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何教我哭?

台湾为何教我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要感谢魏德圣导演,因为他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好棒的电影,而且给了我勇气出版一本关于台湾的专书。──新井一二三

  我不是一开始就对台湾一见钟情的。
  因为台湾太像日本,但又不是日本!
  旧式的日本房子、温泉旅馆、榻榻米房间、多桑、便当、寿司、八格野鹿……
  打开电视有专播日本节目的频道、书店的日本杂志、小说、动漫……
  忠孝东路的咖啡馆好像直接从东京搬移过来……
  对于「亲日」的台湾人,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缺乏民族尊严……
  但是,我错了,我脸红了。因为我太不了解台湾了!

  没想到一部「海角七号」电影,新井一二三,看了七次,掉泪七次。
  是内心深处对台湾有一封寄不出的情书,无法被阅读而哭?
  是终于明白台湾不像日本,却有独特混血文化的可爱与悲情而哭?
  是爱与恨的遗憾被台湾的人情与故事感动而哭?
  这一次她启程往北回归线以南、往台湾最南之南的国境出发……
  她说,多认识一个台湾朋友,等于多读了一本小说。

  我们跟着她,看见海浪环绕之岛,一草一木、台南孔庙、高雄旗津、台湾海崃的乌鱼子、历史博物馆、恆春半岛、垦丁、落山风和温泉蔬菜、头目公主的家、石门古战场……这不仅是一趟海角七号之旅,更是一场历史与生命的交接之旅。原来,台湾,让人有太多话要说,要说……

  新井一二三对于台湾的感情是日积月累,1995年在香港担任自由撰稿人写过一篇读了《台湾万叶集》一书哭得痛哭流涕的感想,篇名就叫做〈老情人寄来的情书〉,没想到十年后看「海角七号」老情人寄来的情书也大哭?是巧合?还是偶然?新井一二三1984年夏天第一次来台湾,相隔十年1994年看了《台湾万叶集》了解到老一辈的台湾人对日本的情感,1996年以后,开始每一年几乎都来台湾一次,多认识一个台湾朋友,等于多读了一本小说。她说,在台湾,每个家庭都跟一部长篇小说一样。

  看了「海角七号」,新井一二三坦承至少可以纪录12次哭的经验,看完之后恨不得奔来南台湾,从过去戒严时期、解严时期,简直见证台湾的不同阶段,如今新井一二三的足迹已经踏遍全岛,本书收录她从北到南所接触到台湾人事物,我们跟着她进入台南文学馆,看见台湾的建筑、一草一木、历史资料、人生背景,台南孔庙、高雄旗津、台湾海崃的乌鱼子、历史博物馆、恆春半岛、垦丁、落山风和温泉蔬菜、头目公主的家、石门古战场、巴士海崃……这不仅是一趟海角七号之旅,更是一场历史与生命的交接之旅。

  一个创作中文的日本人新井一二三的角度来看台湾,让我们看见了不一样的台湾,与可爱的台湾。

  SPECIAL INTERVIEW特别收录:新井一二三VS魏德圣导演 精采对谈

作者简介

新井一二三

  日本东京人。
  她用中文创作,写和台湾时差一小时的日本种种。
  写土生土长的东京家乡,写一切可爱的日本人。
  她用母语日文创作,写对中文着迷,好像谈恋爱。
  写和中文生活的魅力无穷。
  她开始中文教学,要把对中文的热情,继续发扬起来。
  她喜欢台湾,每来一次就更爱台湾一次。

  大学期间以公费到中国大陆留学两年,期间游走云南、东北、蒙古、海南岛等各地,回到日本担任「朝日新闻」记者,后移民加拿大,在约克大学、怀尔逊理工学院修习政治学与新闻学,并开始用英文写作。九四年到香港,任职「亚洲週刊」中文特派员,同时在「星岛日报」、「苹果日报」、「明报」发表散文及小说。目前专职写作。专栏散见台湾自由时报、国语日报、中国时报。

  大田出版中文作品:《心井,新井》、《东京人》、《樱花寓言》、《可爱日本人》、《读日派》、《东京的女儿》、《123成人式》、《东京时刻八点四十五》、《我和阅读谈恋爱》、《午后四时的啤酒》、《东京上流》、《东京迷上车》、《偏爱东京味》、《东京生活意见》、《我这一代东京人》、《伪东京》、《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没有了鲔鱼,没有了奶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special interview】
台湾为何教我哭?──新井一二三VS魏德圣 对谈

【自序】
认识一个台湾朋友,等于读一本小说
【开场】
挖掘一段情感的句号
──海角七号为何教我哭?

