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亿人身在其中、数十兆美元的新生意,
你我此生最大的科技革命,
这次转型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又如何使我们做生意的方式起革命性的变化?
未来的世界和企业,会走向无所不连的状态,也就是人、构想和产品经由一张全球性的数位网路连结在一起。随着这座网路不断成长,以及数据量持续扩增,每一个人都会立即得到想要的几乎每一样东西。
这座网路何处有?随处皆有。如果你的企业想要繁荣壮大,那就必须学习充分利用它。本书将告诉你:
.无所不连的各个组成,以及它们将如何合力改造企业的特质。
.全球五十余名连网开路先锋和领导人,对这场开展中的革命持有什么看法。
.丰富的机会摆在眼前,如何掌握利用?
.连网世界如何改变顾客,以及他们想要什么?
.企业如何制定策略,借力使力,善用全球连网的力量?
全球连网会比你所想更快降临,这座全球大网将创造数兆美元的新价值。你的行动够快吗?这本放眼未来的着作,结合专家的洞见、战术性工具,以及洋基集团独有的全球连网趋势资料,提供你需要的一切。
作者简介
艾米丽.内格尔.格林(Emily Nagle Green)
研究全球连网变动趋势的领先公司洋基集团(Yankee Group)的总裁兼执行长。洋基集团以掷地有声的构想、预测、会议和策略谘询,支援世界各地使用、经营或者协助建立网路的企业。
格林也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数位行销和媒体科技协会MITX的副会长。目前住在美国麻州的波士顿。请浏览网站:anywhere.yankeegroup.com
译者简介
罗耀宗
曾任经济日报国外新闻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总编辑、管理杂志UPSIDE特约编辑、中央日报全民英语专刊特约作者、总裁学苑『网路春秋』专栏执笔人。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
推荐序
第一部 欢迎到随处
第1章 随处革命
第2章 从某处到随处
第3章 随处:何处和何时?
第二部 随处消费者
第4章 新兴的体验可携性
第5章 认识未来的随处消费者
第6章 我们的随处品味
第三部 随处企业
第7章 随处消费者去上班
第8章 企业走向随处
第四部 从随处获益
第9章 你需要多高的随处程度?
第10章 如何走向随处
第11章 随处的一些未知事物
第12章 随处:结语
推荐序
网际网路转大人
在这本笔调轻松却掷地有声的大作中,作者指出人与人沟通有种新媒体正在现身,将使我们在社会中创造价值、经营企业、工作、生活和玩乐的方式起深层变化。网际网路终于长大成人,长成了一个随处世界。
作者描绘了一幅有趣的矛盾现象,并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承诺。地点的重要将不如以往:我们都在网路上,能够接触工作、学习或者玩乐所需的任何人、资源和资讯。但地点也比以前更重要,因为我们都将从中解脱,可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就我个人来说,去年我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座偏远湖泊旁的住处,也到过肯亚的马西马拉(Masi Mara)野生生物保护区、峇里岛的海滩。不管人在哪里,我都和这个世界保持连线,可继续工作不受影响。
现在数十亿连上网路的个人能以我们过去只能想像的方式,参与创新、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当这些人群以惊人但最后可望获利的方式协同工作,他们将能推动艺术、文化、科学、教育、政府和经济向上提升。企业跟这些借网路之力做很多事且数目正在爆增的社群接触,一定会发现集体能力和才华所带来的利益。
具全球性、无所不在的运算和协同工作平台正在崛起,透过所谓的 Web 2.0,我们都参与其中。这座平台正在改造我们週遭的几乎每个层面。
旧网路谈的是网站、点击和「眼球」( eyeballs)。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较像是老旧的传播媒体,跟今天新的协同工作网路不同。随着使用者和运算力量扩增,以及简单易用的工具激增,网路正演变成全球性、活生生的网路化电脑,任何人都能写程式,不管是在推特(Twitter)经营生意、为YouTube制作影片、以 Flickr收藏的照片创造一座社群,或者在维基百科(Wikipedia)编辑天文学条目。
新的网路已经把超过10亿人直接连结起来,并且伸向实体世界,从饭店的房门到汽车,连结不计其数的物品。它正开始供应动态十足的新服务,从免费的长途影像电话,到远距的脑部手术,它也像覆盖全身的皮肤一样涵盖整个地球,把新加坡焊接晶片于电路板的机器,跟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Denver, Colorado)的晶片仓库连结起来。
我相信,二十年后,回顾二十一世纪的这段期间,我们会认定这是经济和社会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捩点。我们会知道,我们已依据新的原则、世界观和营利模式,进入一个新时代,整个局面已完全改观。而且,这次的经济危机不但不能说是衰退,更应该被视为对全球经济的重新设定。
