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郭强生认为二○一○年是名家以一贯的大河历史叙述,多重引伸种种幽微的生命迹象;而新秀则有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繁盛开花的年代。
因此他以最独特的眼光,重新审视名家、新秀之作,捞捕到十五篇发出神奇光辉的美丽作品。计有李永平、李渝、蒋晓云、黎紫书、章缘、黄静泉等名家精采、动人小说,以及戴玉珍、周丹颖、王冠雅、林佑轩、黄丽群、叶扬、叶佳怡、黄汶瑄等各大文学奖新秀作品。
本届「年度小说奖」由李永平的作品〈大河尽头〉荣获殊荣。
书末附录年度小说纪事,为整年的文学历史作详细记录。
本书特色
★郭强生精选二○一○年最精彩的小说作品,精华荟萃,篇篇动人,读一本等于读遍全年最好的小说。
★李永平〈大河尽头〉获年度小说奖!
★选入李渝、李永平、蒋晓云、黎紫书等名家以及黄丽群、叶佳怡、林佑轩等文学奖新人,谱写最美丽的文学盛宴。
编者简介
郭强生
评论家、学者、剧场编导、小说家,现为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曾获多次重要文学奖项,并多次入选「年度散文选」、「年度小说选」、《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等重要选集。其中《非关男女》获「时报文学奖戏剧首奖」、《给我一颗星》获「文建会剧本创作首奖」。着有《夜行之子》、《在文学徬徨的年代》、《我是我自己的新郎》等二十余部。
序
华文阅读的新版图
还是就先从写小说这事说起吧!
小说实验、创新、突破……这些词我们听了多少年了,到底什么是突破创新呢?在我看来,根本没所谓突破创新的问题。每个写作者的生命历程、思绪性格、品格教养、身心状况……都是如此不同,只要是真诚表现自己的情感,专注在个人生命的完成与反省,哪可能是有任何范例可套用?哪一个写作者不是在创新突破?(如果,他是真的被生命这档事感动到非写不可的话,我是说。)
偏偏有太多的作者与评论者喜欢搬出「实验、创新、突破」的大帽子。话又说回来,在过去二十年,台湾小说好像真的长得不太一样了,解构历史,出入虚实,叠嶂叙事,家国认同身分情慾缺一不可。但是二○一○年却是个奇怪的年分,至少如果我们以几个全国性兵家必争的文学大奖得奖作品当採样指标的话,会发现上述的实验创新或高调主题都不见了。还是会听到评审委员说:比较缺乏创新……且慢,所谓创新是跟何者相比而来?
我所看到长久以来对创新的定义,恐怕还是拿国外小说的潮流做为依据吧。
马奎斯、卡尔维诺、昆德拉、村上春树对台湾过去二十年小说影响之深,不言自明(甚至应该说,整个华语小说的书写)。但是我一直困惑的是,我们又没有拉丁美洲复杂的殖民历史与军事独裁政变的恐怖血腥,也没有东欧历经大战洗礼与共产主义封锁后突遭解体的惶惑流离,可是台湾有好长一段时间,许多小说作品都生出了魔幻写实与后设拼贴的五官,装的却是都市中产阶级情爱或百年未满的家谱。
一九八○年代末后现代小说已喊得震天价响,咦,可是后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几部经典包括《白噪音》、《V》等的中译本,都是去年才在台问世,原来台湾小说家的外文能力都这么强,早早都领教过后现代的精髓。如今回顾英美后现代小说的萌芽,我们不得不折服,这批作家对他们所处的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极其敏锐,预言了二十世纪末这套西方法则的裂隙,九一一、种族冲突、全球金融海啸、网路的错杂虚拟在这些小说家笔下竟已唿之欲出,那么,台湾的小说呢?
所谓小说的实验,究竟只是展示技法,还是真正影响了一个世代的价值观与情感结构呢?
