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榻米上的晚祷: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

榻榻米上的晚祷: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灵成长
  • 情绪疗愈
  • 自我探索
  • 正念
  • 幸福感
  • 人生哲理
  • 精神世界
  • 内省
  • 平静
  • 疗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些文学作品,在作者死后十年,便乏人问津。
那是因为内容的生命无法持续。
但圣经的内容,却已预言了两千年后的世界……

  本文作者曾野绫子从小就读教会学校,身为天主教徒作家,她曾出版多部与圣经相关的着作。

  在本书中,她结合了生活经验与想法,娓娓道来圣经中对她影响至深的话语。举凡个人生活美学、生活态度、对他人应抱持的敬重、教育孩子的方式,甚或是生涯展望,圣经都在她的生活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举例来说,作者的生活美学深受圣经影响,将内敛、不张扬的行事准则奉为圭臬;圣经同时教导她不得任意评断他人;透过圣经,她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她告诉自己要直视并体认现实,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因为认清现实,她才懂得学会如何放下、不坚持……。她以一个有别于学者的作家身分,提出她个人对圣经的解读,同时揭露了这本全世界最畅销的书──圣经,除了给予人生各层面寓意深远的教诲之外,更有着无限的诠释可能。

  「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小说家以偏颇的立场,用外行人的角度来解释圣经……我希望读者们能了解『原来还有这样的解释方式』。」曾野绫子女士的后记中如此谦称。在本书中,曾野绫子以生活经验与影响他至深的圣经之言做连结,引领读者透过她个人的解读,去领略圣经中开放的多元解读可能。对于教徒来说,能在本书中获得共鸣,或是透过曾野女士的眼光,体认不一样的圣经内涵,豁然开朗;对于非教徒来说,本书或许是一个最佳入门,体认到圣经所记载的文字并非令人感到疏远的宗教文字,而是可以作为人生态度、行事甚或是人生方向的引领。透过作者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思想,读者得以细细吟味圣经文字之美及其意涵的深厚广大。

作者简介

曾野绫子

  一九三一年在东京出生,圣心女子大学英文系毕业,一九五三年与作家三浦朱门结婚。翌年,以《远来之客》获芥川奖提名,在文坛展露头角。此后,以人之原罪和欲望、信仰、家庭、老、教育等主题发表小说及散文。此外,对社会活动亦不遗余力,担任各种审议会会员,并任职「日本财团」会长。一九七九年,接受梵谛冈圣十字勋章,并荣获多项文学殊荣。着有《灵魂自由人》、《都市里的幸福》、《中年以后》、《绿手指:园艺之乐》《晚年的美学》(天下杂志出版)等。

译者简介

王文萱

  曾主修大提琴及理论作曲,台大日本语文学研究所硕士。二○○六年京都大学交换学生,二○○九年获日本交流协会奖学金再次赴京都进修,并于京都学习三味线、日本筝等传统艺术文化。曾任天下杂志日本馆责任编辑,并曾从事日文教师、翻译口译、戏剧表演及配乐、艺术推广等工作。译有《速攻日文敬语─五大类型表现法》、《欧洲统合史》(五南图书出版)、《东京达人游京都》(天下杂志日本馆)、《音乐脑》(天下杂志日本馆)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隐性之美
不玷污手的人们
神并不勤劳
迦百农的体贴
两百万年的岁月
最后的出击
我始终没有殴打友人
因为是无用之才
西班牙母亲
与水滴对话
神的木偶.人的木偶
为了离别
无缘由的憎恶
葡萄园的工人
双手干皱的男人
苦涩的杯
最后的光荣
哭泣的幸福
不安中的平安
反将一军
耶稣与福泽谕吉
被认同的喜悦
生涯展望

初版后记
解说 (土反)田丰光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不要为明天忧虑」──信仰与爱心
欧晋德

  圣经也许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一本书,也是影响人类文明最深远的一本着作。曾野绫子在就学成长的过程就读于日本天主教圣心女子大学,也许是长期接受了教会的薰陶和潜移默化,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她以人的原罪、慾望、信仰等题材,发表了许多小说、散文,脍炙人口。而这本《改变我的圣经之言》更是她在精读圣经后,将她的生活、人生的历练体验,对圣经做了不同的解读。虽然她自己说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小说家以偏颇的立场,用外行人的角度来解读圣经,而在我看来,她却充分表达她自己对圣经的特殊信念,对圣经中许多谕言,透过她对东方文化的体认,作了更入世的解读。

  天主教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后,更积极鼓励信徒们研读圣经。不只把圣经当作一个灵修的工具书,更期望人们把圣经与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用谦虚和宽恕的心,在现代生活中活出圣经的言语,反而显的更真实,也更积极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如她在「神并不勤劳」点出:「我所以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反映出我们汲汲终日为生活忙碌,却不懂得放下。她更说:「放下是理所当然的,但放下并不代表不抱希望。圣经中不断教导我们追求以及祈祷,圣经中教导我们,心理有所渴望、祈祷并努力,这便是真正的追求」。

