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严前,「台湾」是个禁忌。
解严后,本土意识高涨,族群寻根,
「台湾」面貌,逐渐清晰。
康原书写彰化历史与人文,
则是透过历史考据、耆老访谈、田野调查,
一步步建构出丰富的彰化人文地图。
康原(1947 ~ ),本名康丁源,彰化县芳苑乡汉宝村人,自一九七○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抒情散文为主;一九八○年代以后,受乡土文学论战的启发,写作方向回到土地与人民,有自觉的从事乡土历史及文化的追寻与回溯,步上报导文学之路。
三十年来,康原以报导文学、台语歌谣创作、人物传记、田野调查等各种不同形式、角度,持续书写彰化地区文学历史、乡土民俗。
透过这些作品,康原所形塑建构的彰化,不仅是眼前当下所见地理空间上的彰化风貌,更是历史纵深架构的人文彰化,是庶民精神的彰显,也是文学精神的传承。
作者简介
章绮霞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毕。现任修平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专任助理教授。
近年来以乡土书写、自然书写为研究范畴,发表〈解构与重塑──论《笔记浊水溪》的在地社会史与自然史书写〉、〈建构乌溪乡土史──论《一条河的生命史──寻找乌溪》的乡土史书写〉、〈追溯 / 重塑台湾:从《福尔摩沙大旅行》谈地理空间与历史记忆的建构〉等多篇论文。
着有:《浊水溪流域乡土书写初探(1970 ~ 2000)》(立诚)等。
第一章 绪论:乡土书写的时代风潮
第二章 康原的乡土书写之路
一、从田野调查到报导文学书写
二、从台语诗歌到囡仔歌谣的创作
三、以人物传记建构台湾精神
第三章 报导文学中的庶民生活
一、康原与报导文学
二、形塑彰化庶民百姓的生活图像
三、召唤老照片中的庶民历史记忆
第四章 建构文学彰化 / 彰化文学
一、文学彰化 / 彰化文学
二、磺溪精神 / 抵抗精神
第五章 台语诗歌的乡土美学
一、康原诗歌童谣创作的启蒙
二、乡土意象为中心的诗歌美学
第六章 从乡土史延伸的人物传记
一、从乡土出发,而归于乡土
二、以乡土史书写的人物志
结语 回溯生命源头的追寻之旅
作者序
解严之前,「台湾」一直是个禁忌。在岛内,她与所谓台独分离主义画上等号,是「叛乱者」的代名词;在国际上,她妾身未明,始终暧昧的属于「一个中国」,除了「台湾」,各式各样的名称,多到连自己都说不清。一九八七年解严后,本土意识日益高涨,族群寻根的意愿,也随之提高,有关台湾的研究与书写,从过去隐而未现的细水长流,终于如滚滚浪潮,席卷而来,举凡历史地理、乡土民俗、自然生态等等「研究台湾」、「书写台湾」,在政治改革、社经变迁和文化反省等各种力量相互激盪下蔚为大观,「台湾」的面貌才得以走出禁忌,逐渐清晰起来。
一九九○年代,是一个「认识台湾」、「发现台湾」全面觉醒的年代。在官方,一九九四年,教育部通过国小增加乡土教学活动,国中增加「认识台湾」的课程,虽引起统独两派关于历史诠释的论战,却显示官方已从大中国的历史论述,转而注视台湾本土历史教育的建构;一九九六年,教育部核准台南师范学院成立「乡土文化研究所」,一九九七年,第一所「台湾文学系」在真理大学成立,台湾文学、乡土文化终于得以进入学院,成为正式的学门。此外,中央研究院于一九九年成立「台湾史田野研究室」,陆续出版《台湾平埔族研究书目汇编》(1988),《台湾汉人移民史研究书目》(1989)、《台湾民间信仰研究书目》(1991),并于一九九三年成立「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一九九○年代,台湾史的重塑与建构、台湾文学的研究与论述,隐然成为官方、学术界的显学。
相对于官方、学术界,民间「寻找台湾」的生命力更为蓬勃。成立于一九七三年的「云门舞集」,于一九七八年以「薪传」舞出了台湾移民渡海来台的强劲生命力,成为一九七九年台美断交期间,最有力的时代之声;一九七九年,许常惠(1929 ~ 2001)创办「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成员包括学者专家与企业家,以「维护民俗艺术,传承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提高民俗文化的学术价值,借以充实精神生活。」为理念,而以调查、研究、保存、传习的具体行动,为台湾民俗注入活力。而出版界,早在一九八二年成立的前卫出版社,是一九八○年代以来最具本土特色的出版机构,在戒严时代,就以台湾本土文学为出版大宗,策划出版「台湾文史丛书」、「新台湾文库」、「台湾研究丛书」,并结合台湾作家创办《台湾新文化》杂志,接办台湾前辈作家吴浊流所创刊的《台湾文艺》杂志,一九九○年策划出版「台湾作家全集」,更是台湾新文学发轫以来划时代集大成的创举。一九八九年,台原出版社创立,秉持为台湾文化承传薪火的使命感,大量出版台湾历史、文化、风土丛书,如「协和台湾丛刊」、「台湾智慧丛刊」等,甚至向下扎根至青少年及儿童读者群。一九九一年岁末,《天下杂志》以「发现台湾」为标题制作专刊,成为文化新闻界的大事;一九九五年,「玉山社」出版社创立,以「创造台湾文化尊严」为宗旨,出版台湾人文、历史、自然书籍,把台湾最宝贵美好的各种面貌,借着文字与图像,记录、保留下来,让生长在这块土地的台湾人,认识台湾;同年,常民文化出版社成立,以「疼惜人跟土地,重建常民文化」、「人和土地的文化就是常民文化」的理念,策划「台湾族群志」、「台湾风土志」、「台湾地方志」、「台湾自然志」、「台湾平埔族」、「原住民民族志」等丛书出版,并从二○○○年开始制作台湾纪录片,包括公共电视「台湾地平线」、文建会「乡镇文化志」等系列节目。凡此文史出版盛况,不仅显示台湾主体意识追寻势不可挡,更显现源自民间力量寻求台湾文化与台湾精神的迫切渴望。
与此同时,许多民间文教基金会亦致力于本土文化的发掘与根植,如「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于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一本有关台湾史的专业期刊《台湾史料研究》,并对外开放「台湾史料中心」;一九九四年,宜兰「慈林文教基金会」成立慈林图书馆,专事台湾社会运动史料蒐藏;同年,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百年诞辰,「赖和文教基金会」成立,设立赖和医疗服务奖与文学奖,积极举办各种文学讲座与文学活动,次年于赖和先生早年诊所原址,成立赖和纪念馆,馆藏完整赖和遗物、藏书、字画、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并陆续蒐藏、展示彰化地区作家之手稿文物;此外,各县市文化中心的老照片展览也在一九九○年代如野火燎原般展开,这些属于古早台湾影像的老照片纷纷出土,重见天日,召唤并见证了长久之间囿于历史因素而有意被掩没遗忘的过去。
这一切溯源的努力,表达了对群体往事记忆的强烈饥渴,也以庶民的观点,重新诠释台湾人民在这块岛屿上奋斗的历史,重塑台湾形象。
