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在2005年的一次讲演中,美国着名诗人迈克.帕尔玛曾引用一位苏俄诗人的话宣称:“诗歌是一把犁,给时间耕地,把深层的东西翻起来,黑土才会呈现在上面。”从七十年代以来,帕尔玛的作品一直以其语言的深度和启示录般的活力,在美国诗坛独树一帜。从最早的《布莱克的牛顿》(1972) 到最近即将出版的《线条》,帕尔玛的二十多本诗集既具有英美诗歌传统的优雅,又发挥现代派的大胆创新。融艺术美学,语言哲学,和时事政治为一体,深刻挖掘时间与现实,帕尔玛的作品把美国诗歌提到了继六十年代垮掉派之后的又一个新高度。
在帕尔玛的字里行间哩,我们可以感到诗歌在不断地责问自己,斟酌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寻找自己在现实里的地位。尤其是在人类语言正被鼓吹战争的政客与骗子肆意蹂躏的年代,帕尔玛觉得每一行诗是一次清洗语言的机会。因此,那些让人产生惰性的陈词滥调,被作者玩于手掌,颠来倒去,点石成金,将它们沦为自己诗歌的笑柄和材料。这一特点使帕尔玛成为美国语言诗派的代表人之一。
帕尔玛的诗往往不是独白,而是对话;不是独自一人在柏拉图的山洞里给世界发信号,而是在茫茫人海中、语言的沙漠里寻找回声。他早年的诗集《回音湖札记》,就是探索像蝙蝠一样在黑夜里,靠回音来辨别方向的能力。“他跟谁讲过”,“谁教你不要讲话”,“谁的声音掏空一切”等等 ,一系列问题,都暗示有一个对话者,一个听众。即便是独白,帕尔玛的叙述者也往往呈现精神分裂症的征兆,“它会说,玫瑰是红的,二二得四——彷彿有人在场”(《循环》)。在世界的黄昏,帕尔玛曾感叹,“我们有幸跟别人一起工作。”他又说,“对话就是思想。”而在对话中,难免有暂时的沉默,尴尬,不安,空缺,犹豫,疑惑,模拟,引用,责问,等等。这些都是帕尔玛作品里常见的场景片断,也是诗歌存在的状态。最可怕的是那“掏空一切”的、独裁暴君式的声音,硬把墙上的有些字“指定为真理”,而另一些作为艺术拍卖 (《声明》)。这些“完美的半月”,只是“都市的谎言”(《这个》)。
1996年,在给北岛的英文版诗集《在天涯》所作的序里,帕尔玛提出一个诗歌远近的概念,这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与世界观的概念。他所谓的 far away near,直译为“遥远的近”,可用中文“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来理解,说明诗歌所创造的不仅是一个距离观,而且是一种现时性,融合过去与将来。否则,语言将变成威尼斯的那座叹息桥,囚犯经此桥入狱,一去不返,再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通往语言的路上》)。拒绝历史叙述的单向行驶,拒绝成为僵化语言的囚犯,帕尔玛宣称, “诗歌是对遗忘的反抗。”以这种艺术精神,诗歌才到达一个新的伦理高度,成为对正统文化的抵抗和批判。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这本书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概括出主题的诗集,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味出其中深邃的意味。迈克.帕尔玛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他能够将最日常的场景,最平凡的词汇,赋予一种超凡脱俗的质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疯狂”与“秩序”之间界限的模糊处理。他笔下的“疯子”,可能拥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洞察力;而那些所谓的“正常”和“理性”,有时反而显得僵化和虚伪。这种对固有观念的颠覆,让我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对世界的判断标准。我不能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它有时会让我感到不安,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但正是这种不安,促使我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我可能一直在回避的真相。我尤其喜欢他处理情感的方式,不煽情,不刻意,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叙述,将浓烈的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间。
评分《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的出现,无疑为当代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流,抑或说是一股暗流。它打破了我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既定认知,让我看到了语言可以如何被扭曲、被重塑,从而释放出更强大的力量。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诗歌评论家,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迈克.帕尔玛拥有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他可以将最平凡的词语组合成最不平凡的意境,可以将最日常的景象描绘出最超现实的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诗歌中常常存在一种强烈的张力,仿佛是两种极端力量的拉扯,这种拉扯贯穿了整本书,也让我读的时候,内心也随之起伏。他对于情绪的捕捉极其细腻,那些稍纵即逝的喜悦、瞬间涌现的悲伤、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焦虑,都被他用精准的笔触记录下来。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自己仿佛就是那个诗中的“他”或“她”,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痛苦与挣扎。这种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拉近了我和作者的距离,也让我觉得,我并非孤身一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我尤其欣赏他对自我剖析的勇气,他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的脆弱和不堪,这种真实的力量,反而构成了他诗歌中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初次接触《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我并没有期待它会给我带来什么颠覆性的体验,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被其中一种近乎荒诞的现实主义所深深吸引。诗人迈克.帕尔玛似乎总能捕捉到生活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细节,然后将它们放大,赋予它们一种超乎寻常的意义。他笔下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仿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但却从未如此清晰地感知过。我记得其中有几首诗,描绘了城市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视的人们,他们孤独地生活着,却又努力地维持着某种形式的尊严。这种描绘,不是带着同情的审视,而是一种平等的观察,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我无法用“优美”或“抒情”来形容这些诗歌,它们更像是锋利的刀刃,划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平静,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现实。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正常”和“理性”,是否真的就是唯一的价值所在。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渴望突破思维定式、寻求更深层意义的读者。
评分《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这本书,宛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多重面向。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诗人迈克.帕尔玛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阴影,那些在社会规则下被压抑的情感,都一一展现出来。他笔下的“疯子”,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异类,更是那些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我,却又因此被边缘化的人们;而“扫把”,则象征着试图清理、维持秩序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常常显得徒劳无功,甚至被视为一种多余的干扰。我最欣赏的是,诗人并没有对这些人物进行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态度,将他们的生存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更具有冲击力,它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我们所构建的“正常”世界里,究竟容纳了多少“不正常”的存在?我时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是一种令人不安,但又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迈克.帕尔玛的诗歌,不落俗套,不随波逐流,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强烈的方式,触及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焦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诗人对现实的洞察力极其敏锐,他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暗流涌动。他笔下的“疯子”并非是脱离现实的臆想,而是对现实世界中某种扭曲和压抑的反抗;而“扫把”则象征着那些徒劳的清理和维持,在巨大的熵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我时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一种强烈的共情,仿佛诗人正在替我诉说着那些我无法言说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传递,是如此的直接和纯粹,不带任何修饰,却又充满了力量。这本书不适合那些寻求轻松愉悦阅读体验的读者,但对于那些愿意深入思考,并且敢于面对人性复杂性的读者来说,它将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探索。
