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专辑是「死刑:伦理与法理」。死刑的存废问题,在台湾社会引起了热烈而且不断的争论。不过一般媒体上的议论,倾向于高亢地表达态度、倾洩情绪、或者流于办案及裁决等法条技术层次的分析。但是死刑是一种终极之刑,其中牵动的伦理、政治、法理、社会面向的议题都复杂而棘手,需要设法从较为基础的层次上,从新思考这种刑罚的是与非。
台湾哲学学会与《思想》在今年度台哲会年会(10月23-24日)中,以「死刑是否应当被废除?」为题,举办了一场圆桌论坛。与一般有关死刑的讨论不同,在哲学视野中,「你主张甚么」固然重要,但是「你基于甚么理由持这样的主张」更为重要。本着这种精神,我们邀请了几位对相关问题关怀已久、思虑较深的学者与知识分子参加,阅读与聆听对方的想法,再较为系统地陈述自己的质疑与理由。这是一场很成功的公共辩论。与会者在事后将讲稿定稿,交给《思想》发表,是为本专辑。
本期还有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文学、思想访谈、思想评论、思想书评、思想人生等专栏,非常丰富多元。
郝瑞世界能从台湾学到甚么?
秦晖「昂纳克寓言」:东德吞併西德的「反事实推论」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文学
许德发历史与平等价值:初论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追求
李有成、张锦忠在文学研究与创作之间:离散经验
■思想访谈
陈宜中底层中国的维权抗争:于建嵘先生访谈录
■死刑:伦理与法理
萧高彦死刑存废:政治思想与哲学的省思
陈嘉铭从四个城邦的隐喻谈死刑存废
颜厥安毒药与十字架
张娟芬从宪法的比例原则思考死刑问题
陈瑞麟对废除死刑的六个困惑
谢世民为废除死刑提供一种有限的证成
陈祥波死刑:人类之罪
■思想评论
钟秀梅、胡蕴玉发展、进步与日常:以贾樟柯《三崃好人》为例
唐小兵一盘散沙到铁板一块的革命者歧路?:读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札记
何画瑰灵魂马车上的独语或对话:柏拉图两则神话里的生命抉择
刘俊麟共和主义新貌:裴迪特来访演说记事
胡昌智《唿吸秋千》的风波
■思想书评
郝志东评胡鞍钢的《毛泽东与文革》:兼论毛刘周邓的思维方式及文革的起源
■思想人生
李怀宇夏志清:反思中国文学
致读者
致读者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也都亲身经验过──或者从旁意识到──以法律为名施加的刑罚。在民主制度之下,法律的民主正当性容易建立,可是法律本身是不是合理,则与民主正当性无关(正当的法律可能并不合理),也显然不是民主所能解答(不合理的法律反证了民主程序的局限);而刑罚的合理性要按甚么标准确认,更是聚讼纷纭,答案并不明显。一般人常会诉诸「情理法」这个包裹,不过这三样事物的并举,可能正好混淆了这三件事物各自的独特内容,也模煳了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局限。人情、常理、法律必然会冲突,会产生很不同的指示与要求,同时却都会主张自身的要求具有优先甚至于独立的地位。这中间要如何调停呢?
