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新世纪的你 青春.热情.梦想
胡适、林语堂、陈进、叶宏甲、严长寿、杨德昌;杜聪明、谢文达、蔡瑞月、林孝信、郭源治、利格拉乐.阿(女乌);杨逵、聂华苓、陈映真、李元贞、罗大佑、俞秀端;胡琏、江文也、林海峰、纪政、林怀民、张惠妹、林义杰;许世贤、释证严、温世仁、陈锦煌、连加恩、沈芯菱。
他们走在时代之前,勇于「创新」;他们怀抱「热血」,全心全意做对的事;他们不畏传统,「冲撞」出自己的天空;不怕艰难,一路「坚持」迈向理想;怀抱「悲悯」之心,为了让世界更美好;他们,勇敢飞在属于自己的蓝天里,创造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撼动了当代与未来的世代。
作者简介(依姓氏笔划排列)
须文蔚/编撰者
东吴大学法律系学士、政大新闻研究所硕、博士,现任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获中华民国新诗学会「优秀青年诗人」、创世纪诗创作奖优选奖与推荐奖、诗运奖、五四青年文学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等。着有诗集《旅次》、文学研究《台湾数位文学论》、《台湾文学传播论》等。
王文仁
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博士,现任虎尾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获东海文学奖报导文学组第三名,南瀛文学奖创作奖小说类佳作,府城文学奖新诗二奖。着有《现代与后现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诗论》。
何致和
中国文化大学英文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文学创作组毕业,现就读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班。短篇小说曾获联合报文学奖、宝岛小说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着有短篇小说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长篇小说《白色城市的忧郁》、《外岛书》。译有《巴别塔之犬》、《时间箭》、《白噪音》等英文小说。
张耀仁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所毕业,现为政治大学新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并于政治大学、世新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兼职任教。作品曾获行政院文建会文学好书推广奖、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学类创作及出版补助。着有短篇小说集《之后》、《亲爱练习》等。
陈(木百)青
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就读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曾获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作品并曾入选《九十二年年度散文选》、《青年散文作家作品集:中英对照台湾文学选集》。
陈启民
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研究所文学创作组毕业,现任职花莲县数位机会中心,从事缩短数位落差工作。曾获东华文学奖小说组第一名,作品散见文学合集与报章媒体。
廖律清
辅仁大学中文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文学创作组毕业,现任职东华大学空间与文学研究室。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宗教文学奖等。着有《海豚的微笑》、《海豚时钟》、《海洋纹身》等书。
序 青年,就是一种态度∕李允杰
序 百年青春梦∕盛治仁
序 改变世界,从我开始∕王昱婷
序 飞在属于自己的蓝天∕须文蔚
第一部 创新
1.但开风气不为先──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胡适∕王文仁撰写
2.两脚踏东西文化──在乱世中苦学的林语堂∕何致和撰写
3.纯粹艺术精神的女性之姿──台湾女画家第一人陈进∕王文仁撰写
