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德彼特为什么不去卖汽车保险?
最专业的选股人,为何仍无法超越大盘绩效?
这些问题都跟经济学有关,也都能在本书获得答案!
★美国大学指定参考书,兼具可读性和娱乐性的经济学读本!
★全球十一国畅销书,获选博客来「年度百大趋势书」!
★台大经济系林建甫教授、《漫步华尔街》作者墨基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盖瑞.贝克推荐!
布莱德彼特为什么不去卖汽车保险?
慷慨的育婴假为什么反而对妇女不利?
赌客赢钱,为什么赌场老板跟大家一样高兴?
为什么不可能以每坪二十万元在大安区买到房子?
最专业的选股人,为何仍无法超越大盘绩效?
这些问题都有答案,也都跟经济学有关。
读完本书,你就能像经济学家一样聪明思考!
经济学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
总统必须懂经济学,才知道如何推动对全民最有利的政策。
庶民必须懂经济学,才懂得在混乱的世界里趋吉避凶。
然而经济学常被误解为一门「沉闷的科学」,充斥着抽象的术语和图表。但其实那是因为经济学入门书多半写得不好,没能传达出经济分析的精采之处,也很少把经济学分析的成果应用在日常生活上。
如今,查尔斯.惠伦写出了一本轻松易读的指南,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援引小故事和范例,让我们看懂生活周遭的经济学世界。
从买车买屋的决定、吃速食、上大学,到看懂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与全球暖化的议题。经济学无所不在,而且不该只有专家才看得懂。在查尔斯.惠伦彻底「剥光了经济学的外衣」之后,经济学的本质会让你觉得趣味盎然。难怪知名作家墨基尔也赞叹:「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写出的那本书!」
增订版说明
◎《聪明学经济的12堂课》于2002年首次出版后,广受读者及学者专家的好评,亦翻译为十余种语言版本(繁体中文版于2003年11月上市)。
◎2010年,作者针对八年来的时事变化,进行全文增补与修订,全书架构不变,但作者增写了一章「国际经济学」,以索罗斯放空英镑与冰岛濒临破产危机等案例,说明汇率的观念与国家货币政策。其他主要的增补内容还包括:说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风暴、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欧巴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关注的全球化与环保议题。贴近时代脉动的全文增订版,让读者能以最轻松、最聪明的方式了解经济学。
◎新增一篇《漫步华尔街》作者墨基尔的推荐专文。
◎中文版全新封面设计。
作者简介
查尔斯.惠伦 Charles Wheelan
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现任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哈里斯学院资深讲师、非营利性区域规划组织Chicago Metropolis 2020政策传播部门总监,并为Yahoo!撰写专栏。他曾担任《经济学人》中西部通讯记者,以及芝加哥公共电台WBEZ的经济通讯记者,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不定期撰写文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盖瑞.贝克(Gary Becker)、《漫步华尔街》作者柏顿.墨基尔(Burton Malkiel)与《出版人週刊》等,均高度赞誉此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书评赞誉查尔斯「达成了不可能的任务:经济学到了他手上,变得活泼生动又好读,还会让人笑倒在地。」
译者简介
胡玮珊
中兴大学经济系毕,曾任英商路透社财经记者与编译。现专事翻译,译作五十余本,散见于经济、企管、科技、励志等领域。曾四度荣获经济部金书奖殊荣。
相关译作请参考个人部落格julieintaipei.pixnet.net/blog
推荐序 绝妙的例子,新鲜的启示 林建甫
推荐序 经济学不再沉闷 柏顿.墨基尔
自序
第1课 市场的力量——谁能餵饱巴黎?
第2课 诱因真的很重要——锯掉犀牛角就能挽救黑犀牛吗?
第3课 政府和经济(上)——政府是我们的朋友吗?
第4课 政府和经济(下)——资源分配成了酬庸的工具?
第5课 资讯经济学——麦当劳到底在卖什么?
第6课 生产力和人力资本——比尔.盖兹为什么比你有钱?
第7课 金融市场——迅速致富和减肥有什么关系?
第8课 利益团体的力量——为什么政府预算像耶诞树?
第9课 注意经济指标——如何为经济把脉?
第10课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政府为什么喜欢通货膨胀?
