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人知道每一件事物的价格,却无法了解任何事物的价值。
─王尔德
《粮食战争》作者帕特尔,全面检视价格机制的虚妄与危险
长久以来,我们透过「市场」这道扭曲的三稜镜来观照世界与衡量价值,绘制出万事万物的价格地图。然而价格是一个靠不住的向导,它的运作机制导致了金融危机、粮食危机,以及气候与生态危机。
一份售价四美元的汉堡,背后的生态成本与社会成本可能高达二百美元。因此价格的功用与其说是传达事实,不如说是隐瞒藏匿;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毫不自知,甚至满心欢喜。即使在危机当头的此刻,我们竟然想倚靠导致危机的市场与价格机制,来解决临头大难。碳交易和各种排污权交易就是一例。
要免于大崩坏,地球需要民主与资源共有的经济学
作者认为,正确的方向应该是重新调整市场社会的平衡,改变价值的衡量方式。他从世界各地争取粮食主权的民众组织身上看到,争取粮食主权,就是要收回民主政治与经济的主权,伸张人民界定价值的能力。他们的目标不是完全废除市场或贸易,而是消除其中的宰制关系,使价格机制拥有民主与资源共有,以及正义的精神。
作者简介
拉吉.帕特尔(Raj Patel)
先后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伦敦政经学院、美国康乃尔大学,目前同时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帕特尔曾在世界银行工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实习,为联合国提供谘询,后来投身于抗议这些国际组织的运动。他的第一本着作《粮食战争》已在十一个国家出版。帕特尔的个人网站:www.rajpatel.org
译者简介
阎纪宇
资深译者。中国时报国际新闻中心副主任。主要译作有《超级菁英》,《SQ:I-You共融的社会智能》、《别对我撒谎》、《非理性的魅惑》、《强国论》、《决断2秒间》、《未来在发酵》、《当知识份子遇到政治》、《魔鬼诗篇》、《遮蔽的伊斯兰》、《中国即将崩溃》、《纸醉金迷哈瓦那》等。
导读:人类不能「市场说了算」!╱南方朔
推荐序:重新认识民主与自由╱徐文彦
推荐序:农业的另一种价值╱杨儒门
第一部
1 缺陷
2 成为经济人
3 企业
4 钻石与水
5 反经济人
6 人人都是共有财的共享者
第二部
7 反制运动与拥有权利的权利
8 城市民主
9 重探粮食主权
10 安氏盲
致谢
注释
书目
推荐序1
重新认识民主与自由
这两年我跑了上百场以「公平贸易」为主题的演讲,每次开场我总会先问听众一个问题:「台湾人到咖啡馆很爱喝曼特宁,甚至罐装咖啡、即溶咖啡都有曼特宁风味,就算不喝咖啡的人都听过曼特宁,到底曼特宁这三个字是咖啡风味的形容词,还是咖啡产地的名称?如果是形容词,它是形容口感还是香气?如果曼特宁是地名,它又在哪里?」
经过上百次的经验、问过数千名听众,能够正确解答的听众还真是寥寥无几,所以这个题目变得非常具有暖场的娱乐效果。究竟曼特宁是什么?或许各位读者下一次可以问一下卖咖啡给您的店家,他们应该要跟您说的。只是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咖啡产业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在咖啡市场中具有主导能力、行销能力的大型咖啡商,经常以塞纳河左岸或米兰咖啡馆来形塑他们所卖的饮料具有欧洲浪漫风情的幸福想像,但他们永远不告诉我们咖啡产业背后的真实。
炫目的价格游戏
观察台湾近年来的咖啡产业变化,咖啡外带吧开始流行之后,咖啡产业进入低价竞争的时代,便利超商也进场卖咖啡,连吧台手的高超技术、烘焙师的独门手艺、店老板的用心陈设似乎也不重要了,更别说咖啡产地贫穷问题与消费者的关系似乎更遥远了。价格主宰了市场,两倍以上的价格差距彻底颠覆了台湾的咖啡市场。
有消费者以为一杯一百多元的咖啡店是赚取暴利,一杯咖啡的价格不应该这么贵;殊不知外带吧的型态是用骑楼的公共空间做为自己的营业空间使用,而且没有冷气与昂贵的装潢,与传统咖啡店的经营成本完全不同。连锁超商卖的咖啡价位锁定跟咖啡外带吧一样,可是外带吧至少还要支付租金与人事成本,超商咖啡只是摆了台全自动咖啡机,没有额外的租金与人事成本,工读生随手按个钮,就可以收跟外带吧一样的价钱。超商咖啡的营业成本应该比外带吧还要低,价格不是应该可以再低一点?