还记得 1970年代,我在贝尔北方研究公司(Bell Northern Research)一个由技术专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团队,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这个团队的任务,是了解当时所说的「未来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Future)。我们小组试着了解,多功能工作站和由许多网路组成的一座庞大网路连结,将如何改变知识工作和组织设计的特质。
我负责的工作之一,是周游世界各地,跟可能知道新兴科技如何影响企业的任何人会面。我有幸跟这个领域的一些开路先锋协同工作,如史丹佛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ouglas Englebart)。我永远忘不了他带我看他的「扩增知识工场」(augmented knowledge workshop),里面有超文件、协同工作工具,以及他称作「滑鼠」的一种怪装置。另外一个开路先锋吉姆.拜尔(Jim Bair),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说服我相信运算世界未来的杀手级应用程式是通讯,而不是当时所说的「资讯管理」或者运算本身。我也记得曾和洋基集团(Yankee Group)创办人霍华德.安德生(Howard Anderson)会面谈过,这家公司专门分析科技和科技产业的动向。
1970年代末,我们在贝尔的先导团队有50名经理人和专业人员(包括我们的执行长),使用功能跟今天的膝上型电脑类似的工作站,但我们所用的是跟迷你电脑连线的傻蛋终端机,迷你电脑再连接到低速的封包交换网路。从这段经验,我相信协同工作运算将改变世界。
但 1981年我针对这个主题写了一本书,当时却很少人读它,事后来看才知道为什么。批评者指称,每个人都用电脑来通讯的观念永远不会发生,并举出一个最怪的理由:经理人永远不会学打字。没有人料到现在的经理人不但学打字,还会用大拇指打字!
道格拉斯.恩格巴特、吉姆.拜尔和当时其他的开路先锋提出的观念,等待伯乐一顾,也就是等待科技、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等许多状况成熟。从网际网路问世之初,协助创造它的人就在构思一个广泛适用于全世界的基质,把所有的人和人们造的东西无缝密接,连结成一张知识大网。这就是全球资讯网(World Wide Web)的大承诺:建立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把过去和现在所有的资讯蒐集起来,做为协同工作的平台,并且发挥创意,以任何想像得到的做法,把所有的社群加以整合。
网路演进至今,已不只是由网站构成的网路,再让组织根据本身条件,把资讯送进一座运算平台而已。一台电脑的各个要素,以及一个电脑程式的各个要素,可分散在网际网路各个地方,然后视需要无缝密接,组合起来。网际网路正成为一台巨大的电脑,每个人都能做程式设定,提供全球性的基础设施,供人们发挥创意、参与、分享和自我组织。
正如安东尼.威廉斯(Anthony D. Williams)和我在《维基经济学》(Wikinomics)一书所说的,网路上的「医院」和「坟场」充满了病奄奄的网站。这些网站的拥有者认为网际网路是展现内容的平台。但可程式化的开放网页每次都令静态网页相形见绌。不妨回想 Flickr如何击败 WebShots;维基百科如何击败大英百科;部落格如何击败 CNN.com;epinions.com如何击败《消费者报导》(Consumer eports);
Upcoming如何击败Evite;Google Maps如何击败 MapQuest;Facebook如何击败
Friendster;Craigslist如何击败分类广告。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输家推出网站,而赢家推出活力十足的社群。输家建立有围墙的花园,而赢家建立公共广场。输家从内部创新,而赢家和使用者一起创新。输家拚命保卫自己的数据和软体介面,而赢家跟每个人分享那些东西。
我告诉客户,要建立社群,不要设立网站,因为那是达康(dot-com)的观念。打造一座平台,让人们自我组织、协同工作,以及创造自己的内容。
最近我在德国慕尼黑一场会议上发表演说,主持人对我说:「唐.泰普史考特也许会告诉我们如何在网际网路上赚钱。」主持人或许是为了博取现场观众一笑才这么说,但我觉得自己彷彿回到达康时代。没错,关于YouTube或 Facebook等「网际网路财产」将如何找到赚钱的方式,今天是有人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但更有趣的问题是金矿公司、出版公司、成衣制造商,或者零售连锁店可如何利用网际网路,改进它们的营利模式,以展开更好的创新、创造新的价值、重新设计它们的供应网,以及採用新方式跟顾客、世界接触。
绝顶聪明的经理人已经知道,由使用者产生媒体和交友网路,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正在孕育之中。