第11课 国际经济学——为什么连冰岛都会倒?
第12课 贸易和全球化——亲爱的,你把玉米变成音响了?
第13课 发展经济学——经济成长真的难以捉摸?
后记 二○五○年的生活——七个大哉问
推荐序1
绝妙的例子,新鲜的启示
台大经济系教授 林建甫
这一本书,充满着有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更充满了经济学的智慧。
虽然作者宣称本书是给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聪明人士阅读的,但即使是学过的人,也值得拜读此书。因为书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经济学的思考逻辑,体会经济学的精髓,以及了解如何将经济学思维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面向。如果要说,学生在教科书之外应该阅读什么,毋庸置疑,这会是一本最值得推荐的参考书籍。
本书从市场机能开始讲起,配上两个绝妙的例子:可口可乐的业务人员透过柏林围墙的破洞,把产品传到东德去;在巴黎丽弗里街上的餐馆里,随时供应着新鲜美味的鲔鱼大餐。这些例子让读者立刻能体会何谓「看不见的手」——市场机能的威力与魅力。到了一九九五年,东德的可口可乐消费水准已经赶上了西德,而巴黎高级餐馆的市场运作良好,没有大量的剩余与不足,这些都是拜价格机能之赐。
不仅如此,作者还探讨了公共财及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的传统问题,举出史蒂芬.金小说网路连载、维基百科、反恐任务、温室气体排放等例子。至于专章探讨的讯息不对称的「资讯经济学」、生产力及人力资本、效率市场理论、政经难分的利益团体、经济指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等,也都是近几年经济学最热门的主题。
作者不落俗套的文笔,相信能吸引读者长久阅读的目光。每一章的副标题也是够呛的,如「比尔.盖兹为什么比你有钱?」「迅速致富和减肥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政府预算像耶诞树?」等等。莫怪乎,连《漫步华尔街》的作者墨基尔都赞叹,如果要他动笔写经济学,这本书就是他要写的样子。
二○一○年,作者针对八年来的时事变化,进行了全文的增补与修订。全书架构不变,但增加了许多贴合时代脉动的最新议题,包括: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与债信危机、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欧巴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关注的全球化与环保议题。此外,有鉴于全球贸易日益频繁,作者以一整章的篇幅解说「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章),以一九九二年索罗斯放空英镑大赚一笔,以及二○○八年冰岛濒临破产危机等实例,说明汇率机制、货币政策,以及经常帐盈余与赤字的观念,是关心财经与投资的读者不可错过的篇章。
与第一版相同,本书最后是以贸易、全球化及经济发展来结尾。这是目前世界各国都该关注的课题:如何让先进国家免于保护主义的禁锢,让开发中国家由丑小鸭变成天鹅。作者以经济学的思考为出发点,把贸易与发展画上等号。他引述佛里曼的话,建议把「反全球化联盟」改名为「让全球穷人更穷的联盟」,令人不觉莞尔。而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在九一一事件之前提出的警告:我们应该投资开发中国家,「不光是为了人道的理由,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一旦爆发动乱,其他国家也很可能面临失序的危机。」这真是掷地有声、一针见血的见地。在地球村已然成形的现在,世界各国可谓生息与共,想要务实达到世界大同的崇高目标,以贸易进行全球化正是唯一之途。
本书从生活週遭的有趣事例,一路谈到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之余,不知不觉拓展了视野。这样的经济学智慧,将使我们成为更聪明的消费者,以及更有自信的公民。
推荐序2
经济学不再沉闷
柏顿.墨基尔
一般咸信,早在一百多年前苏格兰人卡莱尔(Thomas Carlyle)将经济学称为「沉闷的科学」(dismal science),是因为经济学看似乏味、无趣而笼统,而且充满着「一方面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如何」的说法。的确,据说杜鲁门总统就曾说过,为了避免暧昧笼统,他想要「独臂的经济学家」(译注:双关语,意思是只有一只手臂的经济学家就无法说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事实上,这并非卡莱尔的原意。卡莱尔是在提醒我们,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总是必须在多个需求之间作取舍,在互相冲突的价值观与目标之间作取舍,必须选择眼前就得到好处,还是把希望寄託在未来更美好的事物上。最重要的是,这个严肃的苏格兰人强调,任何事物都有成本,而没有工作和牺牲就无法有任何产出。
