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学作品,在作者死后十年,便乏人问津。
那是因为内容的生命无法持续。
但圣经的内容,却已预言了两千年后的世界……
本文作者曾野绫子从小就读教会学校,身为天主教徒作家,她曾出版多部与圣经相关的着作。
在本书中,她结合了生活经验与想法,娓娓道来圣经中对她影响至深的话语。举凡个人生活美学、生活态度、对他人应抱持的敬重、教育孩子的方式,甚或是生涯展望,圣经都在她的生活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举例来说,作者的生活美学深受圣经影响,将内敛、不张扬的行事准则奉为圭臬;圣经同时教导她不得任意评断他人;透过圣经,她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她告诉自己要直视并体认现实,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因为认清现实,她才懂得学会如何放下、不坚持……。她以一个有别于学者的作家身分,提出她个人对圣经的解读,同时揭露了这本全世界最畅销的书──圣经,除了给予人生各层面寓意深远的教诲之外,更有着无限的诠释可能。
「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小说家以偏颇的立场,用外行人的角度来解释圣经……我希望读者们能了解『原来还有这样的解释方式』。」曾野绫子女士的后记中如此谦称。在本书中,曾野绫子以生活经验与影响他至深的圣经之言做连结,引领读者透过她个人的解读,去领略圣经中开放的多元解读可能。对于教徒来说,能在本书中获得共鸣,或是透过曾野女士的眼光,体认不一样的圣经内涵,豁然开朗;对于非教徒来说,本书或许是一个最佳入门,体认到圣经所记载的文字并非令人感到疏远的宗教文字,而是可以作为人生态度、行事甚或是人生方向的引领。透过作者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思想,读者得以细细吟味圣经文字之美及其意涵的深厚广大。
作者简介
曾野绫子
一九三一年在东京出生,圣心女子大学英文系毕业,一九五三年与作家三浦朱门结婚。翌年,以《远来之客》获芥川奖提名,在文坛展露头角。此后,以人之原罪和欲望、信仰、家庭、老、教育等主题发表小说及散文。此外,对社会活动亦不遗余力,担任各种审议会会员,并任职「日本财团」会长。一九七九年,接受梵谛冈圣十字勋章,并荣获多项文学殊荣。着有《灵魂自由人》、《都市里的幸福》、《中年以后》、《绿手指:园艺之乐》《晚年的美学》(天下杂志出版)等。
译者简介
王文萱
曾主修大提琴及理论作曲,台大日本语文学研究所硕士。二○○六年京都大学交换学生,二○○九年获日本交流协会奖学金再次赴京都进修,并于京都学习三味线、日本筝等传统艺术文化。曾任天下杂志日本馆责任编辑,并曾从事日文教师、翻译口译、戏剧表演及配乐、艺术推广等工作。译有《速攻日文敬语─五大类型表现法》、《欧洲统合史》(五南图书出版)、《东京达人游京都》(天下杂志日本馆)、《音乐脑》(天下杂志日本馆)等书。
隐性之美
不玷污手的人们
神并不勤劳
迦百农的体贴
两百万年的岁月
最后的出击
我始终没有殴打友人
因为是无用之才
西班牙母亲
与水滴对话
神的木偶.人的木偶
为了离别
无缘由的憎恶
葡萄园的工人
双手干皱的男人
苦涩的杯
最后的光荣
哭泣的幸福
不安中的平安
反将一军
耶稣与福泽谕吉
被认同的喜悦
生涯展望
初版后记
解说 (土反)田丰光
推荐序
「不要为明天忧虑」──信仰与爱心
欧晋德
圣经也许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一本书,也是影响人类文明最深远的一本着作。曾野绫子在就学成长的过程就读于日本天主教圣心女子大学,也许是长期接受了教会的薰陶和潜移默化,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她以人的原罪、慾望、信仰等题材,发表了许多小说、散文,脍炙人口。而这本《改变我的圣经之言》更是她在精读圣经后,将她的生活、人生的历练体验,对圣经做了不同的解读。虽然她自己说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小说家以偏颇的立场,用外行人的角度来解读圣经,而在我看来,她却充分表达她自己对圣经的特殊信念,对圣经中许多谕言,透过她对东方文化的体认,作了更入世的解读。
天主教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后,更积极鼓励信徒们研读圣经。不只把圣经当作一个灵修的工具书,更期望人们把圣经与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用谦虚和宽恕的心,在现代生活中活出圣经的言语,反而显的更真实,也更积极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如她在「神并不勤劳」点出:「我所以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反映出我们汲汲终日为生活忙碌,却不懂得放下。她更说:「放下是理所当然的,但放下并不代表不抱希望。圣经中不断教导我们追求以及祈祷,圣经中教导我们,心理有所渴望、祈祷并努力,这便是真正的追求」。
她也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完美,耶稣也没有保证这个世界是和平的,甚至是阴暗的,「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已经先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所以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重点是有信仰有爱心,「因为有了信仰,便没有什么是失败的人生」,「反过来说,人世间的光芒,便不再是光芒,人世间的黑暗,也会照射出令人晕眩的光明」(摘自〈双手干皱的男人〉)。
曾野绫子小姐很谦虚的表示,她这本书是她以偏颇的立场看圣经,我却在每一篇文章中,感受到她对圣经信仰的深度与真实的人生,更感受到现代生活中信仰的真谛。
(本文作者为台湾高铁董事长)
我是在脸书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当时那个广告语写着“失眠的夜,让眼泪成为你最好的疗愈”,瞬间就戳中了我。最近工作压力很大,晚上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脑袋里会不断地闪过各种担心的事情,感觉自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老旧电脑,一直在处理各种bug。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榻榻米上的晚祷”,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很居家、很私密的治愈感。榻榻米在中国大陆不太常见,但在台湾,很多老一辈的家里可能会有,或者一些日式风格的民宿。它带给人的感觉就是质朴、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调。而“晚祷”呢,在中国文化里,虽然不一定有宗教意味,但它象征着一天结束后的沉静、反思和祈愿。所以,把“榻榻米”和“晚祷”结合在一起,就好像是在一个非常 personal 的空间里,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哭泣是幸福”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哭泣通常代表着伤心、难过,但如果作者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阐释,比如哭泣能够帮助我们宣泄负面情绪,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脆弱,从而更加珍视生活中的美好,那将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启发,特别是针对那些夜晚难以入眠、思绪万千的情况。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初看之下,我以为是某种东方哲学的解读,或是关于冥想、正念的指南。因为“榻榻米”和“晚祷”这两个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宁静、内敛的氛围,一种与自我对话的仪式感。