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伦理与法理 ( 思想17 )

死刑:伦理与法理 ( 思想17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死刑
  • 刑罚
  • 伦理学
  • 法理学
  • 犯罪
  • 正义
  • 法律哲学
  • 生命权
  • 人权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期的专辑是「死刑:伦理与法理」。死刑的存废问题,在台湾社会引起了热烈而且不断的争论。不过一般媒体上的议论,倾向于高亢地表达态度、倾洩情绪、或者流于办案及裁决等法条技术层次的分析。但是死刑是一种终极之刑,其中牵动的伦理、政治、法理、社会面向的议题都复杂而棘手,需要设法从较为基础的层次上,从新思考这种刑罚的是与非。

  台湾哲学学会与《思想》在今年度台哲会年会(10月23-24日)中,以「死刑是否应当被废除?」为题,举办了一场圆桌论坛。与一般有关死刑的讨论不同,在哲学视野中,「你主张甚么」固然重要,但是「你基于甚么理由持这样的主张」更为重要。本着这种精神,我们邀请了几位对相关问题关怀已久、思虑较深的学者与知识分子参加,阅读与聆听对方的想法,再较为系统地陈述自己的质疑与理由。这是一场很成功的公共辩论。与会者在事后将讲稿定稿,交给《思想》发表,是为本专辑。

  本期还有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文学、思想访谈、思想评论、思想书评、思想人生等专栏,非常丰富多元。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平的著作的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 --- 书名:《城市脉络:规划、公平与未来空间叙事》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发展中复杂交织的规划理论、社会实践与伦理困境。在全球城市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城市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社会权力、资源分配和身份认同的动态场域。《城市脉络》超越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导向型规划范畴,聚焦于“空间正义”的核心议题,力图揭示隐藏在宏大规划蓝图背后的社会断裂与不平等结构。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城市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规划的权力结构与知识生产 本部分考察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及其内在的权力逻辑。从早期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城邦构想到后工业时代的混合用途开发,规划师的角色和知识体系是如何被塑造和限制的?我们审视了技术官僚主义在城市决策中的作用,探讨了数据驱动决策(如GIS和大数据分析)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可能加剧对特定社区的排斥与边缘化。重点讨论了“正义规划”(Justice Planning)的理论基础,即规划过程本身就应被视为一种政治行动,而非纯粹的技术干预。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批判性回顾,作者指出,许多看似中立的规划标准,实际上内嵌了对特定阶层、种族或经济群体的偏好。 第二部分:空间隔离与社会断层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如何固化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我们将探讨“精英化”(Gentrification)现象的复杂性,分析它如何通过资本的介入,改变社区的人口构成、商业生态和文化景观,并最终导致原住民的流离失所。书中详细阐述了“物理隔离”与“社会隔离”之间的相互作用:住房政策(如分区法、可负担住房配建不足)如何制造了地理上的隔离区,这些区域又如何影响居民在教育、就业和医疗资源获取上的机会。此外,本书还对“口袋公园”和“绿色基础设施”等看似积极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了批判性审视,质疑其是否真正服务于所有市民,或是沦为提升周边地价的工具。 第三部分:流动性、连接性与基础设施的伦理 城市的核心在于连接,但连接的质量和可及性并非均等。《城市脉络》深入分析了交通规划的社会维度。从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票价结构到步行友好型设计的缺失,交通不平等对低收入群体和通勤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实质性的负担。本章强调了“流动性正义”的概念,即每个人都应享有安全、经济、高效地到达关键生活设施的权利。同时,本书探讨了“数字鸿沟”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随着智慧城市的兴起,数字基础设施的分配不均,正在成为新的不平等维度,影响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在线政务服务到远程教育接入。 第四部分:参与式治理与地方叙事的重塑 面对既有的结构性挑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实践与未来方向。它强调了真正有效的城市变革必须根植于深厚的社区参与和地方知识的承认。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创新的、非传统的公众参与模式,超越了传统的听证会和意见征集,探讨如何构建赋权的(empowering)协商机制。作者呼吁规划实践者与社会活动家合作,共同“收回”被资本和单一规划逻辑所支配的空间叙事。通过关注边缘群体的声音、非正式经济的活力以及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本书提出了一个愿景:一个真正实现“共享城市”(Shared City)的未来——在那里,空间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其设计和管理体现了最大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关怀。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哲学家、城市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社会公平、城市发展和居住环境质量的公众人士。本书旨在激发对城市形态的深刻反思,并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以应对当代城市化带来的复杂挑战。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郝瑞世界能从台湾学到甚么?
秦晖「昂纳克寓言」:东德吞併西德的「反事实推论」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文学
许德发历史与平等价值:初论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追求
李有成、张锦忠在文学研究与创作之间:离散经验

