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桂常说,要做三流人物:暖流、清流及中流。因她一生追求真、善、美,使救国团这个历史悠久的团体,保持清纯、清新的形象,给人温暖,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李钟桂,救国团第六任主任,民国七十六年三月上任至民国九十四年二月卸任,并转任召集人至今。
〔危机与挑战〕:李钟桂经常勉励同仁「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她任职救国团期间,历经诸多危机与挑战,但她刚柔并济、恢弘气度的领导作风,团结救国团人心,激励大家心手相连,努力以赴,突破困境。使救国团成为国内「唯一」迈入第二个五十年的人民团体,而且至今屹立不摇。
〔稳健的掌舵手〕:李钟桂带领救国团三次转型,从半政府组织变成人民团体,并引进企业化管理,让救国团兼具服务绩效与财务绩效,确定六大核心工作目标。展望未来,李钟桂希望救国团第三次转型成功,以「创新」为主轴,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无国界年代里,救国团如何转化成为「社会企业型」组织,即「以企业精神经营,以社会公益为主,不断研究发展,所获得利润是为帮助有需要的人」。
〔奉献的满足〕:从七十八年人民团体法颁布后,救国团已经历二十寒暑,若组织文化是整体组织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那么救国团的组织文化就是服务、服务、再服务。李钟桂曾提到:人活在世上,除了追求物质、精神、学习的满足外,最后是追求服务的满足--奉献的满足,她认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施比受更有福」,服务是一种义务,更是权利。
李钟桂以她的智慧、圆融、沉稳、坚定、操守、勤仆,带领救国团走过风风雨雨,将救国团打造成一个清新有力、希望无穷的社会团体。虽然资源、条件都有限,但她的智慧、乐观、操守总像一道穿透黑暗的阳光,带给大家希望。
只要有她在,精神就来了。
作者简介
曾繁蓉
曾任杂志社副总编辑,自立报系记者与专栏主编,以及华视《点灯》节目企划。现为专业作家。
俞寿成
张老师文化公司出版部总编辑。
楔子
与救国团的传奇结缘∕不畏权势,直言不讳∕空降的女主任
第一章 承先启后,世代交替
革除旧习,创新观念∕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重视品质,树立良好规范∕掌握全局的舵手∕唯才适用∕经国先生辞世∕新的领袖,新的开始
第二章 法理奠基,开创新局
第一个通过人团法的社团∕逐步走向法治化∕抢救剑潭∕取得土地使用权甘苦∕眼光独到的投资案∕有理走遍天下∕在转型中求发展
第三章 组织改造,发展无限──第一次转型
组织大改造∕专家会诊∕绩效显现∕拓展服务体系∕文教交流∕义工是最重要的资源∕化危机为转机∕更改团名
第四章 危机当头,沉稳以对
面对危机,首要镇静∕九二一大地震∕参与救灾∕公平竞标,争取委办∕惊人的意志力∕人事风波,沉稳以对
第五章 不畏挑战,学习成长──第二次转型
SARS 风暴∕共体时艰度困境∕工作与功能转型∕六大核心工作愿景∕「十化」的改革
第六章 服务公益、笃行实践
说一丈不如行一尺∕救国团之友会∕用心推广环保∕暗夜明灯「张老师」∕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第七章 真情真性,为善最乐
真情真性赤子心∕善气迎人严待己∕对自己真实,对别人真诚∕ 以艺术眼光美化人生∕为善最乐∕独到的美学观∕永远的大家长
结语 永远的李主任──第三次转型
最爱的工作──教书∕奉献的满足∕永远的李主任
读到《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这个书名,我立即被其中蕴含的理想主义情怀所打动。我迫切想知道,李钟桂女士是如何在救国团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真善美”的信念,并将其贯彻到组织的各项工作中。这其中是否涉及到她个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半世情”三个字,让我联想到一段漫长而深刻的缘分,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李钟桂女士与救国团之间,以及她与无数参与其中的青年人之间,那种超越一般工作关系的深厚情感和精神联结。救国团作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青年组织,其发展历程、活动内容、以及在青年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救国团是如何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并激发他们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潜力。书中对于李钟桂女士领导风格的刻画,以及她如何克服挑战、凝聚人心的细节,将使这本书更具可读性。
评分《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温度。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李钟桂女士和救国团之间的“半世情”会有怎样细腻而深刻的描绘。这不仅仅是一段工作的经历,更可能是一种人生信仰的传承,一种精神纽带的维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李钟桂女士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对各种挑战,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将其转化为推动救国团发展的强大动力。她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是严谨的,还是亲和的?是注重细节,还是宏观布局?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她在决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她如何与不同意见的人沟通,她又是如何激励士气,克服困难的?“真善美”在我看来,是一种内在的修为,一种外在的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史实和人物故事,展现救国团是如何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青年人认识“真”,践行“善”,追求“美”,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当我看到《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这个标题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位坚毅、有理想的女性形象,以及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组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李钟桂女士在推动救国团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的组织才能和人格魅力。她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救国团确立清晰的发展方向,并有效动员和组织大批青年参与到社会服务和国家建设中的?“真善美”的理念,在我看来,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的指南。书中会否详细介绍,李钟桂女士和救国团是如何将“真善美”的价值观,融入到每一次的活动策划、每一次的干部培训、每一次的青年交流之中?我想看到具体的例子,看到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对参与者的成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救国团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不断创新,以保持其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智慧与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李钟桂女士如何凭借她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为青年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留下宝贵的财富。
评分第一次翻开《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就被书名中“真善美”三个字深深吸引。现代社会充斥着太多的浮躁与功利,仿佛“真善美”已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甚至被视为幼稚的象征。然而,这本书却以一个沉甸甸的篇幅,讲述了李钟桂女士与救国团几十年如一日的“半世情”,这不禁让人好奇,在这份“情”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真善美”,又以何种方式得以维系和传承?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李钟桂女士个人的人生哲学与价值取向,她如何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坚守一份对理想的执着?书名中的“追寻”二字,也预示着这是一段充满探索与实践的旅程,而非静态的叙述。我很好奇,这份“追寻”是源于怎样的初心,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蜕变?救国团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其运作模式、发展历程以及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有详尽的呈现?特别是李钟桂女士作为核心人物,她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影响和凝聚了无数年轻人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段关于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生动写照。