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空:预见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资英雄传

大卖空:预见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资英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Lewis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次贷危机
  • 投资
  • 房地产
  • 经济学
  • 金融市场
  • 大卖空
  • 美国经济
  • 投资策略
  • 风险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千骗局》《攻其不备》《魔球》畅销作者 麦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  最新力作
80年代《老千骗局》看尽华尔街贪婪丑态
2011年《大卖空》揭露史上最大金融风暴真相

  在多头市场大赚一笔无甚稀奇
  最甜美的胜利,在于众人皆输你独赢
  2004年,距离史上最大金融风暴降临前不过数年
  华尔街还弥漫着乐观氛围——房价直涨、CEO分红屡创天价、衍生性金融商品纵横市场
  多数人都预言股市将再创新高
  此时,只有少数人察觉了荣景下的衰败之气,正着手操作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卖空……

  当美国股市崩盘于2008年秋季成为众所皆知的消息时,其实早已是旧闻了。

  真正的崩盘,静默的崩盘,早在一年前,在诡异的供给市场里发生了。那是个隐于无形、连美国证管会都不敢或不想跨入的领域——债券与不动产衍生性金融市场。金融鬼才发明了令人费解的债券,从无法偿债的美国中下阶级剥削获利;其中有着「美国房价必将不断上扬」的诡异假设,以可疑贷款创造出的复杂债券组合更让风险与日遽增。了解内情或知道可能后果的聪明之士眼见这种情况,亦只能暗自心惊。毕竟当时华尔街众人正忙着创造和购买五花八门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在此时挺身而出,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总有人不一样。这时出现了几个另类的投资怪咖,他们无甚名气、份量,但在察觉次贷危险性之后,不约而同地以各自的专业手段,大胆与整个华尔街、甚至是全球金融体系对做:

  ※麦克.贝瑞: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天才投资人。本是医师,因在网上发表神准投资预测而获得大笔资金挹注,成立了传人避险基金。

  ※史提夫.艾斯曼:原为律师,靠关系进入家族的金融公司,后成为优秀股票分析师。语不惊人死不休,华尔街台面上人物没有不被他羞辱过的。成立尖端伙伴事业担任操盘人。

  ※葛瑞.李普曼:德意志银行债券交易员,但却四处推销次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交换,摆明和自家银行对做。李普曼宣称:「我就只是为德意志银行工作而已,没什么好效忠的。」

  ※查理.雷德利:华尔街门外汉,却莫名相信自己有投资天分。在朋友家车库成立康沃尔资本管理公司,致力于寻找华尔街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并与之对赌。

  《大卖空》可说是TOP 1畅销书《老千骗局》的最佳续集。路易士重返华尔街,再次以充满黑色幽默的犀利笔调写出由人物主导的精采故事,非但引领读者见证史上最大金融风暴之始末,也再次证明他是当代最会说故事的作家。

作者简介

麦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

  曾任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员,出道作《老千骗局》(Liar’s Poker)便让他跻身国际畅销作家之列。另有已改编为电影的《攻其不备》(The Blind Side)及《魔球》(Money Ball)等多本畅销着作,为《纽约时报》及AMAZON畅销书榜常胜军。现与妻小定居加州柏克莱。

译者简介

洪慧芳

  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MBA,曾任职于西门子公司、花旗银行,目前从事书籍及电脑软体翻译工作。译有《社群新经济时代》《约翰.墨菲教你看线图找趋势》《共同基金的骗局》《寻找投资护城河》《石油的政治经济学》等书(以上均由财信出版)。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大卖空:预见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资英雄传》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书所描绘的金融危机背景、核心人物的斗争与智慧,以及对金融体系的深刻反思,力求详尽且贴近真实叙事风格。 --- 《大卖空:预见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资英雄传》 副标题:揭秘次贷危机背后不为人知的对冲博弈与人性抉择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以及对系统性风险深刻洞察的真实编年史。它并非枯燥的金融教科书,而是将读者直接拉入2000年代中期华尔街最隐秘的角落,目睹一群“局外人”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挑战整个金融帝国的傲慢与荒谬。 故事的起点,是那些被华尔街精英们视为“无风险”的投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在那个信贷泛滥、人人相信房价永不下跌的“大泡沫”时代,从大型投资银行到信用评级机构,所有人都沉浸在建立在沙丘之上的繁荣幻觉中。然而,在光鲜亮丽的曼哈顿金融区,存在着一群不被主流理解的声音。他们看到了隐藏在复杂金融衍生品背后的腐烂本质——那些发放给信用极差借款人的次级抵押贷款。 本书的核心叙事线索,围绕着几股截然不同的“卖空”力量展开。 第一组力量:远见卓识的独立对冲基金经理。 其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那些不喜社交、沉迷于深度研究的怪才。他们像侦探一样,花费数年时间,深入挖掘数千份法律文件和底层数据,最终拼凑出那幅令人心悸的画面:整个抵押贷款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崩塌。他们不仅要面对投资上的巨大亏损风险(因为市场看似坚不可摧),更要承受来自华尔街同行和媒体的嘲笑与排挤。当他们尝试通过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来对赌这些看似坚固的债券会违约时,他们被视为市场的破坏者,而不是先知。 第二组力量:少数具有良知的机构投资者。 尽管数量稀少,但有些基金经理或分析师,出于对职业道德和金融稳定的关注,拒绝同流合污。他们可能是体量较小、资源有限的机构,却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在市场大势面前保持清醒。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微妙的,可能是拒绝参与高风险的证券化产品发行,或是私下进行小规模的对冲布局,他们是金融体系内部尚未被彻底腐蚀的神经末梢。 第三组力量:那些在体系边缘挣扎的异见者。 这部分群体可能包括一些小型银行家、或是在大机构内部感到不安的初级员工。他们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做空交易,但他们的观察和报告,为核心的“英雄们”提供了关键的侧写和佐证。他们的困境在于,如何在不被主流吞噬的情况下,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对“对冲”这一行为的立体刻画。卖空者们不仅是在进行金融套利,更是在进行一场残酷的心理战。他们必须顶住巨大的压力——是眼睁睁看着数百万美元的保证金被市场波动吞噬,还是继续坚信自己的模型和分析。每一次市场短暂的反弹,都是对他们意志的致命考验。 书中详尽地剖析了CDS是如何从一种简单的保险工具,演变成一个监管缺失、规模庞大、几乎无法估量的赌局。作者细致入微地展示了评级机构是如何为了承销费用而将垃圾级的抵押贷款伪装成AAA级的“安全资产”,以及大型银行如何利用这些产品将风险隐藏在复杂的资产负债表深处,并利用合成CDO等工具,将风险不断放大、再分配。 随着时间推移,从2007年开始,裂痕开始显现,违约率上升,而那些曾经嘲笑卖空者的华尔街巨头们,却发现自己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本书高潮部分,便是记录这些“英雄们”如何在系统即将崩溃的边缘,冷静地执行最后的平仓,同时,也记录了当危机全面爆发后,政府和美联储的救助措施,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争议。 《大卖空:预见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资英雄传》 最终提出的不仅是对过去一次金融错误的清算,更是一个深刻的追问:在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信息的不对称之下,金融市场是否真的能够自我纠错?那些能够看到真相的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本书,是为每一个对金钱流动、权力结构和人性弱点抱有好奇心的读者而写。它不仅是对那场浩劫的记录,更是对未来金融秩序构建的警示。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李鸿基:比悬疑小说更精采的真实故事
推荐序  绿  角:认清风险的真实面貌
推荐序  陈家煜:从《老千骗局》到《大卖空》—— 华尔街二十年起落