■思想访谈
陈宜中底层中国的维权抗争:于建嵘先生访谈录

■死刑:伦理与法理
萧高彦死刑存废:政治思想与哲学的省思
陈嘉铭从四个城邦的隐喻谈死刑存废
颜厥安毒药与十字架
张娟芬从宪法的比例原则思考死刑问题
陈瑞麟对废除死刑的六个困惑
谢世民为废除死刑提供一种有限的证成
陈祥波死刑:人类之罪

■思想评论
钟秀梅、胡蕴玉发展、进步与日常:以贾樟柯《三崃好人》为例
唐小兵一盘散沙到铁板一块的革命者歧路?:读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札记
何画瑰灵魂马车上的独语或对话:柏拉图两则神话里的生命抉择
刘俊麟共和主义新貌:裴迪特来访演说记事
胡昌智《唿吸秋千》的风波

■思想书评
郝志东评胡鞍钢的《毛泽东与文革》:兼论毛刘周邓的思维方式及文革的起源

■思想人生
李怀宇夏志清:反思中国文学
致读者

图书序言

致读者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也都亲身经验过──或者从旁意识到──以法律为名施加的刑罚。在民主制度之下,法律的民主正当性容易建立,可是法律本身是不是合理,则与民主正当性无关(正当的法律可能并不合理),也显然不是民主所能解答(不合理的法律反证了民主程序的局限);而刑罚的合理性要按甚么标准确认,更是聚讼纷纭,答案并不明显。一般人常会诉诸「情理法」这个包裹,不过这三样事物的并举,可能正好混淆了这三件事物各自的独特内容,也模煳了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局限。人情、常理、法律必然会冲突,会产生很不同的指示与要求,同时却都会主张自身的要求具有优先甚至于独立的地位。这中间要如何调停呢?

  其实,情、理、法都不是终极权威;它们最后都要接受说理的检验。说理让理性的推敲与协议进入公共生活,对人情、常理适用,对法律也一样适用。法律专家囿于专业的成见,为了维护法律逻辑的内洽,对于公共的说理会有所抗拒;一般人基于熟悉的情感与常理,为了维护经验的稳定与完整,也会排斥说理。结果,一旦遇到死刑存废这样的议题,既属于法律的极限惩罚、却又触动人情最强烈的情绪、常理最根本的报应正义观,公共讨论就很难进行了。

  年来台湾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不过本期的专辑「死刑:伦理与法理」可望将讨论带到一个更深入、开放、而且以对话为主要宗旨的层次。我们邀请的作者们立场不一,关怀的角度不一,提供的观点不一,个人的知识背景与经验不一,但都力图让问题摆脱法条的牵制以及情绪的笼罩、常识的羁绊,设法把视野拉远扩大,也都尽量回应异议者的想法与批评。这场圆桌讨论的重点不在于站边表态、摆道德优越感,而在于交换理据与思路,相信对于一切关心死刑议题的人,都会有相当的启发效用的。

  在几个主要的华人社会之间,马来西亚华人的处境较为独特。他们居于少数,受到主要族群公开的歧视与猜忌。不过,马华与台湾的关系密切,不仅历来均有许多「侨生」在台湾求学,也在台湾的文学和其他领域有超乎人数比例的精彩表现。本期《思想》有幸同时发表两篇有关马华文化与文学的文章,足以呈现马华在文化权利与文化认同议题上的丰富经验与独特思辩。华人作为主要的少数族群、华人作为在马来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游移周旋的「离散者」,马来西亚华人的多元生存经验值得珍视,供台湾以及其他地区华人参考。

  我们之所以很高兴发表这两篇有关马华的文章,自然是因为《思想》一向不仅以台湾的刊物自居,更希望跨出台湾,借助于中文的国际地位,促进各地中文知识分子的交流与切磋。也是基于这份用心,本期开始,我们邀请了北京的陈冠中先生与香港的周保松先生加入本刊编委会,借助于他们在港、台、大陆以及西方的丰富经验,帮我们扩大视野,增广接触。在他们的引领与协助之下,相信本刊议题与文章的涵盖面向会大为增加,请读者拭目以待。

