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有个可列入金氏世界纪录的奇景,在前门步行街上,树有一桩绘有二十一条「禁令」的告示牌,除了「禁止行车、禁止乱丢垃圾、禁止吐痰」等大家熟悉的标志,还有禁止滑轮、禁止杂耍、禁止算命占卜等不一而足的标示,不只看得众人雾煞煞,就连站在旁边的保安也说不清楚,只得一个劲儿苦笑。
禁止令看似小事,其实它也是法令的缩影。中国大陆的一大特色是法令繁多,罪名也常常十分奇特,光是经济犯罪一项就有七十余条,其它在金融、汇款、证券交易及税务方面,更存在着许多你在资本主义国家想都没想过的罪名。你一个不小心就会误踩它的红线,让你身陷烦恼、焦躁、不安的行政或司法的缠讼之中。
本书是以企业到大陆投资经商的三个阶段:一、公司设立;二、公司营运;三、公司撤资为横轴,然后再以其间至于关键,也经常使企业家中箭落马的虚假出资、行贿、虚假实告、串通投标、逃汇、偷税、内幕交易等廿余项罪名,以及主要的民事诉讼案件类型为纵轴,经由典型案例、法律评析、专家建议与问答,提供大家法律及实务兼具的参考手册。
本书特色
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人在监狱,钱在公行,都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外商企业在大陆经商的法律手册,经由实际的法院判例及简明的专业解析,让您深切了解中国与政商、投资、税务、劳动、智财及金融等营运相关的重点法律规定,避免误触法网,身陷囹圄,终身遗憾。
作者简介
黄丙喜
美国杜兰大学MBA、罗格斯大学DBA、美国国务院IVP访问学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东帝士集团投资本部副总、太平洋集团行销本部总经理;经建会、经济部、国科会专案顾问。现任诚瑞开发董事长,协助政府机构与大型企业规划政策议题及处理危机事件,兼任台湾科技大学管研所、南洋理工大学商研所与欧洲大学管研所客座教授。着有《速读大陆内销法》、《企业、政府与社会》、《动态危机管理》、《山寨风暴》等书。
方立维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现任中华经济研究院分析师、中原大学财经法律系讲师、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顾问,专长台资企业于中国大陆投资之相关民商法律事务。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两岸经济法律相关议题的博士后研究,熟谙国际双边经贸法律领域。
韩宇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及律师,北京市律师协会规章制度委员会委员、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三元食品公司独立董事。长期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首席法律顾问,专长投资、合作、併购的商务谈判等非诉法律事务。
第一章 前进中国的第一道法律习题
制度为商业制定游戏规则。经济学家都认同制度对一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但对什么是制度?存有很大的分歧,不过归根究柢制度基本上关乎法治。
第二章 企业设立阶段就不能冒的疏失
你别高高兴兴出资,在中国註册申请公司,就误将台湾或外国的企业设立、资本登记及董监治理等制度横的移植过去,结果莫名其妙地开始置自己于中国法律的险境。
第三章 侵害职工劳动权益:紧张的新问题
富士康劳工十三跳显示中国劳动条件及社会环境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劳动合同相关的法律问题涉及层面并不简单,是你在中国经商必须慎重面对的第二道关卡。
第四章 违反知识产权:山寨风潮的背后
侵害知识产权是中国近年成长最为快速的刑事法律案件,中国从世界工厂转为世界市场后,必须重视的首要工作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五章 经营商场的红色警戒
扰乱市场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国民经济的一类犯罪行为,它也是中国政府近年列入严打的对象。
第六章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从事危害国家对货币、外汇、有价证券以及金融机构、证券交易和保险公司管理的活动,破坏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至于赋税部份则为逃漏税。
第七章 管理民事诉讼的法律风险
经商中难免产生过失行为,特别是业务或职业疏失所导致的侵权、损害赔偿等,经常引发集体诉讼等民事行为,不能轻忽。
后 记 前进中国的另类观察
推荐序
迎接两岸经贸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海基会董事长 江丙坤
作为国家经济的尖兵,我一辈子最大的快乐是,看到台湾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生长在烽火战乱年代的我,格外能够感受民众这一份深切的渴望。
海崃两岸的经济关系历经六十余年的曲曲折折,终于因为《海崃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定,而迈向一个历史性的开端。这不只是两岸人民的大事,也是亚洲及全球经济的大事。
《海崃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定时,《亚洲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等国际知名媒体纷纷以「台湾的再次全球化」
(Reglobalizing Taiwan)来形容它对台湾的意义。迈克.波特、大前研一等世界着名的经济学家也都认为它能够有助于台湾本身内销市场的重整,不但使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更为紧密,也有助于与世界其他国家启动更多的自由贸易协议(Reform the domestic market, draw closer to China and launch more free-trade agreements)。
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已经是无可抵挡的国际经济的潮流。《海崃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代表的不只是海崃两岸经济的对等互利,也标示着台湾的经济将跃向一个新的国际自由贸易的世纪。
廿余年派驻海外,三十余年行脚世界,推动台湾国际经贸,在许许多多的角落,有无数个晨昏,每每被我们远走天涯的厂商所感动。他们是造就台湾今日民生乐利的不凡人物,国家应该给他们更大的平台,更广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勤奋及才智。这才是政治人物最了不起的无私。