职场员工跨越组织界线协同工作,既提高绩效,也产生了我们所说的维基职场(wiki workplace)。顾客参与共同创造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只消费终端产品,成了生产性消费者(prosumers)。当完成大型计画(包括汽车、机车和飞机等极复杂产品)的风险、报酬和能力分散到合作伙伴构成的卫星网,所谓的供应链,运作效能更好。
愚蠢的公司才会禁止员工使用 Facebook和其他的交友媒体,聪明的公司知道这些工具和平台正成为企业的新作业系统。就连竞争激烈的公司也会协同工作,投入开创性的科学行动方案,以加速所属产业的新发现。事实上,由于愈来愈多公司看到大型协同工作的利益,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最后将取代传统的公司,成为经济中创造财富的首要引擎。
这个新经济模式已往外扩展,超越软体、音乐、出版、制药和其他产业的领头羊,进入全球经济的几乎每个部分。今天,百科全书、喷射客机、作业系统、共同基金,以及其他很多东西,都有数以千计,或甚至数百万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制造。有些领导人对庞大的线上社群正快速窜起感到担忧,这个想法很愚蠢。聪明的公司懂得善用集体的能力和才华,以刺激创新、成长和成功。
由于网际网路,企业正以崭新方式,开始构思、设计、开发和配销产品与服务。你必须吸引、培养和留住公司内部最聪明和最优秀人才的这种旧观念,正慢慢落伍。由于协同工作的成本急转直下,企业愈来愈能向广大的全球人才库征求构想、创新点子,以及独特的优质想法。最后的结果是企业可能在它短暂的历史中,经历最大的变化。
这些领导者对网站吸引的眼球、点击和黏着力可能不会漠不关心,但他们不问「我们的内容如何化为金钱?」之类的落伍问题。他们注意的焦点,正转移到公司如何协调各种能力,以及致力于创新,以击败竞争对手和为股东创造永续价值。
基于这样的精神,我乐见本书出版。全球连网正使我们经营企业的方式起革命性的变化。体验现在是可携式的,消费者现在是连结在一起的。消费者正成为生产者,企业正成为网路而不是地点。
但要如何善用这个新连网世界?请继续读下去就会知道了。
最近在一家我常去的書店,被一本名字叫做《ANYWHERE: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的書給吸引住了。那種感覺,就像是書名本身就像一個預告片,把我想像中的未來景象,用一種充滿力量的方式呈現出來。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連結」與「流動」。以前很多事情都是靜態的、侷限的,但現在,一切都變得動態且無所不在。 「隨處經濟」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很有畫面感,也很有挑戰性。它似乎在告訴我們,過去那些依賴特定地點、特定場所才能發生的經濟活動,即將面臨一場革命。我立刻聯想到,以前要買東西,一定要到店裡;要辦理業務,必須親自到銀行或政府機關。但現在,很多事情都可以在線上完成,甚至可以透過手機App來處理。這不僅僅是便利性的提升,更是一種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根本性顛覆。 書名中的「引爆」兩字,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了好奇和期待。它暗示著一種強大的、積蓄已久的能量即將釋放。我想,這股力量可能源自於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可能源自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是什麼樣的因素,像導火線一樣,點燃了這場「隨處經濟」的革命?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所處的各行各業? 我腦中浮現出很多畫面,例如,當「隨處」成為常態,我們對辦公空間的需求是否會大幅減少?餐飲業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外送和數位體驗的重要性?甚至,我們的生活習慣,像是居住在哪裡、如何消費、如何社交,是否都會因此而徹底改變?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感覺它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這些紛雜現象背後的邏輯。 總之,《ANYWHERE》這本書的標題,不僅僅是一個書名,它更像是一個對於未來趨勢的宣言。我希望透過閱讀它,能夠對「隨處經濟」有更深入的認識,了解它背後的驅動力,以及它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巨大的影響。這是一本讓我充滿了求知慾,並且覺得非常貼合時代脈動的書。
