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百工:四个年轻孩子与一百种市井职人相遇的故事

寻百工:四个年轻孩子与一百种市井职人相遇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绘本
  • 职业启蒙
  • 传统文化
  • 生活技能
  • 社会认知
  • 人文关怀
  • 成长故事
  • 市井生活
  • 亲子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0.11.15《商业周刊》第1199期∕alive优生活283期封面故事:旧是新潮 ~ 探访台湾百大工艺,发现9款传统潮物

  失落的百工.台湾最在地的美力

  向美好常民文化的守护者与传递者致敬

  你知道在电器科技产品普及的现代,还有人用稻秆编织成「茶寿」这种天然保温容器,免插电又环保,完全符合当今绿设计的风潮?

  在妈祖遶境俨然已成为新兴的文化观光活动,你知道在阵头最前端,宣告妈祖出巡的响亮「哨角」,极可能是出自有四十几年制作经验,年逾八旬的师傅之手?

  当电影《父后七日》以一场看似荒谬的悲喜葬礼,点出台湾特有的民间风情时,你知道「孝女白琴」为何要透过看似夸张的吶喊与哭号传递丧家的悲悽?

  街头林立的高科技美容护肤中心,也许是时下爱美年轻男女的圣地,但你可体验过挽面师傅手持细细棉线,就能摆平你脸上的汗毛和粉刺,还你一张清爽光滑的面容?

  这是四个还在就读大学设计科系的年轻学子花一整年的时间,靠着两部摩托车走遍台湾大小乡镇,寻访在时代快速滚动下日趋湮没的100个传统行业∕手艺的动人纪录。他们以年轻的眼、真挚善感的心,脚踏实地去寻觅、挖掘乍看也许陌生,但曾和庶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市井工匠与职人,用文字和图像去捕捉亲身所见、所闻、所触的一切,刻划每一个工作者默默坚持的身影,所承继的传统文化,及其深植于风土民情所内含的生活智慧及工艺巧思。

  于是,在一次次与各种民俗工匠职人的相遇里,在无数的第一次体验里,四个学生品尝了吹糖、画糖、传统糕饼……师傅手艺幻化的香甜童年好味;体验了举凡头上戴的(斗笠)、身上穿的(客家蓝衫、旗袍)、脚上蹬的(木屐、草鞋)、日常起居用的(榻榻米、藤椅、木桶、竹蒸笼),族繁不及备载的各色天然正物;领略了做毛笔、揉墨、制砚,或小到毫芒雕刻、大至画野台戏布景的精湛技艺;亲访了传递死生大事、神鬼信仰的种种礼俗职人与传统工艺匠师……

  这100则故事,100个身影,说的固然是职人们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坚持的专注精神与精细技艺,但我们也从这四个年轻学子的投入与热血中,看见传统行业在凋零喟叹之外的一丝曙光与生机。

作者简介

祁台颖

  台北人,辅仁大学应用美术学系毕,未来希望可以往电影编导的方向迈进,目前正积极学习。

林品仪

  台中人,辅仁大学应用美术学系毕,未来希望朝人文纪录与平面设计发展,不管如何尽力去做吧!

纪岱昀

  台北人,平日习惯用相机记录生活的小细节,观察美好的事物,主修视觉设计、绘画,乐于参加艺文活动,闲暇时喜欢看电影、阅读小说跟杂志,最爱做的事是和朋友运动打球。

廖禄祯

  水瓶座,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视觉传达组毕业,专长为平面设计、文案、动态影像等,现为自由接案之设计工作者。