序言 喧闹鬼
01秘密源起
02在盲目国度中
03「不会讲英文的人怎么会说谎呢?」
04如何剥削移民劳工
05意外的资本家
06蜘蛛人到威尼斯人饭店
07大寻宝
08漫长的静默
09兴趣不再
10两人同船
后记 一切息息相关

谢辞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比悬疑小说更精采的真实故事

  当财信出版副总编辑来电邀请我为自己最喜爱的美国金融作家麦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最新力作《大卖空》(The Big Short),以及向来关注的金融海啸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时,我毫不考虑地就接受邀稿了。我想,这多少跟我自身与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公司、甚至故事情节都有所关连之故,更别提自己对麦克.路易士的景仰之情了。

  一般读者若因书名,而把它当作一本叙述金融专业的教科书来阅读,我认为是过度狭隘了、且轻忽地看待作者对于人物描写,背景铺陈,以及其深厚说故事的能力。Michael Lewis擅长以精炼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金融产业界许多错综复杂的交易内幕、或是光怪陆离的现象,其以金融产业为主题的写实文学创作,早已享有国际盛名;他早期的大作如1989年的《老千骗局》(Liar's Porker,最新中文版2011年4月由财信出版),在美国俨然成为商学院学生必读的经典课外读物。

  一如以往,麦克.路易士以他最擅长的华尔街题材入手,以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的交易员、基金经理人等高级金融(high finance)的人物为主角,以次贷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前后的真实事件为主轴,完成这本写实性的创作;其精细传神的刻划功力,我想就是身处行业内的专家,理解能力也相去不远。书中虽有许多专有名词和金融操作语言,例如CDS、CDO、LEAP..等,对一般读者而言或许难以全然领略,但如果把它当一本惊悚的金融演义小说来读,别太深究一些太过深奥的财务工程和金融操作内容,而充分享受本书行云流水般的叙事情节以及对书中人物与背景的深入刻划,即便是不具金融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对书中精釆故事以及作者所要传递的普世价值产生共鸣。如果您会被史蒂芬.金(Steven King)小说的惊悚刺激感所吸引,那您肯定是本书锁定的读者群之一;再透过译者深厚翻译功力的加持,这是一本既轻松上手又爱不释卷的财经好书。

  自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以来,国际间不断有分析此事件的新书问市;许多的观察家、记者、小说家、金融史学家,甚至当事人(例如当时美国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都从各自的角度去捕捉这件人类近代史中的大事。其中我自己最喜欢的二部书,其一为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另外就是本书;二本书如果都读了,我想对于金融海啸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各国政府和投资银行如何在幕前幕后折冲协调,和当代金融界各大风流人物的精采言行,几乎能一网打尽!

  本书的时空背景是描写在次贷风暴尚未正式引暴的两年前,一群在华尔街尚称「小咖」的研究员及基金经理人(如当时任职于奥本海默〔Oppenheimer〕 的分析师梅瑞迪斯.惠特妮〔Meredith Whitney〕,尖端〔FrontPoint〕的操盘人史提夫.艾斯曼〔Steve Eisman〕, 传人避险基金〔Scion Capital〕的创人麦克.贝瑞〔Michael Burry〕 ,和德意志银行债券交易员葛瑞.李普曼〔Greg Lippmann〕等),即率先以价值型研究为基调,分别以发表研究报告、或是卖空CDO的交易方法等不同的专业方式,在当时由华尔街及国际性信评机构所垄断的「做多次贷」一言堂中,勇敢地以实际行动,做出了不被当时主流市场所认同的行为;然而,其结果也証明:当全世界的政府、投资银行、金融同业,乃至升斗小民为此付出数兆美元的代价,惟有他们是金融海啸中少数的大赢家!至今主流经济都还受到当年金融海啸余震的影响,如果读者有兴趣,不妨再参酌《大到不能倒》书中描写美国政府和投资银行如何力挽狂澜,以及在九死一生之际,如何走入人类所可能想像中最离奇的人造浩劫。

  我不想危言耸听,但凡略具国际金融专业背景者,在听完美国联准会主席柏南克前些日子在美国政府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的陈述:「在金融危机正盛之时,美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没有倒闭的危机,而那家并不是高盛..」这段话,而不冒冷汗的人,真的算是神经大条!如同史蒂芬.金(StevenKing)的惊悚小说,不仅贴切,更可怕的是它真的发生过,而且离现在不远!

