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小說選

99年小說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主編郭強生認為二○一○年是名傢以一貫的大河曆史敘述,多重引伸種種幽微的生命跡象;而新秀則有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繁盛開花的年代。

  因此他以最獨特的眼光,重新審視名傢、新秀之作,撈捕到十五篇發齣神奇光輝的美麗作品。計有李永平、李渝、蔣曉雲、黎紫書、章緣、黃靜泉等名傢精采、動人小說,以及戴玉珍、周丹穎、王冠雅、林佑軒、黃麗群、葉揚、葉佳怡、黃汶瑄等各大文學奬新秀作品。

  本屆「年度小說奬」由李永平的作品〈大河盡頭〉榮獲殊榮。

  書末附錄年度小說紀事,為整年的文學曆史作詳細記錄。

本書特色

  ★郭強生精選二○一○年最精彩的小說作品,精華薈萃,篇篇動人,讀一本等於讀遍全年最好的小說。

  ★李永平〈大河盡頭〉獲年度小說奬!

  ★選入李渝、李永平、蔣曉雲、黎紫書等名傢以及黃麗群、葉佳怡、林佑軒等文學奬新人,譜寫最美麗的文學盛宴。

編者簡介

郭強生

  評論傢、學者、劇場編導、小說傢,現為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教授。曾獲多次重要文學奬項,並多次入選「年度散文選」、「年度小說選」、《颱灣文學30年菁英選》等重要選集。其中《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奬戲劇首奬」、《給我一顆星》獲「文建會劇本創作首奬」。著有《夜行之子》、《在文學徬徨的年代》、《我是我自己的新郎》等二十餘部。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郭強生 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009
章 緣 雙人探戈   ......019
葉盈孜 街   ......035
周丹穎 漂流之傢   ......047
李 渝 待 鶴   ......083
王冠雅 洗 禮   ......121
蔣曉雲 探 親(節錄)   ......135
李永平 大河盡頭(節錄)   ......171
林佑軒 女兒命   ......187
葉 揚 阿媽的事   ......201
黃靜泉 白棺材   ......217
戴玉珍 溪 砂   ......237
黎紫書 生活的全盤方式   ......255
黃麗群 蔔算子   ......277
葉佳怡 窗 外   ......301
黃汶瑄 六年仁班前巷戰   ......321
附錄 九十九年度小說紀事 邱怡瑄   ......343

圖書序言

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還是就先從寫小說這事說起吧!

  小說實驗、創新、突破……這些詞我們聽瞭多少年瞭,到底什麼是突破創新呢?在我看來,根本沒所謂突破創新的問題。每個寫作者的生命曆程、思緒性格、品格教養、身心狀況……都是如此不同,隻要是真誠錶現自己的情感,專注在個人生命的完成與反省,哪可能是有任何範例可套用?哪一個寫作者不是在創新突破?(如果,他是真的被生命這檔事感動到非寫不可的話,我是說。)

  偏偏有太多的作者與評論者喜歡搬齣「實驗、創新、突破」的大帽子。話又說迴來,在過去二十年,颱灣小說好像真的長得不太一樣瞭,解構曆史,齣入虛實,疊嶂敘事,傢國認同身分情慾缺一不可。但是二○一○年卻是個奇怪的年分,至少如果我們以幾個全國性兵傢必爭的文學大奬得奬作品當採樣指標的話,會發現上述的實驗創新或高調主題都不見瞭。還是會聽到評審委員說:比較缺乏創新……且慢,所謂創新是跟何者相比而來?
我所看到長久以來對創新的定義,恐怕還是拿國外小說的潮流做為依據吧。

  馬奎斯、卡爾維諾、昆德拉、村上春樹對颱灣過去二十年小說影響之深,不言自明(甚至應該說,整個華語小說的書寫)。但是我一直睏惑的是,我們又沒有拉丁美洲復雜的殖民曆史與軍事獨裁政變的恐怖血腥,也沒有東歐曆經大戰洗禮與共産主義封鎖後突遭解體的惶惑流離,可是颱灣有好長一段時間,許多小說作品都生齣瞭魔幻寫實與後設拼貼的五官,裝的卻是都市中産階級情愛或百年未滿的傢譜。

  一九八○年代末後現代小說已喊得震天價響,咦,可是後現代小說最重要的幾部經典包括《白噪音》、《V》等的中譯本,都是去年纔在颱問世,原來颱灣小說傢的外文能力都這麼強,早早都領教過後現代的精髓。如今迴顧英美後現代小說的萌芽,我們不得不摺服,這批作傢對他們所處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的觀察極其敏銳,預言瞭二十世紀末這套西方法則的裂隙,九一一、種族衝突、全球金融海嘯、網路的錯雜虛擬在這些小說傢筆下竟已呼之欲齣,那麼,颱灣的小說呢?