当然,的确有许多人认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是「沉闷」的,也就是无趣之至。如同有人下过定义:「经济学家就是擅长运用数字,但个性上还不足以成为会计师的人。」经济学家的黯淡形象多半来自他们所写的晦涩文章、莫测高深的图表,以及过度使用的数学。此外,他们往往不承认自己有所不知。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拿经济学开玩笑?为什么学生在修习经济学这门学科时常常两眼无神?我认为原因在于经济学家多半不擅长写作,而且大多数的经济学文章过度倚赖代数运算和复杂图表。此外,很少有经济学家能传达出经济分析的精采之处,或是呈现经济分析与日常生活有何关连。不过,查尔斯.惠伦的书使这一切改观了。他具有一种和米达斯国王相反的能力,他若是触摸金子,就能赋予金子生命(译注:米达斯是希腊神话中能点石成金的国王,生物经他一碰就会变成金子)。
这本书可谓独一无二。书中没有方程式,没有难懂的术语,也没有抽象的图表。虽然在许多经济学概念的背后的确有方程式和图表,但惠伦证明了这些概念可以化为浅显的文字来表达。他汲取出经济学的本质,证明「浅显易懂的经济学家」这个说法并不是自相矛盾。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经济学家蒙受着许多不白之冤。经济分析其实是一门困难且复杂的学科,往往比物理学的分析复杂得多。物理学可以简洁地解释单纯的系统,例如行星如何绕太阳运转、电子如何绕原子运行,然而就连物理学在解析自然现象时也难免有困难,气象预测即为一例。尽管有精密的观测卫星和繁复的预测模型,气象学家往往只能粗略地预测「明天的天气将跟今天一样」,这种模型虽然无法看见所有的关键,整体的预测纪录却十分良好。不过,如果要气象专家针对全球暖化这样的问题来做长期的预测,其误差之大,反倒使经济预测相形之下显得准确得多。
经济学比物理学更困难,是因为我们通常无法在实验室里进行经济学的实验,而且人类的行为也往往难以预料。经济学有一个新的支派称为「行为经济学」,借由结合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洞见而广受瞩目,但它仍然无法帮助我们准确预测个体的行为。不过,不能了解所有的事并不代表什么都不了解。我们的确知道个体行为强烈受到诱因的影响;我们的确知道有许多合乎逻辑的规则,而且我们的知识一直在稳定累积中;我们的确知道凡有卖出必有买入,也知道明显的获利机会很少会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股票市场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
经济学或许不那么准确,却能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在政府的政策制订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经济学家影响着政府的各部门。促进经济成长、提高就业,同时避免通货膨胀,这些早就是政府经济学家的任务。还记得一九九二年柯林顿在总统大选时的致胜口号吗?「笨蛋,问题在经济!」内阁各部门都有与经济息息相关的业务,例如鼓励竞争与限制垄断(法务)、管制污染(环保)、提供医疗服务(卫生)。的确,无论在社会方面、赋税与支出、国际事务、农业或国家安全议题上,很难有政治决策是不带有经济后果的。而且无论政治人物再怎么怀疑经济学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家的建言不曾被忽视。凯因斯就曾说过:「那些实践家自以为没受到任何学说的影响,事实上却往往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掌握权柄的狂人自以为得到天启,但其狂想却是得自若干年前的某个三流学者。」
经济学家在商业和金融业界的影响日益普遍。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前经理人彼得.林区(Peter Lynch)曾说,如果你花十四分钟和一位经济学家谈话,其中有十二分钟是浪费掉的。但说来有点讽刺,如今专业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绩效乃是用金融经济学家所研发的技术加以评鑑。此外,经济学家也影响着无数商业上的决策:为各类型公司预测产品需求,例如通用汽车和宝侨家品;任职于顾问公司,参与企业的策略规画乃至于存货管理;协助投资公司规画证券投资组合,分析预期的收益和风险;针对企业的股利政策和债务对公司普通股股价的影响,为企业财务长提供谘询。在金融市场上,期权交易员拎着手提电脑在期权交易所进进出出,电脑中有程式教他们在什么样的价位买进和卖出,而这程式就是以某个经济模型写出的。经济分析无论对投资者、生产者和政府的政策制订者都出奇有用,这是事实。
一般消费者会发现经济学能解释许多令人疑惑的日常生活问题。为什么购买医疗保险对个人而言那么困难?为什么我们习惯到麦当劳用餐,即使别的店家做的汉堡也许更好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申请「明星」大学,尽管另外还有许多学校学费低廉而且能提供一样好的教育?你是否曾纳闷,「反向选择」「公共财」和「囚徒困境」这些常见的术语,跟日常生活有何关连?这些课题都包含在这本让人读来津津有味的书中。