这两年台湾小说的「炫技」成份相对是低了,这让某些评论家开始担心台湾小说失去了活力。在我看来,部分的原因不过是,这些年的欧美小说没出什么新招式,因为他们的小说家有他们的问题要处理。尤其在九一一之后,欧美与回教世界的紧张关系日益紧绷,法国人要面对阿拉伯移民的问题,美国人要处理不定时的恐怖攻击,西方国家无不都在思索自己与这些移民的文化冲突,新生代小说家们都回到了社会全览式(panoramic)的写实主义。面对移民种族文化议题,他们规规矩矩做出了回应,不敢再耍花招,这可是与身家安全息息相关的真议题,而不是文学市场口味的空议题。
这对我们台湾小说来说,实在是很没营养的事,因为我们距离西方国家的这些切肤问题太遥远了,写实主义听起来也太不「创新」了,是吧?
所以,小说究竟创新不创新,是不是应该回到小说家用什么姿态与角度,选择面对处理什么样的问题呢?
接下主编今年的年度小说选工作,发现适逢二○一○年,也就是说,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开始地毯式蒐罗阅读这一年分的小说发表作品之前,我心里头老实说有点忐忑,因为已经连续听说短篇小说发表园地愈来愈少,这样的年度小说不好选等等提醒,深怕最后挑不出足够作品印成一本书的分量。站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若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岂不赧颜?
结果,出乎意料的,今年的入选篇数超过以往。因为这十五篇作品,在我心里篇篇都是难以取代或割舍的「创新」之作!
没错,他们的创新,已经不是在追随西方叙事的笔调,也不侷限于本土即乡土的主题迷思。往往当创作者有意无意依傍了某西方小说的风格或叙事结构,他(她)的思路情感表达也势必被感染,这样一来,笔下人物或多或少都有点像撇着洋腔在讲话。另一方面,由于十几年来我们的文化教育大力提倡本土,这又会出现一批定要带了浓浓方言口气的创作,否则好像就不算是这块土地上的故事。
而说到底处,最遗憾的莫过于是,不管是貌似国际名家还是致力台湾认同,这些作品中诉说的情感,刻划的主题,都与今天我们社会中的读者脱节,小说家活在自成的象牙塔,然后不读他们作品的读者全被打进不懂文学的网路咖。
然而这十五篇作品,让我看到一种文学新版图的可能。
首先,这十五篇作品都说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小说如何说故事,这些年文坛上流传着必胜公式之说,怎样切入,如何布阵,最后给它来个逆转,就会赢得小说奖评审的青睐啦!但是这种预先设定情节框架的说故事法,最后不过是努力填塞细节。但这十五篇小说其故事动人处,都是看似无事,只因小说家独具慧眼、体恤怀抱加上贴切的语言掌握,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平凡的日常生活投胎,到了小说中转世成为了一则传奇。所以说,他们的说故事技法是模仿不来的。
就借用李渝〈待鹤〉中的这两句,为这十五篇小说揭开序幕吧─
「人的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确不过是一念之间。」
「人间的错失和欠缺,由传说来弥补罢。」
不愧是大家出手,这两句一语道破了许多小说家毕生在疑问与探索的自问自答,也唯有李渝精琢剔透的文字,才能将这样的领悟勾绘成一卷走出人生幽谷的工笔山水。带有半自传性的叙述,写于丧偶之恸与忧郁症缠身多年后,却全不似时下疾病书写的歇斯底里或顾影自怜,李渝的这篇小说反而如修士般带着清明的悲悯。正如作者等待着群鹤飞越千古时空,我们也等待着小说家为我们写下动人的故事,为人间修补遗憾。
黄丽群的〈卜算子〉用了另一种笔法验证了类似的体悟。算命半仙的口诀岂不也是对人世无常、正常或不正常的心理修补?主人翁手术输血染上爱滋,与算命为生的老父相依为命,彼此担心着要活到为对方送终。全篇细腻精准地掌握了这样的父子情深,「他们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但伯的这一天已经结束了。无常往往最平常。」作者看似淡然布下的生活细节,到此凝聚成伦常与生死的无奈对望,但读者于心了然,生与灭同等散放出何其巨大的爱。
〈女儿命〉的作者林佑轩年纪尚轻,对生与灭的无常或许没有前辈的透澈宽容,但是他同样以父子与卜命为题,却能把争取自我的跌撞伤痛描写得丝丝入扣。用一种半诙谐其实咬牙挺胸的口吻,挑战的是我们社会对正常与不正常的僵化分野。做儿子的最后挣脱了性别桎梏,成为变装癖父亲的亲密战友:「若有来生,换我做你的阿娘,我们是全新的一对母女。」以灵活的语言为台湾社会边缘族群发声,不见悲情而多了阳光。叶扬以新人之姿拿下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的这篇〈阿妈的事〉,写的是目前隔代教养普遍的台湾社会里难得的祖孙之情。同样是处理生死,这里的小人物既无戏剧化人生也没有代沟冲突,作者却能借着点滴穿插、自然流转的叙述,让这位阿妈唤起了我们对至亲的感恩或怀念,动人而不煽情,平淡中反见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新人表现十分亮眼。叶盈孜的〈街〉可以说是我这几年里读到最惊悚的一篇小说,描写一座城市笼罩在变态又可笑的诅咒中,街道上处处是人脸!作者用一种压抑的口吻,却更有力地传达了一则充满控诉与批判的黑色寓言,也是正常∕不正常的另一种二元辩证。叶佳怡以〈窗外〉拿下联合文学新人奖短篇首奖,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作者笔下的台湾乡土新风貌。男友失踪后却仍赖住对方家中的槟榔西施,却和男友母亲发展出一种类似母女、又像姊妹的共生关系。城乡差距让台湾中下阶层的传统家庭结构崩解,室友取代了家人,为着生活不得不彼此扶持,这样的故事每天社会新闻可见,但年轻的叶佳怡却以极大的宽容与同理心,写出了迷途少女的早凋与无奈。