  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或许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太过遥远、事不关已,但如果真的只把本书当作金融类的奇情小说来读,也就太过梦幻了些!凡是有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类存款型商品,结构型商品..等金融商品,甚至房地产经验的读者,那你就在本书的情节中,虽然你的名字没出现。就以大家比较熟悉的股市为例,虽然被许多人视为坑人的市场,但它起码是个相对透明的竞技场,投资人随时都可看到任何公司的报价资讯,其游戏规则也深受监管机构的严格把关,具有最基本立足式的平等;然而前几年大受投资人欢迎的结构式商品,或是类似经过复杂包装的固定收益类商品则不然,如同书中所述说的CDO(抵押债务债券)类之商品,它不仅比单纯的股权性商品不易了解,更是由相对少数的国际性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人所设计及订价,它的透明度低,相关的衍生商品既多且杂,报价亦多为柜台询价方式进行,散户或是较单纯的亚洲金融机构,在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势必处于投资判断的劣势。除非投资人具备相当的金融专业知识,能深入了解所投资之商品特性,并且具备高度的风险承受能力,否则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尽量选简单易懂的商品为之。

  还记得在金融海啸发生后不久,有机会听到多位曾任国际性投资银行固定收益部主管的告白,他们都非常善于设计或销售此类型的商品,但论及个人投资,则鲜少购买此类商品,反而多是都以简单的方向性的股票或债券为主,顶多是再加买有下档保护的简单性衍生性商品;本书中这些得以在金融海啸中大获全胜的基金经理人亦然,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出了次债市场的问题,以及因包装次债而产生的CDO错误订价,而且,他们也採取应有的避险方式,亦即是把过去用以保护债信违约的CDS转而用来空CDO,这样的操作观念非常简单,绝对比设计CDO的复杂财务工程来得浅显易懂,又效果卓着。其实,能以简单方式完成的投资,又何必多钻牛角尖,画蛇添足呢?国人在提起金融业管理品质及职业道德时,不需要凡事必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做为行为模范,政府更是应以协助台湾金融业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对于有志在产品创新,或是愿意投入资源在国际业务的优秀业者,多给予政策或是其它实质上的鼓励才是上策。

  最后,我想用这篇小文鼓励对台湾金融业还没有放弃的从业人员,以及对金融业还有理想与热情的年轻人,请继续坚持你对正直信仰、商品创新、和发觉基本面研究与价值型投资的热情。一如书中几位主人翁在坚持拆穿次贷的真实面貌的长期努力,不盲目与追逐短期获利的人云亦云,你也可如书中的主角一样,小兵立大功,「B咖」变「大咖」!

元大证券总经理 李鸿基
(本文稿酬捐赠世界展望会)

推荐序2

认清风险的真实面貌

  假如你要出借金钱,你会借给谁?会还钱的人,还是很可能还不出钱来的人?对大多人来说,答案很明显是前者。但在2007年前,美国的次级贷款,也就是将钱借给信用品质不良、还款能力不佳的购屋者的业务,蓬勃发展。为什么?到底是谁在承担借款者还不出钱的风险?

  次贷业务让债市的触角延伸到债信品质不佳的区块。在违约发生前,这块日益扩增的版图,成为众多金融业者竞逐的新乐园。

  次贷发行公司乐于将钱借给更多的贷款人。投资银行收购贷款,包装成抵押债券,再交由信评公司分级,其中一部分甚至可以拿到AAA 的投资级评等。之后卖给相信评级的投资人。评级不良的抵押债券,可以再次堆叠,让其中一部分又取得AAA评级。

  在这过程中,每位经手的业者都从中获利。于是他们不断重覆这个过程。借钱给更多还债能力有问题的人,把钱借给还债能力更差的人,然后制造出更多的抵押债券,散布在金融系统中,让愈来愈多的投资人与金融机构身陷其中。

  在层层包裹后产出的抵押债与衍生金融工具,形成投资人与实际贷款者之间的无形隔阂。投资人已经根本不知道钱到底是借给谁了。他们单靠信用评等公司给的评级,以彷彿风险不存在的态度, 安心买进这些债券与衍生金融产品。

  不仅买进的投资人不明了风险,连涉足其中的投资银行也浑然不觉已经逐渐陷入自己布下的的流沙陷阱之中。

  最为市场信赖的信评机构,在次贷相关抵押债券的评级方面得过且过。不仅没有分析个别组成份子的还款能力,高评等也给得过于浮滥,成为次贷泡沫的重要帮兇。

  AIG过去曾为许多公司债担保,发行信用违约交换。这个部门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所以公司高层让它继续营运。即便后来有人交给AIG承保违约风险的,是次贷抵押债,AIG仍是浑然不觉,快速承保,埋下日后鉅额亏损的地雷。

  在房价节节高升的荣景中,在大家有钱赚的欢乐气氛中,金融业者与投资人,手拉着手、欢唱跳舞,对于「风险」两字,採取完全驼鸟的态度。

  《大卖空》的书中主角,那些如凤毛麟角般稀有的金融界人士,则靠着自身的深入分析与坚定的信心,对次贷以及相关产业进行放空的动作。

  全书以连贯的故事性主轴,让主角人物一一出场。本是律师,后来从证券分析师一职踏入金融产业的艾斯曼、原是医师,后来自行成立避险基金的贝瑞、德意志银行的债券交易员李普曼,以及似乎有点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但就是要赌市场中微小机率事件会发生的雷德利。