在这样的风潮下,各地先后成立的在地文史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过去,乡土史研究被学界所忽略,认为那只是业余的民间文史工作者或乡土史家基于在地之便所做出来的「资料」而已,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此刻台湾本土意识风起云涌之际,乡土史却是认识台湾最直接而亲切的教材。因此,原本对台湾本土文化默默耕耘的一群文史工作者,透过政府政策直接或间接的鼓励,不仅致力于田野调查与在地乡土史、庶民史的蒐集与书写,更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总体营造」与各地文艺季的承办工作,并以社区关怀、文史探索、地方文物馆藏与研究、社区总体营造、原住民族群工作、自然人文生态研究、乡土文化艺术、文化资产保存维护…等工作目标,建构、重塑台湾的面貌,台湾乡土史书写的风潮就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日渐波澜壮阔。
所谓乡土史,在传统史学分类中属于「杂传」,顶多是史学的旁支,不能与讲述历朝兴替的正史或典章制度的政书相提并论,正如西方的乡土史也面临政治史、外交史、制度史或教会史等正统史学的排挤,乡土史处于边缘的地位,中西皆然。但是按照一九六○年代英国第一位乡土史学者芬柏格(H. P. R. Finberg)的说法,「一个乡土史家不但是一位考古家,也是一位地理学家;不但观察当前地方的开发,还要透视地理景观的变化。一个乡土史家不但要查索图书馆的图书以及官方的档案,还要走出户外从事田野调查。他不但是一个经济史家,由于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日子,故也同时是一个艺术史、教育史和宗教史的学者。总之,他要能从传统走到现代,是一个重建社会生活之全史的史学家。」
由此观之,乡土史是一门跨领域的学问,内容涵盖环境、社会与文化三大领域,这与传统史学视乡土史为地方志,属于所谓道听涂说的稗官野史、难登大雅之堂的观点大异其趣。
事实上,乡土史所关注的是:「什么样的人在特定的环境、有限的资源,以及各种人为的牵制中,创造了大家现在生活的这套文化?……而这套文化是与日常生活(daily life)系连在一起,自生产技术、商贸信用、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等物质生活,医疗生命、传统民俗,以至生死观、财富观等心态,结合成为有机的、全面的研究体。」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乡土史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是一个具体可感知的世界,他传达了在地的历史人物、民间风俗、自然生态、地表景观、建筑艺术、宗教祭仪、耆老传述等等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最亲切、最生活化的,使人在其中体会到个人在时间洪流与空间网络中的位置,从而体认到历史不是那么遥远不可企及,我们也都是历史中人。
从文学书写历史的脉络来看,一九七○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开启了台湾主体性的思维,引发一系列国族认同、国家定位讨论的议题。一九七九年美丽岛事件之后,戒严体制松动,以台湾为主体的论述,隐然蔚为潮流;一九八○年代之后,台湾历史、文化与身分认同的重建,逐渐成为台湾社会和文化论述界的一大工程;一九九○年代至今,日渐清晰的台湾面貌,在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等多元书写与纪录中逐渐浮现。
康原(1947 ~ ),身为彰化的文史工作者,正是受到乡土文学论战的启蒙,自一九八○年代后期起,二十多年来,以报导文学、台语歌谣创作、人物传记等文学形式,型塑 / 建构彰化在地人文面貌,举凡文史精神、民俗传说、民间歌谣、宗教信仰、民风土俗等书写报导,皆是基于身分认同、土地认同的使命感,不断经由「再现、加工、转换、建构现实」的文学形式,呈现家乡彰化的面面风情。
康原作品,无论是个人诗歌创作、报导文学、人物传记、田野调查,或是与施福珍合作找回失忆已久的台湾囡仔歌、与学者胡万川进行民间文学採集、与摄影家许苍泽踏查拍照纪录,皆从各种不同角度,透过翻查阅读文献、拜访地方耆老、如实田野调查,持续书写彰化地区文学历史、乡土民俗,从而有了可观的成绩。通过这些作品,康原所形塑建构的彰化,不仅是眼前当下所见地理空间上的彰化风貌,更是透过历史纵深所架构的人文彰化,是庶民精神的彰显,也是文学精神的传承;这些作品,不仅生动的呈现出彰化地区平民百姓寻常生活的图像,也建构出丰富的彰化人文地图。
从《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这本书中,我仿佛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回家”之旅。康原,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陌生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记忆的具象存在。作者以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书写这片土地,他不仅仅描绘了康原的山川风物,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哲学。我被作者对康原人民生活状态的细致描摹所打动,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那些简单而真挚的情感交流,都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宁静。读到这些,我仿佛也放下了都市的喧嚣和焦虑,沉浸在那份久违的平和之中。书中对康原历史的追溯也极具深度,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记述,而是深入探究了历史事件对康原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影响,以及那些古老的传统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传承。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使得康原的乡土书写具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和更深刻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乡愁”这一主题的探讨,他用细腻的笔触,将康原人民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乡愁,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怀念,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归属的追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土文学的时代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要珍视我们与土地的连接,守护我们心灵深处的“原乡”。