《市井浮光:寻常巷陌里的百艺人生》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弘文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ISBN: 978-7-5360-8890-1 --- 内容简介: 《市井浮光:寻常巷陌里的百艺人生》是一部以细腻笔触描摹当代都市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缺的“匠人”群像的纪实文学作品。它带领读者走入车水马龙的城市深处,那些被高速发展掩盖的角落,去探访那些坚守传统技艺、或是在各自领域钻研不辍的手艺人。这不是一个关于宏大叙事或商业传奇的故事,而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寻访”,是对“一技之长”的致敬,是对“活下去的尊严”的深刻记录。 本书的叙事视角如同一个低调的观察者,他/她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与陈旧的里弄之间,不带批判,只求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聚焦于一位独特的职人。他们是城市脉搏中鲜活的音符,他们的故事,是城市记忆的侧写。 第一部分:烟火气中的坚守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的是那些与“吃穿住用”紧密相关的传统手艺人。 面点大师与时间的酵母: 故事始于一家隐藏在老城区小巷里的老字号面馆。张师傅,一位头发花白的面点师,每天凌晨三点就开始和面、发酵。他做出的烧麦、锅贴,皮薄馅大,一咬下去的汁水与肉香,似乎带着老上海滩百年前的味道。作者花了数周时间,记录张师傅如何用指尖感知面团的湿度与温度,如何对抗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张师傅的坚守,不仅仅是对味道的固执,更是对一种生活节奏的维护——慢下来,才能做出真正有灵魂的食物。他拒绝了连锁餐饮的巨额收购,只因“手艺不能被量产”。 裁缝的经纬与人生的褶皱: 位于新式商场背后一栋旧楼里的周阿姨,是少数仍然坚持手工剪裁西装的裁缝之一。她的工具箱里,有着锈迹斑斑的剪刀和伴随她数十年的皮尺。与那些快时尚的流水线不同,周阿姨为每一位顾客量体裁衣,她量的是尺寸,记录的是身形的变化,更是顾客人生阶段的变迁——从新婚燕尔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沉稳的内敛。她缝制的衣物,被顾客视为“第二层皮肤”。书中详细描绘了她如何解构一件旧衣,再赋予它新的生命,探讨了“定制”在批量生产时代所蕴含的情感价值。 修伞匠的哲学: 在一个越来越多人选择“坏了就换”的时代,王师傅坚守着修伞的手艺。他的摊位简陋,常年被雨水浸润,但他手中的胶水、线、支架,总能让一把破旧的雨伞重获新生。王师傅的话语充满哲思:“伞坏了,是结构出了问题,不是东西本身坏了。换一把容易,修好它,才能体会到‘物尽其用’的道理。”这本书记录了他如何用简易的工具修复那些结构复杂的进口伞骨,以及他对于“维修文化”消亡的忧虑。 第二部分:技艺与时代的碰撞 本部分转向那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不断适应和转型的技术工种。 老式钟表匠的“滴答”声: 顾师傅的钟表修理店,像一个时间凝固的博物馆。空气中弥漫着机油与黄铜混合的气味。他面对的,不仅是机械故障,更是主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书中最精彩的一段,是顾师傅修复一枚百年前的怀表——一个极其微小、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齿轮。他讲述了现代石英表如何简化了时间,而机械表的每一个滴答声,都代表着人类对精确计时的执着与艺术。书中深入剖析了这种精密手艺面临的后继乏人问题。 古籍修复师的耐心与敬畏: 李博士是一位在图书馆地下室工作的古籍修复专家。她的工作环境安静得令人窒息,她的工具是手术刀般的精细刻刀和特制的浆糊。作者通过观察她如何小心翼翼地为一本残破的宋版孤本“接骨”,展示了修复工作中的伦理困境:是完全恢复原貌,还是保留历史的伤痕?李博士认为,修复的最高境界,是让修补痕迹“隐形”,让书本能够带着它所有的伤痛,继续向未来“行走”。 霓虹灯招牌的“点亮人”: 在一个LED灯主导的时代,仍然有几位老手艺人在城市的特定街区,坚持制作和维护老式的霓虹灯招牌。他们必须掌握高压电的安全知识,更要懂得如何弯曲玻璃管,填充惰性气体,发出那种独有的、带着电流嗡鸣的暖光。书里记录了一位老艺人,如何在深夜的高空作业,为一家老式澡堂重塑那抹熟悉的蓝色光晕,那种光芒仿佛是旧日都市的灵魂所在。 第三部分:市井哲思与生活智慧 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这些职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从手艺中学到的关于生活的智慧。 旧家具翻新师的“重生”哲学: 讲述了陈师傅如何将别人弃置的破旧家具,通过打磨、上漆、更换五金件,赋予其崭新的生命。陈师傅说:“每一块木头都有自己的脾气和纹理,你得顺着它来,不能强求。”他认为,现代人对物品的更换速度太快,失去了与物品建立长期联系的能力。翻新,就是重建这种联系的过程。 城市花匠与四季轮回: 介绍了一位在城市高架桥下种植特色花卉的园艺师。他没有温室,只有对本地气候和土壤的深刻理解。他能够预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会对哪些娇弱的花朵造成影响,也能在最贫瘠的角落里培育出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他的工作,是对抗城市“去自然化”的一种安静反抗。 集邮册里的世界观: 最后一章聚焦于一位资深的集邮爱好者兼兼职的旧货商。他从邮票、旧信封、老照片中解读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变迁乃至审美倾向。他教导读者,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昂贵的东西,而在于理解每一个平凡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时间流向。 结语: 《市井浮光》是一本关于“慢”与“真”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平凡的剪影,却共同构筑了一幅复杂而温暖的当代市井图景。这些职人,是城市肌理中最坚韧的纤维,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对抗着遗忘,传承着温度,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精湛技艺的敬畏,以及在日常工作中寻求的宁静与专注,永远是支撑人类文明前行的重要力量。阅读本书,如同在喧嚣中,偶遇了一群值得驻足倾听的智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4推荐序一 身边的人间国宝  王寿来
06推荐序二 明天见  陈俊良
08专文推荐  徐璐、张光民、詹怡宜、萧青阳

