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

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路得记
  • 旧约
  • 圣经
  • 讲坛
  • 信仰
  • 救赎
  • 恩典
  • 爱情
  • 家庭
  • 以色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圣经上说:「恨能挑起争端。」(箴十12),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一语道出今日社会不安、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同时智慧者也提出救治之道:即「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爱来自于神,唯有神才能解决一切从罪而来的嫉妒、怨恨、纷争……所以爱在哪里,那里就有平安与幸福。

  《路得记》这卷圣经就是讲爱的道理,虽然书中没有出现过「爱」字,却是流露在每个圣经人物的行为与生活之中;因为真正的爱,不是只表现在言语和舌头上而已。经上又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约壹四16)。说真的,唯有在主里的爱才是真爱,是恆久、可靠的,不但能带给自己平安、喜乐,有能让别人幸福满足。

  《路得记》的故事启发我们,人生的追求要有信仰为基础,以真理为依归,这样必有圣灵的引导,帮助每个人都能营造祥和、幸福的家庭,与和谐、圆满的人际关系,主的名也大得荣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阐述其内容和主题,同时避免提及该书的具体信息。 --- 《失落的记忆:古老王国的挽歌》 导言:时间的迷雾与记忆的碎片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回一个早已消逝的古代王国,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我们不再追溯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或帝王的丰功伟绩,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普通人的生活。这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细致考古,试图重构那些在历史记录中几乎销声匿迹的日常生活图景,感受文明在变迁中的脉动与呼吸。 第一部:荒芜之地的呼唤——生存的哲学 在文明的边缘,生命往往以最原始、最纯粹的形式存在。本卷聚焦于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代指一个虚构的、饱受自然困境的边陲之地)的人们如何面对贫瘠的土地和反复无常的气候。 我们将细致描绘他们的生存智慧:如何辨识季节的变化,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来维持社群的延续。这里探讨的不是史诗般的英雄主义,而是基于日常劳作的哲学——在日复一日的辛苦耕耘中,人们如何构建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故事线将围绕几代人的迁徙与定居展开,揭示在资源匮乏的压力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张力与相互依存的必要性。重点在于“拾遗”的行为本身,即在别人放弃的土地上寻找生机,这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持。 第二部:血脉的维系与边缘人物的肖像 古代社会对于血缘和继承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然而,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是充满了变数和“例外”。本部分深入剖析那些在既定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物群像。 我们描绘了一位失去依靠的女性角色,她如何在父权社会中艰难地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地位。她的故事并非关乎王室的阴谋,而是关于如何在法律和习俗的夹缝中,以智慧和坚韧为自己争取生存权。同时,书中也会刻画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宗族排斥的个体,他们如何在主流社会之外,建立起一种新的、基于互助和认同的次级社群。这些边缘人物的行为模式,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社会韧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三部:忠诚与承诺的重量——道德的刻度 在缺乏现代法律保障的古代,人际关系中的“契约”主要依赖于口头承诺和个人品德。本卷探讨了在巨大生存压力下,个人对家族、对土地、对过往恩情的承诺所持有的重量。 书中详细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忠诚案例:一种是基于血缘的无私奉献;另一种是基于知遇之恩的报答与追随。这些行为是如何在那个物欲横流、朝代更迭的背景下,依然被视为最高的美德?我们将分析“偿还”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精神上的平衡。通过对古老习俗和礼仪的考证,我们试图还原承诺的庄严性,以及违背承诺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这种后果往往比法律制裁更为深远和持久。 第四部:希望的播种与新秩序的萌芽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从未停止。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的是,个体在绝境中如何孕育出改变的希望。 这希望并非来自外部的干预或神祇的降临,而是源于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与“接纳”。书中详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一个局外人被正式接纳进入一个原先拒绝外来者的社群时,其对原有秩序产生的冲击与融合效应。这种融合如何影响了土地的耕种方式、祭祀的习惯乃至未来的继承人选择?我们探讨了新生命(包括真正的生育以及新思想的诞生)是如何在旧的框架下悄然生根发芽,预示着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新时代的开端。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启示 结束这次漫长的回溯之旅,我们试图回答:在那个没有现代便利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定义“圆满”的?本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对古代进行浪漫化的描绘,而是通过对那些真实而微小的挣扎与胜利的记录,反思我们在今天所珍视的价值——何为真正的归属,何为世代相传的责任。那些在麦穗间留下的足迹,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生存、爱与尊严的永恒主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赞坤


  ◆ 1971-1991年驻牧教会
  ◆ 1985-1987年兼任中区区负责
  ◆ 1988-1991年兼任文宣处出版科
  ◆ 1992-1993年总编辑
  ◆ 1994-2001年文宣处处负责
  ◆ 2001-2004年中南区区负责、总会负责人
  ◆ 2004年退休