  她也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完美,耶稣也没有保证这个世界是和平的,甚至是阴暗的,「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已经先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所以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重点是有信仰有爱心,「因为有了信仰,便没有什么是失败的人生」,「反过来说,人世间的光芒,便不再是光芒,人世间的黑暗,也会照射出令人晕眩的光明」(摘自〈双手干皱的男人〉)。

  曾野绫子小姐很谦虚的表示,她这本书是她以偏颇的立场看圣经,我却在每一篇文章中,感受到她对圣经信仰的深度与真实的人生,更感受到现代生活中信仰的真谛。

(本文作者为台湾高铁董事长)

图书试读

隐性之美
现在的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抱持的疑问。不论是充满自信、认为「现在的我」比较好,或是对自己感到厌烦,这个疑问对人们来说,都深具意义。教育家或心理学家,尽力为此疑问做出解答。我便是感受到学者们努力结果的其中一人。我现在如果处在密闭空间,也会没来由地恐惧。偶尔路经工地,踏入隧道,便会感到窒息,边走边发汗。我由于并不想让他人感到困扰,因此不希望让他人发现自己的这种状况。

对于其他事情,总是比别人迟钝的我,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之下,会如此软弱呢?依照学者们的说法,可能是在我幼年心智未开时,曾经被关闭在某处。有趣的是,我的确有类似的记忆。在我还没进入幼稚园时,母亲曾因为要惩罚我,把我关在储藏室。我发狂似地哭泣,用放在里面的螺丝起子,把门刺得乱七八糟。当时我感到近乎窒息。我想母亲大概是担心门被我弄坏,因此才把我放出来吧。

也许这与我的恐惧感有关,当然也可能无关。我绝对没有因为此事而怨恨母亲。我曾向某位认识的精神科医师,请求治疗我的密闭空间恐惧症。但医师却回答:「为什么非治疗不可呢?若不治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吗?」因此拒绝了我。仔细想想的确如此。进入隧道时,比起不感到害怕的人,会恐惧的我,也许能感受到更多事物。

无论好或坏,这就是我。这些要素,是不论谁都有的。我更深感有趣的,是从前的母亲们,所做的惩罚,对某些孩童来说也许没有造成心理上的影响,但对我来说,却留下了长远的「后遗症」。

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当中,好的部分影响很大,但也学到了些不太好的部份。我的父母很重礼仪,家中总是非常整洁。母亲有洁癖,我却因此反抗,总是把环境弄得不清洁。拜此所赐,每当我出国处在严苛环境时,总是不会被脏乱所击垮,而能够悠然自得。

前面提了那么多私事,是因为与我接下来要写的内容有所相关。我自幼稚园起,便在教会学校受教育。我最初接受的明确思想,便是基督教。但那时候,这些思想当然并未在我的心中完全成形。我当时所接触的,不过是经过覆诵的祈祷文、美丽的宗教画、严肃的修女们、以及在教堂举行的仪式罢了。

由于我总是只对感兴趣的事物认真,因此学生时代,非常不热衷于学习圣经。高中时虽然受洗,但当时也只是对凡事规律的修女教官们感到敬爱之情,并不能称做拥有基督教信仰。一想到修女们,我现在仍会感到一股寂寥。虽然只是闲谈,我并不信任那些喜欢穿便服、想出席学生盛大婚礼的修女们。我虽然知道教堂是祈祷的场所,却对那些修女们,无法在那里让学生们沉默、没有迎合世间的勇气,感到很悲哀。当然现在有许多修女,是让我打从心底感到尊敬的。我平常对同辈的修女,因为有交情,总是用以前的暱称来称唿对方,但对一般的修女们,我总是退后三步,并命令自己要帮对方提行李。

我身为「天主教徒」这件事,对决定自己人生方向有很大影响,但我之前却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受到太多来自圣经的影响。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像找借口,因此请容我解释。也就是说,以前的我,对于被圣经改变人生观这件事,甚至觉得似乎有些羞耻。我并不是努力读书的人,也不是贤人。若我年轻时的意气高昂容易受到影响,那比起受到圣经的影响,说不定我心中更想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这几年,我用比较认真的态度阅读圣经,发现圣经的确是不容易理解的一本书。应该说,浏览时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要感到有趣,实在很困难。以前有称做「静祷会」(译注:英语称meditation或silent meditation)的行事,好几天之内须保持绝对的沉默,此时阅读圣经的方式,不过是表面而已。其实现在的阅读方式,也都只接触到皮毛而已,不知道终其一生,我是否能够学会真正的阅读方式呢。我总觉得应该不可能吧。

我到了这样的年纪,在心中仍有一些叛逆的思考,若圣经只教导「澈悟的善事」,那么我心中并定觉得不适合自己,而不去面对。但圣经中出现的人们,有伟大的、也有卑微的。人类是多么狡猾、有心机,多令人生厌,圣经看透了这一点,而将这些描绘出来。这点让我安心,并吸引了我,让我认为对自己必定有参考价值。

