵。
本书特色
1. 一个身历中国对日抗战、国共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共产党权力斗争的自由主义者,最真实、最深切的回忆录。
2. 有别于国共两党观点的国共斗争史。在国共两党即将合力迎接所谓百年庆的同时,这本回忆录将带给你不同的想法与感受,看见真相。
作者简介
阮铭
一位跨越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党国统治时代,以及跨越大洋两岸和海崃两岸两种社会的自由主义者,人生的重要岁月都投身在争取自由民主,这个现代
文明的普世价值。
1931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父亲是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砲兵科毕业,与何应钦同学,早年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于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期担任总统府侍卫官,1922年「陈炯明兵变」时,曾护卫孙中山避居永丰舰,之后投身北伐与抗日游击武装,1940年底遭隶属国民党军统特务系统的「忠义救国军」秘密杀害。母亲于1943年为寻找父亲失踪原因,遭诱至安徽广德旅店,至今下落不明。
1945年与震旦附中一群关心时局的同学成立「耕耘社」,于该社刊物《耕耘》上发表批评时政的文章,也参加校外学生运动。隔年与「耕耘社」同学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上海市学生民主运动。
1948年,考入燕京大学,对于燕京大学校训「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相当认同,浸淫在燕京大学的自由学风之中。
1952年,因燕京大学在反美浪潮中遭撤销,随着就读的工科被併入清华大学,担任机械、水利两系的学生党总支书记,兼任团委副书记(后任书记)。前往清华大学之前,初次见到当时刚转任青年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
1958年,反右斗争后,因应北京市委调学校知识份子干部充实新闻战线的
需求,调任《北京日报》社政法文教部副主任,1959年调任理论部主任,曾经下放到北京郊区朝阳公社的南磨坊第八生产队与农民一起生活,一起体会饥饿的滋味。
1961年,调至中共意识形态战线的前哨阵地中央宣传部,于陶铸任中宣部长时期任调查研究室主任,之后在中央文革小组对陶铸的斗争中受波及,遭抄家六次,被安上「砲打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罪名,接受军事管制小组隔离审查。
1977年,应胡耀邦之邀,至中央党校为《理论动态》杂志效力;接着担任新成立的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多次受胡耀邦之邀,参与中共中央主要会议提出改革意见。但终于因改革的言论不见容于胡乔木、邓力群等,在王震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被开除党籍,撤销工作。
1988年,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黎安友教授向罗斯基金会推荐,前往哥伦比
亚大学任罗斯访问学者。之后又在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做访问研究。
1997年应聘来台,于淡江大学任教,与台湾人多所接触之后,极为欣赏台湾人开放、勇敢、豪迈的海洋性格,也对台湾的民主制度颇为倾心,于2002年取得台湾国籍,2004---2006年,在陈水扁担任总统时,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目前为台湾综合研究院顾问。
着有《历史转折点上的胡耀邦》、《邓小平帝国》、《中共人物论》、《两岸统一百年大计》、《透视总书记》、《民主在台湾》。在玉山社有:《民主台湾vs.共产中国》、《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两个台湾的命运——认同TAIWAN vs.认同CHINA》、《从宁静革命到宁静建国》、《历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我看台湾与台湾人》、《邓小平帝国30年》,编着《台湾青年.看未来》等书。其中《历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一书被译为日文,在日本由草思社出版。
前言
PART 1 失掉的好地狱(1937-1949)
正午黑影
父亲之死
母亲之死
我的启蒙
夜半钟声
和平幻象
内战烽火
第二战线
海上沉思
燕园朝霞
司徒梦碎
PART 2 毛帝国的创建(1949-1966)
青春无忧
再起烽烟
反美巨涛
燕京之死
初识二胡
荷花池畔
解冻时节
波、匈惊雷
风云变幻
引蛇出洞
夏季形势
反右悲歌
告别清华
发烧年头
驯服工具
海滨之恋
奴隶帝国
出气大会(上)
出气大会(下)
黄猫黑猫
兴凯湖边
知音难逢
北大风波
前言
多年前,有人约我写回忆录。我说不,因为我这一生,只是俗话说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过了,再不去想它,我没有过去的回忆。对未来,那不是我所能左右,也不去想,我没有未来的梦。我好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把石块推上去,滚下来,再推上去,日复一日,做着同样「荒谬」的事,有什么可写的呢?