图书目录

1. 前言
2. 回犹大地去!(路一6-7)
3. 爱的跟随(路一8-18)
4. 这是拿俄米吗?(路一19-22)
5. 拾取麦穗(路二1-7)
6. 大财主波阿斯(路二8-16)
7. 他是一个至近的亲属(路二17-23)
8. 寻找安身之处(路三1-5)
9. 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路三6-13)
10. 妳只管安坐等候(路三14-18)
11. 波阿斯娶路得(路四1-10)
12. 蒙恩的婚姻(路四11-12)
13. 苦尽甘来(路四13-22)

图书序言

路得记序

  在一个混乱、不安的世代,个人任意而行(士二一25)在信仰上更失去了真实的敬畏,似乎使人看不见未来;在面对一个灾难的环境中(得一1),使人对神要照顾祂的选民的应许,充满怀疑:「神的大能在那里?神的信实在那里?」如士师基甸曾质疑说:「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吗﹖他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他却丢弃我们。」(士六13);为想要使家里的人能有一个更安定的生活,男主人单凭己意的规划(得一2)反使这个家陷在更大的苦难之中(得一5),完全看不到一丝希望。

  但在神永恆的计画中,因着人愿意反省、悔改,不放弃神所赐的一点点启示:「听见神眷顾自己的百姓」,不为了自己的面子,毅然决然的,要返回选民的家乡;也因人甘心乐意的牺牲,虽没有确定的愿景、应允、希望,可预见的只有辛苦、不稳定的生活,却决心放弃旧有错误的信仰,离开自己的亲人、家乡,归向那永生神的怀抱(得一16),最后神并没有让这位别族的可怜妇女路得失望,不但使她得到美好的归宿,更使她在基督耶稣的家谱中(太一5),成为一位不可或缺的长辈,也使那位诚心悔改的婆婆拿俄米得着安慰。当对家庭、环境、信仰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失望之时,借着罗赞坤传道精心所写的「路得记」的註解,一幕一幕引导我们:因着神的旨意与悦纳,不管外界如何纷乱、不安,在一个小乡村,却看见一幅充满真实、敬虔、热忱、关爱、尊重、施舍、遵行律法、欢乐的美景,更看见神救赎计画的奥妙,和神那宽广的大爱,如保罗颂赞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罗十一33)又说:「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三18-19)深信必带给我们如火挑旺的动力,更积极的亲近、事奉、倚靠主耶稣,凡事寻求祂的旨意,且照主的吩咐:「彼此相爱」,共同营造基督化的家庭,和充满属灵喜乐的神的大家庭-教会。

前言

  路得记的作者不详,依犹太传统的说法应该是撒母耳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犹太拉比,将这件流传在伯利恆城的故事,写成这卷感人至深的作品。故事发生是在「士师秉政的时候」, 时间应为主前一千一百年左右,地点在犹大的伯利恆。

  本书不以大能的财主波阿斯为卷名,而以软弱的外邦女子路得为书名,因为这卷圣经是以路得为中心,说明「人虽看外貌,但神是看内心」;救恩是属于全人类,不分男女、种族、血统与肤色。

  圣经中以人名为书名的不少,但用女子为卷名的只有「路得记」与「以斯帖记」,而她们两人的情形完全不同;路得是由外邦嫁入主内,是发生在乡村的故事。

  以斯帖是犹太女子嫁给外邦,在国外当王后,所以故事发生在宫庭,她是以信心和智慧拯救犹太人,真是「女子护卫男子」。

  以色列人过约但河进入迦南地,在这块四面邻敌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逐渐放弃游牧,开始过务农的生活。可惜各支派并没有遵照神所指示的把那些外邦异族赶出或征服他们,以致境内不少城邑还在迦南人手中,未能完全攻取,所以战争持续不已。而且约但河东的亚扪、米甸等外族人,常常趁收获季节过河来劫掠,令北方各支派的以色列人痛苦不堪。南方各支派虽然外患、争战比较少,但天灾却时常发生,例如犹大支派的地业是在死海西边,为半干燥性陆地,如果气候正常的话,大、小麦、葡萄、橄榄等农产品收成还不错,但若雨水不足,土地干旱,就会出现饥荒。

  以利米勒是犹大支派伯利恆的以法他人,在一次饥荒当中带着妻儿离开故乡,到死海东边的摩押地暂居逃避灾害。从伯利恆至摩押大约70公里左右,这是罗得的后裔居住的地方;罗得是亚伯拉罕的姪儿,与以色列人有血统的渊源。但摩押人拜基抹,祭祀的仪式邪淫荒诞,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时候,曾为摩押女子所引诱,行淫乱、拜偶像,那次遭瘟疫而死的有二万四千人(民廿五1-9)。

  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摩押人不但没有帮助,还设计陷害他们,所以律法上规定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廿三3-6)。不可入耶和华的会就是不得进入以色列人当中,所以路得要跟随婆婆回犹大的伯利恆,必须面对律法的限制与种族的仇恨。