常有人说,问十位经济学家同样的问题,你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可是我敢打赌,如果你问十位经济学家,为什么纽约市的计程车和公寓不足,十个人都会回答,限量的计程车牌照与租金管制限制了这些商品与服务的供给。在许多领域中,经济学家几乎意见一致:他们一面倒地同意自由的国际贸易能提高贸易国的生活水准,而关税和进口配额则减损了人民的福祉;他们大体上同意租金管制有损住房的质与量;二○○一年发生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他们几乎一致预测这个可怕的悲剧将导致经济活动紧缩。依我个人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验,经济学家(不管是保守的共和党员还是自由派的民主党员)在观点上的差异,要小于经济学家和其他领域专家之间的差异。经济学家之间即使政治观点大相迳庭,对多数议题却都抱持相同的看法。相对于跨越党派的政治人物联盟,经济学家更容易团结一致,形成跨越党派的多数。
我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学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解读世界以及思考解决方案。所谓经济学家的思考,是一连串的演绎推论,并结合经过简化的模型(例如供给与需求)。经济学家会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进行权衡取舍。经济学家会考量放弃某个选择所损失的利益,以估算另一个选择的成本;这是以效率为目标,也就是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取最大利益。经济学家会採取边际主义或渐进式的取向,关心的是借由产生某些额外成本,能达到多大的额外利益。经济学家认定资源有多种用途,而借由资源的替换可以获致想要的结果。最后,经济学家倾向于相信,允许个体自由选择可以增进大众的福祉,并主张市场竞争是特别有效率的机制,让个体得以表达他们的选择。同时,虽然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涉及订定规范(对于「理应如何」的看法),经济分析往往跳脱价值的议题,或至少不偏重于价值议题。
这本杰作写得均衡而全面。它肯定了自由市场对提高生活水准的好处,并说明中央掌控的经济体何以无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它也肯定了政府建构法治以及提供公共财,是市场得以运作的前提。它也说明当自由市场中产生负面外部性,例如环境污染,或是当市场未能生产出人民想要的物品时,政府可以扮演修正的角色。
你是否好奇,为什么生产毛海的农民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联邦政府的补助?惠伦解释政治和经济如何共同导致这样的结果。你真的知道为什么柏南克会被称为「美国第二号最有权力的人物」吗?惠伦揭露了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神祕影响。你曾纳闷为什么你看不太懂电影《你整我,我整你》(Trading Places)在最后一幕坏人被赶出原物料期货市场?惠伦把供需的原理讲得浅显易懂。你曾想过那些抗议全球化的人士是否说得有道理?减少经济整合真的对已开发国家和开发中国家有利吗?惠伦为你说分明。当你阅读报章杂志时,是否常对当前经济议题针锋相对的观点和莫衷一是的说法感到困惑苦恼?惠伦解读了这些术语,并且洞悉政治运作,而得以阐明问题的根本所在。他成功地将这门沉闷的科学转化为国家论述与政策中生动交织的经济与政治。
惠伦写出了一本轻松易读的经济学指南。借由呈现经济学的本质,让读者成为更有见识的公民,能更加了解当前重要的经济议题。他证明了不需用图表和方程式也能解释经济学,证明经济分析也可以很有趣。对大学和高中的基础经济学课程而言,此书是实用的补充教材。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经济学的入门书,让那些曾觉得经济学极端乏味而裹足不前的人改变心意。我自己一直想要写一本经济学入门书,但总因手边事务繁忙而未能着手进行。假如我真的写了,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写出的那本书。
自序
这幅景象实在是再熟悉也不过了:在美国某大学的教室里,研究生站在讲台上,对着黑板画着图表和等式。他可能说着流利的英语,但也可能不是。课程内容枯燥无比,而且都是数学。考试时,学生必须画出需求曲线,或是将总成本函数微分。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课程。
可是,学生却不见得了解:为什么经济学原理会让苏联瓦解?(在缺乏价格体系的情况下分配资源,长期而言会发生困难。)老菸枪对不吸菸的人会带来什么好处?(老菸枪死得早,把社会福利和退休金遗留给其他人。)慷慨的育婴假为什么反而对妇女不利?(雇主在聘雇时,可能会歧视年轻妇女。)
有些学生能习惯经济学的思考模式,借此看到「大局」,但大多数人不是如此。事实上,许多聪明的大学生吃过经济学基本课程的苦头,在考试通过之后,很乐于与这个学科分道扬镳。从此,经济学和微积分、化学被归为一类:极为困难的学科,需要记的东西一大堆,而且和日后的人生没什么关系。当然,有些聪明的学生干脆一开始就逃之夭夭,不修经济学,但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为什么?
