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

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iam C. Hunter
图书标签:
  • 广州
  • 文化观察
  • 阿兜仔
  • 旅行文学
  • 社会民生
  • 异域视角
  • 中国文化
  • 游记
  • 随笔
  • 生活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人亨特在清代中晚期至中国从商,当时清廷在广州规划十三个商馆、指派行商,管理来自十三个不同国家的商人,形成表面上开放、但实则由官方控制的贸易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亲历其中,并将这群外国商人在商馆的生活、从事鸦片与茶丝贸易的过程,以白话、写实的口吻纪录下来。

  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清廷原欲延续天朝上国的朝贡贸易模式控制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但最后则因为列强的来势汹汹,而让「十三行制度」随之瓦解。透过此书,我们也看到原本自视为「天朝」的古老中国,在各国的攻势之下,不得不将紧闭的门户向西方世界敞开。

本书特色

  十九世纪的富商云集的广州十三行,历经1856年的祝融之灾,「洋银淌街一二里」的荣景不再。

  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诸多史料,借着洋行商人诉说的点点滴滴,「首富行商」的盛衰起落再次呈现眼前。

作者简介

威廉.亨特 William C. Hunter

  是鸦片战争前广州仅有的几个懂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他于1825年到达广州时仅13岁,旋被派赴马六甲英华书院学习中文,次年返回广州。1829年在广州加入美商旗昌洋行,1837年成为该行合伙人。1842年退休,1844年返回美国。其后又回到中国,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活动达20年,并创设亨特洋行。晚年旅居法国。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几天后,他在法国尼斯去世。着有《旧中国杂记》(Buts of Old China)和《广州「番鬼」录》(The Fankwae at Canton)。