今年入选者中年纪最轻的王冠雅,以冷眼旁观的笔法描写了一颗高中校园里的不定时炸弹。这篇〈洗礼〉巧妙地透过小说叙述观点,让我们看到主角在生活小细节中被周遭人所忽视的不正常,同时揭露他被「治疗」的同时身边「正常人」的荒唐无知。全篇台语的使用自然生动,对地方风土观察入微。或许从八年级世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乡土主题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面,比起六、七年级来他们多了一份对现实的体察。黄汶瑄的〈六年仁班前巷战〉也是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媒体喧腾的霸凌事件总是不了了之,但这篇作品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文字功力不容小觑,一步步带领读者走入网路游戏虚拟暴力造成的错乱撞击,让我们一窥生死价值已经过科技重新控整的年轻族群他们的精神黑洞。
今年中、壮代小说家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与朱天文、朱天心同为「三三」健将的蒋晓云搁笔多年,今年陆续又有新作问世。〈探亲〉写的是一九九五年台湾小姊妹大陆探亲的旧事。当年夏志清便曾盛赞蒋晓云掌握对话,尤其是方言对话的才华,这回果然功力不减,一干大陆亲友的神态脾性借着几句对话便活灵活现。虽然写的还是贫穷中国,但从琐碎的日常人情中,为两岸文化把脉,依然颇耐人寻味。
章缘的〈双人探戈〉写的也是中国大陆,但镜头一转来到了眼前的上海。一个迟暮的台北企业家少奶奶,遇上了一个垂垂老矣的白相人,这场尴尬又几乎猥琐的出轨事件,并非再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传奇,它其实透露了更深一层的寓意:不论是多金的台商,或是仍活在往日时光中的老上海,在这个发展一日千里的新东方之珠,都是寂寞失落且无归属的,正如这两人起舞时背景的白光歌声:只有那两三片,那么可怜在枝上抖怯……在另一方面,大陆作者黄静泉的〈白棺材〉读来竟有台湾乡村的某些况味,百姓的纯朴遇上了恶法的无情,一场丧葬成了(在台湾亦可能发生)社会悲剧。作者笔法浓淡有致,连描写一只小狗都见情感,让人感觉彷彿重回了张爱玲在《秧歌》中的哀矜勿喜或是琦君的仁厚抒情。这三篇以不同时空的中国为背景的作品,都让我们在政治口水之外,对两岸变化多了一个可停驻观察的定格。
黎紫书的〈生活的全盘方式〉与周丹颖的〈漂流之家〉都触及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苦闷下,人的精神紧绷状态处于随时失控的一种文明恐怖。前者的主人翁,一个是「很安静,很年轻,很纤细,很干净」的于小榆,一个是被于指名为她杀人罪辩护的无名女性律师。两人的不同世界因而叠合,一种无以名状的阴影开始渗透弥漫了故事叙述,没有出口。而周丹颖选择的是令人透不过气的生活纪实笔法,沉重绵密,让这个典型又一般的中产家庭竟显得危机四伏。对安稳生活的期盼宛如一场巨大的骗局,在其中漂流浮沉的家庭何计其数?最后靠着「回避不提……这样的默契于是成就了一个家。」两篇作品都有一种奇异的平静,反更觉沉重。
戴玉珍的〈溪砂〉读来则让人暂时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苦闷琐碎。她将丰富的烧窑专业知识注入了文字,时而浓烈绚丽,时见晶莹润泽,随着窑中暗红的火影,传统的柴窑技艺化为另一种弥补了人间欠缺的传说,「深黑带绿的茶碗上,筛密的金色釉点连着碗沿上的金扣,像秋季里的星空连着一带极光。」这样的文字亦散发出光芒,作者彷彿已不光在说一个故事。一个好故事的生成与艺术品的锻烧熔炼,在此无疑凝为一体了。
这十五篇小说的作者有的长居美国,有的旅居英国;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有从台湾、美国转移居中国;有台湾土生土长,更有喜爱台湾因而定居此地,如李永平。为什么一位已经在台四十年的小说家,始终还被冠上「马华」标签?马华文学也可指出生婆罗洲、而后在香港、新加坡、美洲、欧洲……任何地方只要是以华文写作的作家不是?
但是李永平的作品早已与台湾紧密相联,台北城中的浪游与婆罗洲的乡愁总在故事中相生相倚。在他今年终于完成的《大河尽头》下卷中,我们更看见他文字想像的再一次突破,谁说婆罗洲就只有莽苍赤裸原始?这其实是一本极为抒情的书呢!充满了对女∕母性的孺慕与赞颂,台北街头的小女孩朱鸰、克莉丝婷姑母、挚爱的亲娘,还有那许许多多披着纱笼的少女……都沿着河岸化身一尊尊天使啊……
因此,决定把今年的年度小说奖颁给李永平。他的小说艺术成就早就无庸置疑,让我倍感荣幸的是,今年能够借着他的《大河尽头》,将这本台湾的年度小说选与世界华文文学的距离拉得更近。感谢他对台湾文学创作与教学的卓越贡献之外,更期待他继续为我们昭揭台湾小说书写的下一个新纪元。
最后,想再说两句话。
翻阅着排好版的书稿,我看到一个广大的华人生活圈在这本年度选中俨然成形。
台湾社会的人情伦理给了这些故事独特的风味,内含的情感却又同时具普世性。
也可以这么说,今年的评选过程,让我对台湾小说站稳华文阅读的地图上,又再一次充满信心与期待。
郭强生