评分最近在書架上看到一本《ANYWHERE: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對那種能夠打破框架、創造新秩序的概念很感興趣,而「隨處經濟」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顛覆性。我們習慣了過去的經濟模式,總覺得某個產品、某項服務,一定出現在某個特定的地方,但現在顯然已經不是這樣了。 我最感興趣的是,「隨處」這件事,究竟會如何「引爆」經濟效應?這是不是意味著,過去那些需要大量實體資源、高昂成本才能實現的商業模式,將被一種更輕盈、更靈活的方式取代?像是過去我們需要去實體店面才能買到東西,現在只需要滑滑手機,商品就會送到家。或者,過去很多服務都集中在都會區,現在透過網路,偏鄉的民眾也能享受到同等的便利。 書名中的「無所不連」更是引人遐想。它不僅僅是指網路的連結,更可能是指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資訊之間,跨越了地理、時間、甚至是文化的藩籬。我想到許多線上協作的工具,讓不同國家的團隊可以一起工作;或是串流平台的普及,讓娛樂內容無遠弗屆。這種「無所不連」的狀態,勢必會催生出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 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未來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是不是真的可以「人在哪裡,生意就在哪裡」?上班族不再需要擠公車、搭捷運,在家裡、咖啡廳,甚至是旅行途中,都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再受限於學校的課表和地理位置。消費者也能更方便地取得各種商品和服務,而且選擇更多元。 總之,《ANYWHERE》這個書名,讓我對一個充滿彈性、效率,並且打破傳統界線的經濟未來,充滿了期待。我希望能透過閱讀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隨處經濟」的內涵,以及它將如何塑造我們未來的經濟樣貌,並且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什麼樣的深遠影響。這是一本讓我感覺到,它在探討的,正是我們正在經歷,並且將持續演進的未來。
评分最近在書店被一本封面設計很有趣的書吸引,《ANYWHERE: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想像空間很大,彷彿置身於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我一直對那種能夠改變我們生活模式、顛覆傳統思維的趨勢感到著迷,特別是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各種意想不到的變化。這本書的標題,正好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對「連結」與「地點」之間關係的好奇與探索。 過去,我們總習慣將工作、生活、消費等活動侷限在特定的空間,例如辦公室、家裡、或是商場。但隨著網路的普及、行動裝置的進步,這些界線似乎越來越模糊。我常常在想,當「隨處」成為一種新的常態,我們的經濟模式會發生什麼樣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處經濟」這個詞彙,聽起來就充滿了想像力,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正在迎來一個打破地域限制、讓機會無所不在的時代?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許多生活中的片段。例如,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家工作,打破了傳統辦公室的地理藩籬;或是透過電商平台,即便身處偏鄉,也能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這些都是「隨處」概念在不同面向的展現。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剖析這些現象背後的驅動力量,以及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我們的產業、甚至我們的社會結構。 書名中的「引爆」兩字,更是讓我對內容充滿期待。它暗示著一種強大的、顛覆性的力量正在醞釀,並且即將對現有的經濟體系產生巨大的衝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種「隨處經濟效應」究竟是怎樣的「引爆」?它的觸發點是什麼?又會帶來哪些令人驚喜或是不容忽視的後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脈絡,幫助我理解這個複雜的概念,並洞悉未來的發展方向。 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書名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讓我對於「隨處」所能衍生的無限可能性充滿了想像。我認為,理解並掌握「隨處經濟」的脈絡,對於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保持競爭力、甚至找到新的發展契機,都將是至關重要的。我已經開始期待閱讀它,並希望能從中獲得啟發,更深入地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無所不連」的時代。
