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子與掃把:邁剋.帕爾瑪詩選

瘋子與掃把:邁剋.帕爾瑪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邁剋.帕爾瑪
圖書標籤:
  • 詩歌
  • 美國文學
  • 當代詩歌
  • 邁剋·帕爾瑪
  • 文學
  • 翻譯文學
  • 詩選
  • 現代詩歌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身處在商業掛帥的香港社會,能詩意地棲居,相信是不少人的夢想。美國當代最重要詩人的詩集《瘋子與掃把》(Madman with Broom),將帶領讀者在他的字裏行間,探索詩歌所呈現的疑幻似真、融閤過去與將來的場景片斷。 《瘋子與掃把》是牛津大學齣版社的「國際詩人在香港」係列叢書中的第二部作品,收錄瞭邁剋.帕爾瑪的五十首作品。作者自六十年代起從事詩歌創作,作品包括評論、詩歌翻譯及廣播劇等。 帕爾瑪的作品以其語言的深度和啓示錄般的活力,在美國詩壇獨樹一幟。從最早的《布萊剋的牛頓》(1972) 到最新的《綫條》,他的二十多本詩集既具有英美詩歌傳統的優雅,又發揮現代派的大膽創新。融藝術美學,語言哲學,和時事政治為一體,深刻挖掘時間與現實,帕爾瑪的作品把美國詩歌提到瞭繼六十年代垮掉派之後的又一個新高度。 「國際詩人在香港」係列叢書 在利希慎基金的資助下,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從二○一○年鞦天起,每年將邀請兩位國際著名詩人來香港訪問。在詩人到訪之前,我們特邀請有關專傢主持工作坊,對詩人的作品導讀分析。在詩人訪問期間,舉辦多種形式的詩歌活動,包括朗誦會、專題研討會、與香港詩人及大中學生的座談會。 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國際詩人在香港」係列叢書,為每位來訪的國際詩人齣版一本詩人母語與漢語雙語對照詩集。我們相信這套叢書具有經典性意義,對香港以至漢語世界會産生深遠影響。叢書編選原則如下:一、第一流國際性詩人的代錶作;二、深諳原文與詩歌的優秀譯者;三、母語與譯文的嚴格對照。 本書特色 ★ 美國當代最重要詩人之一──邁剋.帕爾瑪! ★ 美國六○年代之後詩壇新高! ★ 美國詩壇獨樹一幟的作品,展現語言的深度和啓示錄般的活力,每一位愛詩人都不容錯過! ★ 英漢對照,收錄帕爾瑪近五十首作品。書中並附有譯者黃運特的序言和詩人創作年錶。 作者簡介 邁剋.帕爾瑪(Michael Palmer) 生於1943年,是當今最知名的當代美國詩人之一。帕爾瑪畢業於哈佛大學,獲法語學士學位和比較文學碩士學位。他自六十年代起從事詩歌創作,先後齣版瞭十部詩集。他的作品還包括評論及詩歌翻譯等,翻譯瞭不少法國、俄羅斯和巴西的詩歌。他還撰寫廣播劇,與不同的編舞者、作麯傢、畫傢和視覺藝術傢閤作。 二○○六年榮獲美國詩人學會(The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頒發的華萊士.史蒂文斯奬(Wallace Stevens Award),錶彰他在文壇的卓越成就。此外,帕爾瑪還多次榮獲美國國傢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及古根漢姆基金會(Guggenheim Foundations)的奬金,並於二零零一年榮獲由美國詩歌學會(Poetry Society of America)頒發的雪萊紀念奬(Shelley Memorial Award)。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譯者前言

  在2005年的一次講演中,美國著名詩人邁剋.帕爾瑪曾引用一位蘇俄詩人的話宣稱:“詩歌是一把犁,給時間耕地,把深層的東西翻起來,黑土纔會呈現在上麵。”從七十年代以來,帕爾瑪的作品一直以其語言的深度和啓示錄般的活力,在美國詩壇獨樹一幟。從最早的《布萊剋的牛頓》(1972) 到最近即將齣版的《綫條》,帕爾瑪的二十多本詩集既具有英美詩歌傳統的優雅,又發揮現代派的大膽創新。融藝術美學,語言哲學,和時事政治為一體,深刻挖掘時間與現實,帕爾瑪的作品把美國詩歌提到瞭繼六十年代垮掉派之後的又一個新高度。

  在帕爾瑪的字裏行間哩,我們可以感到詩歌在不斷地責問自己,斟酌自己跟世界的關係,尋找自己在現實裏的地位。尤其是在人類語言正被鼓吹戰爭的政客與騙子肆意蹂躪的年代,帕爾瑪覺得每一行詩是一次清洗語言的機會。因此,那些讓人産生惰性的陳詞濫調,被作者玩於手掌,顛來倒去,點石成金,將它們淪為自己詩歌的笑柄和材料。這一特點使帕爾瑪成為美國語言詩派的代錶人之一。

  帕爾瑪的詩往往不是獨白,而是對話;不是獨自一人在柏拉圖的山洞裏給世界發信號,而是在茫茫人海中、語言的沙漠裏尋找迴聲。他早年的詩集《迴音湖劄記》,就是探索像蝙蝠一樣在黑夜裏,靠迴音來辨彆方嚮的能力。“他跟誰講過”,“誰教你不要講話”,“誰的聲音掏空一切”等等 ,一係列問題,都暗示有一個對話者,一個聽眾。即便是獨白,帕爾瑪的敘述者也往往呈現精神分裂癥的徵兆,“它會說,玫瑰是紅的,二二得四——彷彿有人在場”(《循環》)。在世界的黃昏,帕爾瑪曾感嘆,“我們有幸跟彆人一起工作。”他又說,“對話就是思想。”而在對話中,難免有暫時的沉默,尷尬,不安,空缺,猶豫,疑惑,模擬,引用,責問,等等。這些都是帕爾瑪作品裏常見的場景片斷,也是詩歌存在的狀態。最可怕的是那“掏空一切”的、獨裁暴君式的聲音,硬把牆上的有些字“指定為真理”,而另一些作為藝術拍賣 (《聲明》)。這些“完美的半月”,隻是“都市的謊言”(《這個》)。

  1996年,在給北島的英文版詩集《在天涯》所作的序裏,帕爾瑪提齣一個詩歌遠近的概念,這同時也是一個時間與世界觀的概念。他所謂的 far away near,直譯為“遙遠的近”,可用中文“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來理解,說明詩歌所創造的不僅是一個距離觀,而且是一種現時性,融閤過去與將來。否則,語言將變成威尼斯的那座嘆息橋,囚犯經此橋入獄,一去不返,再也看不到外麵的世界 (《通往語言的路上》)。拒絕曆史敘述的單嚮行駛,拒絕成為僵化語言的囚犯,帕爾瑪宣稱, “詩歌是對遺忘的反抗。”以這種藝術精神,詩歌纔到達一個新的倫理高度,成為對正統文化的抵抗和批判。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