拿到《99年小说选》这本书,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回了九十年代末。那时候,我大概还是个学生,对文学的认识还很有限,很多时候是被一些通俗读物或者外国文学所吸引。所以,当看到这个选集的时候,我心里面涌现的第一种感觉就是:“哦,原来99年台湾的文学是这样的。” 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里面,我能看到哪些当年很出名,但可能我当年没有机会细读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99年,那是新旧世纪交替的节点,社会思潮可能正经历着一些变化,人们对未来既有憧憬,也可能夹杂着不安。我希望这些小说能捕捉到那种时代特有的氛围,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审视,还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亦或是对情感世界的细腻探索。我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个年代的台湾,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它就像一个宝箱,里面装满了99年的文学精华,等着我去一层层地揭开,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时代印记。
评分99年小说选,这个书名一出来,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着点青春的回响。我刚开始接触文学的时候,大概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但当时的我,更多的是被一些流行小说或者翻译小说所吸引,对于台湾本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接触得并不是那么全面。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嗯,这应该是我当年可能错过,但后来又很有可能成为经典的那些作品吧?” 我很好奇,99年,在台湾文学界,有哪些声音是值得我们去记住的?这些小说,是如何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人们的心态的?是那种对未来的期盼,还是对现状的某种反思?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惊喜,让我发现一些新的作家,新的作品,能够拓展我的阅读视野,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的社会文化。它就像一张老照片,记录了99年的文学图景,等待我去细细品味,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感。
评分《99年小说选》这本书,一看到名字,就立刻勾起了我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以及对文学的无限遐想。99年,那是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刻,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带着些许不安的复杂情绪。而我,也恰好在那段时间,开始对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的我,对于台湾本土的文学创作,可能还处于一个非常浅显的认知阶段,很多重要的作品,我可能还未曾涉猎。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我能够窥探那个年代的文学风貌。我非常好奇,在99年,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去描绘当时社会的变迁,去捕捉人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去探讨人生中的种种困惑和选择的。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打动我、启发我的故事,它们或许是关于时代的宏大叙事,或许是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又或许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温情捕捉。它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对台湾文学发展脉络的深入探索,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土壤和人文精神。