今年(二○○九年)十月,有人重提写回忆录的事了。这回的理由是:台湾和中国,开始了一场称作「迎接百年庆(一九一一 ~ 二○一一),诠释大时代」的「造史」运动。陆续登场的「两岸一甲子」、「古宁头一甲子」、「大江大海1949」,「新加坡连(战)胡(锦涛)会」,可以看出他们不但在伪造两岸百年史,还在颠覆从反法西斯胜利到共产奴役制度瓦解的二十世纪世界史。 朋友问:你一生跨越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党国统治时代,跨越大洋两岸和海崃两岸两种社会,又经历反法西斯战争和共产奴役制度瓦解的进程,难道不想留下一点真实的记录,来揭穿历史的伪造者吗?
我想,国共两党伪造历史,作为巩固权力的手段,并不是新鲜事。但过去双方,各造各的伪史,各骗各的大众。这回的不同,是双方合作「造史」,共同欺骗两边的大众。 这一波联合「造史」,从中共「建国一甲子」(一九四九 ~ 二○○九)开始。一部影片「建国大业」,明知是骗,多少名牌演员抢着去演,多少大牌政客争着去看。蒋介石的孙子,国民党副主席蒋(章)孝严,赶去看了两遍,称赞中共「客观、进步」。可不是?过去扮演他爷爷的演员总是兇神恶煞,今天换上个面团团、慈眉笑眼的张国立,不就为骗你这句话吗?
同时,龙应台出了本《大江大海1949》,封面题签赫然是「一本书改变一个时代」。我不禁好奇,她要怎样改变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呢?买来一看,原来她要「改变」的,是反法西斯胜利和共产主义瓦解那个「大时代」人们脑中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书中描绘的,不只一九四九年的两岸图景,而是涵盖二十世纪反法西斯战争到柏林围墙倒塌的历史画卷。她的画卷是巧妙地用一个个精选的个案剪接起来,为了传达出一个讯号,就是那句夸张的质问:
——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 她剪接的战争,从亚洲到欧洲,从上海到南太平洋,从列宁格勒到长春;时间跨度涵盖日本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她选择一系列的故事: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的家书,围困长春的共军的回忆,南太平洋战俘营中被俘的反法西斯战士的漫画,接受日本军官命令刺杀反法西斯战俘的台湾兵的访谈,国共内战时逃到澎湖的流亡师生被枪杀……等等,都是为了表明她那似乎是坐在云端里的说教:
——战争没有「胜利者」,没有「原因」,也没有「罪犯」,对「战争罪犯」的审判是荒谬的。(「胜利者就没有战犯吗?」)生在这个「大时代」里,你只能忍受被「大时代铁轮辗碎」的命运。
而枪杀流亡师生的「失败者」却是有「原因」的。书中写了五千个山东流亡学生,逃避国共内战渡海来台就学,由七位老师带领到了澎湖,被「失败者」(国民党)强迫当兵。一个学生站出来,只讲了半句话:「报告司令官我们有话要说……」,司令官李振清一个眼色,卫兵举起刺刀刺去,学生的鲜血喷涌而出,倒毙地上。承诺这五千个孩子的父母带他们来上学的七个老师,到处奔波、陈情,结果全被当作「匪谍」枪杀。对这样的恐怖杀戮,龙应台写道:
——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共产党的间谍系统深深渗透国军最高、最机密的作战决策,蒋介石痛定思痛之后,决定最后一个堡垒台湾的治理,防谍是第一优先。