因此,我抱着自觉,认为反正自己并不是太认真,也没有好好阅读圣经,本来个性就不顺从,更不能说借由圣经得到了心中所期望的影响。

不仅如此,我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有很长的时间,都避免提到自己是教徒。那是因为,我认为如果表现出像我这样的人是位教徒,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不好的印象。这种想法甚至直至今日。但大概随着年纪增长,我也调整了自己的定位。我开始想,可能会有人认为「像她那样的人也能成为基督教徒,那我也可以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脸书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当时那个广告语写着“失眠的夜,让眼泪成为你最好的疗愈”,瞬间就戳中了我。最近工作压力很大,晚上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脑袋里会不断地闪过各种担心的事情,感觉自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老旧电脑,一直在处理各种bug。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榻榻米上的晚祷”,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很居家、很私密的治愈感。榻榻米在中国大陆不太常见,但在台湾,很多老一辈的家里可能会有,或者一些日式风格的民宿。它带给人的感觉就是质朴、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调。而“晚祷”呢,在中国文化里,虽然不一定有宗教意味,但它象征着一天结束后的沉静、反思和祈愿。所以,把“榻榻米”和“晚祷”结合在一起,就好像是在一个非常 personal 的空间里,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哭泣是幸福”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哭泣通常代表着伤心、难过,但如果作者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阐释,比如哭泣能够帮助我们宣泄负面情绪,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脆弱,从而更加珍视生活中的美好,那将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启发,特别是针对那些夜晚难以入眠、思绪万千的情况。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初看之下,我以为是某种东方哲学的解读,或是关于冥想、正念的指南。因为“榻榻米”和“晚祷”这两个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宁静、内敛的氛围,一种与自我对话的仪式感。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快乐,不是因为生活中真的发生了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而是我们太过于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是对未来充满了莫名的担忧。这本书的副标题,特别是“为什么哭泣是幸福”,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也带有一丝挑战性。“哭泣”在大多数文化中都被视为负面情绪的象征,与“幸福”似乎是完全对立的。如果作者能够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方式,去阐释哭泣如何能够导向幸福,这无疑是一次对我们固有认知的大胆颠覆。我想,它可能是在说,哭泣是情绪释放的出口,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净化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释放,我们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也才能更清晰地看到生活中的美好。而“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句更是精准地命中了现代人的心病。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谁能不感到一丝不安呢?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智慧,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港湾。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榻榻米上的晚祷: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名字太有画面感了!“榻榻米”让人联想到日式空间那种干净、素雅、低调的舒适感,仿佛置身其中,所有的烦恼都能暂且放下。“晚祷”则又增添了一层神圣与宁静的意味,是在一天结束时,与内心深处的一次对话。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都在跟自己的情绪搏斗,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比如悲伤、焦虑、恐惧。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哭泣是幸福”,真的让我非常好奇。我一直在想,眼泪难道真的能带来幸福吗?也许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哭泣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诚实的表达,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通过哭泣,我们能够释放那些压抑在心底的痛苦,然后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而且,“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句话太及时了!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谁能不感到不安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方法,一些智慧,能够帮助我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时,保持内心的平静,找到一种安稳的力量,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有点哲学,甚至有点抽象。「榻榻米上的晚祷」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好像是在一个宁静的空间里,进行一种深刻的内省。但紧接着的副标题「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就直接点出了主题,让读者明白,这并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书,而是要探讨我们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悲伤、焦虑,以及如何从中找到解脱和安宁。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很多人对于负面情绪有一种避之不及的态度,似乎只要提到“哭泣”,就跟“不快乐”划上等号。但这本书的开篇就颠覆了这个认知,说哭泣是幸福,这真的很有意思。我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这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我们都知道,有时候眼泪流下来,反而会有一种释放感,好像压抑已久的情绪得到了疏导。会不会这本书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告诉我们,接受并拥抱自己的眼泪,其实是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是多少人在现代社会里孜孜以求的啊。生活节奏这么快,信息量这么大,很难不感到焦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空话。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晚祷”这个意象与“不安”和“平安”联系起来的,或许是在宁静的反思中,我们才能真正面对内心的不安,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

评分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那份浓厚的日式禅意。“榻榻米上的晚祷”,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静谧、温润的氛围。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能让人沉下心来的东西,尤其是当生活节奏加快,外界噪音不断时,内心的宁静就显得尤为珍贵。副标题“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直接触及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痛点。我们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似乎被教导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仿佛“哭泣”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但这本书却抛出了“哭泣是幸福”这样的观点,这让我非常好奇。它会不会是想告诉我们,接纳自己的眼泪,允许自己在那一刻释放所有的情绪,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况味?或许,那些流淌过的眼泪,会成为我们内心成长的养分,让我们在经历过悲伤后,更能体会到幸福的意义。而“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绝对是无数人都在寻找的答案。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太多了,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预料的未来,都可能让我们心生不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方法,帮助我在面对焦虑和恐惧时,能够找到内心的锚点,获得一份持久的平静,而不是一种短暂的安慰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