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四书--孔子教你做人与处世》
让你 看清天命、人性、人心、人情,
重新学做人搞懂格物致知,力行中庸之道,再一次练习处世之道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到底谈什么?
孔子的思想有多宝贵?为何被誉为至圣先师?
史上第一本「易」解四书,刘君祖老师以易经为刃,将经典层层剥解,从四书的微言大义中,我们洞悉人性,了解天命,并借此学习做人处世之道。
刘君祖老师的四书新解
◎学字的甲骨文是小孩双手捧玩易卦六爻。爻字交叉相叠,又是上古结绳记事的意思。小孩玩爻为学,一旦启蒙后打开智慧,有所发现,就是「觉」。
◎学而时习之,是指学之后能够日日勤练,时习的「时」是关键,时代不断演变,既往的经验可提供参考,不宜直接套用。若将时习说成:时时去温习,精义全失。
◎四十不惑,是指不被欲望迷惑,贪欲减少,再经过十年的勤修,终能了悟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并未主张人人性善,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学习也可能沾染坏习气,而沉沦堕落,知识分子在品德上未必会好过愚夫愚妇。
四书思想博大精深,其根柢在于五经,五经须通,才能真正了解四书所言为何;五经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四书则因机触发,讲的往往是千锤百鍊后的结论。
刘君祖老师以易学为骨干,将四书五经贯穿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旁通佛、道思想,为欲了解四书的现代人提供一个直通儒家心钥的不二法门。
作者简介
刘君祖
一九五二年生于台湾台中,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精研儒家学说,尤其深修易经,将难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实例佐证解读,授课讲学,学生遍及政商及民间,为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
着作:《忧患之书》、《时习易》、《易经的第一堂课》、《易经与现代生活》(三卷)、《易经与生涯规划》(三卷)、《易经与终极关怀》(三卷),以及有声书:《复见天地之心》、《易经的决策智慧》、《易经的感情世界》、《易经的教育思想》等。
专文推荐——看懂四书,无忧无惧
自序——朋友讲习
第一篇:重新了解四书
怎么开头?
分享,让学习更快乐
说服别人,从心平气和开始
怎么结束?
天下,是大家的
义利可以合一,无须对立
如何舖陈?
孔子领先进步的思想
孟子坚持使命却抱憾以终
第二篇:四书教你做人
什么是天命?
知命,懂得敬畏天命
计天下之利,肯定天命和仁德
固守常道,从容待时机到来
立命,尽其在我
什么是人性?
孔子:没见过几个善人
行善不论动机
相由心转,貌依心生
孟子:人人都有善性
什么是人心?
人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成佛成魔,一念之间
得天下,先得民心
寡欲才能养心
什么是慎独?
尊重个体,与群体调和
无所不用其极
什么是人情?
只攻自己的错,不攻他人的错
四大情卦,道尽众生人情之苦
必须遏止恶,而不是隐藏恶
什么是格物致知?
良知良能与生俱来,并非后天学习
体察万物建立知识,提炼智慧,济助天下
世上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亲民之后再新民
明德与生俱来,时时勤修反省
天下为公,就是至善
止欲之后,定静安虑得
什么是絜矩之道?
忠恕,推己及人
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别人
君臣是相对的伦理观
权衡事理,因变制宜
什么是时中之道?