寄不出的七封情书
时代的面貌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许多的「终于」
歌声与彩虹
阳光回到国境之南
受伤的情感必须划上句号

第壹部

【南北纪行──台南篇】
北回归线以南
岛上唯一属于热带的地方,
隔着巴士海崃面对菲律宾,
有南海的波浪、有清末的古镇、有南岛的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

另一个台湾
一趟遥远的旅程
近了
最古老的汉人城市
台南银座
凡是关于这块土地的文字
海洋性与世界性

【南北纪行──高雄篇】
初次见面
我到了南台湾,很有身在侯孝贤电影中的感觉,
是现实模仿艺术?还是艺术模仿现实?

不,这里是台湾的札幌
出海打鱼
旗津海鲜店
台湾海崃的乌鱼子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南北纪行──恆春半岛】
最南之南
飞机要起飞的时候,我不想走,甚至有点想哭了!
我终于发现了除了台北之外的「另一个台湾」……

恆春半岛笔记
车城的墓园
四重溪温泉
落山风和温泉蔬菜
牡丹社事件壁画
头目公主的家
石门古战场
恆春古城
南台湾的满州
巴士海崃
鹅銮鼻灯塔和垦丁小湾

【南北纪行──台北篇】
每次离开以前
这里没有万里长城、天坛、颐和园。
很多很多东西,在别处绝对找不到,只在台湾有,而教人永远爱慕、怀念。

恆春-台北-北京
迪化街
故宫博物院
台北的外省人
二二八和平公园
罗斯福路
永康街
台北一O一
桃园机场

【日本-中国东北-台湾】
倾听一个乡愁声音
故乡在哪里?你在我梦里。
故乡在哪里?你远在天际。
故乡在哪里?你近在眼前。
故乡在哪里?你在我心里。

第贰部
十七年前的物语+作者说明

安静的咖啡馆
莎哟娜拉「台湾禁忌」
老情人寄来的情书
酷台北
干杯!马祖没有台海危机
广东话和台语
李登辉情结与民主主义
白色恐怖成了后现代
文化的旋转木马
电动棒与振动器
托台湾的福

【后记】
爱的遗憾.恨的遗憾
──魏德圣的彩虹

图书序言

掘一段情感的句号——海角七号为何教我哭?

寄不出的七封情书
到目前为止,「海角七号」已经教我哭过至少七次了,而且开始的三次在还没看电影之前。

最初,我是看网路上的预告片哭的。场面是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基隆码头,遣返日本人的轮船马上要起航。有个全身穿着纯白色西服、拎着笨重皮箱的女学生,用眼神拚命寻找着同路人。可是,那个人早已先上了船,在甲板上躲藏起来不肯露面。当船舶终于离岸之际,他才冒出一点头来,隔着栏杆看她最后一眼。那是穿着骆驼色大衣、戴着呢帽的成年男性。画面转换,轮船已经在航行,看起来像大海上的孤岛,譬如台湾。男人用日语旁白道:「友子,太阳已经完全没入了海面,我真的已经完全看不见台湾岛了,你还呆站在那里等我吗?」跟着,以浪漫的钢琴曲为背景,出现的大字幕写着:「六十年前寄不出的七封情书,六十年说不出的心中悔憾。」看到这儿,我已经在嚎啕了。

过去二十多年,跟许多台湾朋友的来往中,我都注意到,他们似乎下意识地在我这个日本人身上要寻找甚么。他们是一九五○、六○年代出生的台湾本省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从家里老一辈彼此之间交换的片语只字,或者从社会上显然存在的政治忌讳,心里产生了一道共同的谜。那是犹如单亲妈妈带的孩子自然会有的疑问:我父母为何离了婚?父亲在哪里做甚么?他们看我的眼光有点像我是他们离了婚的父亲跟另一个女人生的孩子。我估计,台湾朋友们的心态,主要是后殖民时期跟父母一辈之间产生的语言隔阂和记忆断绝所致,使得有关过去的许多话题问也问不清,答也答不明。「海角七号」的预告片告诉我:他们终于找到了谜底,并且为多年来的感情纠缠勇敢地打上了句号。

