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从来都没有与珠三角地区隔绝,可是即使在回归十多年后,也还没有真心实意地与珠三角地区融合,这主要是政治问题,先是英国殖民地因素,回归后是对一国两制的曲解。
珠三角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已超越香港、台湾,正在追赶韩国。香港或可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但仍只会是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因此,二○一○年同城化的广州与佛山的经济规模便开始超越香港。若用购买力平价计算,香港经济几年前已膛乎其后,差距正在加速扩大。香港在珠三角地区几十年的经济领导地位正在拱手让出。
香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是与广州推动的都会化和都会区的发展是对抗,抑或是配合,以至整合,将决定香港未来的命运,亦影响到珠三角地区能否吸纳香港,产生更大的协同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香港当前的挑战是能否超越自身,融入珠三角,把香港变化为珠三角都会区的组成,推动珠三角地区都会化以更快、更好的速度演进。
编者简介
陈文鸿
1992年至今为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近年重点研究为中国的发展战略,从历史、全球化以至地区和产业。并从中国出发,联系至中国与欧洲发展的比较,以及东亚地区的产业和经济竞合。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珠三角的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珠三角都会区发展、轨道交通与都市发展、市区重建和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等。
编者序
香港从来都没有与珠三角地区隔绝,可是即使在回归10多年后,也还没有真心实意地与珠三角地区融合,这主要是政治问题(先是英国国殖民地因素,回归后是对一国两制的曲解)。经济方面,由于自195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封闭,广州地位大不如前。香港则借用内地资源,在没有内地竞争之下,迅速工业化,之后且更趁中国内地开放,以超国民待遇扩展加工贸易。以五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从后来赶上,且大大超越了广州。财大气粗,看不起与珠三角地区的融合。由此而助长了政治及文化方面反对、抗拒与珠三角地区融合的倾向。即使近一二十年香港与珠三角地区通过贸易与社会交流已有市场一体化的趋向,政府和社会仍然坚持着众多体制的障碍。
回归前后的资产泡沫改变了香港的发展方向,所谓四大支柱,实质只是房地产和金融,物流衰落,旅游越来越趋低附加值。房地产和金融缺乏产业基础,结果脱不离泡沫。回归以来十多年的起落,把香港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进一步缩窄于投机性的房地产、金融,也越来越集中于内地资金、内地资产。没有扎根本土的产业发展,香港的经济便十多年停滞不前。相反地,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却以快于全国平均速度地高增长。尤其是广州北拓南扩,与佛山同城化,打造与巴黎东京相近的区域轨道交通,产业转型,摆脱加工贸易,集中重化工业和服务业。
结果,香港与广州此消彼长。珠三角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已超越香港、台湾,正在追赶韩国。2009年广州与佛山的经济加起来,以人民币官方汇率折算,相当于香港的97%。2010年广州与佛山的经济增长率当在10%以上 (2009年分别为11.5% 与13.5%),香港或可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但仍只会是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因此,2010年同城化的广州与佛山的经济规模便开始超越香港。若用购买力平价计算,香港经济几年前已膛乎其后,差距正在加速扩大。香港在珠三角地区几十年的经济领导地位正在拱手让出。
今后,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正演化为庞大的都会区。2009年广州的第三产业 (服务业为主),佔经济的比重已达60%,广州亦正以服务业带动着整个珠三角地区的都会化。香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是与广州推动的都会化和都会区的发展是对抗,抑或是配合,以至整合,将决定香港未来的命运,亦影响到珠三角地区能否吸纳香港,产生更大的协同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香港当前的挑战是,将否超越自身,融入珠三角,把香港变化为珠三角都会区的组成,推动珠三角地区都会化以更快、更好的速度演进。
本论文集的文章都是曾在香港《信报》刊登过的。文章篇幅因此受到限制,只是二三千字的短篇,主要把重要的趋势画龙点睛地提出,并不是作学术性深入的系统分析。但好处在于紧贴趋势发展,不会像一般学术研究那样,等待所有统计数据公佈完备后,分析的现实都是几年或上十年的历史。
文章的内容都围绕着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文章也均是由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组织,与中国商业中心近年的研究和顾问谘询工作互相配合。不少的论点是从有关的研究和顾问谘询报告衍生出来,背后有着更为深入和系统性的调研支持,也反映着香港与珠三角地区众多学者专家的讨论和关注点。
这些文章能够发表和组织成这本论文集出牌,有赖《信报》陈景祥先生和中国商业中心李美霞小姐的常年协助。谨此代表所有作者向他们致谢。
同时,我亦代表所有作者,谨将这个论文集献给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研究的先行者:古念良先生、周维平先生和陈肇斌先生。没有他们在80年代开始的始创工作,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
陈文鸿
2010年5月11日 于香港
当我第一眼看到《超越香港:珠三角都会区的发展》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许多画面。香港,一个我们太熟悉的名字,代表着自由、活力和国际视野。而“珠三角都会区”,则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热土,那里有深圳的创新脉搏,广州的历史底蕴,以及无数新兴城市的崛起。我好奇,作者如何用“超越”这个词来定义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是经济体量上的赶超,还是在科技创新、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更深层次的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张力,让我想要一探究竟,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片复杂而动态的区域,描绘成一个整体,并分析其发展逻辑的。从台湾读者的角度,我们一直关注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区域经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珠三角地区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口流动、以及区域协同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又会如何看待这些发展对香港自身以及对整个区域未来格局的影响。