254后记  祈台颖、林品仪、纪岱昀、廖禄祯

【逐好味】
12手工豆干
14拉面线
18晒米粉
20磨米麸
22制传统糕饼
24吹糖
26画糖
28龙须糖
30手工汽水
32碾米
34巡石沪
36採蚵
38盐工
42採菸叶

【觅正物】
48弹棉被
50制叠蓆
52编藤椅
54箍木桶
56编蒸笼
58打铁
62铸铅桶
64手工耳扒
66茄芷袋
68编草鞋
72钉木屐
74缝绣花鞋
76客家蓝衫
78做旗袍
80织簑衣
82编斗笠
86烧砖瓦
88焗樟脑
90割漆

【访艺文】
94画布景
98做布袋戏偶
100做悬丝戏偶
102绷鼓
106制铜锣
110地雷陀螺
112捏面人
114画扇
116油纸伞
118做洞箫
120制竹剑
122纸雕
124刻葫芦
126毫芒雕刻
130琉璃烧
134刻石猴
136做鸽笭
138揉墨
142制毛笔
144雕砚台
146刻匾额
148手工刻印
150画肖像
152铸字
154代客写字

【探礼俗】
158印金纸
160制香
162糯米雕
164神像雕刻
166神像彩绘
168纸塑神像
170制神轿
172画门神
174剪黏
176交趾陶
178煳龙
182艺阁制作
184画脸谱
186做灯笼
190架花灯
192刺绣
194钖雕
196缠春仔花
198缝香包
200纸扎
202刨棺木
204画棺木
206刻墓碑
208孝女白琴
210殡葬乐仪队
212唢吶团
214制哨角

【找乐活】
218挽面
220编茶寿
222扎竹扫帚
224竹编
226制鸡毛撢
230做烘炉
234磨刀
236修皮鞋
238骨董家具修缮
240修相机
242养蚕
244标本师
246看栅工
250摆渡
252代客孵卵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身边的人间国宝∕王寿来

  近两年来,不少媒体均以显着篇幅报导了荣获政府指定为重要传统艺术与技艺保存者的名单与事蹟,其中有歌仔戏、掌中戏、说唱、南管、北管等民间耳熟能详的剧种,这是众望所归,无足为奇,但人们万万想不到,这些备受敬重、被誉为「人间国宝」的大师名单中,竟还有从事漆艺的王清霜、从事竹编的黄涂山,以及从事交趾烧的林洸沂。

  或许,人们会心存狐疑,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工艺、手艺、技艺,甚至无关乎重大国计民生的百行百业,是不是有其值得大书特书之处?其从业者即使有不凡表现,是否真应享有「人间国宝」的荣衔?

  翻阅远流出版公司这本精编精印的《寻百工》,或许你会惊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浪花淘尽了英雄,淘尽了凡夫俗子,也淘尽了芸芸众生,然而代代相传的知识与智慧,毕竟未完全随着无情的流光消失无踪。更有甚者,这本书的许多篇章、许多故事,也一定会让你兴味昂然的发现,在无声无息之中,我们的食衣住行,跟社会上无数讨生活的人一直有所牵连。

  你不难察觉,原来,世人所从事的万千行业,无形中构筑了我们生活的实体,却被大家全然忽略。就拿我们到寺庙拈香来说好了,用以拜拜的香及金银纸,与自己所敬奉的神明虽然息息相关,但其产自何方,何人所制,材料为何,工序为何,我们就可能一无所知了。而这些默默无闻的匠人或艺师,纵有任何有血有泪的精采故事,我们更是无从闻问。

  《寻百工》是一则则好听、动人的写实故事,让我们知道在这个社会有许多人的生命是跟我们的生命始终交织在一起。此书也唤回了诸多早已尘封的记忆,提醒我们这些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何其珍贵,何其难得!今后我们所应念兹在兹的是,无论人们生活的型态与方式如何变迁,也绝不能让世世代代的子孙看不到捏面人、吃不到传统糕点、欣赏不到布袋戏!