本书作者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解释了「价格」与「价值」的差异,以《全民估价王》这个老少咸宜的电视节目为例,消遣了这个时代「价格」与「价值」的错乱,这个节目的乐趣就是在于参与猜价格游戏的来宾,必须要察觉愿意支付的价格,而非商品的效用或成本(价值)。这也就可以解释,尽管超商咖啡的经营成本比外带吧的型态还低,却没有反应在价格上;因为消费者既然已经觉得一杯四十元的咖啡已经够便宜且愿意支付了,又何必照营业成本的差异来照比例降价。所以,在竞争市场中,价格是由利润决定的,而不是成本、效用或价值。当利润不符合预期时,店家就会把商品降价求售;当生意好时,价格就会稳定锁定在一个很好的毛利。
所以,到底一杯咖啡合理的价格是多少?在这个价格市场混乱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愈来愈模煳了。无论如何,一杯咖啡的末端售价与咖啡豆的原料成本关联性很低,跟最末端的加工成本与经营型态有高度关系。同样的咖啡烘焙厂将咖啡豆卖到咖啡店、外带吧、便利超商,末端价格却截然不同。既然原料成本与末端售价的关联性不高,给予原料的生产者一个合理的报酬又有何妨?因为我们这里多付一块,对于原料生产者来讲,收入可能是增加一倍。来一杯喝的人享受芬芳、种的人也感到芬芳的咖啡不是很美好!
商品背后的真实成本
要消费者多付一块钱,这不是损害消费者权益?我想,自从两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后,许多消费者已经开始知道,天底下没有便宜又好的东西。如果消费者只在意价格,商人就会进行削价竞争,削价竞争的结果,不是生产者倒楣、就是土地倒楣,也有可能是消费者自己倒楣。消费者的权益如果只是以价格来衡量,躲在价格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外部成本,将让全体社会于日后付出更庞大的代价。
我们在咖啡店喝到一杯好咖啡,通常会称赞吧台台手的技术好,在餐厅吃到一盘好菜,也会称赞厨师的手艺好,鲜少人会说农民种的好。如果农民的劳动价值不被肯定,农产品的交易价格肯定好不起来。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依据供给需求量来判断交易的价格(如:咖啡期货市场),但市场中的供给需求量,是看不见商品背后生产者的劳动成本与种植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损耗成本。当农产品的价格不是农民能够决定而且没有实现合理的成本,农民唯一能够增加收入的方式就只有增加产量;而扩大耕地面积、或是多下点农药及化学肥料,就是一般农民要增加产量的最普遍耕作方式。尽管没有消费者会希望农民是砍伐雨林或过量使用农药来耕作,可是我们当前的商业体系最终却会把农民推向剥削土地或剥削自己的方向走。
本书作者拉吉.帕特尔(Raj Patel)在其成名作《粮食战争》中举了一个案例,市售二十七种即时麦片,有二十六种含糖量过高。也就是说,当那些包装上写着帮助脑部发育、促进骨骼强壮等等功效都是次要的,商品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的小孩吃了会上瘾。Discovery有发行一部纪录片《巧克力大战》,内容提到全世界八○%的巧克力尽归两间公司所有(Mars和Hershey's),市面上许多巧克力品牌,其实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子公司。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豆,而全世界六○%的可可豆来自于迦纳,可是採集与运送可可豆却大量使用身手矫健的童工。所以,我们很难在市场上买到没有童工参与的巧克力。
在这看起来自由的市场中,消费者看似拥有充分的选择权,有人偏好价格、有人偏好品牌、有人选择包装……其实,我们都只是在商人设计好的选项里面做选择而已。特别是广大的一般性商品中,我们有限的自由能够展现消费者权力的机会只是在比价与杀价的过程,如果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只是展现在价格上,那我们会整天不断地被《全民估价王」》的游戏所愚弄。我们迎接整个城市都是咖啡馆的同时,每天也有二十个足球场大面积的雨林因为咖啡不见了,而且未来我们会在愈来愈热的城市里面喝咖啡。
骇掉私有才是真自由
如何挣脱这种有可能把人类玩残的价格游戏?作者延续前一本书《粮食战争》的立场,消费者必须要更积极介入这些游戏背后的权力关系,改变不合理的商业市场与公权力之间千丝万缕的勾结。
作者引述博兰尼(Karl Polanyi)在《鉅变》一书的观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因素,就是它把土地与劳动力给商品化了,当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依据时,资本家与国家在累积金钱的共同目标下,把人从耕地上赶到工厂做工,把土地变成私人资产来谋取财富。金融危机发生后,那些口口声声要捍卫自由的银行或企业,却依赖政府与纳税人的资产来纾困。所以,经济从来不是独自且自由地发展,而是靠不断扭曲社会关系来累积财富,现在甚至连水、二氧化碳都可以被量化计价。那些关乎公共资产移转成私有财产的过程,那些靠伤害公共资产来累积私人财富的过程,是必须要靠人民更积极的介入来扭转,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现在的民主形式。
我们时常听到一些冠以「自由」的名词,例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市场、自由经济。这些冠以自由的名词都是以自利为假设,私有财产为基础所设想的社会型态。这些名词只要加上自由两字,就好像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变成一个普世价值,好像每个人在这个市场中都拥有权利、机会与自由追逐自己的最大利益。作者以哈定于一九六八年提出「共有财的悲剧」为例说明,过分强调私有财产的观念是导致共有财被破坏殆尽的因素,我们的海洋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就是如此被耗尽。
难道人类文明就一定要建立在这种自我毁灭游戏上?还是我们有其他的选择?
