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杀了爸爸的情妇?
其实我做的,比这还要更残酷……
什么才是最极致的「复仇」?
东野圭吾继《白夜行》后最新震撼力作!
●日本热卖超过120万册!雄踞畅销排行榜TOP 10长达16週!
●已改编拍成电影,由人气女星深田恭子主演,即将于2011年上映!
谜人俱乐部开催中!(详情请见书内说明)
命案追诉时效即将届满,头号嫌疑犯却发表惊人告白!
是申冤?是忏悔?还是又一次令人颤慄的复仇……
十五年前,横滨的一幢豪宅内,仲西先生的情妇本条丽子被发现倒卧在血泊之中,仲西先生的女儿秋叶则昏倒在尸体旁。这桩命案没有目击者、没有入侵痕迹,却也找不到秋叶就是兇手的证据,唯一的动机,就是秋叶的母亲因为父亲外遇而自杀,埋藏在女儿心中的恨意,让秋叶成为最大的嫌疑犯……
十五年后,命案追诉时效即将届满,就在此时,渡部邂逅了秋叶,即使渡部拥有幸福的家庭,仍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秋叶!宿命般的轮回紧紧缠绕住他俩,但秋叶却决定说出一个埋藏在心中已久的祕密,让这段原本见不得光的恋情,逐渐走向血色黎明……
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 Keigo Higashino
1958年生于日本大坂市,大坂府立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毕业。曾在汽车零件供应商担任工程师,1985年以处女作《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赏」后,随即辞职,专心写作。1999年以《秘密》一书获得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2006年又以《嫌疑犯X的献身》荣获第134届「直木赏」,成为史上第一位囊括日本文坛三大奖项的推理作家。
早期作品以校园青春推理为主,擅写缜密精巧的谜团,获得「写实派本格」的美名。后期则逐渐突破典型本格,而能深入探讨人心与社会议题,兼具娱乐、思考与文学价值。其惊人的创作质量与多元化的风格,使得东野圭吾成为日本推理小说界超人气的顶尖作家。除了争议话题的《徬徨之刃》、悬疑感弥漫的《十一字杀人》、耽美诡异的《回廊亭杀人事件》、读者期待影像化的《美丽的凶器》、挑战「倒述推理」全新手法的《布鲁特斯的心脏》、连续入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的《天使之耳》、人性剧场的最高杰作《异变13秒》,以及以「鹅妈妈童谣」为主轴的《白马山庄杀人事件》外,另着有《鸟人计画》、《侦探俱乐部》等书(皇冠将陆续出版),多部作品并已被改编拍成电视剧或电影。
译者简介
刘子倩
政大社会系毕业,日本筑波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
导读
全天下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谈《黎明破晓的街道》
Ⅰ
自从《嫌疑犯X的献身》(二○○五)发表后横扫日本推理书市,获得「日本推理大奖」、「直木赏」以及年度「本格推理Best 10」、「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週刊文春》推理Best 10」的首位,成为五冠王以后,东野圭吾的作家生涯终于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但后续的新作屡创销售佳绩,早期的作品也全都翻出来重新评价,轮番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不只风靡日本国内,甚至席卷台湾、中国、韩国等整个大东亚地区,可谓日本推理的新科帝王。
事实上,东野浮沉文坛二十多年以来,历经社会派当道的「本格不毛时期」及浪漫风格复兴的「新本格时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他多半不是引领风潮的掌旗人物,也没有因为跟随什么潮流而获得广泛注目,纵使总有零星作品受到年度排行榜的肯定,也仅属陪衬的绿叶角色,而不是镁光灯下的焦点,此间唯一的重要肯定,是荣获第五十二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秘密》(一九九八)。
观察东野的创作倾向,可以发现,他没有什么不能写的。以校园推理《放学后》(一九八五)出道的他,早期以青春推理为主,尽管他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每年都有作品问世,但始终没有让他大红大紫。为求立足文坛,他开始拓展写作范围,举凡解谜、科幻、幽默、恋爱、运动等等,无不涉猎,大多数的作品不仅富有创意,在人物、情节的平衡度高,内容也决不空泛,是易读易感的佳构,但,由于成色较为质朴,缺乏鲜明、强烈的冲击力,所以往往在各类文学奖项的竞逐里少了临门一脚,止步于候补。
然而,就在长年的砥砺、磨练之下,东野竟然逐渐把被称为缺陷的「质朴」,转化为独有的个人风格,再配合他原就擅长的本格推理铺展技术,才终于在百花齐放、撩乱无常的现代日本文坛中绽放异彩,登踞日本推理龙头之座。
这项源自「质朴」而来,属于东野特有的个人风格,或可称为「常情之眼」。亦即,猎奇乖离的主题素材、炫目华丽的文采工笔、理论规则的毁坏突破、厚重繁杂的精湛推敲,这些占据了书店大半空间、为了吸引读者短暂目光的作品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东野毫不仰赖地全部舍弃,回归到以常人之姿,以普遍性的观点来勾勒事件、踏入谜团、体验水落石出的过程。
无论是《信》(二○○三)的犯罪者家属、《杀人之门》(二○○三)的损友、《徬徨之刃》(二○○四)的寻仇之父、《流星之绊》(二○○八)的手足之情,这些让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周遭人事物,透过东野单纯、无饰的笔触,引发内心更多的共鸣。而就在读者被吸入剧情后,东野再发挥其机巧的佈局功力,让读者体验近乎真实的撕扯与震撼。
本作《黎明破晓的街道》(二○○七),曾获得「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第三十五位,排名虽不特出,但所选择的主题依旧符合普遍性的观点,紧守「常情之眼」的原则——那就是婚外情,日本人称之为「不伦」。
