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之主要研究目的有四:第一,密切考虑外部环境之各项因素所带给台湾银行业整体营运之影响;第二,借由分析各国之综合银行之模式、立法管理制度与发展经验,探讨综合银行制度之优缺点;第三,现行台湾金融控股法通过后,台湾金融业者或金融机构之策略与未来走向,并针对台湾实施金融控股法之优缺点加以深入分析探讨;第四,台湾金融业合併为金融控股公司后之多角化投资效率及财务绩效之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陈宣全
毕业于台大商学系国贸组、台大IMBA国企所,并取得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横跨两岸研究国际金融,尤专精于两岸金融购併,投资题材。历任逢甲大学∕实践大学助理教授、美国所罗门美邦证券,台湾大型证券公司主管,并受邀赴台湾会计师公会联合会、经济部专业人员研究中心、中华民国证券商业同业公会、台大金融研究中心……等演讲。
台湾金控法自2001年实施,金融机构历经WTO开放外资入境, 2008年金融海啸至2010年两岸金融MOU实施,金控公司的综合绩效成了最大的竞争力。
自 序 蜕变中的台湾金融控股公司
推荐序(一)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综合绩效优良者在急流中脱颖而出
推荐序(二)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10年综效各领风骚
第 一 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三节 本书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架构
第 二 章 金融控股公司多角化投资效率暨财务绩效之文献探讨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多角化投资效率之文献探讨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绩效之文献探讨
第 三 章 银行产业的演进与综合银行之本质
第一节 经济循环週期
第二节 金融结构
第三节 综合银行之本质
第四节 综合银行之优点与缺点
第五节 各先进国家之综合银行组织架构
第六节 银行导向VS.市场导向的金融系统
第七节 小结
第 四 章 各国金融业与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历程
第一节 德国及欧盟之法案制度变革
第二节 美国之法案制度变革
第三节 日本控股公司法案变革
第四节 台湾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之过程
第五节 台湾银行转型金融控股公司之主要模式
第六节 台湾实施金融控股公司法优缺点之探讨
第 五 章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多角化投资效率之实证
第一节 多角化投资之背景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之投资组合模型与经营效率回归模型
第三节 实证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 六 章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绩效评估之实证研究
第一节 资料包络法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资料包络法之衡量方法
第三节 资料包络法之变数选取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 七 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限制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 录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硬核,但又很贴切我们台湾金融产业的现状。“综合绩效”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是衡量一个金控是否真正成功的关键。你想想看,一个金控旗下有银行、证券、保险、投信、创投等等,如果这些子公司之间只是各自为政,那跟拆成几家独立公司有什么区别?真正的“综合”应该能产生“1+1>2”的效益。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衡量这种“综合绩效”的。有没有具体的指标?比如,客户在旗下不同子公司之间流转的比例?或者,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成本协同效应?我个人最关心的是,这种“综合化”是否真的能为我们普通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和更优惠的价格。例如,我的贷款利率会不会因为我同时也是这家金控的保险客户而有所优惠?我的投资建议会不会因为这家金控同时拥有证券和投信而更加全面?希望这本书能解答我这些实际的疑问,并且提供一些有力的论据,说明台湾的金控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未来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用“演进”来形容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我觉得非常贴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司扩张,而是一个体系性的、战略性的演变过程。我一直很好奇,在台湾金融市场经历了多次的整并、开放与创新之后,金控公司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实现“综合绩效”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金控(例如,是以银行为核心,还是以产险为核心)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有何差异?它们是如何在保持各子公司独立性的同时,又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综合绩效”这个词,我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定义和衡量。我期待能够看到,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之外,作者是如何评估金控的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公司治理水平,甚至是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毕竟,一个真正优秀的金控,应该是一个稳健、有活力、并且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机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台湾金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台湾金融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金控的整合与协同。从银行到证券、保险、投信,再到信托、创投,台湾的金控版图越来越庞大,业务也越来越多元。然而,这种“综合化”的策略是否真的带来了预期的“综合绩效”?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很想深入了解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能够深入剖析金控在整合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例如不同子公司文化、IT系统、风控模式的差异,以及这些挑战是如何被克服的。更重要的是,我对书中关于“绩效”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它会侧重于财务指标,如ROE、ROA,还是会探讨更深层次的价值创造,例如品牌价值的提升、客户忠诚度的增强,甚至是人才的吸引与保留?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一家金控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它如何才能真正地“综合”起来,实现规模效益与协同效应的最大化,最终惠及股东、客户乃至整个社会。
评分我尤其对书名中的“演进”二字感到好奇。台湾的金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单一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到后来的集团化、控股化,再到现在强调“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趋势,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策略上的调整、组织结构的重塑,以及监管政策的博弈。这本书能否详尽地描绘出这一演进的图景?它是否会追溯到金控成立的初衷,分析早期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分散风险,还是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剖析不同发展阶段的驱动因素,例如,是什么促使了一些银行开始拓展证券业务,又是什么让保险公司也加入了这场“全方位”的角逐?此外,书中对“综合绩效”的定义和衡量方法也至关重要。是仅仅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还是会深入探讨非财务指标,例如内部协同效益、客户交叉销售的成功率,甚至是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了解金控的“内在美”比仅仅看到“外在光鲜”更为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老早就在关注台湾金融控股公司(金控)的发展了,毕竟这跟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都息息相关。书名里提到“从综合银行演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台湾的金控很多都是从传统银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中的挑战、策略调整,还有不同阶段面临的监管环境变化,都值得深入研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个演进脉络的,是按时间轴还是按某些关键事件来划分?而且,“综合绩效”这个词也点明了核心,不只是看单一的获利能力,更要看整体的协同效应、风险管理能力,甚至是社会责任感。台湾金控的体量都很大,旗下业务多元,如何做到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且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这都是我非常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引用不少案例,比如某某金控如何在金融危机后重塑其业务组合,或者某某金控是如何通过併购来扩张其版图的。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让我们这些投资者或者对金融业有兴趣的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台湾金控的现在和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