本书提到几个不是奠基在私有财产为基础的机制,还是可以创造出一个持续进步且满足公众利益的伟大社群,例如:南非的棚户居民组织、巴西阿雷格港的参与式预算、自由软体运动、维基百科、创用CC运动等等,可见私有制不见得是人类文明迈向进步的必要条件。开放参与、鼓励分享都是那些社群的基本运作方式。享用不一定需要拥有,如此才能永远享用上天赋予的公共资产、人类数千年累积的无穷智慧。
夺回人民的权力
在这商品化的世界里,我们太习惯把每样东西都标上价格,私有资产贴上价格后就是财富积累的成果,就算水、空气等公共财也可以当作未来的财富。这种标价而后交换的规则,发展出炫目的价格游戏,满足了我们自以为拥有的掌控权;其实价格的背后潜藏着太多看不到的价值正在流失,游戏的背后也隐藏着早已设计好的剧本。我们以为冠以自由为名的游戏是公平的,其实它从来都是以权力做为基础的金钱游戏,有钱的人可以跟有权的人一起点石成金,把公共财变到自己的口袋。
自由,不是为少数人累积个人财富,而后推卸社会责任的借口。
民主,不是为少数人掌握个人权力,而后拒绝人民参与的游戏。
民主与自由,那些少数人时常挂在嘴上的,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夺回属于人民的权力!
徐文彦╱公平贸易倡议者、生态绿创办人
(这篇推荐文与本书作者一样,完全使用自由软体书写)
推荐序2
农业的另一种价值
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来自于:农民、中盘商、消费者、环境的决定,任何单一方面的取决,都会为其他三者带来严重的伤害。
应该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不要再像咖啡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十年来咖啡产地生豆的价格下跌了九成,但是末端的价格却上涨了一倍。问自己一个问题,那中间的价差去了哪?而咖啡农的人权是否受到重视与保障,请大家看一下「血咖啡」、「图佛之死」就会明了的。
价格对我来说,有一个最鲜明的时候。二○○五年的某一天下午,看着报纸,吃着火龙果,身旁收着一碗泡面,而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目光:印度北部爆发严重的日本脑炎,许多孩童因得不到药物治疗而失去了生命,令我震撼的新闻附图,是一位父亲抱着他的小孩,站在医院门口,图说注明这位父亲付不起预防日本脑炎的疫苗,价格是一美元,在孩子感染日本脑炎之后,无助地站在医院门口,等待着他的孩子,在他怀中死去。
合理的价格来自于各方有一个平等的对价关系,现今很多人在讨论「公平贸易」,对我来说,什么叫公平贸易?其实很简单,就是农友种植的作物,在出售之后:一、可以养得活家人,二、小孩子可以上学受教育,三、生病了可以看医生。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是社会有给予到这一点吗?请大家记得一件事,世上最严重的疾病和夺走最多人生命的疾病是「饥荒」。每五秒钟就有一个不满五岁的小孩,因「饿」而失去生命。在二○○八年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同时,中南美洲的国家,还源源不绝地输出经济作物「花卉与咖啡」,就为了满足先进国家对于「低价」的需求。那是何等的残忍!