4.创造诸葛四郎的英雄──画出台湾第一个漫画偶像的叶宏甲∕张耀仁撰写
5.只想为台湾多做一些事──从传达小弟到饭店总裁的严长寿∕廖律清撰写
6.掀起台湾新浪潮电影波涛──绝不妥协的独立导演杨德昌∕张耀仁撰写
第二部 热血
1.医学的热血在岛内绵延──终结无医村的杜聪明∕陈启民撰写
2.在我背上有翅膀──飞行少年谢文达∕陈(木百)青撰写
3.蝎螫之舞──在舞蹈荒漠上跳舞的蔡瑞月∕陈(木百)青撰写
4.从第○期开始──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林孝信∕廖律清撰写
5.燃烧的野球魂──以斗志投球的郭源治∕陈启民撰写
6.自我觉醒的女人──追求平等的排湾族女性利格拉乐.阿(女乌)∕张耀仁撰写
第三部 冲撞
1.逆风也不惧──压不扁的玫瑰杨逵∕张耀仁撰写
2.她的温柔与反叛──不断流浪和冲撞的聂华苓∕陈启民撰写
3.永远守住坚持的理想──为弱小者代言的陈映真∕张耀仁撰写
4.她的自由和父权社会的枷锁──李元贞爱女人也爱自己∕廖律清撰写
5.用音乐向世界射击──脱下白袍穿上黑皮衣的罗大佑∕陈(木百)青撰写
6.焦炭能熔融黑金──霹雳女检座俞秀端∕须文蔚撰写
第四部 坚持
1.狡如狐,勐如虎的常胜将军──建设金门的现代恩主公胡琏∕陈启民撰写
2.追求总不如舍弃,我该彻底我自己!──筑梦音乐家江文也∕王文仁撰写
3.围不住的棋子──弈色林海峰∕∕ 廖律清撰写
4.奥运场上的黄色闪电──背着国旗跑的纪政∕陈启民撰写
5.流浪者之歌──舞动台湾的林怀民∕须文蔚撰写
6.站在华语乐坛的高岗上──就是爱唱的张惠妹∕廖律清撰写
7.一双脚跑遍天下──面对挑战、脱队而出的林义杰∕陈(木百)青撰写
第五部 悲悯
1.从悬壶济世到为民服务──嘉义妈祖婆许世贤∕王文仁撰写
2.蜡烛不流泪──慈悲行者释证严∕∕陈(木百)青撰写
3.世界只有一种人,就是需要关心的人──科技游侠温世仁∕王文仁撰写
4.文化是台湾的根──小镇医师陈锦煌∕王文仁撰写
5.捡海星的男孩──一人之力也可以改变世界的连加恩∕陈(木百)青撰写
6.少女Online救贫困──有能力就帮助别人的沈芯菱∕陈启民撰写
序1
青年,就是一种态度∕李允杰(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委)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政府有义务与责任扶持青年,并且尽全力提供一方沃土,让青年有丰富多元的机会伸展志向、实践梦想。青辅会自民国九十五年起,每年于三二九青年节前夕,举办的「青年公共参与奖」选拔表扬,更名为「青舵奖」,扩大表扬奖项,并定位为国家级青年表扬的最高奖项,用以表彰及形塑青年典范。「青舵奖」的得主们,在公共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奉献、国际行动及孝行美德等各方面,均有不凡且令人感佩的事蹟,足以成为社会青年的表率。
适逢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行政院以「民国一百年 民主新台湾」为主轴,集结各部会规划庆祝活动,以呈现台湾的多元价值与创意。因此,结合民国一百年的「青舵奖」选拔表扬活动,青辅会特别规划《那一刻,我们改变了世界》一书,以青年所代表的价值核心,借由百年来青年英雄的事蹟,凸显「青年,就是一种态度」的淬鍊意涵,找出永恆的台湾青年精神,激励当代与下一个百年的每个世代青年,勇于挺身为国家、社会奉献一己之力。
《那一刻,我们改变了世界》说了三十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些励志故事的主角撼动世界时,都不到三十五岁。他们在乱世中,在贫困的年代,凭借着青年的崭新思维扭转干坤,开创新局。他们的故事绝对能说服大众,让年轻人「有感」、「有FU」,更希望让新生代的读者得到激励与启发,愿意投身与参与到台湾的青年工作与志愿服务。
我尤其看重这些故事中,像是漫画大师叶宏甲、宗教家释证严、女检座俞秀端、青舵奖得主沈芯菱等人,他们都出身于贫困,却能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影响了时代。我希望能协助弱势家庭的青年,有效辅导他们站起来、提升竞争力,不但脱贫,更能贡献社会,创造奇蹟。
谨以这本书的出版,祝福中华民国一百岁生日快乐,更希望本书的故事能鼓舞更多新世代拿出青年的态度,不停歇地迈向前方,用自身美与善的故事,感染世人,创造新世纪。
序2
百年青春梦∕盛治仁(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委)
接下建国一百年基金会执行长的任务后,每天脑海里都盘旋着:如何把英雄辈出的骄傲历史重现在国人面前?又要如何在每位国人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迎向下一个世纪?