评分《99年小说选》啊,老实说,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小小的忐忑的。你想啊,99年,那可是我高中刚毕业那会儿,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同样迷茫的年纪。那时候台湾文学界正在经历什么,我其实知道得不算特别多,更多的是被一些畅销书或者海外引进的作品给吸引。所以,当我看到这个选集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嗯,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我当年错过的、后来又被誉为经典的作品?” 毕竟,每个年代都有它独特的时代印记,99年,那是在世纪之交的边缘,有一种既怀旧又憧憬未来的复杂情绪,社会思潮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会好奇,这些小说是如何捕捉到那种时代的空气的?是批判性的反思,还是温情的描绘?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而且,选集嘛,就意味着里面肯定不只是一种声音、一种风格,更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学万花筒。我期待着它能带我重温那个年代的某种氛围,或者,让我发现一些新角度去理解那个不曾完全熟悉的过去。我脑子里闪过很多名字,一些当年很红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我可能读过,但印象已经模糊了;也有一些我听过但没读过的,这次有机会可以一次性了解。这本书就像一个未知的宝藏,等着我去一点点挖掘,去品味那些文字背后沉淀下来的情感和思考。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惊喜,而不是纯粹的怀旧,毕竟,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生命力和对当下依然有意义的启示。
评分《99年小说选》这本书,看到名字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又夹杂着一丝探究的欲望。99年,那大概是我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对社会和文学有了初步认知的时期,但说实话,那时候的台湾文学,我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知道存在”,而不是“深入了解”。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补课,一次对错过的时光的拾遗。我很好奇,在世纪之交的那个节点,台湾的作家们都在写些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当时台湾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心境的?是那种对未来的憧憬,还是对过去的留恋,亦或是对当下现实的某种描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透过文字,去感受那个年代台湾的风土人情、社会氛围,以及那些在文字中闪烁的人性光辉。它不仅仅是几篇小说,更是一份时代的记录,一份人文的剪影。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那些让我产生共鸣,让我深思的故事,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作品会被选入,它们又为何能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
评分《99年小说选》,这个书名一出来,就让我想起很多,99年,那可是我刚开始真正独立阅读,对文学充满好奇的年纪。当时的我,可能更多的是接触一些当时流行的读物,或者是一些名家名作,但对于台湾本土的、更具时代印记的作品,接触得并不是那么全面。所以,当我看到这本选集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会不会是一本能让我了解当年台湾文学面貌的钥匙?” 我非常好奇,在99年,台湾的作家们都在关注些什么?他们是如何描绘当时的社会景象,人们的情感状态,以及时代背景下的种种变化?那个世纪末的氛围,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还是夹杂着对过去的眷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惊喜,让我发现一些当年我可能忽略的、但现在看来却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就像一张老照片,定格了99年的台湾文学图景,等待我去细细品味,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
评分《99年小说选》这个书名,一出来就让我联想到很多。99年,那大概是我还在上大学,对文学世界充满了憧憬,但同时,对于台湾本土的文学,我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听过”或者“知道有”的状态,真正系统地阅读,大概是从更晚的时候才开始。所以,当我看到这本选集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里会不会收录了我当年错过的,后来又被大家推崇的作品?” 我很好奇,在那个世纪之交的特殊年份,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去书写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考的?那时候的社会氛围是怎样的?人们的心态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窗口,让我能够透过这些小说,去感受那个年代的台湾,去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它就像是一份精心挑选的文学地图,指引着我去探索99年的台湾文学景观,去发现那些隐藏其中的珍宝。