有意思的是,这本「向失败者致敬」、「以身为失败者为荣」的书,却获得了「胜利者」的青睐。「两岸一甲子」大会上,中国来的共产党代表、「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原创者郑必坚,在演说中特意引用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郑必坚说:
——一九四九年台海分隔,给两岸留下大江大海般深深历史遗憾,如今在历史新起点上,共同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
台湾的媚共媒体自然不会放过机会,立刻发表社论〈柏林(围)墙倒塌与台湾海崃开通〉:
——不须赞叹柏林(围)墙倒塌,台湾海崃开通是更重大历史事件。共产主义瓦解,不是始自戈巴契夫新思维,而是始自邓小平改革开放;不是始自柏林(围)墙倒塌,而是始自蒋经国开通台湾海崃。中共改革开放是共产专政修正转型的指标样版,海崃两岸互动为人类文明和平发展写下新页。共产专政转型与战争阴影消除,柏林(围)墙未给世人答案,是由台海两岸作答,经二十年来互动激盪,如今在和平发展主旋律下,愈来愈理智,愈来愈昇华,世人应可期待一个典范式答案,将在不日缴券时呈现。 (编按:台湾的惯用语法是「柏林围墙」。)
为什么毛泽东的「两个凡是」理论家郑必坚,欣赏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呢?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只有颠覆反法西斯胜利和共产奴役制度瓦解的历史,才能开辟中国新奴役制度「崛起」的「历史新起点」;只有颠覆天安门屠杀和柏林围墙倒塌的历史,共产中国新奴役制度才能跨越台湾海崃,消灭台湾人民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创建的自由民主制度。
这场「造史」运动,今天才开始。依胡锦涛、马英九的规划,至少要连续两年,「造」到二○一一「百年庆」。在中国,叫「辛亥革命」百年庆;在台湾,却叫「中华民国」百年庆!你不觉得滑稽吗?百年前,台湾在日本统治下,「辛亥革命」既未革到台湾,「中华民国」也不在台湾,哪来的「百年庆」?可见「百年庆」是假,借此伪造台湾百年史,为共产中国企图跨海吞併民主台湾「缴」出「一个典范式答案」是真。
朋友说:难道台湾无法阻止历史的伪造者吗?
我说很难。揭穿历史的伪造不难,难在人们不愿接受真相而愿意受骗。巴特勒主教(Bishop Butler)说过:「事物和行为原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其后果将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我们为何竟想要受骗呢?」你知道想要受骗的人,是不愿接受真相的。你若告诉他真相,他会视你为敌。在中国文革那个时候,说出真相,相信真相,都要死;要活的人,只有骗人或甘愿受骗。
——但现在不是这样的时候了,朋友说。
——所以更难。被迫骗人或受骗,形势变了,还会说出真相或相信真相。自愿骗人或受骗,视说出真相为敌的,你对他有什么办法?
——然而总还有不愿骗人和受骗,愿意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吧?即使现在没有,下一代或者更远的未来,会有人想探究这段已被重重谎言湮没的历史;他若能找到一点被谎言湮没时代的真实记录,该会带给他如获至宝的喜悦吧?
——对未来我不能确定,我不做未来的梦。
然而朋友很热心,说要给我录音,做口述历史。我想大概是看我老了,不愿让我荒谬的一生,不留一点痕迹地化为烟尘吧?