评分《超越香港:珠三角都会区的发展》这个书名,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未来的想象空间。香港,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我们台湾人一直都有所关注。而“珠三角都会区”,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它让我联想到的是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是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是无数创新创业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超越”这个概念的。它仅仅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吗?还是包含了城市规划的创新、科技发展的引领、以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分析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的?它们是像一个精密的齿轮一样,互相咬合,共同推动区域向前发展,还是存在着各自为政、甚至资源争夺的现象?从台湾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来看,我们与珠三角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产业转移,还是人才流动。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种联系的本质,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度剖析,以及对未来区域格局的精准预判。
评分这本书名《超越香港:珠三角都会区的发展》,简直像是一张地图,邀请我去探索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香港,对我而言,是璀璨的东方之珠,是金融、贸易的枢纽,是我们熟悉的“小而美”的国际大都会。而“珠三角都会区”,这个词组在我脑海里勾勒出的,则是一片更为广阔、更具潜力的区域。它不仅仅是深圳、广州、佛山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一种区域协同的力量。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珠三角都会区”的范围,又如何分析这些城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互为补充,还是相互竞争?它们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吸引等方面,又各自展现出怎样的特色和优势?“超越”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进化的过程,它可能是在经济体量上,也可能是在创新能力上,甚至是在城市生活的品质上。从台湾的角度,我们常常会思考区域整合的意义,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绝佳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不同城市如何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实现共赢,又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通过哪些具体的例子和数据,来支撑“超越”这个论点,又会为我们揭示珠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哪些可能性。
评分《超越香港:珠三角都会区的发展》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区域发展蓝图。香港,作为我们熟悉的东方明珠,它的过去和现在,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而“珠三角都会区”,这个概念则指向了一个更为广阔、更具潜力的发展空间。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诠释“超越”这个词的。它不仅仅是指经济体量的增长,有没有包含城市的功能性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而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捕捉和分析这个过程的。从台湾的角度,我们一直都在观察和思考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模式。珠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区域,它的发展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区域协同、产业转移、以及城市群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作者对于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发展路径的细致梳理,对于它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于未来区域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
评分哇,看到《超越香港:珠三角都会区的发展》这本书名,我真的立刻就燃起了阅读的兴趣!毕竟,香港作为我们台湾人熟悉的国际都市,它的发展脉络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珠三角都会区”这个词,更是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区域图景,让人忍不住想知道,除了香港,那片土地上究竟孕育了怎样令人瞩目的城市群?书名里“超越”二字,更是充满了力量感和前瞻性,它暗示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崛起,更可能包含了城市规划、文化融合、社会变迁等更深层次的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区域发展历程梳理清晰,又如何用生动的笔触展现这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从台湾的角度来看,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两岸三地在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互动与竞合关系。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区域间的联系,又或者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观察和分析。总之,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读到许多关于这个充满活力的区域的精彩故事和深刻洞见,或许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对台湾未来发展的新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