首先,对知识好奇的人会因此错过一门刺激、有影响力,而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经济学的训练有时候符合直觉,有时候却挑战直觉。这个领域中充满了伟大的思想家,有些已受到大众的注目,例如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和米尔顿.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有些则还未在学术圈以外获得他们应得的声誉,例如贝克(Gary Becker)和阿可洛夫(George Akerlof)。许多人或许喜爱阅读美国历史或名人自传,却畏于接近这门容易理解又迷人的学科。
其次,在美国有许多聪明人可说是经济学的文盲。报章杂志常提到柏南克(Ben Bernanke),此人在美国政府因应金融危机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在做些什么?即使是政治领袖也需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因为几乎每一场政治辩论,都有候选人主张,业务委外和全球化会「偷走」美国人的工作,让美国人变得更穷、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如同所有的市场竞争,国际贸易确实会使某些人落败,但如果说这会使我们整个国家都落败,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所听过最生动的主张是来自裴洛(Ross Perot),他在一九九二年参选美国总统(当时的候选人还有柯林顿和老布希)。裴洛在竞选演说中主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会使美国人的工作机会流失到墨西哥。他的演说令人难忘,但他的经济学观念是错误的。他所警告的现象,并没有真的发生。
裴洛没有选上总统,但世界各国的领袖虽然赢得选战,却不代表他们都真的了解经济学。二○○○年,法国政府为了挽救国内高达二位数的失业率,把法定工时从一週三十九小时减至三十五小时。这项政策的逻辑是:如果大家都减少工作时数,就能多出工作,让更多人有工作可做。这项政策看似符合直觉,但就长期而言,除了伤害,不会有任何效果。
法国政府的谬误在于假设经济体内的工作数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须分配。这完全是一派胡言。美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来创造了数百万个网际网路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在一九八○年之前完全不存在,而且也没有人能预料得到。这些工作也完全不需要由政府来分配。
二○○八年,法国政府在萨科奇总统的执政之下,立法允许企业和员工协商调整工时,主要是因为先前的政策无法改善失业问题。脑筋清楚的经济学家都知道这项政策有问题,问题是政治人物以及投票给他们的选民,不愿意倾听这个建议。
这并不是说美国没有自己的经济问题。一九九九年,反全球化人士为了抗议世界贸易组织召开会议,而涌上西雅图街头,砸烂商店橱窗,推倒沿街车辆。这些人是对的吗?全球化和全球贸易会摧毁环境、剥削开发中国家劳工、让麦当劳深入世界各角落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批评这些抗议人士是「一群想为六○年代复辟的嬉皮」。
二○○八年,欧巴马在总统初选期间批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是在柯林顿任内协商出来的。欧巴马的看法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毕竟他初选时的对手是柯林顿的妻子。)读完本书第十二章,你自然会有结论。
我可以承诺读者,本书绝对没有任何图表和等式。图表和等式这些工具当然是经济学的一部分,因为数学能以简单又优雅的方式描绘世界,例如要告诉别人现在室外的气温有多高,说「三十度」是最简单明了的。但基本上,经济学原理是合乎逻辑和直觉的,让我们得以从严谨的逻辑当中审视日常生活的问题。波士顿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家劳瑞(Glenn Loury)曾提供一个思考练习:假设有十位求职者在角逐某个工作,其中有九位是白人,一位是黑人。而这家公司奉行优惠待遇政策,也就是如果少数族裔求职者的资格与其他求职者旗鼓相当,公司将会雇用前者。