Ⅱ
知名男演员石田纯一曾有过这样的发言:「不伦是文化。」事实上,他指的是有许多文学、艺术创作是来自于不伦恋。不过,如此过于简化、断章取义的言论,尽管受到批判,却也反映了真正的现实。与台湾的民情不同,日本的法律并没有通姦罪,与有妇之夫(有夫之妇)私通,只可能会有民事责任,无须担负刑事责任。尤其在传统日本的男尊女卑观念中,已婚男性的外遇往往能得到更宽容的对待,已婚女性不容易被原谅。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助长之下,男人会认为除了工作上的成就之外,还必须同时拥有妻子与情妇,才能称得上成功。甚至,更夸张的还有这种说法——有外遇的男人,才是有价值的男人。
然而,现代社会愈来愈重视男女平权,婚姻也多有恋爱基础,不伦恋即使曾经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允许过,如今也被正视为道德上的罪恶了。但是,陈旧的思想仍未彻底拔除,不伦恋不仅从未消失,只是转为低调,就连已婚女性也不再畏于外遇了。
东野以「常情之眼」做为写作手段,并不是单纯地取材于容易耳闻到的日常事件,而是在收纳、汇整了这些大量的同类事件后,从中取得一个最大的交集,这个大交集,可以当成是引起一般读者共鸣的基础,但是,只是这样仍然不够,东野还得针对构成这个交集的本质,做进一步的解析,抽取出「牵一发,动全身」的丝线,然后才能考虑加入谜团的可能。这与先有诡计,再对诡计添加血肉的作法,并不相同。
立基于这种作法的故事,对多数读者来说有一种「经验效应」的攻击力。只要一进入故事,读者就可能会发现其中的部份描述,与自身曾经发生过的经验极为相似。这样的认同感,将使东野取得情节的主导权,拉引读者往东野设置好的佈局前进。而这个佈局,却是读者鲜少经验的、关乎犯罪的谜团。由于过程与自身经验雷同,谜团也就变得非常真实了。
以《黎明破晓的街道》为例,关于不伦的种种元素——邂逅的巧合、窥探的好奇、秘密的分享、甜美的迷惑、压抑的伪装、抉择的挣扎、临崖的胆怯……这些大交集里的共通点,无不在东野的剖析下一一现形,并且巧妙地化为构筑谜团的积木。
Ⅲ
在推理小说的世界里,绝对少不了婚外情。
不伦,往往是引发杀意的钥匙。它是本格派推理中检讨犯罪动机时的「必疑」、社会派推理中反映人生百态时的「必题」、冷硬派推理中嘲讽俗世冷暖的「必议」、警察程序小说中执行侦搜任务时的「必查」。
莫里斯.卢布朗(Maurice Leblanc)的《虎牙》(Les Dents du tigre,一九二○)里,发生了疑似不伦导致的毒杀案;松本清张的《点与线》(一九五八)与《沙漠之盐》(一九六七)中,有不伦男女的殉情事件;他的短篇〈证言〉(一九五九)和夏树静子的《目击》,主角们则为了隐瞒自己的不伦恋,选择在警察面前制造伪证。
在《黎明破晓的街道》里,我们看到了不伦恋在东野的设计下,出现了丰富的变化。首先是主角渡部为了与情人仲西私会,从最初只要跟妻子随口扯谎即可,一直随着秘恋益加炽烈,相处机会的制造也变得愈来愈困难。为求温存,渡部不断设法乘隙、获得不在场证明的手法,其实就是一种犯罪手段的日常应用。
其次,随着渡部与仲西交往日久,仲西的过去也逐渐被挖掘、暴露出来。这是昔日与她有关的未破旧案,谜团隐隐然也指向不伦恋,引起他的高度兴趣。于是,渡部不仅在不伦恋里愈陷愈深,在陈年悬案里也愈陷愈深,两桩不伦恋相隔十数年却开始出现叠合,一直到了剧情发展的最后,真相与抉择同时抵达终点,在读者面前出现了一个难以预料的结局。
东野圭吾历经文坛长年考验,终于累积出「平凡中见逆转」的深厚功力,本作《黎明破晓的街道》集平凡的题材与逆转的情节于一书,是代表他当今表现的最典型作品。
【推理作家】既晴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叙事结构。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条时间线索和不同视角的切换,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读者有些许的陌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发现这种结构带来的精妙之处。它能够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联系,从而增强故事的张力和深度。有时,作者会在看似不经意的段落中埋下伏笔,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中才揭示其意义,这种“前后呼应”的设计,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好奇心。同时,不同人物视角的切换,也让我们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故事,去认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复杂人性。这种精巧的构思,足以证明作者在创作上的用心良苦。它让原本可能平淡无奇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其吸引人。它既有文学作品应有的精致和深度,又不失流畅和易读性。作者的遣词造句,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每一个词语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能够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意象的运用,那些穿插其中的隐喻和象征,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让我在阅读时能够进行多维度的解读。然而,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故弄玄虚,相反,他/她的语言总是能够保持一种清晰和自然的流畅感,不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在艺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的平衡,是很难得的。