农业的价值在现在被社会大众所低估!以稻田的种植为例,收成对农民是实质的收入,但是在种植的过程里,农民在稻田里放水,连带的好处是:一、田里的水会下渗,所以具有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二、水会蒸发,过程中会带走热量,进而会调整地区的微型气候。白话来说,就是大家会觉得住在田边比城市要来得「气候怡人」。据研究报告指出,一甲的水田,夏天等于六百台的家用冷气,一年可以省下约二万度的电。三、由于气候愈来愈不稳定,圣婴或是恩索现象造成「一次性大雨或豪雨」出现的机会与频率增加。就水田或是耕地来说,每一区的间隔都有田埂,形成独立的区块,就某种程度上,有「滞洪」的功能。四、有水就有生物,农友使用正确的种植方式,会为「生物多样性」带来可能。
除此之外,农业的价值还包括:五、来自于粮食安全的考量,一个国家没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就容易发生动盪。所谓「饥寒起盗心」,从古至今,政权的变革最大的因素来自于「农民起义」。六、乡村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社会中,成为社会安定的来源,一旦经济走向疲弱时,「农村会成为城市失业的海绵」,适时吸纳许多暂时失去工作的人,有一个回归的地方。如书中提到的,巴基斯坦有句谚语:「当你走投无路,大海总有生路。」简单来说,农业的结构,在没有金钱交易时,人还是可以依靠土地与农村社群结构而存活下来!七、来自于景观,大家要记得农村景观不是天生的,而是源自于农民的维护。在欧盟的话,在WTO的架构下,会使用「绿色补助」来感谢农民对于景观的维护。而我的记忆有迹可寻,也要谢谢农民的维护。如果我们失去了农村,那黄土水先生的水牛、赖和先生的诗、钟理和先生描述的农村景象……我们的下一代谁会懂?这岂是价格可以衡量的!
杨儒门∕248农学市集发起人
导读
人类不能「市场说了算」!
一九九九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为《一九八四》出版五十周年举办了一场重要的论文发表讨论会,那次会议真是当代各学科重量级学者华集,好一场学术盛会,各家所学的论文二○○○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
在那次会上,宾夕凡尼亚大学华顿商学院金融教授赫曼(Edward S. Herman),从语言及意识形态支配的角度着眼,他指出在欧威尔写作那个时刻,政治支配当道,因而遂有了小说里的「双重言说」(Double speaking),那是一种借着控制媒体的灌输而造成的结果。赫曼教授认为这是「新闻说了算」(Newspeak)的时代,但到了后来,这种「新闻说了算」却让位给了「市场说了算」(Marketspeak),借着控制市场而主宰价值和选择,已成了意识形态操纵的最大手段。研究经济、商学及管理的都知道宾大华顿商学院长期皆为美国商学院排名第一,而赫曼教授专研金融及公司权力,更对政治及思想控制成一家之言。他与反抗大师杭士基(Noam Chomsky)曾合着《制造同意》(Manufacturing Consent)一书,已成研究思想宰制的经典之作。他在那次会议里所提出的「市场说了算」这个概念,在二○○八年次贷风暴和金融海啸后,已愈来愈得到人们的共感。因为一九三○年代之后的这次危机已使得人们警惕到,这次危机绝非意外,而是整个体制的积弊所致,而其源头则是当代经济思维与实践已走到一条奇怪的单向道,富人及公司假借自由市场之名而绑架国家,遂行其「利润归私,成本归公」的图谋,于是实质上是「不自由」的所谓「自由市场」遂成了二十世纪后半段起最大的「政治正确」。这也是「重新思考经济学」的主张日益茁壮的原因。人们已察觉到一种倒果为因的「市场制造意见」(Markets make opinions),「意见制造经济学」(Opinions make economics)早已形成,当原本应该经世济时、增加人类福祉的学科,已堕落为替私利背书,为少数人所制造出来的社会灾害及生态灾难做合理化的工具,人们又岂能不对经济的整个思维逻辑与其实践痛切反省呢?这也是最近一年多来,欧美许多经济及商学院会开始反省并强调批判反思的原因!到了这时,赫曼教授所谓的「市场说了算」的警告,甚或最早的前代经济思想家高伯瑞(J. K. Galbraith)认为当代经济思维里充满了「看起来无辜的诈骗」,他们这些说法里的先见之明才被人体会。