去年年底,有一天,回忆起年少时读过的〈与妻诀别书〉,把电脑连上网路,反覆细读,心里还是充满了悸动。林觉民当时才二十四岁,孩子还小,太太有身孕,在千万个不舍的心情下,在信中唿唤了爱妻四十九次,毅然与挚爱挥别,三天后从容就义,昂首走进史书中。在晚清晦暗的年代里,牺牲生命,追求天下人幸福的,多是热血的青年,方声洞得年二十五岁,邹容得年二十岁,秋瑾得年三十二岁,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什么样的梦想?让他们愿意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去换取?我心中有了答案,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于是庆祝建国百年之际,基金会接连推出两支形象短片,分别命名为「林觉民篇」与「梦想篇」,说明了青年的梦想,造就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青年的热情,创造了千万甚至千千万人的幸福。广告播出后,获得许多回响,我发现百年前的青春梦,到今天依然有巨大的感染力。
当我拿到《那一刻,我们改变了世界》专书文稿,我将三十一篇青年故事细细阅读后,发现作者群所阐述的,正是这一百年来三十一个精彩绝伦的青春梦想。而这本书所归纳出来:创新、热血、坚持、冲撞、悲悯等五大态度,就是我一直积极在寻找与想标举的价值。在英雄辈出,星光璀璨的一百年间,正因为这些少年英雄付出生命、岁月、创意、汗水,使我们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使我们可以骄傲地立足于世界。
每一个阅读本书的青年读者,都是下一个世纪的主人,在喧嚣与欢乐的各种庆典中,我们或许更应当沉淀心情,悄悄问问自己:「我的青春梦是什么?」希望这本好书,能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梦。
序3
改变世界,从我开始∕王昱婷(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前主委)
马英九总统的青年政策明白揭示,首要目标在「打造有利于台湾青年求新求变与实践梦想的环境」,因此建构青年全方位发展的平台,鼓励青年以创新、学习、参与、服务的精神,形塑新世代创意、多元、勇于开拓、勇于承担的新风貌等,是青辅会持续努力执行的政策主轴。
因此,在青辅会任职的期间,我不时在思考:如何才能激发青年的热情?如何才能展现青年的企图心?如何才能彰显青年的创造力?进一步让青年相信:「改变世界,从我开始!」
现今台湾社会价值观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固然很难看到像过去那种旗帜鲜明,以各种主义或理论改革社会的唿吁,但绝不代表新世代就是「草莓族」或是「御宅族」。在台湾的青年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能改变世界、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动人特质。经过青辅会与编辑团队的多次会议讨论会,我们大致将这些特质,归纳为「创新」、「热血」、「冲撞」、「坚持」与「悲悯」等五种态度,并精选一百年来三十一位精彩人物,讲述他们在青年时期,以这些态度面对各种试炼,产生决定性转变的关键因素。
我相信,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都必须以新时代的青年为师。因为青年是新观念的见证者,青年的成长环境比之前任何一个世代都要更自由、富裕,更能接受与表现多元文化,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社会未来的走向。
从本书的企划发想、採访写作、文稿编辑以及美编后制等过程,我全程参与,在这九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面,我看到编辑团队的辛苦付出,也为他们斐然的成绩感到光荣与骄傲。他们让我知道,原来政府出版品可以有一个全新的风貌,既能文学,也可以艺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写出了三十一篇可读性极高,有血有泪有情感,深深撼动人心的故事;更让我们相信,青年的力量能够撼动世界。
希望身为读者的你能和我一样,把这本书摆在生命中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开始对人生产生一些犹疑的时候,可以将这本书从书柜里取出,选取一个适合的态度,进而改变世界。
编者序
飞在属于自己的蓝天--给我身边的青年朋友们∕须文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主任)
在大学教书十年了,发现身边出现愈来愈多彼德潘。
问学生:「毕业后有什么计画?」
多半的答案是,考研究所,当兵或是考公职。
如果问学生:「什么时候要成家?」
标准答案是,傻笑:「还早吧!」
在我研究计画室专任的贞育说,毕业后,她是班上唯一稳定工作两年的幸运儿,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还在摸索。
不只在摸索吧,我总觉得,我的学生们其实是在延缓青春期,拒绝长大。
八○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an Kiley就出版了《拒绝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一书,提出了「小飞侠症候群」的观念,形容当代社会中,愈来愈多成年人自我中心、依赖心强、拒绝承诺、续航力不足,总之不愿意社会化,总觉得要他负担社会或家庭责任,为时过早。
当青辅会打算在建国一百年,出一本专刊,讲述精彩的青年故事时,我突然有一种很强的冲动,想进行一个研究,了解那些曾经深刻影响我们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或是军事家等,在三十五岁以前已经有哪些不俗的成就与贡献?如何激励与骚动了当代青年的灵魂?又是如何风起云涌地撼动了时代?
