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在画面上的理应是几十分之一秒的瞬间,
却彷彿延展成一段不停放映的影片。
……虽然影片没有剧情,只有光影,
却具有一种冲击人情感的力量,如钟声震盪,久久不歇。
绘画与摄影皆为瞬间凝定的艺术表达形式,但是创作的过程截然不同。1839年摄影术正式发表之后,摄影与绘画这两者的同异辩证便不断的进行着,而由于摄影后制技术的发展,摄影与绘画虚与实的界限亦被打破。本书为摄影家钟荣光与艺术研究者宋珮在〈校园杂志〉中「影像对话」单元结集,书中以二十八个主题,由各种角度讨论这两种艺术如何唿应单一主题。
每篇文章皆先以特定议题切入,阐述艺术史中通常以何种形式表达此一主题,并带入作者之摄影作品以及画作,为读者详细分析作品的创作历程、轶事,以及如何将概念衍生为最后作品的过程。
作者简介
钟荣光
毕业于美国加州Brooks Institute专业摄影学院,主修商业广告摄影与彩色暗房。中原大学人育学院&商设系兼任助理教授、世新大学图传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华摄影教育学会展览审议委员会召集人&常务理事、摄影艺术创作者。曾获得1984年美国西海岸摄影年赛首奖、1995年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大展摄影首奖、1997年受邀与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参与〈国际视觉意象摄影大展〉,并曾举办三次摄影个展。1999年出版《专业摄影的奥秘》。
宋珮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艺术史硕士。现任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国立台湾大学通识课程共同讲师、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讲师、政治大学数位平台共同讲师。作品涵盖散文、图画书、插图,以及小说、艺术理论及图画书翻译。
草原
祈祷者
心里的风景
致敬
复活!?
母亲
客旅
观
童年剪影
凝聚的一刻
现实的倒影
水与石
明喻与暗喻
不朽
真与美
加法与减法
光影交织的瞬间
人文风景
哀凄与欢唿
意在言外
交会
新的视野
情感的温差
永恆形貌
思慕的地方
形状的诗歌
继承的创造力
收与放
《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作者并没有把所有东西都摆在你面前,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你去填补,去想象。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是我非常喜欢的。它不像是那种事无巨细地告诉你一切的书,而是邀请你参与到故事的创造中来。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这样写?他想通过这个情节表达什么?他想让我产生什么样的联想?这些疑问,驱使着我继续往下读,去寻找答案。而且,这本书的人物塑造,也是充满了“留白”。作者并没有把角色的过去和未来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留下了一些模糊的线索,让你去猜测。这种模糊性,反而让角色更加真实,更加具有生命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自己未曾诉说的过去。这种“留白”,让读者能够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代入到角色中,与角色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你和作者,和故事中的角色,都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互动,你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自己的理解。
评分《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作,每一页都充满了色彩和层次感。作者的文字,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他用来“绘画”的颜料。他对于场景的描绘,尤其是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我常常被他笔下的景象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例如,他描绘黄昏时分的光线如何穿透薄雾,染红远方的山峦;或是午夜时分,月光如何在静谧的森林中投下斑驳的影子。这些描写,不仅仅是为了衬托故事,更是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的美感。而且,他不仅仅是在描绘“看得到”的景象,更是在描绘“感受得到”的氛围。当角色置身于明亮的阳光下时,我能够感受到那种温暖和希望;当他们行走在幽深的黑暗中时,我也能够体会到那种压抑和不安。这种对光影和色彩的精妙运用,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画面感,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享受。我甚至觉得,如果把这本书拍成电影,导演一定会非常头疼,因为作者的文字已经将画面感描绘得如此极致,很难再有超越。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用他的画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让我们在光影交织的画卷中,感受人生的百态。
评分读完《光与影的二重奏》,我脑子里萦绕着太多画面和感受,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笔下的世界,与其说是真实存在的,不如说是一种被情绪渲染过的幻境。他对于环境的描写,总是带着一种莫名的氛围感,无论是阴森的古宅,还是繁华的都市街头,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光”和“影”的具象化处理。在故事里,光不只是简单的光源,它有时是温暖的希望,有时是刺眼的真相;而影,也不只是黑暗的遮蔽,它可能是内心的恐惧,也可能是潜藏的秘密。这种将抽象概念融入具象描绘的手法,让故事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我常常在想,作者是不是在用光影来象征人物的内心状态?当角色内心光明磊落时,周围的光线便会明亮;当他们被负面情绪笼罩时,影子便会悄然蔓延。这种解读,让我对角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而且,这本书的角色塑造也非常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挣扎,自己的无奈。他们身上的光与影交织,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上演着属于自己的二重奏。这种复杂性,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对故事的结局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光明与阴影,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理解人性。
评分《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让我对“叙事”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处理故事的节奏和结构上,非常有独到之处。他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抛出大量信息,让你应接不暇的类型。相反,他非常善于运用“铺垫”和“转折”,让故事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我记得有那么一个情节,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配角,在某个时刻突然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当时真的非常惊讶,完全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戏份”。这种“出其不意”的设计,让故事充满了惊喜和悬念。而且,作者在处理时间线方面,也非常巧妙。他会在一个角色的回忆中突然切换到现在的场景,或者将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让人有点费解,但当所有线索最终汇聚在一起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绝对是值回票价的。我甚至觉得,作者在构建故事结构时,就像在设计一首乐曲,有起承转合,有高潮迭起,也有婉转低吟。这种精巧的结构,让整个故事更加耐人寻味,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被新的惊喜所吸引。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个精心编排的“故事体验”,它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做到最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完整的艺术享受。
评分《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真的是让我体验了一把“沉浸式”阅读。作者在构建故事的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从人物的对话、习惯,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物品,无不透露着精心设计。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了其中一个观察者,甚至是参与者。很多时候,我会被一些微小的细节所吸引,比如一个角色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者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这些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构建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个角色在讲述一段往事时,作者突然插入了一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比如风吹动窗帘的声音,墙壁上细微的裂痕,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霉味。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这些描写和人物的情感有什么关系?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才发现,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都在潜移默化地烘托着角色的情绪,营造着故事的氛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描写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角色的感受,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让你自己去体会。这种阅读方式,比那种直白的“他感到悲伤”要更有力量。它让读者自己去挖掘,去感受,去解读。这本书,就像一个精致的手工艺品,每一个零件都经过打磨,每一个连接都恰到好处。