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亨特在清代中晚期至中国从商,当时清廷在广州规划十三个商馆、指派行商,管理来自十三个不同国家的商人,形成表面上开放、但实则由官方控制的贸易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亲历其中,并将这群外国商人在商馆的生活、从事鸦片与茶丝贸易的过程,以白话、写实的口吻纪录下来。
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清廷原欲延续天朝上国的朝贡贸易模式控制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但最后则因为列强的来势汹汹,而让「十三行制度」随之瓦解。透过此书,我们也看到原本自视为「天朝」的古老中国,在各国的攻势之下,不得不将紧闭的门户向西方世界敞开。
本书特色
十九世纪的富商云集的广州十三行,历经1856年的祝融之灾,「洋银淌街一二里」的荣景不再。
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诸多史料,借着洋行商人诉说的点点滴滴,「首富行商」的盛衰起落再次呈现眼前。
作者简介
威廉.亨特 William C. Hunter
是鸦片战争前广州仅有的几个懂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他于1825年到达广州时仅13岁,旋被派赴马六甲英华书院学习中文,次年返回广州。1829年在广州加入美商旗昌洋行,1837年成为该行合伙人。1842年退休,1844年返回美国。其后又回到中国,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活动达20年,并创设亨特洋行。晚年旅居法国。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几天后,他在法国尼斯去世。着有《旧中国杂记》(Buts of Old China)和《广州「番鬼」录》(The Fankwae at Canton)。
中译本序言1
第一章 往广州的旅程1
第二章 到达伶仃11
第三章 珠江河上13
第四章 业务萧条17
第五章 任职旗昌行19
第六章 商 馆21
第七章 东印度公司29
第八章 行 商33
第九章 通 事47
第十章 买 办51
第十一章 看银师53
第十二章 广东英语57
第十三章 鸦片贸易61
第十四章 来往澳门73
第十五章 茶 叶83
第十六章 茶丝贸易87
第十七章 船只进出口91
第十八章 英公司船只95
第十九章 行外商人99
第二十章 外国报纸103
第二十一章 呈递禀帖109
第二十二章 浩官与旗昌行113
第二十三章 番妇到广州115
第二十四章 赏 格119
第二十五章 商馆人员生活的特色121
第二十六章 来回美国123
第二十七章 律劳卑到广州127
第二十八章 西方商业的危机131
第二十九章 查顿其人133
第三十章 商馆被围135
第三十一章 美国人的战时生意143
第三十二章 旧广州的破灭149
第三十三章 广州的旗昌洋行,1822—1844151
第三十四章 结 语153
译名对照表155
后 记171
《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过去许多关于西方人游历中国,并留下图文记录的著作。在台湾,我们称呼西方人为“阿兜仔”,这带有一定的亲切感,也隐含着一种“局外人”的视角。而“西洋镜”则象征着一种观赏和被观赏的关系,它能变幻出各种奇特的景象。因此,我推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阿兜仔”如何看待广州这座城市,他们的观察可能既有新奇,也可能带有他们的文化印记和理解偏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呈现这种“看”的过程?是基于史料的考证,还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展现?广州作为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汇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交流的痕迹。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阿兜仔”的观察,来揭示当时广州的社会风貌、生活方式,乃至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例如,他们可能会对广州的饮食文化、民间信仰、交通工具,或者人们的衣着打扮,留下一些独特的记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我们自身认知角度的解读,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广州。
评分《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联想,它仿佛是在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充满视觉冲击和文化碰撞的领域。“阿兜仔”这个称呼,在台湾的使用非常广泛,通常带有一种亲切又略显戏谑的意味,用来指代西方人。而“西洋镜”则是一种古老的、通过转动机械观看图像的装置,往往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奇幻景象。将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我预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是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文化解读。它或许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而是以一种轻松、生动的方式,展现外国人眼中的广州。我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些“阿兜仔”对广州的初印象?他们会被广州的哪些方面所吸引,又会被哪些方面感到困惑?例如,他们对广州的市井生活、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小吃摊的诱人香味,会有怎样的评价?他们可能会将广州的某些习俗与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一些有趣的观察和评论。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各种新奇的视角,像万花筒般在眼前旋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在台湾市场,应该会引起不少年轻读者的兴趣。尤其现在旅游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大家都很想知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同一个地方的。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阿兜仔”的视角?是历史文献的梳理,还是作者自己观察的记录,或者是一种虚构的叙事?广州这个城市,在我们台湾人眼中,总是有着一股特别的魅力,它是南国的门户,文化兼容并蓄,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我猜想,书里可能会有一些关于“阿兜仔”对广州城市景观的描述,比如他们对骑楼建筑的独特感受,或是对珠江夜景的赞叹。又或者,他们会在广州的市集里穿梭,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热闹的叫卖声发出惊叹。这本书会不会也触及到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有趣话题?比如,在他们看来,广州人的生活节奏是怎样的?他们对中国人的社交方式会有什么特别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段落,展现不同文化碰撞下产生的火花。
评分看到《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脑海里就浮现出很多有趣的画面。我本身就对“阿兜仔”这个词特别有亲切感,在我们台湾,大家都很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外国人,特别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所以,光是这个名字就立刻吸引了我。我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如何透过“阿兜仔”的视角,来描绘我们熟悉的广州的呢?广州这个城市,在我心中一直是充满活力和历史韵味的地方,它有独特的岭南文化,也有现代化的都市风貌。想象一个外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多少有趣的碰撞和误解,又会发现多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却鲜为人知的美好?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万花筒,让我们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广州?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小故事,而不是那种枯燥的地理人文介绍。像是阿兜仔对广州的美食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他们会不会被早茶的丰富多样吓到?或者是在老城区里迷路,却意外发现了什么隐藏的惊喜?又或者他们对广州人的热情好客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总之,这个书名让我充满期待,感觉就像是在透过一个有趣的棱镜,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
评分读到《西洋镜看中国:阿兜仔在广州》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跳出了许多关于历史影像和早期西方旅行者在中国留下的记录的联想。在台湾,我们过去也接触过不少这类题材的书籍,它们往往能提供一种非常独特且有时略带荒谬的视角,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隔阂。“西洋镜”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奇妙的意味,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盒,里面盛满了被他人观察和解读的文化碎片。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文献为基础,来建构这本书的?是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旅行日记,还是当时的报刊杂志?又或者是通过现代的视角,去重构一个“阿兜仔”在广州的观察与体验?广州作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历史故事,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的目光。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阿兜仔”的观察,是如何影响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又是否会揭示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他们对广州的建筑、服饰、社会习俗等留下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颇为奇特的解读,甚至是带有文化偏见的观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