  人间国宝在何处?也许就在你我身边,也许他们就像隔山的灯火,只要我们有心寻觅,不难发现彼等永远明灭在那不远的山边!

本文作者为台师大美术系博士、台师大兼任教授、行政院文建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主任

推荐序2

明天见∕陈俊良

  有些人走出了门,就再也回不了头,留下的只剩时间里的记忆;有些人守住家园,只为坚持承传以及放不下在空间里的技艺,那种用生命捍卫如歌诗般的毅力,其实只想将台湾文化的能量保存下来,并继续传递下去,时代的改变或许匆匆,但在文明反扑的当下,我们能否反思人生的价值,可以多些从容!

  我在这四个青春正盛的孩子身上,看到的何止是生命力,更有着他们记录下来的一百个故事,以及定格下来每一张照片的执着身影,在他们或者她们的脸上没有写着不满,更没有不安定的灵魂,只是宿命的轻描淡写着些许的无奈,很多艺匠的老花镜片就像沉淀岁月的晶片,一层一层的将看见看透的时空了然于心,但是他们的乐天知命,不正是台湾更重要并且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藏吗?

  那种用时间淬鍊的;那种用生命切磋的;那种用心灵打造的,善念的、有爱的、含蓄精神,台湾人真的该在这一刻继续坚持下去,每一个人用自己或许并不一定伟大的力量,陪台湾走一段路,做一件事,我想说的其实不仅仅是保留,而是透过对文化的承诺做一个保护者,令人感动的是这四个孩子用两部摩托车,实践了他们对土地的关爱,当他们的脸从白皙到被南台湾的太阳染了一层黑色后,他们的累是有形的,但他们的泪却是无价的!因为访视不小心出了车祸的「小瓢虫」品仪拄着拐杖笑着说,「我们记录的有些地方连门牌都没,有个师傅的工作室是在走十分钟没有灯光的田间小路后,一方小小的铁皮屋子」,我想我后悔我对他们太兇了,而且完全后悔,因为他们没有一丝埋怨!

  有些事今天或许还看得见,我们如何从寻找那些式微百工的计画里,力臻让改变看得见!这一群就在我们身边的人们,他们静默的笑脸,信守着最单纯的希望,就是这些支撑他们一生的绝活可以继续下去,可以在未知里保有一个位置,让明天还有天明!──本文作者现任自由落体设计公司总经理,二○○五年获颁香港设计中心「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

「失落的百工」辅仁大学毕业制作专题指导老师之一,另位指导为冯永华教授。

专文推荐

徐璐(台湾好基金会执行长)

  和我们年龄相差了一、两个世代的四个年轻大学生,写出了我们从小的生活回忆。有古早的滋味、有传统的手工艺、有几乎快消失的礼俗。他们为我们那个美好的纯朴年代和丰盛的庶民生活留下了珍贵的纪录。

张光民(台湾创意设计中心执行长)

  今年五月有幸应邀参加辅大应用美术系毕业班之专题制作审查会,当四个年轻人发表「失落的百工」的专题后,在场者都深受感动,因为年轻如他们居然愿意在现今功利社会时代,默默的不畏艰苦,靠了二部机车,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走访台湾各地,用摄影、用笔为我们记录几乎被遗忘的传统或即将没落的民间职人,真是令人敬佩不已;因为有他们,再次唤起社会对这些练就一身乡土文化技艺或手艺的职人的尊敬,也因为有他们,这些职人更坚信自己的行业,让文化继续传承,也为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文化的广度及深度,《寻百工》作出最好的献礼。

詹怡宜(TVBS《一步一脚印发现新台湾》节目制作主持人)

  四个年轻人与一百个台湾古老行业相遇。
  这本身就是个动人的故事。

  式微中的行业,因为有一百个坚持传统的人得以继续,也因为这四个寻求创新的年轻人而被更多人看见。

 「坚持」、「创新」两个看似相反的概念,却都是台湾最美丽强大的价值。从企划方向、调查採访到数位媒体的呈现,年轻人将古老行业百工们的坚持,以创新的方式表达,这场相遇注定撞出亮丽的火花。

萧青阳(亚洲三度入围葛莱美奖设计师)

