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到2009年,新中国走过两个30年。
第一个30年,我们自力更生实现了初步重工业化,从强敌环视中突围。但计划经济与政治运动却导致经济活力丧失殆尽。
第二个30年,改革开放释放封存的活力,一个新兴经济大国横空出世。然而二元社会结构和再分配机制的缺位却把中国分化成沟寒壑彻的阶层社会。
今天,步入未来30年的共和国再一次直面历史转折关头,变革的步伐将迈向何方?
本书的作者们通过多年交流和探讨,在对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各自撰写熟悉领域的章节集结成书,旨在剖析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探求社会结构的变革,为改革提供政策性的思考素材和建议。这是一部探讨在全球化浪潮、IT革命和金融风暴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向何处去的高端政策论衡。
作者简介
周牧之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
196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曾供职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历任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国际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着作:《中国经济论—崛起的机制与课题》(2008年,人民出版社),《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200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主编《大转折—解读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200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城市化: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200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杨伟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1956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曾上山下乡、当过工人和教师,1989年调入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国家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是国家重大产业政策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之一;参与了国家「八五」、「九五」计划纲要的起草,负责「十五」和「十一五」计划纲要起草和组织协调。
主要着作:合着《中国的产业政策—理念与实践》(1999年,中国经济出版社),主编《规划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2003年,中国物价出版社)、《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2004年,中国市场出版社)等。
(二) 老實說,一開始翻閱《中國未來三十年》,我以為會看到很多預測性的、給出明確答案的內容。結果卻出乎意料,作者更像是一位引導者,他拋出一個個問題,然後帶領讀者一起去尋找可能的答案。他對於科技發展、社會結構演變,特別是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迴避問題的複雜性,而是盡可能地呈現出不同層面、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互動。我喜歡他對於「意外」和「黑天鵝事件」的討論,這也符合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未來總是不確定性的集合體。他提出的「韌性」概念,也很有意思,探討了這個體系在面臨衝擊時的適應能力。雖然書中有些地方的分析,我覺得可能忽略了一些我們這邊的視角,比如對民間社會力量的關注,但整體來說,它讓我對中國的未來,不再是單純的樂觀或悲觀,而是多了一層理性的審視。它不提供速食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這對於增進相互理解,我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四) 我個人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閱讀體驗,可以用「大開眼界」來形容。作者的視野非常宏大,他不僅僅是分析中國,而是將其置於全球格局之下,探討了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秩序的影響,以及世界對中國的反應。他對科技發展的預測,特別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對社會的顛覆性影響,描述得相當細緻,讓我對未來感到既興奮又有些不安。書中關於資源、環境問題的討論,也讓我意識到,未來的發展絕非坦途。他提出的「發展的代價」以及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我欣賞他能夠如此誠懇地去剖析中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困境,比如創新能力的瓶頸,以及社會結構的適應性問題。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了更立體、更複雜的認識。
评分(一) 這本《中國未來三十年》說是對岸的一位學者傾其一生觀察與研究的成果,我拿到手時,心裡其實是有些複雜的。畢竟,對我們這邊的讀者來說,「中國的未來」這四個字,總是帶著點沉甸甸的重量,牽動著太多情感和想像。打開書,第一印象是它厚重,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薄薄小冊子,而是真真正正的學術著作。作者的筆觸非常扎實,從宏觀的歷史脈絡講起,條理清晰地梳理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發展的軌跡,特別是用了很多數據和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讓人感覺到一種權威感。我尤其欣賞他對「變革」的幾種不同路徑的分析,他不是簡單地將未來的走向非黑即白地劃分,而是細緻地探討了各種可能性及其背後的動力。儘管我對某些歷史解讀持有不同看法,但不得不承認,他提出的問題,以及他試圖回答的深度,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引導,它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系統地去理解這個快速變化的鄰居,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隨市場上的各種傳聞。
评分(五)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中國未來三十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複雜的近鄰。作者的文字非常嚴謹,論證過程環環相扣,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對於制度變革和政治演進的分析,雖然篇幅不長,但點出了關鍵性的問題。我尤其關注他對「內部循環」和「外部開放」之間平衡的探討,這也涉及到我們未來如何與中國互動。書中關於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社會的挑戰,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影響,也讓我感到非常貼切。這些都是我們這邊也在面臨的問題,看到對岸學者同樣的憂慮和思考,是一種奇妙的連結感。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的未來,並非單一的線性發展,而是充滿了各種變數和可能性。它是一份厚重的學術研究,更是一份引人深思的對話邀請。
评分(三) 這本《中國未來三十年》,我看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深沉」。不是那種讓人感到壓抑的深沉,而是一種對歷史、對現實、對未來的敬畏。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層次挑戰,他沒有停留在表面上的數字增長,而是深入探討了制度性的約束、結構性的矛盾。我特別喜歡他對於「軟實力」和「話語權」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在我們這邊討論得相對較少,但他卻把它提升到了戰略高度,讓我反思。書中還有一部分關於文化認同和價值觀演變的分析,這也讓我產生了共鳴。畢竟,一個國家未來的走向,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更關乎人心。他提出的「中國模式」的演化,也相當引人入勝,他並非全然肯定,而是指出其局限性,並探討其可能的轉向。總之,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它不適合碎片化閱讀,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你會發現很多啟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