读着这本书,我常常会感叹作者的文字功底,以及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仿佛每一段文字,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如同打磨后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评分“黎明破晓的街道”让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它对于“希望”的处理。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鸡汤”式灌输,而是将希望融入到故事的细节之中,让希望如同黎明前的微光,一点点地渗透,一点点地扩散。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黑暗和艰难,相反,它真实地展现了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和痛苦。然而,正是在这些黑暗的衬托下,那些微小的希望才显得尤为珍贵和耀眼。也许是某个陌生人的善意,也许是曾经被遗忘的梦想重新被点燃,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够给予人物前行的力量,让他们相信,即使在最深的黑夜,也终将迎来破晓。这种对希望的细腻描绘,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希望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捕捉,去守护。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文字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冗余,却能精准地描绘出场景的氛围和人物的内心。作者并非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将读者带入故事之中。例如,在描写某个角色在黎明时分独自走在街上的场景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微凉,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甚至能想象出路灯投下的昏黄光晕,以及路边树叶上凝结的露珠。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而立体的世界,让读者仿佛就置身其中,与角色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作者的叙事节奏也把握得相当到位,不会急于推进情节,而是循序渐进,让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有时,一段对话,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等待着读者去解读。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回味。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思考其背后的含义,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这种与作者心灵的碰撞,是我阅读的最大乐趣之一。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的“烟火气”。它没有虚无缥缈的概念,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将故事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那些街道,那些房屋,那些人物的日常对话,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写实,仿佛能够让你闻到清晨街道上飘来的早餐香气,听到邻里之间琐碎的家长里短,感受到午后阳光洒在窗棂上的温暖。这种真实感,让故事变得格外可信,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即使故事中可能包含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但这些冲突也都是源于生活,源于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现实的压力。它没有刻意制造的狗血剧情,而是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反而比那些宏大叙事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
评分总而言之,“黎明破晓的街道”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段心灵的旅程。每一次重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现在变得格外清晰;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情节,现在变得豁然开朗。它仿佛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不断地提醒着我,关于坚持,关于希望,关于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未来有了更坚定的信念。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阅读、渴望思考、追求内心成长的人们。相信你也会在这条“黎明破晓的街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在于它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塑造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挣扎、迷茫、困惑,以及在困境中迸发出的勇气和希望。