似是而非、违反中道的小人行为
中庸之道,既平常又难行
真正的强者能与人合,却不为流俗所移
信守中道,随机应变
随遇而安
群龙无首,天下才能大治
百家争鸣,交相攻击
至圣海纳各家思想
第三篇:四书教你处世
涵养品格
谦让不骄
犯错后毫不掩饰,只力求改过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人际对待
有德行者,会吸引贤人主动前来请教
集思广益,才能成大事
人生小过难免,只求无大过
有容人器量的人,必有利于大众
识人用人
正直,要兼顾人情
观察所做所为及动机,人心无所遁形
看人的第一步,察言观色
通过苦难磨练,才能成大器
君子依天理,小人求私欲
大人养心,小人纵欲
贵贱由己不由人
专文推荐
看懂四书,无忧无惧
前佛光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 龚鹏程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自南宋以后,为家传户诵之书,凡读书识字者莫不讲习,故可说是我民族的人文基础知识之书。一切对人生、事相、物理、世态之解悟,无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但说基础,或许会产生疑义,由于它虽与《三字经》等蒙书一样,人人自幼诵习之,可是它又不只是启蒙基础,因为一切人生之价值衡判与依归,仍在四书,故它又是终极之书。《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无数劝善励志作品,均由四书衍发引申而来,因此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经典。许多人喻之为东方圣经,语虽伧俗,倒也符合史实。
然一泓甘泉,人人掬而饮之,中心畅悦虽同,感受体会却各有冷暖之殊。四书的诠释与解读当然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
我曾见一本,解《论语》说:《论语》以〈学而第一〉开篇,为什么叫学而呢?因为我们学就是要学这个「而」。「而」又是什么呢?而这个字上面一个一,下面一个穴,学就得掌握这个穴。这穴是什么?就是玄关一窍!能打通玄关一窍,才能学究天人,《论语》要旨,端在于是。又曾见文革期间北大工农兵学员所编《论语》大批判,谓《论语》之学即学地主阶级压迫无产者之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则是远方同道来共商如何镇压农民革命云云。美国诗人庞德亦曾译述《论语》,但他解学而时习之,说是:「学习,时间白色的翅膀飞走了」。其他近日各种讲四书的,或拟为心灵鸡汤、或比附企业管理,也是奇谈怪论,所在多有的。
因此,四书虽好,还有个怎么读、怎么理解的问题。刘君祖这本书,书名叫《一次看懂四书》、其实就点出了读书入门须正的道理。入门不正,好书歪读,结果就堪忧了。
君祖是易学大师。在台湾,李登辉先生当年欲学易,君祖还曾为其开讲,士庶从其问易道、谈休咎者,更是不计其数。实则君祖抱道而居,贞介自守,但欲讲明正学于天下而已。近岁组易学会、着《易经的第一堂课》,均可见其用心。本书则是由论易延伸而来的同系列之作,重在引领读者正确入门。
这门道是什么呢?一是四书须整体参合着看,相为贯串,才不会以为孔孟言说都支离破碎,不成统绪。其实四书义理转相灌注、互为发明,合而观之,自见大体。其间偶有不合者,例如《孟子》相较于《论语》,用语或有过激之处,义理未极圆融,亦可参较而知,以见圣之气象,而得中庸之行。
二是四书又须与五经结合起来看。五经乃四书之根柢,孔孟论事,辄引诗书;孔子晚年更要删诗书、系易、作春秋,故其思想实与五经密不可分。宋元以后,士子熟读四书,却渐疏于治经;清人力矫此弊,乃又执着文字,未遑推考大义,能结合五经以说四书者竟绝少。这是读四书的歧途!君祖此书,于此特见精彩,胜义纷呈,颇多慧解。
三是须知四书是教人进德修业的君子之学,重点在于砥砺自己以成就为大人善人。大人善人当然也能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但最终是希望人人均成大人善人。人人都是大人善人了,天下还须要人来管来治吗?《易经》曰:「群龙无首,吉。」《大学》曰:「自天子以至庶人,一皆修身以为本。」均涵此义。
由这几个原则看,君祖所论,其实与宋明理学家及清人都有所不同,具公羊学的气味。于五经中特重《易经》与《春秋经》,并以其义理贯串四书;论《春秋经》时指《左氏春秋》不是《春秋经》的传;讲据乱、昇平、大同三世;又强调《春秋经》大义在于「退天子、贬诸侯、讥世卿,而讨大夫」,都有公羊学的鲜明特点。
不过,这或许也不尽可归入古代公羊学的传统,而是他唿应了现代民主政治的讲法,欲人人皆得通经而致用。致用之道,则仍归于修身养志、成己成人。这便是他与传统公羊学不同之处。汉代公羊家主要在政治体制上做改革,清代公羊家亦然,渐且要改革社会体制,最终则出现康有为的公妻共产大同世界。君祖不如是之恢诞,平实坦荡、易知易行,确实是能带领人生走向圣域的一条坦途,故特掬诚推荐之。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处世之道”。我一直认为,孔子的思想更多的是关于治国理政,关于宏观的社会伦理。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孔子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的关注,同样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别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在解读“中庸”的时候,并没有将其庸俗化为“和稀泥”或者“不求进取”。相反,他通过对《中庸》的细致分析,让我认识到“中庸”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平衡智慧。它强调的是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保持一种适度、不偏不倚的态度,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道。这在充满变数和挑战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智慧。 书中关于“诚信”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含义被作者生动地阐释出来。他指出,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的基础,更是建立信任、维系关系的关键。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真假难辨,更需要我们坚守诚信的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了诚信的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欢迎。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作者并没有一次性抛出所有观点,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引导读者一步步去理解和消化。而且,书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和典故,都非常精彩,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道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孔子思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生活指南。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论语》的印象比较刻板,总觉得是古代的夫子讲的古老道理,与我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把孔子那些“高大上”的思想,转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可以实践的智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解读。孔子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我以前只觉得是个简单的道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知行合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它要求我们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将行为与思想保持一致。这是一种对自我高标准的严苛要求,也是一种不断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人。 另外,书中对“君臣之道”的阐释,虽然看似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有些距离,但作者却能巧妙地将其解读为上司与下属、同事之间的一种和谐合作关系。他指出,不论是“君”还是“臣”,都应该尽职尽责,相互尊重,共同为达成目标而努力。这种超越阶级的合作精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并实践好这种“君臣之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职场关系,提升工作效率。