行脚国际市场当然也有最大的悲痛,那就是看到我们的厂商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法律规定而误触法网身陷囹圄。辛苦一生、抛妻别子却换得这样的际遇。面对这样的陈情及求助,我每次都不禁感慨万千,也激动莫名。
黄丙喜教授、方立维博士与韩宇律师长年专注中国财经、刑法及民法诉讼事务,经常把他们的实务心得撰成文字,提供给台商参考。今天乐见他们参阅海基会的资料,并加以法律评析,付梓成书,也十分高兴,乐为之序。
推荐序
赴中国投资合作,必须寻求法律保障 国家研究发展基金会政务委员 林享能
两岸同是炎黄子孙,承袭中华文化道统。我中华古文明博大精深,伦理道德经孔子诠释,影响后世子孙的思维和社会伦理。
「中」与「中道」的讲求,孕育而成的「仁义」及「忠恕」,贯穿古今,融入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故讲究仁义,标榜君子一言九鼎,拍拍胸脯谓兄弟之情者,仍时而可见。待人处世模式,贯以情、理、法着眼,与西方动辄依法行事之理念,实有差距。更有甚者,马马虎虎的特性,仍存于行为模式中,见之于两岸交流投资合作案件中,未循法律途径行事者甚多,故在大陆投资被合伙人非法侵占吞没的案例不少。
现在《海崃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订后,台商赴大陆投资者必然增加之际,依法行事,寻求法律的保障,自应惕厉慎行。法律条文及规定本就生硬难懂,判决亦常不易阅读。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尽量深入浅出地撰用实例,予以简要地说明,十分值得企业人士阅读。
推荐序
遵守当地法律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武器 台商投资经营管理协会理事长 陈明璋
置身于中国最大的风险是,不熟悉中国的法律制度,又迷信在当地做生意,一定是「关系」作主。可是,有「关系」,一旦发生事情时,就真的没关系吗?你再细心想想,就会很清楚,有关系就没关系的推论,其实大有问题。
我服务陆委会期间就曾经多次面对这样的状况:许多企业界人士平常自夸有公安直接派车开道的诸多特权,也经常批评中国的法律只是摆饰,并迷信「关系」才是正确的做法。但是,一旦遇到事情时,最后的处境几乎都是,原本平时可以找到的党政高官却突然避不见面,尤其是触犯税务等中国刑法规定的经济犯罪后,更是哭诉恨晚,怎么会这样呢?
法律,本来就是不触犯时,的确是摆着看的纸老虎,但一旦你触犯了,并且遭到检举告发后,这时的法律,就变成一切清算违法罪证的最好工具。
经商中国,虽说是在内地,也可称为外地,毕竟是在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市场,所以面对的各种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近年时有听闻不少事业有成的台商,因陷入经济犯罪的陷阱,而在中国被判入狱。
根据中国新刑法的规定,主要涉及企业经理人的经济犯罪风险就有七十种,而大多数经理人并不知道这些犯罪规定。有不少台商,都是不明所以,因而误触中国经济犯罪风险。本书就当前在中国经商十分密切的民商与刑事法律,有全貌与具体地诠释,很值得企业人士参考。
每一个领导阶级的更替都是另一施政时代的开始,中国大陆更没有例外。胡锦涛已经启动中国法治的列车,习近平必定会将它更为加速。我们不能一味用旧的思维来看待中国未来的法律秩序。
推荐序
追求值得尊敬的财富 台湾传统基金会董事长 黄石城
「法律即秩序,好的法律就是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3年,就说出了这么发人深省的真理。中国虽然至今仍然未曾脱离人治的社会,但我们必须正视:遵守法律、讲求道德,依旧是从商的不二定律,在中国也无例外。
美国总统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1872-1933)树立了许多政府与商业正当互动的典范。他曾经说:「美国人民首要的事务就是商业。」但是他更强调:「虽然我们想要财富,但还有我们更想要的东西,例如:和平、荣誉、慈善和理想主义等。」商人可以无祖国,但一定要有法律及道德的观念。遵守法律及道德是利人又利己的事。
我常说:「历史就是是非。」人类的可贵在于能够明辨是非,区分黑白,而它的永续发展更要以此为基石。没有是非,就没有历史,工商界亦乎如此。
黄丙喜教授与方立维博士专长于商学与法学两个领域,而且从事两岸事务甚久。他们联合中国的律师,写了这本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法学书籍。身为法律界一员,我十分高兴为之写序,更乐见大家共同追求值得尊敬的财富。
坦白讲,看到《ECFA后的钱潮与风险》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能引发大家深度思考的书。ECFA这个东西,当年签的时候,那可真是风起云涌,支持的、反对的、看好戏的,各种声音都有,搞得整个台湾社会的神经都紧绷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小老板们,包括我自己的一些亲戚朋友,都为自家生意的前景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一旦两岸经济更紧密地融合,一些依赖大陆廉价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的企业,会不会对我们这些在台湾扎根的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这本书会不会就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多有数据支持的分析?比如,它会不会通过详细的案例,来呈现ECFA签署后,究竟有哪些台湾的优势产业,成功地抓住了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又有哪些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式微,甚至走向了衰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能够更清晰地理解,ECFA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改变,是经济上的富足,还是潜在的危机?因为它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评分《ECFA后的钱潮与风险》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时期的回忆。当年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绝对是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在台湾社会引发了巨大的讨论,有期待,也有忧虑。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这本书,但仅凭书名,我就能想象出书中可能探讨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ECFA所带来的“钱潮”的。