评分读罢《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关于“故土”和“记忆”的思绪,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康原,也一步步走进内心深处。作者的乡土书写,并非简单的风土人情介绍,而是一种深邃的文化勘探。他不仅仅展现了康原的物质景观,更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那些流传在乡间的故事,那些古老的习俗,那些世代相传的价值观,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被作者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所折服,无论是村口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槐树,还是老奶奶手中编织的竹篮,亦或是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笑声,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情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乡土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是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源泉。书中对康原人情感世界的描绘也十分动人,那些质朴的善良,那些坚韧的生命力,那些对亲情的珍视,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即使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依然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互助的精神温暖彼此,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乡土”的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生命中的“原乡”。它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回望来时的路,那里承载着我们最真实的过往,也蕴藏着我们未来的方向。我开始反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过于追逐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在的丰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原乡。
评分《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康原这片土地的魂魄展现在我眼前。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如同潺潺流水,带着一种质朴而深沉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心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康原自然风光的描写,那些山川河流,那些田野村庄,在作者的笔下,都仿佛拥有了生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他不仅仅是描绘了它们的形态,更捕捉了它们的情感,山是沉默的守望者,河是流动的记忆,风是低语的叙述者。读到这些,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麦浪的声音,看到阳光洒满村庄的温暖,感受到大地的呼吸。书中对康原历史变迁的叙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曾经的艰难岁月,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展现了康原人民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乡土志,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史诗。我被康原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所感动,他们用双手创造了生活的奇迹,用汗水浇灌了希望的种子。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港湾,精神的慰藉。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心中都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原乡”,那里承载着我们最深的眷恋和最强的力量。
评分这本《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的大门。刚拿到书的时候,我被它那朴实而富有诗意的书名深深吸引。“心灵原乡”,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温暖的回归感,而“康原”,则像是某个被时光轻轻拂过的、充满故事的土地。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笔下那细腻而生动的乡土描绘所打动。康原,不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地理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无数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作者没有刻意去歌颂或美化,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挖掘和呈现那片土地上最真实、最动人的脉络。从山峦叠嶂的自然风光,到炊烟袅袅的人文气息,再到世代传承的淳朴民风,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寻常巷陌、田间地头的细致描摹,那些在城市喧嚣中几乎被遗忘的景象,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那些关于劳作的场景,关于节日的欢愉,关于生活的琐碎,都带着一种朴素的动人力量,触动着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康原这片土地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家”的追问,一次对“根”的寻觅。它让我们反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土地的连接,是否正在遗忘我们心灵真正的归属。