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一些深刻的感悟,让我能够对那个时代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99年小说选》这书名一出来,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99年,那是千禧年之前,一切都充满了变动和一种隐隐的期待。我那时候大概还在读中学,对于小说的世界,还处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阶段,更多的是被一些偶像剧或者畅销书吸引,真正接触到台湾本土的、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可能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当我看到这本选集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会不会是我当年错过的宝藏?” 我会好奇,那些在99年就已经崭露头角或者已经成熟的作家们,他们的作品在那个年代究竟是什么样貌?他们写了什么故事?他们又看到了什么?99年,台湾社会应该经历了很多变化,经济、政治、文化,都可能在酝酿着新的方向。这些小说,会不会捕捉到那种时代的气息?是那种对未来的迷茫,还是对传统的眷恋,亦或是对现状的某种反思?我特别期待,这本书里能有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一些能够拓展我视野,让我更了解那个年代的台湾社会和人文风貌的故事。它就像一个时空胶囊,把99年的文学精华凝聚其中,等待我去开启,去感受。
评分《99年小说选》,这个书名一出来,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文学的那份渴望,以及对那个特定年代的些许回忆。99年,那是我青少年时期向成年迈进的关键节点,当时我对文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很多真正有深度、有广度的作品,我可能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疑问:“这本书里会不会收录了一些我当年错过的,但却对理解那个时代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品?” 我非常好奇,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时期,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笔触,去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情感世界、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影响?那些文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思考和洞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导游,带领我走进99年的台湾文学现场,去感受那些文字所散发出的时代气息,去理解那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集,更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个年代台湾社会的一角,感受那段时光流转留下的痕迹。
评分说实话,打开《99年小说选》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有点像在翻老照片,带着一丝怀旧,也有一点探究。99年,那大概是我刚上大学,对文学世界才开始有了朦胧的认识,很多作品,很多作家,可能那时候我还处于“听说过”的阶段,真正深入阅读的并不多。所以,我拿到这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是不是能填补我当年文学认知上的空白?是不是里面收录了那些被时间检验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很好奇,这些小说,在那个世纪末的背景下,是如何反映台湾社会的变迁、人们的心态的。是那种对社会议题的尖锐剖析,还是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会不会有一些作品,当时读起来觉得很平常,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却能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意味?我特别期待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故事。毕竟,好的小说,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思考,一些启发,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年代的台湾,理解那个年代的文学。而且,选集的形式,也意味着风格的多样性,我希望能在里面看到各种不同的笔触、不同的叙事方式,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