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迪,让我重新审视“真善美”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和挑战当下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评分《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和理想主义的光辉,让我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李钟桂女士是如何将“真善美”这一看似唯美的理想,融入到充满现实挑战的救国团运作之中。她是否会分享她面对困难时的心路历程,她如何平衡组织发展与个体价值的实现?“半世情”这个词,承载着一段漫长而深刻的连接,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李钟桂女士与救国团之间,以及她与一代代青年之间的情感羁绊和精神传承。救国团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成为青年人认识自我、服务社会、追求理想的平台,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与智慧,都将是我关注的焦点。书中对救国团的组织发展史,以及其在社会变迁中不断适应和创新的过程,必然会是精彩的篇章。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如何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社会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评分从《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这个书名来看,我预感这是一本充满深度和温度的书。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李钟桂女士这位核心人物的个人特质与她的领导哲学。一位女性能够在一个庞大的组织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并将其发展壮大,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李钟桂女士是如何将“真善美”这一相对抽象的理念,转化为救国团具体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指南的。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她是如何引导青年人认识真理,培养正直的品格,并鼓励他们通过实践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半世情”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一种长久的承诺和深厚的情感。我期待书中能展现,李钟桂女士与救国团成员之间,以及她与整个组织发展之间,那种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救国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其组织架构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些内容都将是我阅读的重点。我想通过这本书,更全面地理解救国团的社会功能,以及李钟桂女士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探寻历史真相,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期待。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深入剖析李钟桂女士的人生轨迹,以及她与救国团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半世情”让她如此执着地投入。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信念和人生选择?“真善美”的追寻,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李钟桂女士是如何将这一理念,具象化为救国团的行动纲领,并以此为指引,组织和激励青年人。“救国团”作为一个时代印记鲜明的组织,其在青年思想引导、社会服务、以及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将是我的阅读重点。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救国团早期创建的艰辛,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我想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救国团是如何成为一个凝聚青年力量、传递“真善美”价值的重要平台。
评分阅读《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代画卷之中,而李钟桂女士与救国团的故事,则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李钟桂女士在救国团早期创业时所面临的巨大阻力与不解。一个女性,在那个年代,要建立并带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青年组织,其背后的艰辛与智慧,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书中是否会细致地展现她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将“真善美”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培训,将这份理想注入到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心中?“半世情”这个词,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工作的投入,更是情感的寄托,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期望书中能展现李钟桂女士与救国团成员之间,以及她与时代之间,那种超越物质与功利的深层联结。她的领导力是如何形成的?她的远见卓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书中对救国团的组织发展、青年教育理念的演变,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都会是我的关注焦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交织的年代,救国团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对青年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
评分《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这个书名,带给我一种既有历史厚度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李钟桂女士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她与救国团结缘的契机进行怎样的铺陈。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一位女性在那个时代,愿意将自己的人生与一个旨在“救国”的青年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真善美”的追寻,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理想主义的坚持,一种对人类美好品德的向往。我想了解,这份“追寻”在李钟桂女士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她是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动,并感染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书中对救国团的活动内容,比如夏令营、服务性社团、领导力培训等,是否会有详尽的描述?这些活动是如何围绕“真善美”展开的?它们又如何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以及救国团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对于李钟桂女士的教育理念和领导风格,我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她的智慧和魅力究竟源自何处?
评分翻开《真善美的追寻:李钟桂与救国团的半世情》,我仿佛踏上了一条通往过去岁月的时光隧道。书名中的“真善美”三个字,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李钟桂女士是如何将这份看似理想化的追求,融入到救国团的实际运作之中。她如何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青年人去辨别是非(真),去关爱他人(善),去欣赏和创造美好(美)?“半世情”这个词,暗示着一种长久而深刻的联系,我非常想知道,李钟桂女士与救国团之间,以及她与无数青年团员之间,是怎样一种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情感纽带。救国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其组织理念的演变,以及它在青年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都将是我阅读的重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救国团在李钟桂女士的带领下,如何成为一代代青年人精神成长的摇篮,以及这份“半世情”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