作者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浮躁的心灵,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它引发了我对自己童年记忆的联想,那些早已模糊的画面,似乎又渐渐清晰起来,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玩耍的场所,都因为这本书而重新鲜活。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仿佛通过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更纯粹、更自由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给了我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作者以一种极为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康原这片土地,让我仿佛亲身踏足其间,感受它的呼吸,聆听它的故事。我尤其被作者对康原人民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所打动,那些辛勤的劳作,那些质朴的快乐,那些面对生活的坚韧,都让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没有刻意去渲染,而是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康原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这反而更具感染力。书中对康原历史的追溯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曾经的艰难,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展现了康原人民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信念。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乡土志,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史诗。我被康原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所感动,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生生不息的家园。他们的故事,让我反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土地的连接,是否正在遗忘我们心灵真正的归属。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那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原乡”,找到那份安宁与力量。
评分《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的文字,带着一种醇厚的泥土芬芳,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作者对康原的描绘,与其说是书写,不如说是一种深情的凝视。他用饱含敬意的目光,去审视那片土地上的一切,从宏伟的山脉到微小的草叶,从古老的传说到寻常的生活,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对历史的回溯,他不仅仅记录了当下,更追溯了康原的过往,让读者能够理解这片土地是如何形成如今的面貌,又是如何塑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书中那些关于家族、关于传承的篇章,更是充满了力量。那些父辈的辛劳,祖辈的智慧,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人感受到血脉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让我们明白,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承载着先人的期望和使命。作者对康原人性格的刻画也极为传神,那些淳朴、耿直、勤劳、善良的品质,构成了康原独特的精神风貌。读到这些,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长辈,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的生活智慧,也与康原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土”所代表的那种坚韧、朴实、温暖的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那份安宁。
评分《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乡土”二字的厚重与温情。作者的笔触,就像是轻柔的春风,吹拂过康原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了沉睡在土地深处的记忆和情感。我被作者对康原自然景色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连绵的山峦,那奔腾的河流,那广袤的田野,在作者的笔下,都散发出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美。他不仅仅是描绘它们的形态,更捕捉了它们的情绪,山是沉静的哲人,河是奔放的歌者,田野是孕育生命的母亲。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康原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生命力,也让读者与之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连接。书中对康原人民日常生活的描绘也充满了人情味,那些邻里间的互助,家庭中的温馨,朋友间的真诚,都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朴实、最动人的情感。读到这些,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依靠。作者对康原历史文化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解读。那些关于康原的传说、故事、习俗,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它们构成了康原独特的文化基因,也塑造了康原人民的精神气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土文学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土”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永远是滋养我们心灵的源泉。