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活泼,读起来毫无压力。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边,和你分享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他不会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用一种引导式的方式,让你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道理。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和一位智者聊天,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启发。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论语》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孔子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给现代人提供宝贵的启示。这本书的解读方式非常独特,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一点点揭开那些古老经典的神秘面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礼”的时候,并没有将其仅仅局限于繁文缛节,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怀。他强调,“礼”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通过对《礼记》等篇章的深入剖析,我理解到,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谦逊和对他人的体谅,是懂得在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这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请”和“谢谢”,一个真诚的微笑,就能化解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此外,书中对“孝”的解读也让我深思。孔子将“孝”视为“仁之本”,这句话的意义在我看来,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赡养老人。它是一种感恩之心,一种责任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作者通过引用《孝经》等经典,让我看到了“孝”的多重含义,它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也是对家族的传承,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担当。这种由内而外的责任感,是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力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不失深度。作者善于从细微之处着手,将宏大的哲学理念,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他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平等交流的态度,与读者一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对孔子思想有了新的认识,更是对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论语》的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以一种非常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解读了孔子的思想,让我对“仁”、“义”、“礼”、“智”、“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照搬古籍,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和贴切的比喻,将那些看似遥远的道理,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智慧。 尤其是关于“君子”的论述,我之前总觉得“君子”离我们太远,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孔子所说的君子,其实更像是一种不断自我完善、追求道德修养的生活态度。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平和与自省,是对待他人真诚的态度,以及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原则的能力。书中提到的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处理分歧,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发现效果真的不错。 另外,这本书对“学”的阐释也让我耳目一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从小就耳熟能详,但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它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能让人不断进步的动力。作者通过解读《学而》篇,让我看到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如何将所学转化为真正的能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我。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智慧的引导,让我不仅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更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更懂做人、更懂得处世的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希望提升自己人生智慧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及时的“思想甘露”,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上,总有些不得要领,不够圆融,又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智慧人生的大门。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乐”的解读。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深奥。但在这本书的解读下,我才明白,孔子所说的“乐”,是一种健康、积极、有度的快乐。它不是沉溺于感官享受,也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一种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作者通过对《乐记》等篇章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和,来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这种对“乐”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快乐的追求,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书中对“道”的阐释,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将“道”描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将其具体化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他指出,“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与人交往中,“道”意味着真诚、宽容、理解;在处理事务中,“道”意味着审慎、灵活、有方。理解并践行“道”,能够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作者仿佛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用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话语,引导我们去认识自己,去理解他人,去解决问题。他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是提供了一种积极、乐观的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迷茫,而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