再假设最后胜出的两位求职者分别是一黑一白,于是黑人获得录用。劳瑞(他是黑人)要说的重点很简单:虽然因优惠待遇政策而权益受损的白人只有一位(其他八位白人反正也没有进入最后一关),可是走出公司大门的所有白人求职者都会忿忿不平,觉得自己遭到歧视。劳瑞并非反对优惠待遇政策,他只是要强调,优惠待遇政策的目的本是为了加强族群融合,到头来却会造成反效果。
美国曾有个热门话题:保险公司该不该负担分娩妇女住院两晚的费用(原本只有一晚)?柯林顿甚至在一九九八年的国情文中誓言为民众争取这项福利。但这样做是要付出成本的。在医院多住一晚不见得有必要,而且费用并不便宜,所以产妇通常不愿意自己付钱,而保险公司也是。如果国会立法通过,强制保险公司负担两晚的费用(或是提供其他新的福利),那么保费势必会调涨。保费一旦调涨,就会有部分弱势族群负担不起,无法享受到任何保险。所以这个政策的问题在于:如果改善大多数妇女的福利,意味着少数弱势妇女将连基本的保险都无法享有,我们是否还愿意这样立法?
在这看似琐碎的问题中,所牵涉到的权衡也出现在美国健保改革的辩论当中。健保制度愈是慷慨保证各项福利,成本就会愈高,无论负责营运的是政府还是民间机构。事实上,有关健保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反而常被大家忽视:在现今医疗体系中充斥着各种昂贵的科技,有些很有效,有些则否,那么我们要如何规画这套体制,才能给付物有所值的医疗程序,并有效排除那些昂贵却无效的程序?
经济学是不是共和党的最佳广告呢?那倒未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傅利曼虽然大力支持自由市场,但也坦承没有任何束缚的市场可能存在着极严重的瑕疵。美国人狂爱汽车,但问题不在于有多爱车,而是无须为开车支付全部的成本。当然,买了车就得维修保养、买保险、买汽油,可是却无须支付其他重要的成本:车子排放的废气、交通壅塞、道路的折损,以及对其他小型车造成的威胁等等。这就好比拿老爸的信用卡上街狂欢一样。如果自己得负担所有的成本,许多事情我们就根本不会去做,例如开着庞然大车到处跑、不搭大众运输工具、搬到偏僻的郊区、每天长途通勤上班。
个人无须为这些行为付出成本,可是社会却得面临空气污染、全球暖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升汽油和汽车的税率。这样一来,才能完整反映开车造成的社会成本(本书第三章会有详细讨论)。同理,为了鼓励民众搭乘大众运输工具,政府可以增加对大众运输工具的补贴,因为这其实也是在补贴乘客。
此外,经济学家还针对歧视等社会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交响乐团有没有歧视女性的传统呢?哈佛经济学家高登(Claudia Goldin)和普林斯顿经济学家劳司(Cecilia Rouse)想出一个办法来探究这件事。从五○年代开始,美国的交响乐团在征选团员时,演奏者要在布幔后演奏,以确保评审对演奏者的性别和身分都一无所知。结果,女性演奏者获得评审青睐的人数大增,而且通过初试的可能性比之前高出百分之五十,进入决选的可能性更增加了好几倍。
经济学是一种相当强大(却未必复杂)的分析工具,让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和原因;观察现在,明白世界运作的道理;前瞻未来,预测政策的改变会造成哪些影响。经济学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如果置之不理,你可能会跌得鼻青脸肿。
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宣告破产,引发了一连串的金融危机,被视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有这么多有能力理性思考的消费者,最后却败在房地产泡沫中?是哪些脑筋不清楚的人把钱借给这些人?为什么华尔街金融业会发明出「抵押债务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交换」(CDS)这样的商品来,又为什么这些商品会对金融体系带来如此大的伤害?