  来自不同的背景的各式人物,因为他们都比众人都更早看清了次贷的本质,採取了放空的做法,成为书中的主角。

  故事从他们的布局开始,如何想尽办法取得与次贷债券对做的信用违约交换,到次贷崩盘,获利像洪水水位般迅速飙高。艾斯曼于2008年3月与持有价值超过2亿美金贝尔斯登股票的传奇基金经理人比尔.米勒出席一场座谈会,同台发表对金融业前景完全相反的看法。这幕戏码则是全书高潮。就在座谈会进行的当下,贝尔斯登股价崩盘。米勒从听众口中听到消息时,一脸错愕。

  这些有如小说般的紧凑情节,取代一般人涉猎次贷相关资料时常会看到的CDS、CDO、Alt-A等枯燥难解的术语,让人得以轻松的一窥次贷动乱的面貌。

  《大卖空》书中主角的获利或许让人垂涎,但这本书倒不是要教投资人,如何成为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投资智者,而是用一个故事性的描述,将曾经发生过的事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历史,或许也得以避免重蹈覆辙。

  投资时,没人爱风险。人人都喜欢稳定的获利。但是接受风险的存在,却又是投资的先决条件。不能接受风险的人,往往有几种共同特征。首先是以为不要谈负面事件,对未来保持乐观,风险就不会发生。再者是以为将风险以多重包装手法重新打包,换个说法陈述,风险就会消失不见。这两者也刚好就是次贷泡沫参与者的行为表现。

  追求获利的投资行为,其根本仍是对风险的掌握。

  希望每一位翻开此书的投资朋友,除了享受精彩紧凑的故事情节外,也都能对风险有新的体认。

「绿角财经笔记」部落格格主  绿角

推荐序3

从《老千骗局》到《大卖空》——华尔街二十年起落

  对商学院主修财务的MBA而言, 如果有所谓「心照不宣的隐形招唿」(invisible handshake)的话,那大概就是麦克.路易士的《老千骗局》了。路易士初出茅芦,未到而立之年所写就的半自传《老千骗局》,对华尔街的影响力,不下于奥立佛.史东的电影《华尔街》。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因为读了《老千骗局》,而立志从事金融业。但这样「激励人心」的效果,并非路易士的初衷。他写《老千骗局》其实是为了暴露华尔街丑恶的一面,希望有志青年能勇敢地追求梦想,而不是追逐虚幻的金钱游戏。但只能怪路易士自己太会说故事了,他固然把华尔街不堪入目的一面写得令人生厌,但也把80年代华尔街金钱丛林游戏冒险刺激的一面写得引人入胜。从这个角度看来,路易士也可以算是贪婪游戏的推手之一了。

  二十年之后,路易士看着另外一波不可思议的金钱浪潮,看着金融风暴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又写作了另一传世鉅作《大卖空》,再次带我们走到帷幕之后观看这场泡沫大戏。我们可以说,路易士把自己起头的这个金钱故事,用几个深具反省力的投资客的神奇经历结尾,算是把二十年的华尔街起落告一个终了。

  但这个路易士的「忏悔之作」,对我们的启发到底是什么?先看路易士的书为什么吸引人。我认为是他对金融业的了解、他的文笔,和他对内幕故事的嗅觉,让他的书非常好看。对一般人而言,到底这些「摧毁世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什么玩意儿?如果有机会问问圈内人,你会发现,这些人要说明一个商品的时候,并没办法不用到更多的术语,所以只会把人弄得更头痛。不少媒体上的评论家或是政治人物,讲到金融商品的问题的时候,固然可以很流畅地说出一长串,但细究内容,不过是拚凑在一块的一堆定义而已。但如果要读定义的话,我们读教科书就好了,还需要这些人不称职的「翻译」吗?要看懂这些金融商品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圈内人,还需要写作功力一流的作家。路易士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历史主修、伦敦政经学院的经济学硕士和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的经历,恰恰让他成为讲这几个《大卖空》故事的最佳人选。看他怎么描述房贷抵押债券:

  第一层的投资人就像在洪水中拥有一楼的屋主,第一波的贷款提前清偿时,会先冲击到他;但是相对的,他获得的利率也比较高。第二层的投资人就像二楼买主,会受到第二波贷款提前清偿的冲击,获得第二高的利率,依此类推。

  路易士把个别房贷堆叠而成的债券比喻成大楼,而债券投资人面对的风险比喻成洪水,实在是再恰当也不过了。然后再把「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Swap)比喻成洪水保险,简直是浑然天成。所以他说「他不希望向高盛买了洪水保险后,等洪水真的来了,连高盛都被沖走了」的时候,就会让人不禁笑出来。

  路易士文笔极佳,而且年纪越大,功力越见成熟。他年轻的时候多用比喻,比如说,在《老千骗局》里,他描述菜鸟交易员,第一次走进交易楼层时,对于身为巨大组织的最底层的体会,他说像是到海底触摸鲸鱼排泄物的温度一样,低得不能再低了。在《大卖空》里,路易士更加纯熟了,不用夸张的比喻,简单数笔的描述他对人物的观察,就可以传神地表达情境。像是这段:

  麦伊身材高挑,英俊挺拔,感觉公司负责人几乎是非他莫属,但是他一开口就破功了,从明天会不会有日出到人类的未来,他都缺乏信心。麦伊有个习惯,话讲到一半会停下来「嗯,啊」几声,结巴一下,彷彿他对自己的想法有些疑虑似的。