  所謂小說的實驗,究竟隻是展示技法,還是真正影響瞭一個世代的價值觀與情感結構呢?

  這兩年颱灣小說的「炫技」成份相對是低瞭,這讓某些評論傢開始擔心颱灣小說失去瞭活力。在我看來,部分的原因不過是,這些年的歐美小說沒齣什麼新招式,因為他們的小說傢有他們的問題要處理。尤其在九一一之後,歐美與迴教世界的緊張關係日益緊綳,法國人要麵對阿拉伯移民的問題,美國人要處理不定時的恐怖攻擊,西方國傢無不都在思索自己與這些移民的文化衝突,新生代小說傢們都迴到瞭社會全覽式(panoramic)的寫實主義。麵對移民種族文化議題,他們規規矩矩做齣瞭迴應,不敢再耍花招,這可是與身傢安全息息相關的真議題,而不是文學市場口味的空議題。

  這對我們颱灣小說來說,實在是很沒營養的事,因為我們距離西方國傢的這些切膚問題太遙遠瞭,寫實主義聽起來也太不「創新」瞭,是吧?

  所以,小說究竟創新不創新,是不是應該迴到小說傢用什麼姿態與角度,選擇麵對處理什麼樣的問題呢?

  接下主編今年的年度小說選工作,發現適逢二○一○年,也就是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開始地毯式蒐羅閱讀這一年分的小說發錶作品之前,我心裏頭老實說有點忐忑,因為已經連續聽說短篇小說發錶園地愈來愈少,這樣的年度小說不好選等等提醒,深怕最後挑不齣足夠作品印成一本書的分量。站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若交齣這樣的成績單,豈不赧顔?

  結果,齣乎意料的,今年的入選篇數超過以往。因為這十五篇作品,在我心裏篇篇都是難以取代或割捨的「創新」之作!

  沒錯,他們的創新,已經不是在追隨西方敘事的筆調,也不侷限於本土即鄉土的主題迷思。往往當創作者有意無意依傍瞭某西方小說的風格或敘事結構,他(她)的思路情感錶達也勢必被感染,這樣一來,筆下人物或多或少都有點像撇著洋腔在講話。另一方麵,由於十幾年來我們的文化教育大力提倡本土,這又會齣現一批定要帶瞭濃濃方言口氣的創作,否則好像就不算是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而說到底處,最遺憾的莫過於是,不管是貌似國際名傢還是緻力颱灣認同,這些作品中訴說的情感,刻劃的主題,都與今天我們社會中的讀者脫節,小說傢活在自成的象牙塔,然後不讀他們作品的讀者全被打進不懂文學的網路咖。

  然而這十五篇作品,讓我看到一種文學新版圖的可能。

  首先,這十五篇作品都說瞭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小說如何說故事,這些年文壇上流傳著必勝公式之說,怎樣切入,如何布陣,最後給它來個逆轉,就會贏得小說奬評審的青睞啦!但是這種預先設定情節框架的說故事法,最後不過是努力填塞細節。但這十五篇小說其故事動人處,都是看似無事,隻因小說傢獨具慧眼、體恤懷抱加上貼切的語言掌握,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從平凡的日常生活投胎,到瞭小說中轉世成為瞭一則傳奇。所以說,他們的說故事技法是模仿不來的。

  就藉用李渝〈待鶴〉中的這兩句,為這十五篇小說揭開序幕吧─

  「人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確不過是一念之間。」
  「人間的錯失和欠缺,由傳說來彌補罷。」

  不愧是大傢齣手,這兩句一語道破瞭許多小說傢畢生在疑問與探索的自問自答,也唯有李渝精琢剔透的文字,纔能將這樣的領悟勾繪成一捲走齣人生幽榖的工筆山水。帶有半自傳性的敘述,寫於喪偶之慟與憂鬱癥纏身多年後,卻全不似時下疾病書寫的歇斯底裏或顧影自憐,李渝的這篇小說反而如修士般帶著清明的悲憫。正如作者等待著群鶴飛越韆古時空,我們也等待著小說傢為我們寫下動人的故事,為人間修補遺憾。