迷失的钟表匠与失落的秘境 作者: [此处留白,请自行填入] 出版社: [此处留白,请自行填入] 页数: [此处留白,请自行填入] ISBN: [此处留白,请自行填入] 定价: [此处留白,请自行填入] 内容提要: 在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伦敦,一间被时间遗忘的钟表店里,年轻的学徒埃利亚斯·芬奇,一个对机械结构怀有近乎宗教般狂热的灵魂,发现了一枚造型怪异、走动方式诡异的黄铜怀表。这枚怀表并非指向时间的流逝,而是指向空间的回溯。当埃利亚斯无意中触动了怀表上一个隐藏的机关,他被卷入了一场横跨百年、深入地心的奇遇。 他并未抵达喧嚣的异域港口,而是坠入了一个名为“奥菲斯的深渊”的地下世界。这里是工业革命的阴影下,被主流历史遗忘的一群技艺大师和异见者所建立的庇护所。他们拒绝被工厂的标准化和蒸汽的喧嚣所吞噬,选择在地下开凿出自己的王国,以古老的机械原理和失传的冶金术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埃利亚斯试图修复他的导师留下的最后一个未竟之作——一台据说能够“校准”现实时间流的巨型天文钟展开。但这台钟的零件散落在这庞大而危险的地下迷宫中,每一块零件都由不同的地下氏族守护着,他们各有各的信仰和戒律。 埃利亚斯必须学会信任那些他从未想象过的盟友:沉默寡言的“铸铁夫人”,一位精通地热能利用和复杂液压系统的女性工程师;以及“回声吟游诗人”,一个通过解读矿井中震动和气流变化来预知危险的盲眼向导。 随着探索的深入,埃利亚斯发现“奥菲斯的深渊”正面临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地下的水源正在被一种未知的、带有强烈腐蚀性的矿物质污染,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意识到,他手中的黄铜怀表,也许就是打开通往地表世界关键的钥匙,或者,是引发更深层灾难的引爆器。 本书细腻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欧洲手工艺精神的最后挣扎,探讨了进步与传统、可见与不可见、以及机械的精确性如何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埃利亚斯不仅要与地下世界的自然力量抗争,更要面对自己内心对“完美机械”的执念,最终理解到,有些“时间”是无法被精准校准的,有些“方向”也并非由指针决定。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齿轮的低语 故事始于伦敦雾气弥漫的白教堂区。埃利亚斯·芬奇,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已经被他那把陪伴了十几年的黄铜放大镜所决定。他的导师,老钟表匠西拉斯,在一次看似寻常的夜间工作后神秘失踪,只留下了一件未完成的遗物——那枚令时间错乱的怀表。 埃利亚斯在整理导师遗物时,偶然发现了隐藏在表盘背后的微小蚀刻符文。符文指向的不是地理坐标,而是一个频率。当他试图用导师的特殊调音叉触碰这个频率时,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书架上的工具仿佛被吸入了一个无形的漩涡。他发现自己跌入了一条黑暗、垂直的通道。 通道的尽头,并非是泥土和岩石,而是一片由打磨光滑的玄武岩构筑的巨大空间。空气中弥漫着硫磺、机油和某种温暖的金属气味。这里便是“奥菲斯的深渊”——一个由地下深处涌出的地热蒸汽驱动的微型工业社会。 第二部分:地下的秩序与氏族 “奥菲斯的深渊”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数个彼此提防,却又相互依赖的氏族组成。 铁砧氏族 (The Anvil Kin): 居住在最靠近地心熔岩流的区域,他们是冶金和锻造的大师。他们的建筑结构完全依赖于复杂的杠杆和蒸汽驱动的液压系统。他们对地表世界充满不信任,认为地表的一切都建立在虚假的、易逝的贵金属之上。他们看守着天文钟的主体框架。 水银信徒 (The Quicksilver Cult): 这是一个相对神秘的团体,专注于流体力学和炼金术。他们维护着地下复杂的通风和水循环系统,深信水银是连接物质与非物质世界的媒介。他们拥有关于“校准钟”的理论图纸。 回声编织者 (The Echo Weavers): 负责声学和矿石探测。他们居住在最深、最安静的洞穴中,通过解读岩石的共振来预警地震和结构性危险。他们是埃利亚斯进入深渊后的第一个向导。 埃利亚斯很快发现,他带来的那枚怀表,是启动天文钟的关键“谐振器”。然而,要完全启动它,还需要收集散落在各氏族手中的三件核心组件:“永动之枢”(铁砧氏族持有)、“时间滤镜”(水银信徒持有)和“命运之弦”(回声编织者持有)。 第三部分:技术的悖论 埃利亚斯在帮助铁砧氏族解决一个由蒸汽压力失衡引起的结构危机后,赢得了他们的初步信任。他目睹了他们惊人的机械美学——他们的工具没有铆钉,全靠精确的咬合和热力膨胀来组装。然而,他们的固执也几乎葬送了他们自己。 在与水银信徒的接触中,他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阴谋。水银信徒并非简单地保护知识,他们试图利用“校准钟”的力量,不是为了恢复正常时间,而是为了“冻结”他们当前所处的稳定状态,抵御地壳变动带来的不可预测性。他们认为,只有绝对的静止才能带来永恒的安全。 埃利亚斯开始质疑导师制作这台钟的真正目的。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台钟并非是修复时间的工具,而是一个选择的装置——选择一个他愿意居住的“时间切片”。 随着地下水污染的加剧,时间的紧迫性凸显出来。铁砧氏族赖以生存的蒸汽锅炉开始出现锈蚀,回声编织者能听到的“岩石之声”变得越来越混乱和狂躁。 第四部分:地心的抉择 在最后的尝试中,埃利亚斯必须潜入被深埋在“深渊”最底部的原始矿脉中,那里是污染的源头,也是“命运之弦”的所在地。他被迫与他最不信任的盟友——一个试图利用污染源来提炼新型超强合金的叛逆铁砧技工合作。 在矿洞的黑暗中,他终于拼凑齐了天文钟的全部零件。当他将怀表放入中央的凹槽时,整个地下世界的所有机械开始发出尖锐的、和谐的共鸣。光芒冲天而起,不是耀眼的白光,而是深沉的、近乎琥珀色的光芒。 埃利亚斯面临最终的抉择: 1. 启动校准: 稳定当前的地下世界,使污染停止,但永远将他们与地表隔绝,生活在一个被人工“暂停”的时代。 2. 强行超载: 利用天文钟的巨大能量,瞬间将所有部件连同自己一起弹回地表,但代价是可能导致地下结构彻底崩塌,将数百年文明掩埋。 3. 导师的秘密: 按照导师在怀表内留下的最后一条微弱的指示,尝试使用一种“非机械”的方式启动钟——那就是放弃控制,允许时间以它本来的、混乱的方式流逝。 埃利亚斯的行动,最终证明了十九世纪机械美学中一个被遗忘的真理:最精密的机器,也需要人类的不完美来维持其存在的意义。他做出的选择,将决定这个隐藏在时间之下的文明,是走向永恒的黄昏,还是迎接一个充满未知挑战的新黎明。 风格与主题: 本书是一部结合了维多利亚时代哥特美学、工业浪漫主义与硬核机械哲学的作品。它探讨了技术异化、传统技艺的价值,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社群如何定义进步与生存。叙事节奏紧凑,细节描写专注于机械构造的复杂性和地下世界的压抑美感。它拒绝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深入探讨微观世界中,齿轮、蒸汽和人手之间的深刻连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译本序言1
第一章 往广州的旅程1
第二章 到达伶仃11
第三章 珠江河上13
第四章 业务萧条17
第五章 任职旗昌行19
第六章 商 馆21
第七章 东印度公司29
第八章 行 商33
第九章 通 事47
第十章 买 办51
第十一章 看银师53
第十二章 广东英语57
第十三章 鸦片贸易61
第十四章 来往澳门73
第十五章 茶 叶83
第十六章 茶丝贸易87
第十七章 船只进出口91
第十八章 英公司船只95
第十九章 行外商人99
第二十章 外国报纸103
第二十一章 呈递禀帖109
第二十二章 浩官与旗昌行113
第二十三章 番妇到广州115
第二十四章 赏 格119
第二十五章 商馆人员生活的特色121
第二十六章 来回美国123
第二十七章 律劳卑到广州127
第二十八章 西方商业的危机131
第二十九章 查顿其人133
第三十章 商馆被围135
第三十一章 美国人的战时生意143
第三十二章 旧广州的破灭149
第三十三章 广州的旗昌洋行,1822—1844151
第三十四章 结 语153
译名对照表155
后 记17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过去许多关于西方人游历中国,并留下图文记录的著作。在台湾,我们称呼西方人为“阿兜仔”,这带有一定的亲切感,也隐含着一种“局外人”的视角。而“西洋镜”则象征着一种观赏和被观赏的关系,它能变幻出各种奇特的景象。因此,我推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阿兜仔”如何看待广州这座城市,他们的观察可能既有新奇,也可能带有他们的文化印记和理解偏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呈现这种“看”的过程?是基于史料的考证,还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展现?广州作为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汇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交流的痕迹。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阿兜仔”的观察,来揭示当时广州的社会风貌、生活方式,乃至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例如,他们可能会对广州的饮食文化、民间信仰、交通工具,或者人们的衣着打扮,留下一些独特的记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我们自身认知角度的解读,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广州。