目前整个经济学领域,诚可谓「反省当道」。各家批判之声崛起茁壮。在新兴批判人物里,拉吉.帕特尔(Raj Patel)可说有着相当的代表性,他出身牛津大学,读哲学、政治与经济,而后进伦敦经济学院,最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发展社会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世银、世界贸易组织工作,也参加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在地人民运动,这种理论与实务兼具,又有第一线抗争的经验,遂使他稍早前写出相当受人重视的《粮食战争》一书,将当今世界整个粮食发展如何被塑造,它的被扭曲以及不公义做了揭发与探讨;而他接着所写的现在这本书,除了延续《粮食战争》的主轴外,更企图将他的论点拉高到经济哲学和当代理论经济学的某些方向,这也使得本书有了更多知识思辨的空间。
在这本《价格战争》新书里,拉吉.帕特尔一开始就由引发当前危机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切入。今天我们已普遍知道,在金融衍生性商品形成之初,此案曾在美国参院被讨论质疑,当时的联准会理事主席葛林斯潘曾前往作证,他当时即明言「市场有效论」,将自动掌控它可能产生的风险,而不必由联邦政府介入调控监督。政府的彻底放任,业者的无限贪婪,信评公司的协同诈欺,以及接下来各大投资银行和投顾公司广泛聘用数学系所硕士毕业生担任所谓的「量化设计师」(Quarts),设计出复杂无比,纵使专案人员也不懂的投资商品,于是庞鉅无比的集体诈欺结构遂告形成,这乃是当今危机的主因。从全球金融海啸迄今,八大工业国多次高峰会,好几位欧洲大国元首都明言这是必须国际究办的诈欺案,因而提案要求调查,但我们也知道这个诈欺案若被确定,必会引发天文数字的求偿诉讼与究责,将成为美国政府不可能承担之重,于是所有这方面的提案皆陆续遭到封锁,以至于演变成后来所谓的「放火的担任救火员」这种新的争论,以及全球靠着「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印钞票,用国家预算的无限增加企图吸收那些私人公司所制造出的危机,这也就是所谓的「利润归私,成本则归社会与国家」的道理。目前全球的各国债务危机日增,其因果历历,人们都已耳熟能详,无庸再多做表述。
而《价格战争》此书,即由这点出发,而论及整个「市场」的知识缺陷及制度性集体诈欺,帕特尔由衍生性金融商品而论及葛林斯潘,再由葛林斯潘而回溯到主张极端放任的教母安兰德(Ann Rand),而后再将重心转到九二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盖瑞.贝克(Gary Backer)。由于我曾对安兰德以及盖瑞.贝克的中文版译着都写过长篇讨论,对他(她)们并非不熟悉,安兰德彻底非法化了国家的调控角色,也彻底美化了公司富人这种保守主义所谓的「私人」,这乃是一切问题的终极原因。至于贝克,当今另一主要经济学家巴洛(Robert J. Barro)在《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千禧年的经济理念》文集里即已指出,贝克乃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因为他将经济的「效用」理念无限放大,企图把「市场」观念用到解释几乎一切人类行动上,包括移民、监狱吸毒、女性问题上,这是种方法学上的帝国主义,产生了许多言之成理,其实却极荒诞的观点。
接续上述的有关理论上的探讨,帕特尔进一步深入到当今的世界经济现象上,一切的贫富不均、现代奴隶、对自然的剥削,将来可能的资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等,都有了更清楚的思考架构。而可能最值得注意的,乃是帕特尔虽然不排除某些人所强调的,「将国家职能重新找回带进来」(Bring the states back in),但做为一个经济民主及环境问题的运动者,帕特尔其实更关心粮食主权、土地权利等新型人民运动,也只有更加注重公共福祉和公共拥有,人类或许才有可能为当今问题找到更好的另类选择!本书的后面两部分,乃是我们并不熟悉的新概念和新做法,也是本书最值得省思的部分。而他所想的许多问题,我认为因台湾最近所出现的土地及生态抗争,我们对许多问题似乎也该重新思考了!