评分最近偶然瞄到一本《ANYWHERE: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書名很霸氣,直覺就覺得這是一本探討時代變遷、很有份量的大哉問。尤其「隨處經濟」這個詞,聽起來就很吸引人,好像把原本侷限的很多東西都打開了。畢竟我們從小到大,很多觀念都跟地點綁在一起,像是上班要去公司、購物要去百貨公司、甚至交朋友也要看學校或公司。但現在真的不是這樣了,手機一拿,好像全世界都在你手上。 這本書的標題就點出了這種趨勢,讓人不禁聯想到「後疫情時代」對我們生活方式的衝擊。以前覺得遠距工作、線上學習只是少數人的選擇,現在卻成了許多企業和個人的常態。這不只是工作模式的改變,更深層地影響了我們對「地點」的定義,以及「連結」的方式。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從這個角度切入,解析這種「無所不在」的連結,如何催生出新的經濟活動和商業模式。 我特別好奇書中會怎麼解釋「引爆」這個詞。是說這種隨處經濟的趨勢已經醞釀很久,現在終於要爆發出來?還是說,它會像炸彈一樣,瞬間改變很多行業的遊戲規則?想像一下,如果地點不再是限制,那對於房地產、交通運輸、甚至地方創生這些產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者,會不會有新的行業因此而興起,就像當初網際網路剛出現時,催生了無數我們以前無法想像的職業一樣。 書名中的「無所不連」也讓我思考,除了科技上的連結,人與人之間、人與資訊之間、甚至人與服務之間的連結,是不是也變得更加緊密和無縫?以前要辦一件事,可能要跑好幾個地方、找好幾個人,現在很多都可以透過一個平台、一個APP就完成。這種便利性,當然會帶來巨大的改變,但同時,我也在想,這種過度的連結,會不會也帶來一些新的挑戰,像是隱私問題、資訊過載,或是數位落差的擴大等等。 總之,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有畫面感了,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裡到底會講些什麼。我希望它不只是一個概念的介紹,更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數據分析,甚至是一些實際的操作建議,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真正理解「隨處經濟」的力量,並且思考如何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展方向。這是一本讓我充滿期待,並且覺得非常貼近我們現況的書。
评分最近翻到一本《ANYWHERE: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書名就很抓人眼球,有一種「哇,這是要講什麼大變革」的感覺。我一直對那種能夠重新定義我們生活、工作模式的概念很感興趣,而「隨處經濟」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可能性,好像把很多過去的限制都給解除了。 我特別好奇,「引爆」這兩個字,到底代表了什麼樣的能量?是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隨處」的時代,而且這個時代的影響力正在被「引爆」出來嗎?我想到,像遠距工作、線上學習、或是透過網路就能輕鬆購物的這些趨勢,其實已經默默發展了一段時間,但最近這幾年,它們的影響力似乎越來越明顯,好像真的進入了一個「隨時隨地」都可以完成許多事情的新階段。 這本書名中的「無所不連」也很有意思,它讓我聯想到,現代社會的連結性確實非常高。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包括了人與資訊、人與服務,甚至是人與各種設備之間的連結,都變得越來越緊密和即時。這種高度連結的狀態,我猜測是「隨處經濟」能夠發展起來的重要基礎。 我腦中開始想像,如果「隨處」真的成為一種常態,那麼我們的城市規劃、交通系統、甚至是個人生活方式,可能都需要重新思考。過去我們必須把很多活動集中在特定的區域,但如果隨時隨地都可以辦到,那麼對「地點」的依賴性就會大大降低。這對於地方創生、鄉村發展,甚至是我們對「家」的定義,都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總之,《ANYWHERE》這個書名,讓我對一個充滿彈性、效率,而且打破了傳統地域限制的未來經濟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解析「隨處經濟」的概念,並提供一些具體的觀察和啟發,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正在快速改變的世界,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這是一本讓我充滿期待,覺得能帶給我新視野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