  身为本世纪台湾当代青年设计师,选择社会中该投以高关注题材,做有价值的创作,作品发表时就已经触动我的目光并致敬……

(以上按姓名笔画顺序排列)

后记

祁台颖

  因为毕业专题的制作,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踏上旅途寻访「失落的百工」,才踏出了台北以外的生活圈,体会其他人的生活,也才觉得长大了一点。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穿梭大小乡镇,去拜访从事夕阳产业的职人。百来位的师傅,每一位都忠诚地守护着一项台湾已佝偻的文化传统,凭着不屈从的骨气,以及坚定想为这块土地留下什么的热情,耗尽岁月努力。常常听到师傅说「没有人要学了,不知道怎么办。」或是「日本、大陆有邀我们过去发展,但去了台湾就没有了。」这样的感叹,我们看得出师傅为了维护传统,放弃宽裕生活的惆怅与徬徨。然而每位师傅,不论乐观豁达,自怨自艾,都还是凭着一股傻劲坚定地走下去。我们当下的感动,也希望借由这本书的出版,让更多人感受得到。

纪岱昀

  很高兴能够参与并完成这个寻找失落百工的计画,虽然一开始感觉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每一次出访、每一次旅程,都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走过了一百个地方、体验了一百种行业、也听见了一百个故事。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看见台湾各个角落的生命力,看见那种台湾人坚毅刻苦的精神,不仅仅只是感动而已,也对人生有了更大的体会,有些坚持看是傻的、固执的,但这种不妥协、不苟且的精神,反而成就了单纯追求利益所无法达到的价值,希望能借由我们小小的抛砖引玉,让这份美好的台湾精神.坚持.下去。

林品仪

  一年前的我们,凭着一股傻劲与骨气咬牙撑到最后;很多人问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行业,一百个中挑一个似乎简单,但各个都像昨天才发生般的深刻。傻望同伴的背包骑着机车,没有路名的地点;为省钱住香客大楼,回归孩提玩抽糖果、放便宜烟火;想尽办法缠上师傅攀谈,是实境版生活大百科,台语顺口熘。失落的百工,现在想起仍觉得像一场梦。因毕业制作历经拆组后又併组,才遇上这一言难尽的一年与伙伴;从实地拍摄、后制再到展出,历经一再的修改校正,凭借着许多人给的鼓励与肯定,才能将这一百个故事与大家分享。借由书的出版,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台湾土地的脉动,看见师傅们敢于放手一搏,敢于坚持的勇气。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勇于做梦,让美梦成真!

  我们是七年级生,在纪录的当下,嘴角笑着,心被暖着,写下故事,看见坚持。

廖禄祯

  对于百工即将出版成书籍,心里其实是抱持着很复杂的心态。

  当初只是一时蹦出的想法,经过一再修改地转变,竟能日积月累,变成如今破十成百的计画,进而成为出版品,这样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算是颇得安慰,也终于感觉自己真的对这块土地上的人,作出一点奉献。

  但反过来也发现,媒体的反应也出乎意料,也许是台湾的社会型态真的已经走到一个我们都不敢想像的状态,那些重视土地情感的人,默默耕耘的人,似乎还是这里的极小众,对于金钱利益的崇拜所衍生出来的庞大乱象以及画面,早已覆盖在这群老实人身上,对台湾而言,他们是没有声音,甚至没有画面可供想像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看见了感动,接下来的一秒是否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用任何的方式去关心他们(或是这个现象)?在执行这个计画之后,或多或少可以理解厌世者的心态,以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做些什么?
但我想,就是感动三个人吧。

  然后这四个人,去发现一百个与这般感动同步的老实人,然后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感动的核心──其实是很简单的坚持,今天不管四个人、四十人、四百人甚至四万人读了这本书,这个价值也不会因此膨胀,因为他们的坚持就是一直在那里,需要的就是一份心意而已,让他们知道这条路是对的,继续走下去,如同我们,以及这个土地一样,都迫切地需要走上正确的路。