图书试读

毒药与十字架 颜厥安

一、只要他死了……
希腊哲学与基督宗教同为欧洲文明的重要要素,而这两大要素都与法律、审判与死刑相关。雅典城邦的苏格拉底,因为言论蛊惑年轻人,受到审判,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没有选择逃跑,接受死刑的裁判,喝下毒药而死。生活于罗马帝国边缘区域的犹太人耶稣,放弃犹太宗教,创立新的信仰内容,因为传播宗教(也是言论的一种)而遭到犹太同胞提起「『公』诉」,由地方官彼拉多审判,被判处钉死于十字架上。

这两人都遭受死刑处死,其中耶稣的刑罚还是一种「复合式」死刑,不是直接处死,还要先扛着十字架游街示众,然后双手与脚要钉在十字架上,慢慢流血致死。苏格拉底是有机会可以逃亡,但是选择服从法律,克尽雅典公民义务,平静地接受了死亡。耶稣的场景就大的多,不但要经历一场刑罚的仪式,而且这个死亡几乎是可以预知的,耶稣不是「选择」死亡,而是「一定」要死,非死不可。

在此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哲学演练,也就是做一个反事实(counter factual)的推论猜想:如果两个时间与地点都废除了死刑,苏格拉底与耶稣都没有被处以死刑,都活下来了,都改服徒刑,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历史会产生如何的改变?

继续活在雅典监狱中的苏格拉底,可能可以继续在狱中口述他的学说,继续进行许多问题的讨论与辩论。那柏拉图的才华可能无法完全发挥,因为哲学史上可能会出现唯一一位哲学功力比柏拉图还要高超的人物,对话录变得更像「论语」,记载更多夫子说的话。整个哲学史也许也会改写。说不定分析哲学在雅典时期就会出现。欧陆哲学也可能变成了分析哲学,现象学则改由美国人杜威创立。

如果彼拉多的政治盘算改变,改把耶稣关进大牢,判其不得假释的无期徒刑,这个状况可能更严重。因为不是宗教史要改写,而是根本没有了基督宗教,因为没有死里复活,没有三位一体,所有的人的灵魂也无法被拯救,大家都要下地狱。这个状况实在太严重了,因此合理的推测,犹大可能会改装易容潜进大牢,把耶稣给杀死,然后嫁祸给罗马官员。另外一个更合理的推断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出任第一任教宗,是彼得更迫切需要来干这件差事。也有可能是,彼得教唆犹大来干这件事,教唆的内容就是,为了要让基督教诞生,耶稣这家伙非死不可。只要他死了,我们大家就都活了!

二、几个相关的思考
以上这个小小的哲学思考演练,有几层与死刑论述相关的意义。首先,原来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支持死刑论述竟然是,不要让历史被改写。这个听起来有点像是开玩笑的说法,其实并没有那么「玩笑」。因为确实,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被判死刑,被处以死刑,是我们现在之所以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conditio sine qua non,不可想像其不发生。人道地来想,这两位先生都罪不致死,即使死刑没有被废除,也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然而为了让历史是其所是,让我们活出我们自己,不致于变成某个他者(例如支持废死者变成支持死刑者),这两人又一定要被处死。(这两个)死刑,成了我们自我的来源 。

其次,反事实的推论分析,到底在跟死刑相关的讨论中,可以如何加以运用呢?假如在陈进兴犯罪之前,多执行几个死刑,陈进兴因此没有杀死白晓燕,白冰冰会不会意外地成为废死的支持者呢?所谓「意外」,是因为看起来好像是死刑吓阻有效,但是身为当事人的白冰冰,仍有可能因为在人质获释前跟佛祖许愿,如果女儿平安,将终身吃斋念佛,因此当母女惊险重聚后,为了感谢佛祖神明,因此潜心向佛,鼓励放下屠刀,变成了废死支持者。这个假设性猜测,显示了推论理路与世界实际发生流程之间的可能落差,反事实的推论,受到偶缘性(contingency)的影响程度可能非常大 。