阅读它,就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需要耐心,需要细品,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拿到《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感觉就像收到一份来自远方的匿名包裹,里面塞满了故事情节的碎片,有惊喜,也有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谜团。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诗意,光与影,黑与白,这是多么经典的对比,但二重奏,又暗示了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存在着某种和谐的共鸣,或许是某种相互依存,又或者是彼此衬托。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品味这个书名,试图从中解读出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书,讲述两位艺术家,一位擅长用光明描绘世界,一位则钟情于黑暗的魅力,他们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对话,激荡出灵感的火花。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远非如此简单。故事的人物群像,每个人都像是一束光,也像是一个影。他们的性格、经历、甚至每一次的呼吸,都在刻画着某种光明的渴望,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这种细腻的刻画,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经闪耀过的瞬间,以及那些深藏心底的失落。我开始思考,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光与影的二重奏是如何上演的?是被压抑的欲望,是未能实现的梦想,是过往的伤痛,还是暗藏的善意?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行寻找共鸣,自行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时所使用的隐喻,那些光影流转的比喻,仿佛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能够触碰到角色的喜怒哀乐。这种写法,既考验读者的理解能力,也带来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期待。
评分《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一个迷宫,你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却又进入了另一个更深的区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不是那种直白的线性推进,而是像在拼图,一点点地把故事碎片抛给你,让你自己去拼接。一开始,我真的有点跟不上节奏,感觉被甩得团团转,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理解能力出了问题。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沉浸感。当你在脑海中努力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线索时,你会不自觉地投入到故事中,去猜测人物的动机,去预测接下来的发展。这种阅读体验,就好比在看一部烧脑的悬疑电影,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关键的线索。我记得有那么一个情节,一个角色的回忆突然中断,然后切换到另一个角色的日常生活,我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完全不知道这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正是这种悬念,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像个侦探一样,在字里行间搜寻蛛丝马迹。后来,当某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突然串联起两个场景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推理欲,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探索和发现。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轻松躺在沙发上消遣的书,它需要你投入精力,去思考,去感受,去推敲。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我合上书本,回味整个故事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说实话,《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部偏向文艺的爱情小说,毕竟“光与影”、“二重奏”这些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的元素。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复杂得多。作者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叙事网络,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情感的纠葛更是错落有致。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这么多条线索串联起来,并且让它们在最后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的?他的人物关系设计,不是那种简单的“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动机,甚至自己的“对手”。这种多角度的叙事,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饱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冲突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他没有将冲突简单化为“正义战胜邪恶”,而是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每一个角色,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了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但这些选择,却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对人性的挖掘,让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情节上,更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能够理解角色的选择吗?这些思考,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整个局势。作者的棋艺非常高超,他用光影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博弈,用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展现命运的无常。
评分《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情绪场”。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无论是在描绘角色的喜悦时,还是在展现他们的痛苦时,都充满了感染力。我记得有那么几个片段,让我忍不住眼眶湿润,甚至一度停下阅读,去回味那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共鸣,不是作者刻意煽情,而是他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洞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并将它们用最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孤独”这个主题的描绘。在故事中,许多角色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孤独,有的是因为不被理解,有的是因为失去了亲人,有的是因为内心的隔阂。作者并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负面的状态,而是展现了它在人物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候,孤独反而会促使人物去反思,去成长,去发现更强大的自己。这种对孤独的 nuanced interpretation,让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新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在经历一场情感的洗礼,它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让你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光与影的二重奏》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越品越有味”的书。初读的时候,我可能会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被人物的命运所牵动。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他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些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世界的深刻议题。我特别喜欢他对“选择”的描绘。在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决定了他们人生的走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哪个选择是“对”的,哪个选择是“错”的,而是展现了每一个选择背后所带来的代价和可能性。这种对选择的探讨,让我不禁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犹豫不决的选择,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这本书中对于“遗憾”的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许多角色都带着各自的遗憾,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作者并没有让他们轻易地克服遗憾,而是展现了遗憾如何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如何塑造他们,又如何激励他们。这种对遗憾的坦然面对,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哲学思辨,它让你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长久的印记,让你反复回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