评分

《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联想,它仿佛是在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充满视觉冲击和文化碰撞的领域。“阿兜仔”这个称呼,在台湾的使用非常广泛,通常带有一种亲切又略显戏谑的意味,用来指代西方人。而“西洋镜”则是一种古老的、通过转动机械观看图像的装置,往往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奇幻景象。将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我预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是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文化解读。它或许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而是以一种轻松、生动的方式,展现外国人眼中的广州。我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些“阿兜仔”对广州的初印象?他们会被广州的哪些方面所吸引,又会被哪些方面感到困惑?例如,他们对广州的市井生活、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小吃摊的诱人香味,会有怎样的评价?他们可能会将广州的某些习俗与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一些有趣的观察和评论。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各种新奇的视角,像万花筒般在眼前旋转。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在台湾市场,应该会引起不少年轻读者的兴趣。尤其现在旅游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大家都很想知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同一个地方的。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阿兜仔”的视角?是历史文献的梳理,还是作者自己观察的记录,或者是一种虚构的叙事?广州这个城市,在我们台湾人眼中,总是有着一股特别的魅力,它是南国的门户,文化兼容并蓄,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我猜想,书里可能会有一些关于“阿兜仔”对广州城市景观的描述,比如他们对骑楼建筑的独特感受,或是对珠江夜景的赞叹。又或者,他们会在广州的市集里穿梭,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热闹的叫卖声发出惊叹。这本书会不会也触及到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有趣话题?比如,在他们看来,广州人的生活节奏是怎样的?他们对中国人的社交方式会有什么特别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段落,展现不同文化碰撞下产生的火花。

评分

看到《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脑海里就浮现出很多有趣的画面。我本身就对“阿兜仔”这个词特别有亲切感,在我们台湾,大家都很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外国人,特别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所以,光是这个名字就立刻吸引了我。我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如何透过“阿兜仔”的视角,来描绘我们熟悉的广州的呢?广州这个城市,在我心中一直是充满活力和历史韵味的地方,它有独特的岭南文化,也有现代化的都市风貌。想象一个外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多少有趣的碰撞和误解,又会发现多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却鲜为人知的美好?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万花筒,让我们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广州?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小故事,而不是那种枯燥的地理人文介绍。像是阿兜仔对广州的美食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他们会不会被早茶的丰富多样吓到?或者是在老城区里迷路,却意外发现了什么隐藏的惊喜?又或者他们对广州人的热情好客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总之,这个书名让我充满期待,感觉就像是在透过一个有趣的棱镜,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

评分

读到《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跳出了许多关于历史影像和早期西方旅行者在中国留下的记录的联想。在台湾,我们过去也接触过不少这类题材的书籍,它们往往能提供一种非常独特且有时略带荒谬的视角,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隔阂。“西洋镜”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奇妙的意味,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盒,里面盛满了被他人观察和解读的文化碎片。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文献为基础,来建构这本书的?是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旅行日记,还是当时的报刊杂志?又或者是通过现代的视角,去重构一个“阿兜仔”在广州的观察与体验?广州作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历史故事,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的目光。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阿兜仔”的观察,是如何影响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又是否会揭示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他们对广州的建筑、服饰、社会习俗等留下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颇为奇特的解读,甚至是带有文化偏见的观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