是简单地概括为贸易额的增长,还是会深入分析具体哪些产业在这波浪潮中受益最多?比如,农产品、石化产品、还是高科技产品?书中会不会提供具体的统计数据,让我们看到究竟有哪些台湾的商品和服务,因为ECFA而拓展了大陆市场?其次,关于“风险”,我更是充满了探究的欲望。ECFA的签署,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隐忧,比如对台湾本土产业的冲击,产业的过度集中,或者对台湾经济自主性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风险,并给出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中小企业面临挑战的案例,因为台湾经济的根基在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评分《ECFA后的钱潮与风险》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联想到当年那场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大辩论,仿佛昨日重现。当年,台湾社会为此分成了截然不同的阵营,有人看到了无限的商机,有人则忧心忡忡,深怕我们脆弱的经济会因此受到不可挽回的伤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挑动大家对于这段历史和它所带来影响的好奇心。我个人非常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如何衡量ECFA带来的“钱潮”的。它是否仅仅停留在贸易额的增长上,还是会更深入地探讨,这股“钱潮”是如何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分配的?例如,是否会分析台湾的科技产业、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在ECFA签署后的表现差异?同时,对于“风险”的探讨,我更是期待它能有深刻的见解。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在经济合作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我们当时未能充分预见的风险?比如,对台湾产业结构的长期影响,或者是在政治经济的互动中所产生的复杂效应。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且深入的方式,为我们揭示ECFA签署后,台湾经济真实的面貌,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段时期我们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名《ECFA后的钱潮与风险》让我有点既期待又有点复杂的情绪。期待是因为,ECFA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台湾的经济格局,当年签署时的风风雨雨,至今历历在目。我记得那时候,每天新闻都在播,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落,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对未知的兴奋和担忧。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在书中会不会有比较扎实的案例分析,来呈现ECFA签署后,台湾经济的实际变化。比如,究竟有多少台湾企业成功地借助ECFA进入大陆市场,它们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和机遇?反过来,又有哪些企业因为ECFA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被迫转型或倒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字和故事,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所谓的“钱潮”究竟流向了哪里,而那些“风险”又是以何种形式在我们身边悄悄潜伏。我个人对一些与科技产业相关的部分特别感兴趣,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探讨,ECFA对台湾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在某些方面造成了阻碍。毕竟,台湾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与之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评分啊,看到《ECFA后的钱潮与风险》这个书名,我脑子就转开了,想到了当年ECFA刚签的时候,整个台湾都在讨论,到底会带来多少商机,又隐藏着哪些潜在的危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这本书,但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太多回憶和猜想。我记得当时很多中小企业主都非常关注,担心自己会被更大的陆资企业挤压,但也有些抱持着希望,认为这是一个拓展市场的绝佳机会。我的朋友陈老板,他做传统纺织品的,就一直很忧虑,怕大陆那边的低价竞争会让他生意难做。但另一位做精密零件的李老板,却很积极地研究去大陆设厂的可能性,觉得那边的庞大需求是块大肥肉。这本书的出现,会不会就是对这些当年大家热议话题的一个深入剖析呢?会不会提供了很多数据和案例,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到底哪些行业在这波浪潮中真的受益了,又有哪些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付出了我们不愿看到的代价。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也提到了,在ECFA的框架下,台湾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竞争力,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毕竟,我们台湾制造一直以来都以质量和创意著称,不知道在这场两岸经贸的巨变中,这些优势有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或者面临了新的挑战。光是想象这些,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肯定非常丰富,而且贴近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和生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