方向出现了,经历了繁复的资料蒐集,两次的焦点团体讨论,我们发现,在一百年的历史长河里确实有许多少年英雄,他们具有创新、热血、冲撞、坚持与悲悯的态度,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抟扶摇而上蓝天,告别了童话里的「永无乡」(Neverland),在风雨飘摇的国度里,在纷纷扰攘的社会中,实现理念,改造国家,展现美好。
一九一三年,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听说袁世凯要称帝,于是和义愤填膺的同班同学翁俊明远赴北京,打算把霍乱病原投入水源刺杀袁世凯,虽然没有成功,但留下一则传奇,那年他二十岁。
一九一七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使我们今天能够「我笔写我口」,顺利将西方先进的民主、科学、哲学与文艺思潮转化到东方,那年他二十六岁。
一九三四年,陈进以《合奏》入围日本第十五届帝展,成为第一位入围的台湾女画家,让日本人惊讶在大海之南,竟然有如此美丽的笔触!那年她二十七岁。
一九三六年,江文也以管弦乐〈台湾舞曲〉在「奥林匹克国际音乐比赛」,用台湾山林的声音与抒情,一举拿下作曲类的特别奖,那年他二十六岁。
一九四三年,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在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阻止日军从长江三崃进窥重庆,维系了国家的命运,那年他三十五岁。
一九六五年,从台湾只身赴日的林海峰,在吴清源的启发与引领下,缄默地在棋盘上接连突围,击败当时日本围棋泰斗田荣男,成为日本围棋史上最年轻的名人得主,那年他二十三岁。
一九七○年,相信科学可以救国的林孝信,在物资缺乏的年代,以一腔热血与坚持,聚集台湾留学生合办《科学月刊》,至今发行已逾四十载,让科学知识在故乡生根普及,那年他二十三岁。
一九七三年,林怀民创办了华人世界第一个专业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让台湾现代表演艺术深刻、活泼与动人,云门更舞遍台湾各城乡,成为台湾人集体的记忆,那年他二十六岁。
一九七五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严长寿,因为服务态度出众,成为美国运通台湾区总经理,那年他二十八岁。
一九八一年,台大医学系毕业的陈锦煌,放弃人人称羡的工作,回到家乡嘉义新港乡开设内儿科诊所,其后创立新港文教基金会,让小镇新生,鼓舞了无数的台湾社区营造工作者,那年他二十九岁。
二○○一年,沈芯菱发现家乡文旦年年滞销,于是自行设计网站,以网路的力量行销文旦,到二○○八年止,一共销售出六十多万斤文旦,那年她十二岁。
二○○二年,外交役男连加恩奉赴布吉纳法索,他希望改善当地穷困的状况,不但筹建孤儿院,开水井,提供公共卫生知识,并兴办用二手衣换垃圾等环保活动,那年他二十六岁。
在时空中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借由写作这些精彩人物青年时期的故事,我们重新擦亮他们的名字,重新说出了一些年少轻狂,一些热血沸腾,一些冲撞现实,以及一些还不为人知,却有着激励人心作用的故事。
谢谢年轻的作家何致和、张耀仁、王文仁、廖律清、陈启民、陈(木百)青愿意像接力赛般,用不同的风格,一样抒情的手法,一改人物传记过于枯燥或散文化的笔调,站在认真的调查与访问基础上,娓娓道出一个个有对话与场景的精彩故事。
更要谢谢曾给予这本书建议的朋友们,李金莲、郑林钟、陈鸿图、梁学渡、戴豪君、刘淑贞、朱宥勋。在两次的焦点团体讨论中,你们辽阔的视野,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充满创意的脑力激盪,甚至在会后锲而不舍地来信推荐名单,为了一些落榜名人发出的「哀叹」,都让我们在编写时,更为郑重,也更珍惜每一则能够写下的故事。
感谢青辅会李允杰主委、王昱婷前主委与会内长官的开明,让这本充满挑战意味,反映多元价值的专书,能够出版。远流出版公司的王荣文董事长支持这本书,参与焦点团体讨论,也让人感动不已。曾文娟总监协调与带领的团队,多诚、丽玲、维君,用专业与缜密的态度编辑这本书,反覆的讨论与稿件往返,让得过许多文学奖的作者群尝尽了退稿与修稿的苦楚,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其实也反映了编辑群身上优美与细腻的文化价值。也要感谢财团法人中央通讯社陈申青社长,提供许多深具意义的照片,让书的内容更丰富与完整。
在跨越到一百年的冬夜,批阅一篇篇故事,忍不住在「脸书」上问朋友们:「你们拒绝长大吗?」
有朋友说:「我周遭有不少这样的人!」
有毕业多年的学生说:「我才买了一台蝙蝠车,要命!」
有位新娘子说:「我拒绝长大,但希望小飞侠随着时间,可以有一天慢慢变成超人!」
看来「Kidult」这种集kid(小孩)与adult(成人)于一身的现象,是台湾青年的集体成长经验。往好处想,在新一代的台湾青年身上,大人也不失其赤子之心,他们永远不老,永远充满创新、热血与冲撞的力道,应当是台湾开创下一个黄金年代的精神。
但是台湾的小飞侠不能一直停留在童话国度里,讲完了三十一个百年来的青年故事,彰显出决定中华民国历史的五个价值与态度。不是要青年去复制或模仿,而是希望年轻人起身去贴近土地,愿意承担,能够坚持,心怀悲悯,带领台湾航向下一个一百年。
谨以这本书献给我身边的青年们:「勇敢飞翔!飞在属于自己的蓝天。」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励志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和接地气。它没有回避人生的艰难和挫折,而是将主人公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突破,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从这些故事中看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事迹,而是与我一样,在生活的洪流中奋力前行的普通人。他们的“那一刻”,可能是在一次大胆的辞职,可能是一次真诚的告白,也可能是一次坚持不懈的追求。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却在日后的人生中激起了惊涛骇浪。书中关于“自我实现”的解读,让我明白,这并非仅仅意味着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活出真实的自我。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让我犹豫不决的时刻,那些让我心生胆怯的选择,是否也蕴藏着改变命运的契机?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勇敢去尝试,去改变,去创造,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那一刻”,会为你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你“看见”生活,并重新审视自己人生选择的书。