  虚拟的故事,很多时候比不上真实人生来得精彩。路易士可以用几近素描的方式讲故事,很大的关键在于,他故事里的主人翁本身就极具故事性。把路易士的作品一路看下来,我们不得不赞叹他对内幕故事的独到嗅觉。当大家惊奇于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年年打入季后赛的时候,谁能像他一样,往这个「奇蹟」的背后挖,而发掘出《魔球》(Moneyball)这样子的故事呢?又或者是,路易士怎么能从美式足球里,防守方的左阻卫(left tackle)居然是仅次于四分卫的第二高薪现象,找出了《攻其不备》(The Blind Side)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

  就像是股神巴菲特一样,过往的成功纪录,会让投资标的自动上门。路易士的作品一再成功,也让他在嗅到内幕故事的时候,使他的「标的」容易接受他的访谈。亲身访谈换来的,当然是第一手,最热、最精彩的故事。在「大卖空」里也一样。金融风暴来袭,他心里一直抱着「为什么没有人预见到金融危机」的疑惑,然后有机会在媒体上看到露脸的少数警世者(whistle blower),他的灵敏触觉,驱使他和这些警世者连络,从而追纵到四组不但预见危机,还从中获利的投资客,同时也让路易士的完美说故事纪录,再下一城。

  路易士自己也想把《老千骗局》和《大卖空》串在一起。为了写《大卖空》的结局,他拨电话给他过去在所罗门兄弟的大老板,也就是事业被路易士「一手摧毁」的大老板,相约见面。路易士想知道这些年过后,当年在他心目中的大魔头,是怎么看待华尔街一场又一场的金钱游戏。我不确定路易士是否真从大老板处听到他想听的,但却可以清楚知道,路易士一路走来,对华尔街文化摇头不已的心态是从何而来。

  美国有三类富人很容易成为同情弱者的左派,一种是好莱坞的巨星,一种是高科技的新贵,而另一种,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靠华尔街致富的年轻人。这些人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相似之处,但是我把他们归为一类,是因为他们很多都是还没经历人生起浮,就拥有鉅额财富的幸运族群。很多时候,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到底钱财从何而来,成功的关键到底在那。但正因为没经历人生起浮就成功了,他们的理想性格没有被社会大染缸磨合过,他们始终看不惯弱势族群被欺压,他们始终不明白人的「自私自利」,他们也始终不愿意接受人性的丑恶。因为他们不需要接受现实的压迫,所以他们保有理想,他们不需要妥协。路易士也是这样的人,二十啷当岁就拥有许多人一辈子也赚不到的财富,他可以尽情地质疑「华尔街的文化为什么这么贪婪」,「为什么没有人可以预见并阻止这场金融风暴」,而不用真正知道为什么,当然更不用为任何的政策负责。

  《大卖空》里的这几位神奇投资客,故事激励人心,但真的可以就此证明,金融风暴是可以预见并预防的吗?退一万步来看,就算金融市场真的有扭曲资源的地方,但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更多的道德教育,让人不要贪婪?更多的政府监管,让金融市场不要失序?正因为路易士是这么样厉害的说书人,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些结论。但什么是对的金融市场秩序,政府是不是比市场更懂这个对的秩序,是不是能比市场更不容易搞砸,经济学界并没有定论。少数几个「先知」的存在,并没有办法帮我们人类得到系统性的知识,因为就算是坏掉的钟,一天也准个两次,一个「先知」的背后,更有千千万万的「先错」。

  但路易士和一般年轻富豪左派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路易士是懂市场的,或者应该说,他知道市场一般情况下是好的,但有时候就是会失灵。许多他故事里的主人翁,其实就是知道市场缺陷的聪明人。《魔球》里的运动家队经理Billy Beane,就是看到球探一再追求球速快、打击率高这样的错误指标,而可以找到大量被低估的具潜力选手。而《大卖空》里的投资客,也是因为没有其它人预见房市泡沫破灭,而让他们有机可趁。相信效率市场的经济学家,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们,这些聪明人正是让市场趋为有效率的重要力量。自从运动家成功的故事被路易士写出来之后,这些魔球策略在大联盟里被广泛地抄袭,也让Billy Beane再也不可能轻松地捡到便宜的好球员了。也正是《大卖空》里的这些聪明投资客,才让泡沫早日破灭,而让总体经济回到现实,不是吗?

  不管你是来看华尔街的丛林文化热闹,还是来省思人类的未来,读路易士的书都会让你有心满意足的感觉,合上书后,更是会回味再三。在我的财务课里,有时我会要学生写《老千骗局》或是《大卖空》的读书心得报告。在简略介绍路易士的书之后,我都会引一句美国人常讲的话,告诉学生,「我羡慕你们即将可以有第一次读这本好书的经验。」这也是我想在这推荐文的最后,告诉读者的话。

「普通人的自由主义」部落格格主  陈家煜

作者序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愿意付我数十万美元年薪为成年人提供投资建议,至今我还是参不透原因。当年我24岁,没经验,也不是特别有兴趣猜测哪支股票或债券会涨或跌。华尔街的基本功能就是资金分配——决定谁该获得资金,谁不应该。我说我毫无概念是真的,没盖你。我没修过会计课,没开过公司,甚至没有积蓄可以理财,1985年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进了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1988年又莫名其妙地离开那里,而且身价更高了。即使我把当时的经验写成书,这一切还是让我觉得非常荒谬——这也是从华尔街那么容易捞钱的原因之一。我觉得这种情况不可能持久,很快就会有人看穿我和很多人一样是在瞎掰。很快就会出现「大报应」,华尔街会觉醒,成千上百个像我一样不该拿别人的钱豪赌,或说服别人豪赌的年轻人,都会被赶出金融界。

  当我坐下来,把我的经验写成《老千骗局》时,我是抱着趁情况尚未恶化、快点离开的心态。我不过是随手写下一个信息,把它塞进瓶子里,好让在遥远未来跨进相同领域的人也能看到。我心想,除非有局内人把这一切写出来,否则未来不会有人相信这事发生过。