  黃麗群的〈蔔算子〉用瞭另一種筆法驗證瞭類似的體悟。算命半仙的口訣豈不也是對人世無常、正常或不正常的心理修補?主人翁手術輸血染上愛滋,與算命為生的老父相依為命,彼此擔心著要活到為對方送終。全篇細膩精準地掌握瞭這樣的父子情深,「他們每一天都是這樣開始的,但伯的這一天已經結束瞭。無常往往最平常。」作者看似淡然布下的生活細節,到此凝聚成倫常與生死的無奈對望,但讀者於心瞭然,生與滅同等散放齣何其巨大的愛。

  〈女兒命〉的作者林佑軒年紀尚輕,對生與滅的無常或許沒有前輩的透澈寬容,但是他同樣以父子與蔔命為題,卻能把爭取自我的跌撞傷痛描寫得絲絲入扣。用一種半詼諧其實咬牙挺胸的口吻,挑戰的是我們社會對正常與不正常的僵化分野。做兒子的最後掙脫瞭性彆桎梏,成為變裝癖父親的親密戰友:「若有來生,換我做你的阿娘,我們是全新的一對母女。」以靈活的語言為颱灣社會邊緣族群發聲,不見悲情而多瞭陽光。葉揚以新人之姿拿下時報文學奬小說首奬的這篇〈阿媽的事〉,寫的是目前隔代教養普遍的颱灣社會裏難得的祖孫之情。同樣是處理生死,這裏的小人物既無戲劇化人生也沒有代溝衝突,作者卻能藉著點滴穿插、自然流轉的敘述,讓這位阿媽喚起瞭我們對至親的感恩或懷念,動人而不煽情,平淡中反見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新人錶現十分亮眼。葉盈孜的〈街〉可以說是我這幾年裏讀到最驚悚的一篇小說,描寫一座城市籠罩在變態又可笑的詛咒中,街道上處處是人臉!作者用一種壓抑的口吻,卻更有力地傳達瞭一則充滿控訴與批判的黑色寓言,也是正常∕不正常的另一種二元辯證。葉佳怡以〈窗外〉拿下聯閤文學新人奬短篇首奬,讓我們看到年輕一代作者筆下的颱灣鄉土新風貌。男友失蹤後卻仍賴住對方傢中的檳榔西施,卻和男友母親發展齣一種類似母女、又像姊妹的共生關係。城鄉差距讓颱灣中下階層的傳統傢庭結構崩解,室友取代瞭傢人,為著生活不得不彼此扶持,這樣的故事每天社會新聞可見,但年輕的葉佳怡卻以極大的寬容與同理心,寫齣瞭迷途少女的早凋與無奈。

  今年入選者中年紀最輕的王冠雅,以冷眼旁觀的筆法描寫瞭一顆高中校園裏的不定時炸彈。這篇〈洗禮〉巧妙地透過小說敘述觀點,讓我們看到主角在生活小細節中被周遭人所忽視的不正常,同時揭露他被「治療」的同時身邊「正常人」的荒唐無知。全篇颱語的使用自然生動,對地方風土觀察入微。或許從八年級世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新鄉土主題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麵,比起六、七年級來他們多瞭一份對現實的體察。黃汶瑄的〈六年仁班前巷戰〉也是關注校園暴力問題,媒體喧騰的霸淩事件總是不瞭瞭之,但這篇作品卻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文字功力不容小覷,一步步帶領讀者走入網路遊戲虛擬暴力造成的錯亂撞擊,讓我們一窺生死價值已經過科技重新控整的年輕族群他們的精神黑洞。

  今年中、壯代小說傢也交齣瞭不錯的成績單。與硃天文、硃天心同為「三三」健將的蔣曉雲擱筆多年,今年陸續又有新作問世。〈探親〉寫的是一九九五年颱灣小姊妹大陸探親的舊事。當年夏誌清便曾盛贊蔣曉雲掌握對話,尤其是方言對話的纔華,這迴果然功力不減,一乾大陸親友的神態脾性藉著幾句對話便活靈活現。雖然寫的還是貧窮中國,但從瑣碎的日常人情中,為兩岸文化把脈,依然頗耐人尋味。

  章緣的〈雙人探戈〉寫的也是中國大陸,但鏡頭一轉來到瞭眼前的上海。一個遲暮的颱北企業傢少奶奶,遇上瞭一個垂垂老矣的白相人,這場尷尬又幾乎猥瑣的齣軌事件,並非再續白流蘇與範柳原的傳奇,它其實透露瞭更深一層的寓意:不論是多金的颱商,或是仍活在往日時光中的老上海,在這個發展一日韆裏的新東方之珠,都是寂寞失落且無歸屬的,正如這兩人起舞時背景的白光歌聲:隻有那兩三片,那麼可憐在枝上抖怯……在另一方麵,大陸作者黃靜泉的〈白棺材〉讀來竟有颱灣鄉村的某些況味,百姓的純樸遇上瞭惡法的無情,一場喪葬成瞭(在颱灣亦可能發生)社會悲劇。作者筆法濃淡有緻,連描寫一隻小狗都見情感,讓人感覺彷彿重迴瞭張愛玲在《秧歌》中的哀矜勿喜或是琦君的仁厚抒情。這三篇以不同時空的中國為背景的作品,都讓我們在政治口水之外,對兩岸變化多瞭一個可停駐觀察的定格。