第三,死亡是一个巨大黑暗的他者,将一个人杀死,是将其推入这个黑暗的领域,被这个他者所吞噬。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将一个个别的人格,「转变」为与自然界混同,不再具备可区分性的纯然现象。自由的主体,变成了服从因果必然性世界的一个黑暗角落。杀人,是自由与因果非对称 且不可逆的过程,也可说是自由与因果的真正遭逢,因为只有在此时,本体(noumenon)以受死者的脸庞,也就是另外一个主体的「样貌」,出现在现象界。个别主体,是极难以承受本体对自己的死亡凝视,因此只能透过宗教、仪式、法律程序、医疗手段、科技方法等意识型态的「装饰」与「镇静」 ,才能度过 。

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几个分析,是想指出,死刑问题不仅涉及一般意义的伦理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更同时触及许多哲学领域(认识论、因果关系、文化哲学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尝试在应然层面证立(justify)死刑或废除死刑,也需要对许多相关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与诠释。
以下将在这两个层面的交互运用下,提出一些我对死刑论述的分析检讨。我的基本立场是,在民主宪政国家(台湾是其中之一)体制下,「杀人」不得作为「刑罚」的手段之一。简单说,就是死刑是难以被证立的。但是在有限的时间、篇幅与个人能力下,下面的讨论将无法对这个主张提供全面充分的论证。因此主要将集中在弱化(entkräften)支持死刑常见论据的论证力道方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作者们只是呈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论证,然后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服。我喜欢那种自由思考的感觉,那种可以独立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机会。书中对于死刑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死刑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手段,更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不同的社会,死刑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死刑被视为伸张正义的象征;而在另一些社会,死刑则被视为野蛮和残忍的象征。台湾社会对于死刑的看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死刑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死刑是对人权的侵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死刑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参与讨论时,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机恰到好处,正值台湾社会对于死刑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近年来,台湾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重大刑案,引发了民众对于死刑的强烈呼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场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被害者权益”的关注。在讨论死刑时,我们往往只关注罪犯的权利,而忽略了被害者及其家属的痛苦。被害者及其家属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他们需要得到公正的对待,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书中也提到了“复仇”的心理。很多人认为,死刑是对于被害者及其家属的一种复仇。但复仇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和解”,而不是“复仇”。和解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死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正义、如何看待人权。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它将引发我们对于死刑的更深入思考。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吃力。作者们使用的语言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各种法律术语和哲学概念,对于非法律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我不得不经常查阅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尽管阅读过程有些艰辛,但这本书的内容却相当深刻。它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于死刑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正义”的含义。我一直认为,死刑是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一种交代,是对于罪犯的一种惩罚。但这本书告诉我,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死刑不仅剥夺了罪犯的生命,也剥夺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死刑可能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而这种错误是不可逆转的。书中对于“生命权”的论述,让我深受触动。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即使是罪犯,他们也拥有生存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罪犯网开一面,而是要寻找一种更人道、更有效的惩罚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废除死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相当严谨,作者们似乎预先就设定了清晰的论证框架,然后逐一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填补。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单一视角的偏颇,呈现出更全面的讨论。然而,这种方式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一种“对话”的感觉。各位作者的论述,更多的是各自独立成章,彼此之间的呼应和辩驳相对较少。我个人更喜欢那种充满火花的辩论,那种观点碰撞、互相挑战的过程,更能激发思考。不过,书中对于死刑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案例分析,还是相当有价值的。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北欧国家废除死刑后的经验,以及它们在犯罪控制方面的策略。这对于台湾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常常听到“废除死刑会导致犯罪率上升”的论调,但北欧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犯罪预防体系,以及一套有效的矫正机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死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死刑的讨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台湾社会对于死刑的辩论,总是围绕着“伸张正义”与“保障人权”的两端拉扯。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思考,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我们社会价值观的叩问。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死刑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不可逆后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家权力”的论述印象深刻,国家拥有剥夺生命的权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极端的权威,这种权威是否真的能够被妥善地运用?书中也提到了死刑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虽然数据并不总是清晰,但它提醒我们,死刑并非解决犯罪问题的万灵药。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社会?一个以惩罚为导向,还是一个以预防和教化为导向?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死刑这个议题。它也让我意识到,在参与公共讨论时,我们必须超越情绪化的反应,深入理解不同观点的逻辑和价值取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