南方朔
天啊!光看書名《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就讓我腦袋裡一堆問號跑出來!「價格戰爭」?聽起來像是什麼金融巨頭在為了稀有資源大打出手,或是國家之間為了貿易利益在進行無聲的較量?但後面又接了「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這就更玄了!地球有什麼價值需要「評估」?我們不是早就知道地球上有石油、黃金、礦產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價值」嗎?難道作者說的是一種全新的、可能連我都沒想過的價值觀?像是什麼生態系服務的價值?還是說,它在探討一種可能超越金錢的「真正」價值?我一直以為,地球上的很多東西,像是清澈的空氣、乾淨的水源,甚至是美麗的風景,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無法估價的,但這本書會不會顛覆我的想法,告訴我原來它們都有一套我們尚未理解的「價格」?而且,為什麼是「戰爭」?難道在我們爭奪資源的同時,也無意間觸發了一場關於如何看待地球價值的「戰爭」?這本書的架構會不會像是一場偵探小說,層層剝開,揭露我們對地球價值的迷思?我真的非常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角度和方法來「評估」地球,又會如何引導讀者進入這場「價格戰爭」的思辨之中。
评分這本《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也很有學術氣息。我預感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大概需要花點時間慢慢消化。畢竟「評估地球價值」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浩瀚的命題。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地球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只要努力開發,就能帶來財富。但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這樣的想法顯然已經行不通了。這本書會不會在探討,如何將那些過去被視為「免費」的自然資源,例如乾淨的空氣、水源、土壤的生產力,甚至生物多樣性,納入到一個更為嚴謹的「價值評估」體系中?而「價格戰爭」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張力,或許是在暗指,當不同國家、不同利益集團,對於如何「定價」和「分配」這些地球價值產生衝突時,所引發的激烈競爭。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這些價值衝突背後的原因,並且提出一些解決方案,讓我們能夠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很好奇作者的論點是否會顛覆一些既有的經濟學原理,或者是以一種全新的、更具倫理色彩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人類與地球之間的共生關係。
评分我看到《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這本書名時,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很多生活方式,其實都建立在對地球資源的「低估」之上。例如,很多商品看似便宜,但實際上,它的生產過程可能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只是這些「隱藏成本」並沒有被計算在內。這本書會不會在探討,如何將這些被忽略的環境成本、社會成本,以一種「價格」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一來,也許我們在消費時,就會更加謹慎。而「價格戰爭」聽起來,更像是說,當我們開始意識到地球價值的真正重要性時,不同力量之間就會為了爭奪這份「價值」而展開較量。這可能是國家之間的資源爭奪,也可能是不同產業對於如何利用地球資源的利益分配。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提出一些具體的量化方法,來評估這些「新價值」,並且會不會探討,當我們用一套全新的「價格」標準來衡量地球時,會對現有的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什麼樣的衝擊。這本書會不會帶我們看到,一場正在悄然進行的,關於地球未來價值的「無聲戰役」?
评分說真的,當我在書店隨手翻到這本《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時,腦中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又是本在講環保的書嗎?」但仔細一看,書名中的「價格戰爭」和「評估地球價值」似乎又有點不一樣。它沒有那種直接呼籲大家節約能源、種樹救地球的口號,反而用了一種更為宏觀、更具策略性的詞彙。我猜測,作者可能是在試圖從經濟學、社會學,甚至政治學的角度,來重新定義我們與地球之間的關係。或許,這本書在探討的是,當傳統的經濟評估模式,例如GDP、市場價格,無法真正反映出地球的「真實」價值時,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套新的衡量標準?像是,如果一個地區因為過度開發導致生態被破壞,它的「GDP」可能表面上很高,但實際上,它卻失去了更為寶貴的、能夠持續提供服務的「生態價值」。那麼,這種「失去」又該如何用「價格」來衡量?這本書會不會像是在打一場價值觀的戰爭,用全新的「價格」體系,來挑戰我們現有的、過於短視的經濟思維?我很有興趣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龐大且複雜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並且會不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來說明這種「新方式」的可行性,甚至是在國際層面上可能引發的「價格戰爭」。
评分這本書《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價格戰爭」,聽起來就好有戲劇張力,讓我想像力都飛起來了。我猜想,它可能不是在講什麼人類互相砍殺,而是指一種更為深刻的、關於價值觀的衝突。地球的價值,我們過去是不是都太過理所當然,覺得它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卻沒有真正去「估價」?或許,這本書是在告訴我們,當我們用金錢、用市場去衡量一切的時代,卻忽略了地球本身所能提供的、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生態服務」。例如,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濕地淨化水源的功能、生物多樣性為我們帶來的潛在價值。這些「無價」的東西,在作者眼中,或許都應該有一套新的「價格」體系來衡量。而「價格戰爭」,會不會就是說,當我們開始嘗試給予這些被忽略的價值一個「價格」時,就會引發一場巨大的爭論和衝突?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不同環保團體,可能會為了這份「新價值」的定義權、歸屬權,而展開一場激烈的較量。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提出一些創新的、甚至帶有顛覆性的觀點,來引導我們重新認識和評估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球,並且會不會在書中呈現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展現這場「價格戰爭」的實際樣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