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派

你是什么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白色书简」:作者以书信体方式,诉说寄情,抒发大时代下对自身环境与时局的杂感。第二辑「文史书评」:爬梳国内外经典文史书籍,撰写个人心得及体悟。第三辑「西藏书简」:作者对于西藏,尤其藏族作家等作品之随笔想法。最后一部分「安坑杂感」:收录作者近年发表之随笔手记。

  长年从事台湾民众史的调查、研究与写作工作的蓝博州,在主观的感情上,对于左派的历史人物有着阶级上的认同感。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广与思想的提高,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一种历史的现实:那就是,摆在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许会因为认识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当时移事往,历史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与利益诱惑下,「左派」可以转向,「右派」更可以逢迎,没有绝对的立场,只有追溯历史的真相的使命。

  五O年代的台湾历史,因为政治禁忌而笼罩在重重迷雾中,蓝博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採访、探索关于二二八事件与五O白色恐怖这段遗漏不全的历史。在作者二十余年台湾民众史的採写生涯中,越接近历史,越是深刻对照正在发生的每件时事,诸如:政治时局诡谲的「两国论」、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九二一大地震」等……历史往往成为「人类行为再制」,最佳的参阅与反思。透过与挚友的书信往返;阅读文史书籍;以及走访西藏与台湾文学前辈的故乡,反覆爬梳史料与经典,一砖一瓦建构起那些被历史遗漏的片段,更带着深刻的反思与展望。

本书特色

  长年从事台湾民众史的调查、研究与写作工作的作者蓝博州,随着阅历的增广与思想的提高,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一种历史的现实:那就是,摆在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许会因为认识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当时移事往,历史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与利益诱惑下,「左派」可以转向,「右派」更可以逢迎,没有绝对的立场,只有追溯历史的真相的使命。尤其当时局一贯的以派系省籍作为彼此绝对的立场区分时,回顾历史变成最重要的反思与课题。作者蓝博洲自一九九九年,应《人间》总编陈映真先生之邀,着手研究调查二二八事件,自此便义无反顾走入台湾民众史。

  本书透过与挚友的书信往返;阅读中外文史书籍、影像(如:如果我必须死一千次──台湾左翼记事、《柏阳回忆录》、《俄罗斯纪行》等……);以及走访西藏与台湾文学前辈的故乡,反覆爬梳史料与经典,一砖一瓦建构起那些被历史遗漏的片段,更带着深刻的反思与展望。

  书中,作者写给挚友的信:「阿里,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曾经无所不谈的你我,就像岛上狭窄的知识圈一般,仅仅因为后来对台湾历史认识的不同,竟然可以让你我相交十年的友情生份起来……!由于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看书或写稿,我于是走到屋外散步;我看到昨日还是青黄一片的稻田,已经在割稻机一个早上的操作之后光秃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偏执,使得岛上的人们(尤其是我们这种读过几本书的小知识份子)丧失了真诚对待的诚恳与勇气!仅仅因为「左」与「右」或「统」与「独」的立场分岐,就可以让人们不经科学论辩而斗得你死我活!你我的友情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情绪下逐渐疏远的吗…」

  知名导演侯孝贤曾这样评价蓝博洲的工作:「历史就是要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像,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作者简介

蓝博洲

  曾任职《人间》杂志,时报出版公司特约主编,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湾思想起》制作人,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驻校作家,现专事写作并任东华大学驻校作家,近作有《老红帽》及《寻找祖国三千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辑一:白色书简

沧桑十年
迷雾般的历史
线索
三十四年又七个月
空心菜
身份
暗夜的恐怖
枪决纪录
白色的恐怖
秃鹰
十月十四日
转向或非转向
青春的十月

巨人
煎熬与胜利
寻找蓝明谷
喧闹与寂寞
开启旧档
历史的失落与还原
作为孩子的父亲
匪谍的孩子
认贼作父
小剧场的革瓦拉

辑二:西藏书简

从雅里藏布江畔发出的简讯
祁连山下
藏族作家的写作
厕所

辑三:文史书评

重新认识民族的灾难---评介《柏阳回忆录》
历史的智慧---评《一九五○仲夏的马场町》图片集
台湾人啊!---评《我啊!---一个台湾人日本兵简茂松的人生》
阶级的集体记忆---简媜的《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
冷战年代的唐吉诃德---史坦贝克的《俄罗斯纪行》
历史的漏洞---序《王诗琅全集》的重新出版
小说的启蒙---赫塞的《车轮下》
美浓.笠山---钟理和的文学现场
以想像为根据的民族主义---藤井省三的《台湾文学这一百年》
麦子不死---《阉鸡》之前与之后
相逢一笑泯恩仇---郑鸿生的<台湾人如何再做中国人>读后随想
因为人只能死一次---序纪录片<如果必须死一千次>

辑四:时事杂感

遥想青年岩里政男的时代
谁在马场町吶喊?
为了选票的纪念
风雨阿里山
亚细亚的孤儿
旋风过后
十月
渡尽劫波兄弟在

代后记

你是什么派

图书序言

美浓‧笠山

那年,我才二十出头。独自在南横公路徒步旅行三天之后,在高雄县境的三民搭上客运公车,来到南方的客家小镇美浓。在巴士站附近的面摊吃了一碗粄条,然后朝笠山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随意拍照这里那里未曾见过的菸楼景致;终于在日午时分来到笠山脚下的那个「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钟理和的故居。

我不是时下「追星族」;仅仅是为了向那位生前寂寞的作家致敬,于是就这样慕名来到《笠山农场》的文学现场。同时见到小说家笔下美丽、健朗的客家女子平妹。

小说家的长公子铁民先生温暖地接待了我这个陌生的、穿着短裤背心、一身邋遢的文学青年。那天中午,在钟理和生前用餐的四方桌上,我和铁民先生一家共同享用了平妹女士烹煮的客家家常菜。

那天午餐的滋味,一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美浓、笠山,于是也成为我文学地图上重要的一站;只要有机会到美浓,一定会到笠山走走。

时隔出访笠山六、七年后的一九八七年,因为採写前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和鸣)的生命史,我在陪同钟校长遗孀蒋碧玉女士重返笠山时,更进一步地走入小说家钟理和文字背后的历史。

一九五七年,钟理和曾经在参加《自由谈》杂志征文的自述〈我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表白:「我少时有三个好友,其中一个是我异母兄弟,我们都有良好的理想。我们四个人中,三个人顺利地升学了,一个人名落孙山,这个人就是我。这事给我刺激很大,它深深地刺伤了我的心,我私下抱起决定由别种途径赶上他们的野心。」这就是钟理和学习写作的「最初的动机」,而他那童年的异母兄弟钟和鸣的支持与鼓励,跟她从事文艺工作则有「很大的关系」。

钟理和索书的少年时候的三个好友还包括台北高校毕业及病逝的钟九河与姑表兄弟邱连球;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钟和鸣与邱连球又先后仆倒马场町刑场。

这样的历史认识,使得我对钟理和的文学有不同于一般「本土文学」论者的看法。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钟理和的文学,上个世纪九○年代初,我又举家南迁屏东,在荒废多年的邱连球故居住了半年;在钟理和文学所描写的客家庄漫游、唿吸。

因为时代的限制,小说家钟理和终究没能把他们四个少年好友的故事写成小说;我希望自己日后能够填补这个台湾文学的缺憾。因此,美浓、笠山一直都是我个人文学地图中最重要的一站。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