回顾此生,一大半在中国(一九三一 ~ 一九八八),我曾在一篇短文里概括为两度「自由的追求与毁灭」:少年时在蒋介石法西斯奴役制度下,我追求过自由,后来得到的,是毛泽东共产奴役制度的统治;那是第一次「自由的追求与毁灭」。毛泽东去世时,我虽已四十五岁,却重做起少年时的自由之梦,再次毁灭于邓小平的「反自由化」大战略。然后是一九八八年走出中国,见证了柏林围墙倒塌和全球第三波自由民主化的高潮与退潮。在美国和台湾的这最后二十多年,又看到无论古老的自由国家,或是新生的自由国家,今天都还未能避免奴役制度国家的挑战。我的经历不过如此:
一九三七 ~ 一九八八 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中国)
一九八八 ~ 二○一○ 自由的见证与挑战(美国、台湾)
但留下这点历史的记录,能让谎言退却吗?我想起哈维尔(V. Havel)的话:「假如社会的支柱是在谎言中生活,那在真话中生活必然是对它最根本的威胁。」他相信真话终将战胜谎言,且在捷克得到历史的验证。然而需要等到更多的人支持说出真话,相信真话,不想受骗的那一天。
二○○九年十二月于台北红树林
《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扇神秘的大门,吸引着我想要一探究竟。我对于“自由的追求”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追求的。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还是悄无声息的觉醒?是个人命运的抗争,还是整个时代的呐喊?我希望书中能够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追求自由的理由和方式。或许是厌倦了压抑的生活,或许是渴望知识的启蒙,又或许是受到了不公的待遇,而奋起反抗。我期待看到作者细腻地刻画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内心的渴望、挣扎和成长。同时,我也对“毁灭”这个词感到强烈的好奇。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为何会走向“毁灭”?是追求过程中的失控,还是外部环境的残酷打击?是理想的破灭,还是人性的扭曲?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追求”与“毁灭”这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一部中进行深刻的揭示。这本书的上部,只是一个开端,却足以勾勒出故事的宏大背景和核心冲突,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自由本身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评分当我看到《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探知欲瞬间被点燃。我最关注的是“自由的追求”如何被呈现。是宏大的历史画卷,还是细腻的个体命运?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不同人物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这些“追求”是遵循了某种规律,还是充满了偶然性?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描绘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自由”这个概念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同时,“毁灭”这个词,又为这种追求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会伴随着“毁灭”?是追求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还是外部环境的强大阻力?是理想的破灭,还是人性的堕落?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部作品的“上部”中,为我们铺陈出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人物关系,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相信,这本书能引发我对于自由的本质、人类的生存困境以及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的深度思考。
评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的究竟,尤其是“自由的追求”这一部分。我非常关注作者如何定义和刻画“自由”。它仅仅是摆脱束缚的物理状态,还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解放?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们对自由的不同理解?我尤其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踏上“自由的追求”之路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否经历过迷茫、挣扎和自我怀疑?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成长。此外,“追求”的过程本身往往充满了艰辛和牺牲,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真实地描绘这些挑战,而不是过于理想化。比如,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是否会伴随着误解、背叛,甚至是流血和牺牲?“毁灭”这个词在标题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它预示着这条道路并非坦途。我想知道,在“追求”的初期,是否就已经埋下了“毁灭”的种子?是外在的强大阻力,还是内在的缺陷导致了最终的悲剧?这上部的“上”字,暗示着故事的复杂性和延展性,我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自由”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评分当我翻开《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的扉页时,一种莫名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仿佛预示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如何描绘“自由”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过程,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与牺牲。是内在心灵的觉醒,还是外在环境的挣脱?是个人意志的彰显,还是集体力量的汇聚?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不同个体对自由理解的多元性,他们各自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又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从上部的标题来看,这仅仅是序章,但即便如此,我也期待作者能在此勾勒出故事的宏大格局,为后续的“毁灭”埋下伏笔。我尤其好奇“毁灭”会以何种形式出现,是理想的破灭,是人性的扭曲,还是社会结构的崩塌?这种对未知的好奇,驱使着我深入阅读。我还会关注作者的叙事手法,是细腻的心理刻画,还是宏阔的史诗描绘?是冷静的客观记录,还是饱含深情的抒发?我相信,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讲述。这本书能否触及我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思考,能否引发我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审视,这是我阅读的最终目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力量,一种即使面对困境,也依然坚守信仰,不断探索的精神。