  在那之前,关于华尔街的一切叙述都是在谈股市。从一开始,股市就是华尔街多数人赖以维生的地方。我的书主要谈债市,因为那时华尔街靠着包装、贩售、胡搞美国愈来愈多的债务,赚进更多钞票。我认为那也是无法持久的。我觉得自己写的是美国80年代的时代作品,描述一个为钱疯狂的金融国度。我预期未来的读者看到所罗门兄弟的执行长约翰.古弗兰(John Gutfreund)在1986年时把公司搞垮,还能获得310万美元时会非常震惊;我预期浩伊.鲁宾(Howie Rubin)的故事(所罗门的抵押债券交易员,后来转战美林,马上亏空了2.5亿美元)会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我预期大家看到从前华尔街有些执行长对于债券交易员涉入的复杂风险一无所知时,会大吃一惊。

  我大致上是那么想的,却没想到未来的读者回顾这些事或我的特别经验时的反应竟然是「真奇妙」。我太天真了——完全没料到80年代的金融界会再延续二十多年;没想到华尔街和一般生活之间的差异会膨胀到全然不同的境界;没想到债券交易员年薪高达4,700万美元,还会觉得自己被耍了;没想到所罗门兄弟交易室发明的抵押债券市场,会造成史上最纯然的金融惨剧;更没想到在浩伊.鲁宾赔了2.5亿元而成为家喻户晓丑闻人物的二十年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另一个也叫浩伊的家伙,会以单笔抵押债券交易赔掉90亿,而且除了摩根士丹利内部一小撮人听过他做了什么或为什么之外,外界还没人知道。

  我写第一本书时,除了想讲述一个我觉得很不寻常的故事以外,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的。如果你灌我几杯酒,然后问我那本书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我可能会说:「我希望在思考职业生涯的大学生可以读一读,知道为了挤进金融业而伪装专业、放弃热情或甚至假装有兴趣都是愚蠢的。」我希望俄亥俄州立大学某个真的想当海洋学家的聪明孩子在读过我的书以后,可以不理会高盛(Goldman Sachs)的录取通知,航向大海。

  不知怎的,这瓶中信就这样消失了。《老千骗局》出版六个月后,我从俄亥俄州立大学收到雪片般飞来的信件。学生争相问我,有没有其他的华尔街秘辛可以分享,他们把我的书当成指导手册来研读。我离开华尔街的二十年间,一直在等待当年预期的华尔街末日到来。离谱的红利、层出不穷的嚣张交易员,让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崩解破产的丑闻,击垮古弗兰和所罗门兄弟的丑闻。然后是我前老板约翰.梅利韦勒(John Meriwether)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崩解后引发的危机,还有网路狂潮泡沫化,金融体系一再爆出问题。但位居核心的华尔街大银行却持续壮大,他们请26岁的年轻人做一些对社会无明显效益的事,付给他们的薪资愈来愈高。美国年轻人不曾反抗金钱文化,毕竟,当你可以把上一代打拼的事业买下来,再分段出售时,又何必去颠覆它?

  所以我后来就不再写了,我心想,没有什么丑闻或逆转会大到足以拖垮整个金融体系。

  接着梅瑞迪斯.惠特妮(Meredith Whitney)带着消息出现了。惠特妮在不起眼的奥本海默金融公司(Oppenheimer and Co.)担任不起眼的金融业分析师,但在2007年10月31日以后,她再也不是不起眼的无名小卒。当天她预测花旗集团的经营糟到必须大砍股利,否则就会破产。股市里的任何一天,是什么原因导致什么事件向来不很清楚,但显然在10月31日,惠特妮让股市就这样垮了。当天交易结束时,一个基本上没人听过、大家都认为籍籍无名的女子,让花旗的股价大跌8%,让美国股市蒸发了3,900亿美元。四天后,花旗执行长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辞职。两週后,花旗大砍股利。

  从那时起,惠特妮突然变成了贺顿(E. F. Hutton)——她一开口,大家就乖乖听。她的讯息很明确——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华尔街公司的真正价值,就必须严格检视他们用借来的钱所持有的烂资产,想像他
们在跳楼大拍卖时可以卖多少。她觉得这些公司里聚集的高薪人才根本毫无价值。2008年一整年,每次银行家与券商宣称他们已经用提拨坏帐或增资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她都以下面的论点反击:你们错了,你们还没坦承你们把事业经营得多糟,还没承认你们在次贷债券上亏损了数十亿,你们的股价就像你们的人力价值一样虚幻。对手指责惠特妮譁众取宠,部落客说她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但不可否认,她说的大抵上没错,只不过有部分她应该是猜的。她不可能知道华尔街公司会发生那些事,或他们在次贷市场中亏损的程度,毕竟连执行长都不晓得了,更何况是她。「真相要不是我说的那样,就是他们都在说谎,」她说,「不过,我觉得他们其实只是搞不清楚状况。」

  如今看来,显然,惠特妮并没有搞垮华尔街。她不过是以最明确、响亮的方式表达看法,而那看法对社会秩序所产生的颠覆效果,竟然比纽约检察长打击华尔街弊案更强大。如果光是丑闻就能击垮华尔街的大型投资银行,他们老早就消失了。这个女人不是在说华尔街的银行家贪腐,而是在说他们很笨。这些以配置资金为业的人,显然连怎么管理自己的资金都不懂。

  我坦承,我心里曾想过:要是我在金融业待得够久,这种灾难或许就是我掀起的。花旗乱象的核心人物就是当初在所罗门兄弟和我共事的人,其中几位还跟我一起上过所罗门的培训课程。后来,我实在忍不住,就打电话给惠特妮,那是2008年3月,就在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崩解之前,当时我还觉得这场金融风暴的结果悬而未决。如果她是对的,这回真是把金融界重新整顿回1980年代初期,乱象还未开始时的大好时机。我除了很好奇她的立论是否合理以外,也很想知道这位用一字一句压垮股市的年轻女子来自何方。