其实,情、理、法都不是终极权威;它们最后都要接受说理的检验。说理让理性的推敲与协议进入公共生活,对人情、常理适用,对法律也一样适用。法律专家囿于专业的成见,为了维护法律逻辑的内洽,对于公共的说理会有所抗拒;一般人基于熟悉的情感与常理,为了维护经验的稳定与完整,也会排斥说理。结果,一旦遇到死刑存废这样的议题,既属于法律的极限惩罚、却又触动人情最强烈的情绪、常理最根本的报应正义观,公共讨论就很难进行了。
年来台湾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不过本期的专辑「死刑:伦理与法理」可望将讨论带到一个更深入、开放、而且以对话为主要宗旨的层次。我们邀请的作者们立场不一,关怀的角度不一,提供的观点不一,个人的知识背景与经验不一,但都力图让问题摆脱法条的牵制以及情绪的笼罩、常识的羁绊,设法把视野拉远扩大,也都尽量回应异议者的想法与批评。这场圆桌讨论的重点不在于站边表态、摆道德优越感,而在于交换理据与思路,相信对于一切关心死刑议题的人,都会有相当的启发效用的。
在几个主要的华人社会之间,马来西亚华人的处境较为独特。他们居于少数,受到主要族群公开的歧视与猜忌。不过,马华与台湾的关系密切,不仅历来均有许多「侨生」在台湾求学,也在台湾的文学和其他领域有超乎人数比例的精彩表现。本期《思想》有幸同时发表两篇有关马华文化与文学的文章,足以呈现马华在文化权利与文化认同议题上的丰富经验与独特思辩。华人作为主要的少数族群、华人作为在马来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游移周旋的「离散者」,马来西亚华人的多元生存经验值得珍视,供台湾以及其他地区华人参考。
我们之所以很高兴发表这两篇有关马华的文章,自然是因为《思想》一向不仅以台湾的刊物自居,更希望跨出台湾,借助于中文的国际地位,促进各地中文知识分子的交流与切磋。也是基于这份用心,本期开始,我们邀请了北京的陈冠中先生与香港的周保松先生加入本刊编委会,借助于他们在港、台、大陆以及西方的丰富经验,帮我们扩大视野,增广接触。在他们的引领与协助之下,相信本刊议题与文章的涵盖面向会大为增加,请读者拭目以待。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作者们只是呈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论证,然后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服。我喜欢那种自由思考的感觉,那种可以独立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机会。书中对于死刑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死刑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手段,更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不同的社会,死刑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死刑被视为伸张正义的象征;而在另一些社会,死刑则被视为野蛮和残忍的象征。台湾社会对于死刑的看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死刑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死刑是对人权的侵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死刑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参与讨论时,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机恰到好处,正值台湾社会对于死刑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近年来,台湾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重大刑案,引发了民众对于死刑的强烈呼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场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被害者权益”的关注。在讨论死刑时,我们往往只关注罪犯的权利,而忽略了被害者及其家属的痛苦。被害者及其家属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他们需要得到公正的对待,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书中也提到了“复仇”的心理。很多人认为,死刑是对于被害者及其家属的一种复仇。但复仇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和解”,而不是“复仇”。和解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死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正义、如何看待人权。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它将引发我们对于死刑的更深入思考。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吃力。作者们使用的语言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各种法律术语和哲学概念,对于非法律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我不得不经常查阅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尽管阅读过程有些艰辛,但这本书的内容却相当深刻。它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于死刑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正义”的含义。我一直认为,死刑是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一种交代,是对于罪犯的一种惩罚。但这本书告诉我,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死刑不仅剥夺了罪犯的生命,也剥夺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死刑可能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而这种错误是不可逆转的。书中对于“生命权”的论述,让我深受触动。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即使是罪犯,他们也拥有生存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罪犯网开一面,而是要寻找一种更人道、更有效的惩罚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废除死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相当严谨,作者们似乎预先就设定了清晰的论证框架,然后逐一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填补。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单一视角的偏颇,呈现出更全面的讨论。然而,这种方式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一种“对话”的感觉。各位作者的论述,更多的是各自独立成章,彼此之间的呼应和辩驳相对较少。我个人更喜欢那种充满火花的辩论,那种观点碰撞、互相挑战的过程,更能激发思考。不过,书中对于死刑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案例分析,还是相当有价值的。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北欧国家废除死刑后的经验,以及它们在犯罪控制方面的策略。这对于台湾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常常听到“废除死刑会导致犯罪率上升”的论调,但北欧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犯罪预防体系,以及一套有效的矫正机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死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死刑的讨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台湾社会对于死刑的辩论,总是围绕着“伸张正义”与“保障人权”的两端拉扯。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思考,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我们社会价值观的叩问。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死刑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不可逆后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家权力”的论述印象深刻,国家拥有剥夺生命的权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极端的权威,这种权威是否真的能够被妥善地运用?书中也提到了死刑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虽然数据并不总是清晰,但它提醒我们,死刑并非解决犯罪问题的万灵药。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社会?一个以惩罚为导向,还是一个以预防和教化为导向?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死刑这个议题。它也让我意识到,在参与公共讨论时,我们必须超越情绪化的反应,深入理解不同观点的逻辑和价值取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