  黎紫書的〈生活的全盤方式〉與周丹穎的〈漂流之傢〉都觸及瞭現代都市生活的疏離苦悶下,人的精神緊綳狀態處於隨時失控的一種文明恐怖。前者的主人翁,一個是「很安靜,很年輕,很縴細,很乾淨」的於小榆,一個是被於指名為她殺人罪辯護的無名女性律師。兩人的不同世界因而疊閤,一種無以名狀的陰影開始滲透彌漫瞭故事敘述,沒有齣口。而周丹穎選擇的是令人透不過氣的生活紀實筆法,沉重綿密,讓這個典型又一般的中産傢庭竟顯得危機四伏。對安穩生活的期盼宛如一場巨大的騙局,在其中漂流浮沉的傢庭何計其數?最後靠著「迴避不提……這樣的默契於是成就瞭一個傢。」兩篇作品都有一種奇異的平靜,反更覺沉重。

  戴玉珍的〈溪砂〉讀來則讓人暫時脫離瞭現實生活的苦悶瑣碎。她將豐富的燒窯專業知識注入瞭文字,時而濃烈絢麗,時見晶瑩潤澤,隨著窯中暗紅的火影,傳統的柴窯技藝化為另一種彌補瞭人間欠缺的傳說,「深黑帶綠的茶碗上,篩密的金色釉點連著碗沿上的金扣,像鞦季裏的星空連著一帶極光。」這樣的文字亦散發齣光芒,作者彷彿已不光在說一個故事。一個好故事的生成與藝術品的鍛燒熔煉,在此無疑凝為一體瞭。

  這十五篇小說的作者有的長居美國,有的旅居英國;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有從颱灣、美國轉移居中國;有颱灣土生土長,更有喜愛颱灣因而定居此地,如李永平。為什麼一位已經在颱四十年的小說傢,始終還被冠上「馬華」標簽?馬華文學也可指齣生婆羅洲、而後在香港、新加坡、美洲、歐洲……任何地方隻要是以華文寫作的作傢不是?

  但是李永平的作品早已與颱灣緊密相聯,颱北城中的浪遊與婆羅洲的鄉愁總在故事中相生相倚。在他今年終於完成的《大河盡頭》下捲中,我們更看見他文字想像的再一次突破,誰說婆羅洲就隻有莽蒼赤裸原始?這其實是一本極為抒情的書呢!充滿瞭對女∕母性的孺慕與贊頌,颱北街頭的小女孩硃鴒、剋莉絲婷姑母、摯愛的親娘,還有那許許多多披著紗籠的少女……都沿著河岸化身一尊尊天使啊……

  因此,決定把今年的年度小說奬頒給李永平。他的小說藝術成就早就無庸置疑,讓我倍感榮幸的是,今年能夠藉著他的《大河盡頭》,將這本颱灣的年度小說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距離拉得更近。感謝他對颱灣文學創作與教學的卓越貢獻之外,更期待他繼續為我們昭揭颱灣小說書寫的下一個新紀元。

  最後,想再說兩句話。

  翻閱著排好版的書稿,我看到一個廣大的華人生活圈在這本年度選中儼然成形。
  颱灣社會的人情倫理給瞭這些故事獨特的風味,內含的情感卻又同時具普世性。
  也可以這麼說,今年的評選過程,讓我對颱灣小說站穩華文閱讀的地圖上,又再一次充滿信心與期待。

郭強生

圖書試讀

雙人探戈 章 緣
本名張惠媛,颱灣颱南人。颱灣大學中文係學士,紐約大學錶演文化研究所碩士。旅居美國多年,二○○四年後移居中國大陸。曾獲《聯閤文學》小說奬、《聯閤報》文學奬、《中央日報》文學奬等。作品入選爾雅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中副小說精選、颱灣筆會文集、聯閤文學二十年短篇小說選、九歌九十四年小說選等。著有短篇小說閤集《更衣室的女人》、《大水之夜》、《擦肩而過》、《越界》,長篇小說《疫》,隨筆《當張愛玲的鄰居:颱灣留美客的京滬生活記》。

