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一九七九年至今的作者散文随笔集。全书分七个部分:一、痛定思痛忆往事;二、阅读心得与偶感;三、教育警钟;四、序跋选粹;五、游踪心影;六、艺海拾贝;七、生活情趣,纪述了关于历史、怀念人物与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有关的文章。真实的反应了大陆一些饱受沧桑的知识份子对现实状况独具一格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简介
李冰封
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1946年入中国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1950年毕业。1954年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1956年毕业。
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57年在《新湖南报》工作时,曾被划为「右派」,下放「监督劳动」,1978年「改正」。1982年评为「编审」。现任《炎黄春秋》杂志社编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此后曾辍笔20余年。近年主要从事散文、随笔写作,着有《李冰封散文随笔初集》、《李冰封散文随笔续集》、《华胥梦醒集》及《历史的轨迹──一个大陆蒙难作家的反思》等书。
前言
痛定思痛忆往事
背犁
庚子除夕返乡琐忆
「残破」记事
阅读心得与偶感
从菊豆想到日瓦戈
诀别「史达林模式」──严秀着《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阅读札记
纪德的真话与史达林的悲剧
《史达林秘闻》读后随想
「三垄断」漫笔
「已经痛定犹思痛」──韦君宜《思痛录》读后随想
从「传统」说到「皇权」──汪澍白教授的一本书和一篇论文读后
闻齐奥塞斯库当过扒手有感
关于剽窃──读书札记
教育警钟
《沙坪岁月》启示录
用「公」「能」二字铸造出的大写的人──纪念喻娴文老师
孙子的书包重八公斤
由《孤筏重洋》引发的思考
序跋选粹
《华胥梦醒集》自序
萧向阳着《逝去的岁月》序
俞润泉着《湖南饮食丛谈》序
《湘人百态》序
《嘤求文苑》序
并非序言──写在康华楚兄近七十载旧体诗结集出版之际
游踪心影
商市街夜寻萧红故居
日本的「厕所文化」
费城札记(摘录四节)
「写美国,要先写华盛顿」
文明记实
环保印象
「保存文化,保存特色」
夔门水色
受伤的王国──滇行忧思录
滇游草(摘选两节)
莲花池怀古
续莲花池怀古
艺海拾贝
发现、整理经过与思考线索──有关梁遇春致石民四十一封信札的两件事
附一:梁遇春致石民信四十一封
附二:有关石民情况的两封信/梅志
开辟阴阳极其变──单剑锋山水画读后随想
附:写给李冰封先生的信/戴启宇
刻石悬壁引起的「乱弹」
生活情趣
关于苦瓜和臭豆腐的杂记
光饼.黄土菜脯.泥蚶
附录
初集小序/李锐
李冰封的风格(续集代序)/余光远
思索──读李冰封的散文随笔/周艾从
一本说真话的书──闲侃《李冰封散文随笔初集》/胡遐之
满庭芳 赠冰封/胡遐之
思想的风景/向继东
《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的厚重。文革,对于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大陆同胞而言,无疑是人生中最难以磨灭的一段记忆。而“大陆作家”的视角,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期待能够看到一个不同于我们以往认知的、更贴近那个时代脉搏的叙述。书名中“诀别史达林模式”这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对一种政治制度的否定,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史达林模式,在那个年代,似乎是无所不在的,它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诀别”,意味着一种痛苦的挣脱,一种艰难的自我救赎。我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这位作家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经历那场思想的风暴,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诀别”的。这种个人经验与宏大历史的交织,往往能够产生最深刻的洞察。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推荐栏看到《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立刻就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它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也指明了一个关于思想转变的深刻主题。“文革记忆”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而“大陆作家”的视角,则意味着一种原汁原味的叙述,一种可能带着独特地域色彩和时代烙印的回响。“诀别史达林模式”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史达林模式,曾经是很多国家政治和社会运作的蓝本,它的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又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记?而“诀别”,这个词语,暗示着一种痛苦的挣脱,一种艰难的自我革新,一种对过去思想体系的告别。我渴望通过这位作家的笔触,去感受那段充满动荡的岁月,去理解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去体会那种告别旧有思维模式的复杂心路历程。
评分《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这个书名,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呐喊。文革,这两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绪,而“大陆作家”的身份,则暗示着一种来自内部的视角,一种可能与我们在台湾所感受到的历史叙述有所不同的深层解读。“诀别史达林模式”,更是触及了这本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对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否定,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史达林模式,这个曾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系,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而“诀别”,这个词语,饱含着一种决绝,一种痛苦,一种必须告别的决心。我期待着,这位作家能够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以及那种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的艰难而又光荣的历程。