这些人物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能在读者身上找到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个角色的塑造,她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却并没有被击垮,而是选择在痛苦中寻找力量,一点点地重新站起来。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她有多么坚强,而是通过她细微的行动,她的眼神,她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她内心深处的独白,一点点地揭示出她内心的强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刻画方式,比任何直白的赞美都更具说服力。读着读着,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就成为了那个角色,感同身受,为她的每一次进步而欣喜,为她的每一次跌倒而担忧。这种强大的情感代入感,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依然存在着不灭的光芒。
评分“黎明破晓的街道”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却又避免了说教的意味。它不是一本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的书,而是通过角色的经历和选择,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坚持”的描绘。在面对生活的重压和挫折时,书中人物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咬牙坚持,寻找突破口。这种坚持,并非盲目的固执,而是源于内心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能在坚持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改变”的可能性。那些曾经被生活困住的人们,在黎明的曙光中,找到了改变的勇气和方向,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力量之一。它让我相信,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怀希望,并付诸行动,就有可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黎明”。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遇见”的感觉,仿佛遇到了久违的老友,或者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而《黎明破晓的街道》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书中人物的处境,以及他们所做的选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曾经的迷茫、困惑,那些曾经的坚持和挣扎。这种强烈的共鸣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内心。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他/她能够触及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历。无论是面对失去的痛苦,还是追求梦想的执着,亦或是寻找归属感的渴望,书中人物的表现都如此真实,如此 relatable。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或者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情感的起伏,是阅读带来的最纯粹的快乐。这本书让我感觉,我并不是一个人在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在书的字里行间,有无数个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生活的人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它时,那种淡雅的色调和隐约透出的光线,就如同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带着一种神秘和希望。我并没有立刻去翻看内容,而是先被它的名字深深地吸引住了:“黎明破晓的街道”。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画面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寂静的黑夜过后,第一缕阳光穿透地平线,照亮城市里还未苏醒的街道。它不是那种张扬的、充满戏剧性的标题,而是内敛而富有诗意的,仿佛隐藏着一个悠长的故事,需要慢慢去品味。我喜欢这种不动声色却能引发无限遐想的书名,它没有直接剧透任何情节,却巧妙地勾勒出一种氛围,一种时间的流转,一种转变的开端。我开始想象,这条街道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是普通人的生活轨迹,还是某个宏大叙事的序曲?或许是关于告别黑夜、迎接新生,关于在艰难时刻寻找光明的故事。这种由书名带来的期待,让我在选择这本书时,充满了未知而美好的预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隐藏在“黎明破晓”背后的,究竟是怎样的“街道”,以及在这街道上,人们是如何经历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变的。这种好奇心,是阅读的原动力之一,而这本书,无疑已经成功地在我心中埋下了这颗种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