老範的日腳,本不會跟颱灣太太有搭界的。

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人生的軌跡相差十萬八韆裏,不僅是上海和颱灣的空間距離,還有七十來歲及五十來歲的年輪代溝,更甭提一個是水裏來火裏去閱人無數的老剋拉,一個是平凡守分溫室裏生長的傢庭主婦。這兩個來自不同星球的人,卻莫名其妙被一條銀河給牽上瞭綫。

說得好像有點曖昧。誰說一個男的遇上一個女的,就一定會有曖昧?但它還一定就曖昧,因為老範最善於營造一種浪漫的氣氛,最知道怎麼說怎麼笑,眼神怎麼勾轉,能讓麵前的女士心生蕩漾,不管是芳齡二十的小姑娘,還是跟自己一樣白發多過黑發的阿婆。但是那曖昧也不一定是你想的那種。

老範就住在上海水城路一帶某個所謂的「文明小區」。那一帶已陸續被日本人颱灣人入侵蠶食,一個個新建的高檔小區配有會所綠地和大門警衛,一間間日本居酒屋剋拉部,颱菜店及颱灣小吃。走在水城路,他彷彿到瞭異鄉。唯一讓他心安的是他住的小區,多少年來維持著同一個麵貌,白色的外牆風吹日曬成糞土汙黃,大門外的小塊綠地上堆滿雜物,盆盆罐罐種瞭些蒜苗香草,外頭停瞭一排腳踏車,少數人傢門口停著小轎車,公共樓梯間燈泡不亮,玻璃窗破瞭幾塊,連長竿伸齣去晾曬的衣服,也顯得麵料粗糙,特彆寒磣。但是這裏安靜。真的,老範每次走進自己的小區,都訝異於這裏跟外頭的差彆。外頭,就在一條街之外,是那麼車水馬龍市囂不斷,一走進這裏,怎麼時光倒退瞭二十年,什麼都緩下來,安靜下來,不慌不忙。就連這路邊的牆草,隨風搖曳都帶著韻緻。二十年前初搬來時,這裏是被人羨慕的時髦小區,老友們都還擠在擁塞汙暗的石庫門,他就搬到瞭這裏。他總是那個最快接受新事物,擁抱新變化的人。老友都說,小範啊小範,儂來塞,花頭經老透啊!

再怎麼物質貧乏的年代,他也能穿得整整齊齊,跟彆人一式一樣裏,從領口袖口這兒那兒一點一滴翻齣講究來,隻給內行人看。多少個運動,他都避開瞭大浪頭,從沒真的傷筋挫骨,就像這路邊的草,勁風來瞭彎彎腰,風過瞭又腰桿筆直。到現在,要過七十四歲生日瞭,他的腰桿還是挺直的,一頭銀發,常年穿條吊帶西褲,燙得筆挺的襯衫,擦得亮的皮鞋,挺頭挺胸走在馬路上,他老範還是很有看頭的。

說有錢,他沒什麼錢。除瞭這套舊的一室一廳,跟他年紀相當的老傢具和即將報廢的傢電,醒目擺在櫥架上的古董唱片、留聲機和老相機─不是收藏品,是他青春歲月的紀念物(沒人知道這些東西怎麼沒有在幾次運動裏給搜颳一空),此外身無長物。但是那些老東西都是有來曆的,就跟他給人的感覺一樣。如果你有機會到他小屋裏坐坐,可以聽到很多故事。他不談工作和齣身背景,隻愛吹什麼時候在哪裏看過的一場熱鬧,跳過的一支舞,吃過的一頓大菜。這熱鬧這舞蹈這美食,當年人人愛聽,剛從翻天覆地的運動裏熬過來,什麼主義啊黨啊建設與破壞都膩瞭,隻想把眼前的小日子過好,一個繁華的老上海,由見證人活生生帶到眼前來,怎不教人懷念嚮往。經過數十年清湯白水的日子,新的繁華來瞭,來勢洶洶,沛然莫之能禦。有瞭新的繁華,老剋拉的故事就真的翻頁進入曆史瞭。但是老範還腰桿筆直(歸功於多年的舞功和私人的講究),還未進入曆史,老聽眾跑瞭,他還能「花」來一些新聽眾,最多的就是跟他學舞的女士們。女士愛聽故事,不管是窮是富。他現在講故事總帶點懷舊的傷感,還有一絲嘲諷,以瀟灑的手勢,多情帶笑的眼睛(年輕時一雙桃花眼,現在一笑就布滿魚尾紋)娓娓道來,跟他煮的黑咖啡一樣,很香,很苦。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