我在第二章中说明,导致金融危机的许多鲁莽轻率的行为,其实其来有自,因为金融体系本身已经提供了诱因。为什么贷款经纪人会不计后果地贷款给房地产买主?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的钱!只要银行核贷通过,他们就可以拿到佣金。贷款愈多,佣金就愈多;贷款金额愈高,佣金也愈高。
那么,为什么银行愿意把这么多资金置于风险之中(尤其银行已经知道贷款经纪人是为了佣金才把客户带来)?因为银行可以把大部分的抵押贷款「卖」给第三造的投资人,先拿回大把现金,而那些投资人买下抵押贷款之后,未来将可取得借款人每个月还的贷款作为报酬。(也就是说,银行不在乎这些抵押贷款是否为有问题的烫手山芋,只要在借款人违约之前,把这些抵押贷款卖给别人就行了。)
那么,是谁买下了这些抵押贷款呢?我将在第二章中解释。现在先给一个提示:跟华尔街有关,而且最后的下场不太好。
说了这么多,我必须承认经济学领域的专家需要反省。像金融危机这样显而易见的灾难,经济学家却没能预见到它的爆发。实际上没人预料到它的严重性。二○○五年秋季,有几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在一份权威刊物上写道:「在二○○四年年底,我们的分析显示,并没有房地产泡沫的迹象。」
错了。这篇文章的内容真是大错特错,因为它明白地驳斥泡沫的迹象,而这些迹象是连一般人都看得出来的。这就好比消防队员来到一栋房子前面,明明已经有烟从屋顶冒出,他们却说:「没看到火。」等到二十分钟后,火苗才开始从阁楼处窜出。二○○四年当时就已经有泡沫。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认知到人有一种倾向,相信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将来也会发生。
经济学正在转变当中,就如同各领域的学问也在不断进展一样。其中最有趣也最具发展性的是行为经济学,它探索人们决策的行为,发现有时人并不像经济学家传统上预测的那样理性。人会低估风险(例如肥胖)或高估风险(例如搭飞机),让情绪遮蔽我们的判断;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都容易过度反应(例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以及后来的下跌)。
许多现象在莎士比亚的眼里再明显也不过,但是对主流经济学来说并不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David Brooks)说过:「经济行为可以用优雅的模型来正确预测,这样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事,但却不足以解释当今的金融危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如此愚昧、无能地毁掉自己。这场危机对古典经济学来说可谓当头棒喝,而且把原本位处公共政策思维边缘的心理学考量,推向更核心的地位。」
当然,既有的观念多半还是有其重要性。联准会主席柏南克在从政之前,是研究大萧条的学者,这对当前的现状意义深远。在第十章我将说明,柏南克在联准会推行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干预措施,其灵感来自三○年代大萧条的经验,让金融危机不至于更加恶化。
本书逐一介绍了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避开技术性的结构不谈,尽量化繁为简。每一章的主题都足以写成一本书,而且其中有些论点足以让经济学家穷毕生之力投入研究。化繁为简的用意在于:就算不知道怎么盖房子,仍得以领略建筑大师莱特的作品之美。本书不是傻瓜也能看得懂的经济学,而是写给从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聪明读者看的。当经济学脱掉复杂的外衣,大多数重要的经济学概念都会变得豁然开朗。
经济学不应该只有专家才看得懂,其中的观念太重要也太有趣了。在剥光复杂的外衣之后,赤裸裸的经济学将令各位感到趣味盎然。
**評價四** 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其實是近年來才慢慢培養起來的。以前覺得那是經濟系學生的專利,但隨著年紀增長,發現生活中的很多決策都離不開經濟原理。我之前也陸續看過幾本經濟學入門的書,但總覺得它們或多或少都帶點學術的硬殼,不容易完全吸收。這次看到《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感覺它的名字更貼近一般讀者的需求。我尤其看重「聰明學」這三個字,這意味著它應該有獨特的學習方法和角度,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我對書中「全新增訂版」的部分特別好奇,希望能有更現代的案例和分析,像是疫情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社群媒體如何塑造市場等等。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框架」,讓我能夠理解不同經濟現象之間的關聯性,而不只是零散的片段。例如,如何從供需角度去理解房價的漲跌,如何從貨幣政策的角度去理解通膨的成因。我期待它能培養我的「經濟直覺」,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經濟訊息時,能有更敏銳的判斷力。這本書的厚度看起來挺適合長時間閱讀,我已經準備好週末好好沉浸在其中了。
评分**評價五** 這本《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其實是我在尋找關於「理財」和「投資」的相關書籍時,意外發現的。雖然它不是一本直接教你如何選股或買基金的書,但我覺得,要做好理財和投資,首先必須要對經濟有基本的認識。我對經濟學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國中公民課的程度,覺得那是一門很難親近的學科。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親切感,而且「12堂課」的結構,讓人覺得很有學習的動力,感覺像是有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引導。