评分“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这个书名,宛如一扇古老的门,扉页上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文革”,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激起无数波澜的词汇,总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沉思。“大陆作家”的身份,则为这场记忆的讲述,增添了一层来自土地的温度和一种更直接的切身体验。而“诀别史达林模式”,更是将这本书的主题提炼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对一种外来政治模式的审视,更是对一种思维定势、一种集体意识的反思与超越。“诀别”,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沉重的告别,一种必然的断裂,一种自我重塑的决心。我迫切想要知道,这位作家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历那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史达林模式”的阴影,实现精神上的“诀别”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 “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这两个简单的词组,就已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文革,这个在我们台湾也曾是避之不及、却又无处不在的政治幽灵,总是有着太多沉重的故事想要诉说,却又常常被压抑在历史的尘埃之下。我对于“大陆作家”这个身份充满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生命轨迹,怎样的笔触,才能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伤痕与印记?“诀别史达林模式”,这更像是这场记忆的灵魂所在,一种政治上的断舍离,一种思想上的自我解放,这其中蕴含的痛苦、挣扎与最终的释然,想必是极为深刻的。史达林模式,这个在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留下了深刻烙印的政治体系,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又有着怎样的变体和演化?而“诀别”,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决绝,一种告别的姿态,它不仅仅是对一种政治模式的否定,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定势、一种集体记忆的告别。我期待着,这位作家能用他独特的视角,带我走进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去感受那份刻骨铭心的经历,去理解那份艰难的“诀别”背后,所蕴含的对自由、对人性最深切的渴望。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这本书,《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我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住了。不仅仅是因为“文革”这两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历史情感,更是因为“诀别史达林模式”这几个字,点明了这本书的主题,仿佛是一种对过去的清算,对旧有思想体系的彻底告别。我一直觉得,历史的解读,最动人的往往是那些亲历者的口述,那种未经修饰、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更能触动人心。我好奇这位大陆作家,他是如何看待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伤痛的历史的?他笔下的“文革记忆”,会有怎样不同于我们台湾视角下的解读?史达林模式,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而“诀别”,这个词语,又暗示了怎样的痛苦、挣扎和最终的释然?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去感受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去体会那种放下过往、面向未来的艰难抉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直接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文革,这个词汇在我的脑海中总是伴随着沉重的历史感,一种集体性的创伤,一种集体性的反思。而“大陆作家”的身份,又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可能与我们在台湾所能接触到的视角截然不同的解读。更让我好奇的是“诀别史达林模式”这几个字。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时期本身的批判,更是对一种思想禁锢,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与自我超越。史达林模式,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个时代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重要的标杆,但它留下的,是怎样的遗产?而“诀别”,这个词语,暗示着一种痛苦的、艰难的、却又必然的告别。我非常期待,这位作家能以他亲身的经历,以他细腻的笔触,带领我走进那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岁月,去感受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去理解那种告别旧有思想桎梏的深刻意义。
评分《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深邃的黑洞,将我的思绪牢牢吸入。文革,这个词本身就足够沉重,而“大陆作家”的身份,则预示着一种更贴近土地、更直接的叙述。“诀别史达林模式”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它点出了本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暗示着一种对固有思想体系的颠覆与超越。史达林模式,作为一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政治范式,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必然有着其独特的演变和影响。而“诀别”,这个词,充满了痛苦、挣扎,也充满了对新生的渴望。我非常期待,这位作家能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文字,为我们揭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经历思想的洗礼,最终实现精神上的“诀别”与独立。
评分《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这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历史厚度的书名。文革,这个沉重的历史符号,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而“大陆作家”的视角,无疑会带来一种别样的、更贴近土地的叙述。“诀别史达林模式”,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对一种外来政治思想的审视,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精神上的解放。史达林模式,作为一种曾经主导了许多国家命运的体系,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诀别”,这个词语,充满了决绝和痛苦,暗示着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和人生态度的转变。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一位普通作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思想的洗礼,最终走向“诀别”,实现个人的独立与升华。
评分当我的目光触及《一位大陆作家的文革记忆:诀别史达林模式及其他》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冲动涌上心头。文革,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其复杂性和残酷性,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而“大陆作家”这个身份,更是让我期待着一种来自内部的、未经修饰的声音。“诀别史达林模式”几个字,如同一个思想的信号弹,直接指向了这本书的核心。史达林模式,曾是那个时代影响甚广的政治体系,它在中国大陆的推行,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印记?“诀别”,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告别的力量,一种挣脱枷锁的勇气,一种对过往的深刻反思。我好奇这位作家,是如何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审视并最终“诀别”了那套模式,又是如何从那段经历中汲取力量,完成自我超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