  路得这名字的意思是「朋友」或「美丽」。的确,她的信心、爱心、谦卑、顺服……使她显得格外美丽;也因她有美好的品德,以致神与人都喜欢跟她作朋友。

  在士师时代的兵荒马乱岁月当中,因以色列人背弃神,所以神就任凭他们被四围的国家欺凌,并饱尝了饥荒、内乱之苦。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宗教信仰混乱,国中无王,各人任意而行。感谢神,就在这样一个令人悲痛、无望的光景中,路得的出现给人的感觉,有如黑暗中一道美丽的曙光,所以路得记在圣经中佔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那荒凉可怕的士师时代,并引进大卫王权荣耀王国时代;若没有路得的兴起,也就没有大卫王了。

  路得记正如沙漠中的绿洲,长久以来,是众圣徒所喜爱的一卷圣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这个书名,我的心就一下子被触动了。路得记的故事,一直是圣经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它没有惊天动地的神迹,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属灵的奥秘。而“拾取麦穗”这个词,更是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温情的画面。我常常在想,路得的生命,是如何从一个异乡的寡妇,变成以色列民族的先祖,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是她的忠诚?是她的谦卑?还是上帝那奇妙的拣选?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拾取麦穗”这一行为的深入剖析,来揭示路得生命转变的内在逻辑,以及上帝在她身上所施行的恩典。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各自的人生“田地”里辛勤耕耘,有时也会感到迷茫和无助。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学习如何在平凡的努力中,抓住上帝所赐的每一个“麦穗”,并且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和盼望。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触动人心的方式,带领我重新认识路得,也重新认识自己在上帝手中的价值。

评分

第一次拿到《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这本书,感觉很亲切,书名就带着一种朴实却充满力量的感觉。我一直很喜欢路得记的故事,但读过的讲道集大多偏向于神学理论的探讨,有时候会觉得有点遥远,不够贴近生活。这本书的名字《拾取麦穗》就很不一样,它立刻让我联想到路得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画面,那种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生命力。这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会不会用更生活化的语言,将古老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处境联系起来?我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拾取麦穗”这个看似平凡的举动中,挖掘出深刻的属灵意义。是关于顺服?是关于恩典?还是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我对作者的解读充满好奇,希望他能带领我重新认识这位坚韧的女子,以及她身上所彰显的上帝的爱与信实。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忙碌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如何能在日常的点滴中,像路得一样,拾取属于自己的“麦穗”,并且从中找到生命的养分与盼望,这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圣经故事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流传至今,一定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普世的真理。路得记的故事,更是其中我非常喜爱的一篇。它讲述了一个异邦女子,如何在困境中,以极大的忠诚与爱,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未来,并且最终成为大卫王的祖母,甚至是弥赛亚的先祖。读到《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这本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路得在波阿斯的田地里忙碌的身影。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从这个具体的行动出发,来剖析路得的生命历程和属灵意义。我非常期待,作者会如何从“拾取麦穗”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延展出关于信心、关于拣选、关于在看似绝望中抓住一线生机的种种教导。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各种不如意和挑战,如何在人生的“田地”里,不放弃希望,而是积极地“拾取”那些看似渺小的恩典和机会,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属灵的启发,让我学习路得的智慧和勇气,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收获丰盛的果实。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圣经中的女性人物故事情有独钟,路得的故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从一个失去丈夫、孤苦伶仃的摩押女子,到成为以色列民族的重要祖先,这其中的转变充满了戏剧性和属灵的张力。《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这个书名,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故事的核心意象。我能够想象,作者一定是深入挖掘了“拾取麦穗”这个动作背后的丰富含义。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的手段,更可能象征着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一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对未来怀抱希望的坚持。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这个具体的情节切入,来阐释路得的信心、忠诚,以及上帝如何在看似偶然的际遇中,为她铺设恩典之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如何在生活中“拾取”属于自己的“麦穗”,如何从那些微小的、不被注意的恩典中,看到上帝的手,这是我非常渴望学习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属灵洞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活出信心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拾取麦穗:路得记讲坛》非常吸引我。路得的故事,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圣经篇章之一。它不像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一个外邦女子如何在困境中,以她的忠诚和爱,最终获得了祝福和尊荣。而“拾取麦穗”这个意象,更是充满了画面感和生活气息。它让我立刻联想到路得在波阿斯的田地里,弯腰劳作的情景,那种勤恳、坚韧的生命力。我猜想,作者必定是从这个具体的行动出发,来解读路得的一生,以及她身上所折射出的上帝的恩典和信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古老的属灵真理,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结合。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像路得一样,积极地“拾取”那些微小的祝福和机会,并且从中看见上帝的作为,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带来属灵的滋养和实际的指导,让我学习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