我特別想知道,書中關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這些我聽起來就很陌生的部分,會不會用更貼近一般民眾的方式來解釋?例如,央行升息到底會對我的薪水、我的房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建立一個更完整的經濟思維模型,讓我能理解新聞報導中的各種經濟動態,並且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的財務規劃上。聽說這本書用了不少生活化的例子,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很容易因為理論太抽象而失去耐心。我期待它能讓我不再對經濟學感到畏懼,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有用的工具,幫助我在複雜的經濟世界中,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评分**评价一** 最近在書店閒晃,意外翻到這本《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我必須說,它的封面設計挺吸引人的,那種簡潔又帶點文藝的風格,讓人在一堆爆炸性的標題中,感覺到一股清流。我本身對經濟學一直有點卻步,總覺得那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充斥著各種複雜的公式和難懂的理論。但這本書的標題「聰明學經濟」立刻打動了我,想說,如果能用比較聰明、比較輕鬆的方式來理解經濟,那豈不是太棒了?翻開目錄,發現它涵蓋的範圍很廣,從基本的供需法則,到貨幣政策、國際貿易,甚至還觸及了行為經濟學,這讓我有點驚喜,感覺像是為我這種零基礎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尤其對「行為經濟學」這個部分感到好奇,畢竟我們做很多經濟決策的時候,似乎常常不那麼「理性」,這本書會不會解開我心中的疑惑呢?我蠻期待它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配上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這個經濟小白也能看懂,甚至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像是購物、儲蓄、或是理解新聞裡談論的各種經濟現象。希望這本書能顛覆我對經濟學的刻板印象,讓我發現經濟學其實可以很有趣,而且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评分**評價二** 這本《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我是在朋友推薦下入手的。朋友是個很熱衷學習的人,常常跟我分享他讀過的書,這次他強力推薦這本,說是他近年來看過最實用、最有啟發性的一本經濟學入門書。我本身對財經新聞比較關注,但常常看到一些術語就霧煞煞,像是通膨、升息、QE等等,感覺離自己有點遙遠。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很直白,就是要教我們怎麼「聰明」地去學經濟,而不是死記硬背。我特別想知道,書裡提到的「全新增訂版」到底增訂了哪些內容?畢竟經濟學領域變化很快,有些舊的理論可能已經不適用,或者有新的學說出現。我很期待它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加入一些最新的經濟現象和分析,像是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數位貨幣的興起等等。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理論的堆疊,更能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經濟挑戰時,能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智的決策。聽朋友說,這本書用了大量的圖表和案例,這對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希望它能讓我擺脫對經濟學的恐懼,真正成為一個有經濟思維的現代人。
评分**評價三** 最近生活步調有點快,想找本能讓我稍微喘口氣,又能學到點東西的書。偶然間在書架上看到了《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第一眼就被它厚實的份量吸引了,想說這肯定不是一本速成的書,而是有紮實內容的。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僅限於一些皮毛,像是知道股票漲跌、物價波動這些。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少了那種能串聯起這些零散訊息的「大局觀」。我期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睿智的老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我領略經濟學的精髓。我特別在意「12堂課」這個架構,感覺很有條理,每一堂課應該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可以慢慢消化,不會有壓力。我很好奇,這12堂課的編排順序是怎麼樣的?是從最基礎的開始,循序漸進,還是會有一些出其不意的切入點?我期待它能解開我心中一些關於經濟學的「為什麼」,例如,為什麼會有貧富差距?為什麼有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得特別快?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經濟運行背後的邏輯,並且能理解,經濟學並非冰冷的數字,而是關乎我們日常生活,甚至社會發展的關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