评分《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带着土地的醇厚,细品之下,回甘无穷。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深沉的眷恋,将康原这片土地的灵魂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我被作者对康原历史文化的梳理所吸引,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梳理和解读。那些关于康原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仿佛 unfolding 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在康原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的描绘,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付出,都构成了康原最动人的底色。那些关于农耕文明的细节,关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都让我深思。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连接,而康原的乡土书写,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土地的价值和生命的本源。书中对康原人情感世界的描写也极具感染力,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对亲人的眷恋,对邻里的互助,都展现了人性中最朴素、最真挚的一面。这种深厚的情感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土书写的一种新的可能,它不仅仅是对地域的描绘,更是一种对文化基因的挖掘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土”所蕴含的生命力,永远是我们内心最坚实的依靠。
评分捧读《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乡愁所裹挟,尽管康原并非我生长的故乡,但书中描绘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以一种怀旧而又不失深刻的笔调,勾勒出康原的独特风貌。我沉醉于他笔下的那些生活细节,早晨的鸡鸣犬吠,傍晚的炊烟袅袅,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老人们在门前闲话家常的场景,这些平凡的生活片段,却因为作者的文字而变得鲜活而富有诗意。它们勾勒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图景,让人不禁向往。书中关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描写,更是将康原的热闹与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都凝聚着康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畏。读到这些,我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看到鲜艳的灯笼,感受到节日特有的喜悦和团聚的温馨。作者对康原人性格的刻画也尤为精彩,他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是构成康原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这种人性的光辉,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土文学的巨大魅力,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域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气质的传承。它让我们反思,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些宝贵的东西,是否正在遗忘我们内心的“原乡”。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追寻心灵原乡:康原的乡土书写研究》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心灵原乡”,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回归的渴望,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翻开书,我仿佛走进了康原,一个在我脑海中从未存在过的,却又充满熟悉感的地方。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他描绘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风景中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人物中的情感。我被那些关于农耕生活的描写深深打动,那些辛勤的汗水,那些饱满的麦穗,那些丰收的喜悦,都带着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土地的馈赠和劳动的尊严。康原的乡土书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最朴素、最真实的底色。作者对那些乡间老物件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老屋的斑驳墙壁,老灶头的烟火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人间的温情。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我们追寻心灵原乡的重要线索。书中对康原人之间朴素情感的描绘,更是温暖人心。邻里间的互助,家庭中的关爱,朋友间的真诚,都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连接方式。在这个越来越疏离的社会里,这样的情感描绘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回归人性的温暖,才是真正的心灵归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