评分在我看来,《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这本书,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困境的一次深刻的写照。诗人迈克.帕尔玛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疏离感。他并没有试图去美化生活,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了现代人在城市洪流中的挣扎与迷失。我尤其被其中一些诗歌中营造的氛围所打动,那种压抑、孤独,以及对意义的追寻,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他笔下的“疯子”,并非是真正的精神失常,而是那些在社会规则下感到格格不入,却又保持着某种独立思考的个体;而“扫把”则可能是那些试图维系表面秩序,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象征。读这本书,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偶尔被闪电照亮,看见一些模糊的景象,虽然刺眼,却也带来了某种清醒。我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因为它太过于丰富和复杂,但它无疑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让我对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人群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完《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之后,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震撼。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某些诗句的尖锐和直白,更是因为诗人迈克.帕尔玛在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仿佛拥有透视人心的能力,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复杂情感,那些难以启齿的欲望,那些被社会压抑的本能,都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我尤其对其中某些关于城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描绘印象深刻,那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展现,而是充满了疏离、孤独和压迫感。他笔下的“疯子”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那些在理性社会框架下无法被容纳的、真实但被异化的个体;而“扫把”则可能象征着那些试图维持秩序、清理残骸的努力,但往往徒劳无功。这种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意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是如何被社会规范所塑造和限制的。读他的诗,就像在黑夜中行走,时不时地被闪电照亮,看见隐藏在黑暗中的真实景象,虽然刺眼,却也带来了某种清醒。我无法确切地说出某一个词语或某一句诗给我带来的具体冲击,但整体而言,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被忽视的边缘群体产生了更多的同情和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引发更深刻的探索。
评分在我阅读《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迈克.帕尔玛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他能够将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组合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穿透力的意象。我尤其被其中几首诗对城市生活景象的描绘所吸引,那不是一种浪漫化的呈现,而是充满了疏离、孤独和某种难以言喻的荒诞感。诗人仿佛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用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然后赋予它们一种新的生命。我无法准确地指出哪一句诗让我产生了最深刻的印象,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我对诗歌的固有认知,也让我对语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去感受,去体会,去与作者在精神层面进行对话。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热爱深度思考,并且勇于探索内心世界的读者。
评分《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现代性焦虑的深刻回应。诗人迈克.帕尔玛用他独特而尖锐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和疏离感的现代社会。我之所以说它“尖锐”,是因为他毫不回避地展现了人性中的阴暗面,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难以愈合的创伤,那些在社会规则下扭曲的个体。同时,他笔下的“扫把”象征着某种努力,或许是试图修复,或许是试图维持,但往往显得无力而悲壮。这种无力感,在当今社会尤为普遍,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在混乱中试图清理,却又被更大的混乱所吞噬的“扫把”。我反复阅读其中几首描绘个体在庞大城市机器中挣扎的诗歌,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无助和迷茫。诗人并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但他用他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困境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原来自己并非孤单一人。这种分享痛苦的力量,本身就具有治愈的意味。这本书不适合那些追求轻松愉悦阅读体验的读者,但对于那些愿意深入思考,并且敢于面对现实的读者来说,它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之旅。
评分这本《疯子与扫把:迈克.帕尔玛诗选》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张力,沉静的底色上,笔触狂放的“疯子”与细致入微的“扫把”两个词并列,仿佛预示着诗歌内部的矛盾与融合,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一种秩序与混沌的共舞。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一种强烈的疏离感所包裹,又夹杂着莫名的亲切。我无法立刻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其中某首诗的具体意象,但整体氛围却像一股暗流,在我的心底涌动。我想,这大概就是真正触及灵魂的文字所具备的力量吧。它不像那些堆砌辞藻、卖弄技巧的作品,而是直接将作者内心最原始、最赤裸的情感倾泻而出。我能感受到诗人在创作时,一定是处于一种极度亢奋或极度沉寂的状态,那种挣扎、那种顿悟,都化作了字里行间的呼吸。我反复阅读,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有时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比喻中,有时是在一个看似平淡的叙述里,忽然就击中了内心深处某种柔软或坚硬的部分。这种阅读体验是如此的独特,它迫使我放下过往的阅读习惯,全然地投入其中,去感受,去体会,而不是去分析,去解读。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在某个深夜,独自一人,伴着一盏昏黄的灯光,静静地翻阅,让诗歌的声音在寂静中回响,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它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存在,而是为了表达,为了倾诉,为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留下一抹属于真实自我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