评分读到《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的书名,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思考。我对“自由的追求”这一主题尤其着迷,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展现这种“追求”的。是那种振臂高呼、激昂澎湃的集体呐喊,还是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个体觉醒?我期待书中能出现一群性格各异、命运交织的人物,他们身上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自由的渴望。或许是渴望摆脱政治压迫,或许是渴望冲破社会藩篱,又或许只是想从平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属于自己的色彩。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内心的冲突、挣扎,以及为实现各自心中的“自由”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而“毁灭”这个词,则给这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在追求的路上,为何会走向毁灭?是追求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还是外部环境的无情打压?是理想的幻灭,还是人性的崩塌?我希望作者能在此部中,巧妙地埋下伏笔,展现“追求”与“毁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上部,虽然只是故事的开端,但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宏大的叙事野心和深刻的主题探讨,我非常期待作者后续的精彩呈现,希望它能引发我对自由的本质以及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
评分《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饱满的预言,预示着一场关于生命、关于选择的宏大叙事。我尤其渴望深入探究“自由的追求”这一主题。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描绘“自由”的?是摆脱外在枷锁的简单解放,还是灵魂深处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书中是否会塑造出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屈不挠、勇于打破陈规的个体?我希望能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矛盾,以及他们为追求心中的“自由”所经历的艰辛与牺牲。而“毁灭”这个词,又如同一道裂痕,预示着这条道路的坎坷与悲壮。我迫切想知道,这种“毁灭”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是个人理想的破灭,是社会秩序的颠覆,还是人性的扭曲?我希望作者能在这一部中,将“追求”与“毁灭”之间的复杂联系,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的上部,虽然只是一个序章,但其蕴含的宏大叙事和深刻主题,已经让我对整个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关于自由价值的深刻探索。
评分《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的书名,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的层层涟漪。我最想探究的是“自由的追求”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不同形式的“自由追求”,或许是激烈的革命,或许是温和的启蒙,又或许是默默的个体抗争。我希望书中能够塑造出一些令人难忘的角色,他们的故事能够反映出人类对自由的永恒渴望。我特别想了解,这些角色是如何定义他们的“自由”的?他们的追求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诱惑?我又对“毁灭”这个词感到深深的好奇。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为何会走向“毁灭”?是环境的残酷,还是人性的脆弱?是理想的破碎,还是道德的沦丧?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部作品中,为我们展现“追求”与“毁灭”之间令人心悸的张力和复杂性。这本书的上部,作为整个故事的开端,我想它已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让我对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充满期待。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关于人生意义、关于自由价值的深刻思考。
评分当《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一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既有对“自由”的向往,也有对“毁灭”的担忧。我尤其希望能在这部作品中,看到对“自由的追求”的真实而深刻的描绘。作者是如何定义和刻画“自由”的?它是一种解放,一种权利,还是一种状态?我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因不同的原因,走上了各自的“自由之路”。这些人物的追求,是源于对压迫的反抗,还是源于对未知的好奇?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展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他们为追求自由所付出的代价,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而“毁灭”这个词,无疑为“追求”蒙上了一层阴影。我想知道,这种“毁灭”是如何发生的?是追求过程中的失误,是外部势力的阻挠,还是人性自身的弱点?我希望作者能在这一部中,为我们揭示“追求”与“毁灭”之间难以摆脱的宿命般的联系。这本书的上部,作为故事的开端,已经预示了其宏大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关于自由、关于生存、关于人性选择的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史诗感和宿命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自由的追求”。我想要了解作者如何界定“自由”,它是仅仅指政治上的解放,还是包含了精神上的独立、思想上的解放?书中是否会刻画不同的人物,他们因不同的原因而踏上追求自由的道路?这些人物的追求,是群体的抗争,还是个人的呐喊?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外界的阻力,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与蜕变。同样,“毁灭”这个词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为什么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会伴随着“毁灭”?是理想的破灭,是人性的扭曲,还是社会秩序的崩塌?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部作品中,为我们展现“追求”与“毁灭”之间错综复杂、难以割舍的联系。这本书的上部,作为故事的开端,我相信它已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人物关系,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自由的本质、人类的自由意志以及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的深刻思考。
评分《寻找自由(第一部):自由的追求与毁灭(上)》这个书名,仿佛是一声穿越时空的呐喊,瞬间抓住我的目光。我最渴望了解的是“自由的追求”是如何被描绘的。是那种激荡人心的革命场景,还是那种静水流深的个体觉醒?我特别关注书中会塑造哪些人物,他们又是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和渴望,踏上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挣扎、牺牲,以及他们最终所获得的成长。同时,“毁灭”这个词,又给这份追求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悲剧色彩。我好奇,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毁灭”?是外在环境的压迫,还是内在的道德困境?是个人理想的破灭,还是整个时代的动荡?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部作品中,将“追求”与“毁灭”这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展现。这本书的上部,仅仅是故事的序章,但其宏大的格局和深刻的主题,已经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自由、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