  1994年,惠特妮从布朗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就进了华尔街。「我来到纽约,甚至不知道有研究部这种东西。」她后来在奥本海默公司找到了工作,运气又特别好,碰到一位不可多得的恩师,不仅带她入行,也为她打下扎实的世界观。惠特妮说,她的恩师是史提夫.艾斯曼(Steve Eisman)。她说:「我发表对花旗的看法后,最开心的就是接到艾斯曼的电话。他告诉我,他真的以我为荣。」我从来没听过艾斯曼这号人物,所以也没多想这件事。

  但后来我看到新闻,提到一名鲜为人知的纽约避险基金经理人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为他的避险基金赚进约200亿美金,也为他自己赚了近40亿。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从来没有人在华尔街赚那么多钱。此外,他就是对赌如今拖垮花旗及其他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的次贷债券办到的。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就像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他们设定投注赔率,和他们对玩零和游戏的玩家可能偶尔会赢个一局,但从不可能连赢好几局,也不可能赢到搞垮庄家。然而,保尔森一直是华尔街的玩家,他面对的就是让惠特妮一炮而红的金融界无能现象。庄家严重误判赌局的赔率,至少有一个人发现了。我在询问其他人时,又打了一次电话给惠特妮,问她知不知道有任何人早预料到次贷风暴,所以预先对赌,海捞了一票?还有谁在庄家惊觉事态不对以前,就发现轮盘可以破解?谁又在现代金融的黑盒子里掌握了它的机关缺陷?

  那时是2008年年底,已经有愈来愈多事后诸葛宣称他们预见灾难,但真正事先命中的人很少,这其中有勇气大胆为自己的看法下注者更是凤毛麟角。在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下,

图书试读

2004年年初,另一位股市投资人麦可‧贝瑞(Michael Burry)第一次深入探索债券市场,他学会了美国借贷的一切运作,但他没告诉任何人他最近沈迷什么,他就只是坐在加州圣荷西的办公室里,研读书籍、文章和财务报告。他特别想知道次级抵押债券是怎么运作的。大量的个人贷款像高塔般堆叠起来,顶层先收到钱,所以穆迪与标准普尔给它的信评最高,利率最低。底层最晚拿到钱,先承受损失,所以信评最低。投资底层债券的人因为承担较多的风险,所以获得的利率比顶层的投资人高。买抵押债券的人必须决定他们想投资哪一层,但贝瑞并没有要买抵押债券,而是想知道如何做空次级抵押债券。

每种抵押债券都有一大叠枯燥的公开说明书,厚达130页,让人看了就伤脑筋。如果你读那些说明书的附属细则,会发现每档债券都是独立的小公司。贝瑞从2004年底到2005年初扫读了数百份说明书,细读了数十份。尽管一年只要付100美元就可以从10K Wizard.com取得这些说明书,但他相信,除了撰写这些说明书的律师以外,应该只有他会这样详读这些东西。他在电子邮件中提到:

拿新星金融(NovaStar)这样的公司为例,这是一家创始与销售次级抵押债券的公司,在当时是这类公司的典型。他们的债券名称是HEL 2004-1、NHEL 2004-2、NHEL 2004-3、NHEL 2005-1等等。举例来说,NHEL 2004-1是包含2004年前几个月及2003年最后几个月的贷款,2004-2则包含年中的贷款,2004-03是包含2004年年末的贷款。你抽几本这样的说明书来看,就可以马上了解创始与销售业的次贷市场脉动。你会发现「2/28无本金」的机动利率抵押贷款在2004年年初只占全部抵押贷款的5.85%,但到了2004年年底,已经增为17.48%,2005年夏末更是高达25.34%。可是全部贷款的平均FICO(消费信用)得分、「无证明」贷放成数(loan-to-value,简称LTV)的比例、其他指标等等几乎都没变⋯⋯我要说的重点是,这些衡量数据可能大致上不变,但是他们发行、包装、销售的抵押贷款,整体品质却在恶化,因为以同样的平均FICO分数或同样的平均贷放成数,你获得的无本金贷款比例较高。

2004年年初,如果你看到这些数字,可以清楚看出放款标准正在恶化。贝瑞认为,标准不只是下降,而是已经触底。这个底部甚至还有一个名字——无本金负摊还机动利率次级抵押借款(interest-onlynegative-amortizing adjustable-rate subprime mortgage)。身为购屋者的你,可以选择完全不还款,把积欠银行的利息加入本金里,让本金变得更高。不难想像什么样的人会喜欢那样的贷款:当然是没收入的人。贝瑞不解的是,放款人怎么会想推销这样的贷款。「你应该注意的是放款人,而非借款人。」他说,「借款人永远都想为自己找好的交易,贷款限制是放款人设的,当放款人也不设限时,大家就该小心了。」2003年,他已经知道借款人失控了;到了2005年年初,他发现连放款人也失控了。

很多避险基金经理人花时间和投资人闲聊,把每季写给投资人的信当作形式上的例行公事。但贝瑞不喜欢和人面对面交谈,他觉得那些信是让投资人知道投资状况最重要的东西。他在信中自创一词,用以说明当时市场的状况——「为了放款而放款」。也就是说,很多人无法以老方法偿还贷款,业者为了让贷款合理化,特地为此发明新的工具。贝瑞说:「这是放款人已经失控的明显征兆,他们为了增加放款金额,一再降低放款标准。」他可以看出放款人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没把贷款留在自己身上,而是转卖给高盛、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金融机构,让他们把这些贷款包装成债券销售。他认为次贷债券的买家都是一些不懂箇中道理的「傻钱」(dumb money),他也会研究一下这些人,不过稍候再说。