它不像某些理论性的书籍那样空洞,而是通过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选择”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你仿佛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彷徨、他们的决心,以及他们最终改变命运时的那一刻的澎湃。这些故事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反而是在这些真实的困境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我从这些主人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把握机会,更是如何去理解“自我实现”的真正含义——它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融入日常点滴中的勇气与坚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31位不同人生轨迹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能在某个关键时刻,做出不平凡的选择,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世界。这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股温暖而有力的力量充盈。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的“你要怎么做”,而是通过31个真实鲜活的故事,让你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功底,她能将每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你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做出选择时的心路历程。那些“那一刻”,有时充满戏剧性,有时却又朴实无华,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成为了改变人生轨迹的起点。书中关于“把握机会”和“创造人生”的探讨,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机会并非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而是更倾向于那些敢于尝试、勇于打破常规的人。而“自我实现”,也并非只是追求名利,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充实和对真实自我的肯定。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新的思考方向,也给了我更大的勇气去拥抱生活中的未知和挑战,因为我知道,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起点。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书籍不只是提供信息,更能点燃思考。而《那一刻,我们改变了世界》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那样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在日后却能汇聚成改变命运的洪流。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她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内心的纠结、外部的压力,以及最终的决断。有些故事中的人物,并非天生就具备超凡的能力,他们的成功更多地源于一种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精神。书中对于“把握机会”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机会并非显而易见的金光闪闪,而是隐藏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一颗敢于尝试的心去抓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31位智者对话,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展示了人生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创造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去雕琢,去塑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无数种人生的可能性。它不是那种教你“成功学”的枯燥教程,也不是一本堆砌励志名言的鸡汤读物。相反,它用最真实、最生动的笔触,描绘了31个普通人在生命中某个关键时刻所做的决定,这些决定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甚至也影响了周围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故事时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让你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主人公的挣扎、犹豫、勇气和最终的释然。有些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让你在掩卷之时仍心潮澎湃;有些故事则显得平淡无奇,却在细微之处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每一位主人公的经历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被忽视的角落,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曾经错过的、或者还在犹豫的机会。书中关于“自我实现”的解读尤为深刻,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宏伟目标,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努力和勇敢选择中。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心中涌动,不再害怕改变,也不再畏惧未知,因为我知道,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往往就藏在那个“那一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