  最后一段词,送给我辛苦的组员,以及这群辛苦的工作者。

  百日深山夜雾,孤矢贯云不入。满弦望苍穹,却落泪花深处。何故,何故,梦里传他摆渡。─〈如梦令〉

图书试读

【逐好味】
拉面线

经卧万千长流、眼见五里白河,渔歌毕、九曲终入口。
雪白面线浇上一点沙茶、麻油,不到五分钟就成了一道佳餚,这种朴实的滋味,简简单单,让人怀念不已。

头顶着蓝天,来到纯朴的乡间古舍,师傅们正忙着在面线间里拉生面线,随着均匀的力道声沉沉落下,面线也愈细长。稍后何师傅与儿子一同将绵软的面线齐力移到外头已清空、架好了竿的庭院里,此刻万里无云,酷热吻上了每个人的颈背,却正是晒面线的最佳时机。师傅父子俩轮流抬着架面线的木棒,由另一人站在远远的一端奋力地甩呀甩,然后才将木棒连同挂着的白面线,安进架上的插槽固定。数十次下来,院里能架竿的空间,全部垂挂了白面线,父子两人于是将面线倾斜放下,一端以石压紧,顷刻原本的白缎带,又都奔流成涓了。

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师傅儿子仔细地向我们解说手工面线的制作过程。将细白的面粉和着食盐、水揉捏成面团,套上木棍绕成圈,接着以机器搓揉成细条状,沾上米糠防止面线互相黏合,再将面线用人力拉三至四次,每次对折,从中点套上木棒再拉开,面线会变得更长,也才会是适当的粗细。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拉的力道与速度,太大力,面线会断掉,太慢,面线会掉到地上。面线好吃与否,跟做的人有着绝对的关系。

到了中午,大方的师傅决定用自家的面线,煮一锅香喷喷的麻油面线请我们吃,感动下,我们也利用闲暇好好了解厂房里的设备。拉面线间的隔壁,另外有间更大的烘干房,里面放了台可用来烘干面线的机器,每当日照少或下雨时,拉好的面线就会拿到这里烘干,但这是逼不得已的下下策,阳光自然晒干的面线比较Q弹,除非连日坏天气,不然不会拿过来。另一边的土瓮旁,师傅的媳妇与孙子正围坐着等面线蒸熟,她说市面上所称的白面线,就是晒干后直接包装的面线;而红面线,则是像这样晒过再蒸的熟面线。蒸过的面线会变成红色,Q度下降,但比较耐煮,是一般蚵仔面线用的面线。

吃着热腾腾的麻油面线,想到这是师傅一竿竿的,煞费力气拉好的,心中觉得好满足。师傅就算脸上沾着面粉,也不曾停下手中的工作,趁他工作告一段落,问他会不会觉得辛苦,师傅只是腼腆地笑了笑,回说不会啦,做习惯了。说着说着又回到晒面线的地方查看。师傅用这双做面线的手,养活了一家人,看着他在丝绸般的面线中来回走动,有种朴实的感动,就跟师傅的面线一样,简单实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一大亮点。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朴实而动人的力量。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意境。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职业”的定义。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职业可能意味着高薪、体面,但《寻百工》让我看到,那些最朴实、最基础的职业,同样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也蕴含着不容小觑的价值。孩子们通过与这些职人的相遇,学会了欣赏劳动的光荣,理解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评分

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读物,而《寻百工》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书中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够将读者瞬间拉回到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我仿佛能闻到街边小吃摊的热气,听到手工艺人敲打工具的声音,感受到市集里熙熙攘攘的人潮。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现代社会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充满好奇,而《寻百工》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书中所描绘的许多职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少见,甚至濒临失传。作者能够将这些即将被遗忘的技艺,用如此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孩子们的视角,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故事从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始,一步步深入到各个市井职人的世界,每个小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百态图。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他们接下来还会遇到谁,又会发生怎样的趣事。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所传递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故事聚焦于市井职人,但透过孩子们纯真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在平凡岗位上闪耀的智慧和热情。每一个职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了色彩,也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让他们明白,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用心去做,都能闪闪发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它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意,看到了在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不平凡。孩子们纯粹的目光,捕捉到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本能净化心灵、温暖人心的好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让大人和孩子都乐在其中的书。作为家长,我很高兴我的孩子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传统职业,比如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默默奉献的织布工、铁匠、算命先生等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对匠人精神的一种传承。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认识到,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不应该被忽视或遗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复古的质感,色彩的搭配温暖而又不失童趣,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故事的底蕴。我尤其喜欢那几个小主人公的形象,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却能传达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好奇、勇敢、聪明,还有一点点冒失。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他们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遇到怎样有趣的人。

评分

我是一个特别注重细节的读者,而《寻百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描述每一个职人的时候,都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刻画他们的工作场景、工具、甚至是一些小习惯,这让这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老裁缝用灵巧的双手穿针引线,能听到泥瓦匠敲打砖石的清脆声响,甚至能想象出卖糖葫芦的老爷爷脸上慈祥的笑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