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快乐,不是因为生活中真的发生了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而是我们太过于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是对未来充满了莫名的担忧。这本书的副标题,特别是“为什么哭泣是幸福”,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也带有一丝挑战性。“哭泣”在大多数文化中都被视为负面情绪的象征,与“幸福”似乎是完全对立的。如果作者能够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方式,去阐释哭泣如何能够导向幸福,这无疑是一次对我们固有认知的大胆颠覆。我想,它可能是在说,哭泣是情绪释放的出口,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净化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释放,我们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也才能更清晰地看到生活中的美好。而“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句更是精准地命中了现代人的心病。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谁能不感到一丝不安呢?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智慧,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港湾。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榻榻米上的晚祷: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名字太有画面感了!“榻榻米”让人联想到日式空间那种干净、素雅、低调的舒适感,仿佛置身其中,所有的烦恼都能暂且放下。“晚祷”则又增添了一层神圣与宁静的意味,是在一天结束时,与内心深处的一次对话。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都在跟自己的情绪搏斗,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比如悲伤、焦虑、恐惧。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哭泣是幸福”,真的让我非常好奇。我一直在想,眼泪难道真的能带来幸福吗?也许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哭泣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诚实的表达,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通过哭泣,我们能够释放那些压抑在心底的痛苦,然后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而且,“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句话太及时了!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谁能不感到不安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方法,一些智慧,能够帮助我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时,保持内心的平静,找到一种安稳的力量,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有点哲学,甚至有点抽象。「榻榻米上的晚祷」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好像是在一个宁静的空间里,进行一种深刻的内省。但紧接着的副标题「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就直接点出了主题,让读者明白,这并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书,而是要探讨我们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悲伤、焦虑,以及如何从中找到解脱和安宁。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很多人对于负面情绪有一种避之不及的态度,似乎只要提到“哭泣”,就跟“不快乐”划上等号。但这本书的开篇就颠覆了这个认知,说哭泣是幸福,这真的很有意思。我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这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我们都知道,有时候眼泪流下来,反而会有一种释放感,好像压抑已久的情绪得到了疏导。会不会这本书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告诉我们,接受并拥抱自己的眼泪,其实是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是多少人在现代社会里孜孜以求的啊。生活节奏这么快,信息量这么大,很难不感到焦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空话。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晚祷”这个意象与“不安”和“平安”联系起来的,或许是在宁静的反思中,我们才能真正面对内心的不安,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
评分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那份浓厚的日式禅意。“榻榻米上的晚祷”,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静谧、温润的氛围。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能让人沉下心来的东西,尤其是当生活节奏加快,外界噪音不断时,内心的宁静就显得尤为珍贵。副标题“为什么哭泣是幸福,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直接触及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痛点。我们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似乎被教导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仿佛“哭泣”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但这本书却抛出了“哭泣是幸福”这样的观点,这让我非常好奇。它会不会是想告诉我们,接纳自己的眼泪,允许自己在那一刻释放所有的情绪,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况味?或许,那些流淌过的眼泪,会成为我们内心成长的养分,让我们在经历过悲伤后,更能体会到幸福的意义。而“如何由不安中得到平安”,这绝对是无数人都在寻找的答案。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太多了,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预料的未来,都可能让我们心生不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方法,帮助我在面对焦虑和恐惧时,能够找到内心的锚点,获得一份持久的平静,而不是一种短暂的安慰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