贝瑞现在有个技术性的投资问题,次级抵押贷款的各层级都有一个共通点——不可能卖空债券。要卖空股票或债券,必须先借券,这些抵押债券的分层很小,不可能找到。你可以选择买或不买这些债券,但不能明显和它对做。次贷市场基本上不给人看空的空间。你可能确信整个次贷债券市场一定会完蛋,但却无法採取行动。你不能卖空房子,但你可以卖空建商的股票——例如普特房屋(Pulte Homes)或托尔兄弟公司(Toll Brothers)——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不够直接,也很危险,因为股价上涨的时间可能比贝瑞能忍受放空亏损的时间更久。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標題太有戲劇張力了。「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聽起來就像好萊塢大片的預告,讓人不禁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浩劫」?又有哪些「英雄」能夠洞悉先機?最近幾年,台灣經歷了幾次股市的起伏,雖然規模跟書名講的可能還有距離,但那種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和人心的恐慌,都讓人印象深刻。我常常覺得,金融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大多數人都在裡面摸索,有些時候甚至會迷失方向。但總有一些人,他們似乎能看穿迷霧,找到出口,甚至在危機中發現機會。這本書的標題,就點燃了我對這些「洞察者」的好奇心。我想了解,他們是怎麼培養出這種預見未來的能力的?是靠什麼樣的分析方法?又或是單純的運氣?在台灣,我們常說「做功課」,在投資上也是如此,但「做功課」到什麼程度,才能被稱為「預見」?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點。尤其是在金融這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普通人要理解其中的運作已經不容易,更何況是預見其中的巨大風暴。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不同於一般財經新聞的視角,讓我看到這些「英雄」們的思維模式和決策過程,這對我個人在理解市場、甚至是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斷,都可能有啟發。

评分

這本《大賣空》,單看書名就足夠吸引人了。「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這聽起來就像一部驚悚片的劇情,讓人好奇其中的細節。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投資英雄傳」這幾個字,這暗示了書中不僅僅是關於危機的學術探討,更融入了人的故事,有那些敢於挑戰傳統、逆勢而行的「英雄」。在台灣,我們有很多關於創業家和他們的奮鬥故事,但關於金融領域的「英雄」,相對比較少見。我很好奇,這些「英雄」他們的「預見」是基於怎樣的邏輯?是透過對複雜數據的精準分析,還是對市場結構性問題的深刻理解?或者,他們只是抓住了某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漏洞」?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了解到,在金融這個看似無形卻影響深遠的領域,是如何運作的。我對那些能夠從看似正常的表象中,看到潛藏危機的人,總是充滿了敬意。畢竟,在台灣,我們也經常面臨各種經濟上的挑戰,有時候看似穩定,卻又危機四伏。如果能從這些「英雄」的故事中,學到一些關於如何辨識風險、如何做出更優決策的方法,那將是非常寶貴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金融市場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我的目光——「大賣空: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光是「史上最大金融浩劫」這幾個字,就足夠讓人聯想到那種席捲全球、讓人措手不及的巨大衝擊。而「投資英雄傳」則帶來了一絲希望,讓我知道,在這場災難中,似乎也有能夠洞悉先機、甚至從中獲利的角色存在。這讓我想到了在台灣,我們經歷過幾次經濟上的風雨,每一次都讓許多人感到不安。但同時,我們也見證了一些人在逆境中展現出的韌性和智慧。我非常好奇,書中所描述的這些「投資英雄」,他們是如何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看穿即將到來的危機?他們的「預見」究竟是基於怎樣的分析模型、還是對市場行為的深刻觀察?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市場運作的知識。不只是表面的漲跌,而是那背後更為複雜的邏輯。在台灣,我們常常強調「風險管理」,但如何真正有效地進行風險管理,尤其是在面對那種「史上最大」的浩劫時,更是讓人感到渺茫。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讓我理解那些能夠在危機中找到出路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決策過程。

评分

閱讀一本關於金融危機的書,對我來說,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在台灣,我們經歷過多次經濟挑戰,從亞洲金融風暴到後來的各種衝擊,每一次都讓我們對經濟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體會。這本書的標題,像是在預告一場巨大的海嘯,而「投資英雄傳」則讓人聯想到在驚濤駭浪中奮力求生,甚至還能抓住機會的人們。我很好奇,這些「英雄」的「預見」是如何來的?是純粹的數據分析,還是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察?抑或是某種神秘的直覺?我常常在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也是在不斷地做預測,從天氣到交通,再到工作上的專案進度。金融市場的預測,聽起來更為複雜,因為它牽涉到龐大的資金流動和無數的參與者。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這些「英雄」是如何捕捉到市場的細微訊號,並在大多數人還處於渾然不覺的狀態時,就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分辨真假訊息,如何找到被忽略的價值,以及如何在不確定性中保持冷靜和理性的方法。畢竟,生活本身就是一連串的選擇和判斷,而金融危機的預防和應對,或許也能給予我們生活上的啟示。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毫無疑問是它那充滿戲劇張力的書名——《大賣空: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這幾個字像是在預告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而「投資英雄傳」則為故事注入了人性的光輝,讓人期待看到那些在黑暗中閃耀的智慧與勇氣。在台灣,我們經歷了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有過輝煌,也經歷過挑戰,每一次的市場波動,都讓人對金融世界的複雜與難測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常常好奇,那些能夠在市場洪流中,看穿危機、甚至逆勢而為的「英雄」,他們的洞察力究竟從何而來?是基於精密的數據模型,還是對人性貪婪與恐懼的深刻理解?又或者,是一種超越常規的判斷力?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金融市場運作的底層邏輯,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漲跌幅。畢竟,在台灣,我們也常聽到關於各種投資的建議,但如何在資訊紛雜的環境中,辨別出真正有價值的訊息,以及如何在面對潛在的巨大風險時,保持冷靜與理性,這是我一直以來都想學習的。這本書的標題,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