时代的面貌
匆匆查看关于影片的资料,我得知「海角七号」获得了二○○八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在视频上收看着颁奖场面,我禁不住第二次哭起来了。导演魏德圣长的样子就跟之前台湾电影界的大师们,例如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非常不一样的。可以说他有标准的台湾本省人模样吧。矮个子、黑皮肤、小眼睛、大鼻子。尽管如此,他又显得那么地潇洒、那么地帅气、那么地自在。

魏导一九六九年八月十六日在台南县永康乡出生,父母在庙前开商店,本人是一所工业专的毕业生,不像大师们个个都是科班出身或者从美国拿学位回来的。基层出身的本省人,过去在台湾社会上的地位,无不像印度裔美国后殖民评论家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在《属下能说话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一书中描述的「属下( the Subaltern)」,难得出现在外省籍大师们拍的作品里,根本不可能拥有表象自己之途径。曾经做杨德昌作品「麻将」副导演的魏德圣,如今在台北电影节的大舞台上致谢词,清楚地表示:台湾本省人终于摆脱了「属下」的处境。而且颁奖的侯孝贤也特有气度,很诚恳地说:「我一直期待这样的台湾电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那一句话岂不意味着台湾电影界的领导地位从外省人禅让给本省人了吗?恭喜!你们都太棒了!

还呜咽着,我也查看日本方面的资料。真羞愧自己的后知后觉,原来「海角七号」也在二○○八年的日本幕张海洋电影节得过大奖的,网路上有记者招待会的纪录。谁料到,看着那些文字,我的视界又开始模煳了。据报导,魏德圣来日本参加电影节,跟女主角田中千绘一起回答了记者提的问题。被问来日感想,魏导说:「能够在千绘的家乡上映作品,我最感到高兴」,使田中热泪盈眶。不仅如此,他也向在场的田中父母说:「在台湾,我们会好好照顾您们千金。请放心」,这回田中再也忍不住嚎啕了。可见,小个子魏德圣是个大人物。以往在日台文化交流中,日方往往霸占主动的男性角色,台湾方面则被迫扮演相对被动的女性角色。如今带「海角七号」来日本获得了电影节大奖的魏德圣,却泰然自若地表现出既很男性又很父性的新台湾人形象。多么厉害!

这个魏德圣究竟是甚么人?在网路上进行着调查,我忽然发觉:台湾媒体不把他叫做本省人,部落格上的评论也很少用外省人、本省人这个区分来讨论「海角七号」的。于是我问问台湾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人家说:「你不知道吗?最近很少说甚么外省人、本省人了。好像只有结婚的时候,省籍还会被提起来,有可能成为父母反对的理由。」这变化,我们在海外没有注意到,但是看来追溯到一九九二年李登辉执政时期,修改了有关法律,在户籍簿、身分证等公家文件上以前必须填写籍贯的地方,全改成出生地开始的。今天六十岁以下的台湾人大部分都在台湾出生,身分证上写的出生地是台湾某地,十几年来不必公开声明籍贯的结果,社会上已经不大能分别谁是外省人,谁是本省人了。关于魏德圣,台湾人也只说他是台南出生,而不会特地说他是台湾本省人。

另外一个因素,看来是政治环境的转变:经过民进党本省人政权辜负了选民期待的八年,台湾人自己重新让一个外省人政权上了台,省籍意识也不能不发生变化的。如今的外省人不敢再用「本省人」这个「属下」式名词来称唿社会上的多数人。本省人自己则更不会用了。也应该如此,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通用的「本省人」一词儿,其实跟日本殖民统治者使用的「本岛人」相应,隐藏着要夺取真名、压制固有身分认同的目的。解严以后二十余年,今天的台湾本省人光明正大地自称为台湾人。其实,我自己都清楚地记得,二○○○年左右,跟台湾朋友们用英语交谈的时候,他们的英语第一人称正从「we Chinese」变成「we Taiwanese」。我这次在部落格上看到,有人讨论「海角七号」之际,为了慷慨地表示并没有排除外省人的意思,特地註明:「眷村文化也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那措词教我大吃一惊。从前外省人霸占台湾社会高层的时候,人人都讲国语(而不是台语)的「眷村」居民跟贵族一般骄傲,称外面的本省人为「老百姓」的。由今天的台湾人说来,眷村却好比是大陆难民收容所。时代真的变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