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白色书简」:作者以书信体方式,诉说寄情,抒发大时代下对自身环境与时局的杂感。第二辑「文史书评」:爬梳国内外经典文史书籍,撰写个人心得及体悟。第三辑「西藏书简」:作者对于西藏,尤其藏族作家等作品之随笔想法。最后一部分「安坑杂感」:收录作者近年发表之随笔手记。
长年从事台湾民众史的调查、研究与写作工作的蓝博州,在主观的感情上,对于左派的历史人物有着阶级上的认同感。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广与思想的提高,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一种历史的现实:那就是,摆在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许会因为认识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当时移事往,历史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与利益诱惑下,「左派」可以转向,「右派」更可以逢迎,没有绝对的立场,只有追溯历史的真相的使命。
五O年代的台湾历史,因为政治禁忌而笼罩在重重迷雾中,蓝博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採访、探索关于二二八事件与五O白色恐怖这段遗漏不全的历史。在作者二十余年台湾民众史的採写生涯中,越接近历史,越是深刻对照正在发生的每件时事,诸如:政治时局诡谲的「两国论」、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九二一大地震」等……历史往往成为「人类行为再制」,最佳的参阅与反思。透过与挚友的书信往返;阅读文史书籍;以及走访西藏与台湾文学前辈的故乡,反覆爬梳史料与经典,一砖一瓦建构起那些被历史遗漏的片段,更带着深刻的反思与展望。
本书特色
长年从事台湾民众史的调查、研究与写作工作的作者蓝博州,随着阅历的增广与思想的提高,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一种历史的现实:那就是,摆在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许会因为认识的不同而有「左派」、「右派」之分;但是,当时移事往,历史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与利益诱惑下,「左派」可以转向,「右派」更可以逢迎,没有绝对的立场,只有追溯历史的真相的使命。尤其当时局一贯的以派系省籍作为彼此绝对的立场区分时,回顾历史变成最重要的反思与课题。作者蓝博洲自一九九九年,应《人间》总编陈映真先生之邀,着手研究调查二二八事件,自此便义无反顾走入台湾民众史。
本书透过与挚友的书信往返;阅读中外文史书籍、影像(如:如果我必须死一千次──台湾左翼记事、《柏阳回忆录》、《俄罗斯纪行》等……);以及走访西藏与台湾文学前辈的故乡,反覆爬梳史料与经典,一砖一瓦建构起那些被历史遗漏的片段,更带着深刻的反思与展望。
书中,作者写给挚友的信:「阿里,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曾经无所不谈的你我,就像岛上狭窄的知识圈一般,仅仅因为后来对台湾历史认识的不同,竟然可以让你我相交十年的友情生份起来……!由于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看书或写稿,我于是走到屋外散步;我看到昨日还是青黄一片的稻田,已经在割稻机一个早上的操作之后光秃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偏执,使得岛上的人们(尤其是我们这种读过几本书的小知识份子)丧失了真诚对待的诚恳与勇气!仅仅因为「左」与「右」或「统」与「独」的立场分岐,就可以让人们不经科学论辩而斗得你死我活!你我的友情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情绪下逐渐疏远的吗…」
知名导演侯孝贤曾这样评价蓝博洲的工作:「历史就是要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像,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作者简介
蓝博洲
曾任职《人间》杂志,时报出版公司特约主编,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湾思想起》制作人,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驻校作家,现专事写作并任东华大学驻校作家,近作有《老红帽》及《寻找祖国三千里》。
辑一:白色书简
沧桑十年
迷雾般的历史
线索
三十四年又七个月
空心菜
身份
暗夜的恐怖
枪决纪录
白色的恐怖
秃鹰
十月十四日
转向或非转向
青春的十月
狗
巨人
煎熬与胜利
寻找蓝明谷
喧闹与寂寞
开启旧档
历史的失落与还原
作为孩子的父亲
匪谍的孩子
认贼作父
小剧场的革瓦拉
辑二:西藏书简
从雅里藏布江畔发出的简讯
祁连山下
藏族作家的写作
厕所
辑三:文史书评
重新认识民族的灾难---评介《柏阳回忆录》
历史的智慧---评《一九五○仲夏的马场町》图片集
台湾人啊!---评《我啊!---一个台湾人日本兵简茂松的人生》
阶级的集体记忆---简媜的《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
冷战年代的唐吉诃德---史坦贝克的《俄罗斯纪行》
历史的漏洞---序《王诗琅全集》的重新出版
小说的启蒙---赫塞的《车轮下》
美浓.笠山---钟理和的文学现场
以想像为根据的民族主义---藤井省三的《台湾文学这一百年》
麦子不死---《阉鸡》之前与之后
相逢一笑泯恩仇---郑鸿生的<台湾人如何再做中国人>读后随想
因为人只能死一次---序纪录片<如果必须死一千次>
辑四:时事杂感
遥想青年岩里政男的时代
谁在马场町吶喊?
为了选票的纪念
风雨阿里山
亚细亚的孤儿
旋风过后
十月
渡尽劫波兄弟在
代后记
你是什么派
《你是什么派》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现在提起笔来,都有些手足无措。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也不是一本浅显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价值探索的史诗。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挖掘出那些我们早已遗忘或从未意识到的内心深处的“派别”。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比喻和精妙的论证深深折服,它们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就在眼前。读到某个关于“选择”的篇章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来所做的许多决定,并非出于理性的考量,而是被潜意识里某种固有的“派别”所驱动。这种觉醒,既令人兴奋,又带着一丝丝的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有了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钥匙;恐惧的是,我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真相。书中对不同“派别”的刻画,充满了人文关怀,即使是那些看似“边缘”或“不被理解”的群体,也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我发现自己身上也同时存在着多种“派别”的影子,这种多面性让我感到既复杂又迷人。这本书强迫我去审视那些我试图逃避的问题,去面对那些我可能并不愿意承认的自己。它不是在给你答案,而是在引领你走向提问的源头,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自我成长和人生意义有追求的读者。
评分真的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你是什么派》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一个人可以被如此细致地解剖,而又不失温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最深处,去探寻那些我们自己都可能忽略的“派别”。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和精辟的分析所吸引,它们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隐藏的各种可能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照镜子,我看到了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模式,也看到了那些我从未意识到的内心动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它需要你去思考,去反省,去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标签化”的批判,他提醒我们,人是流动的、多变的,不应该被轻易地定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也让我对他人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我发现,原来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都可能源于某个隐藏的“派别”。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一场深入自我的探索之旅,收获颇丰。
评分《你是什么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哲学冒险。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极其精准的语言,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思想的微妙之处。我被书中描绘的各种“派别”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标签,更是作者对人类复杂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我发现,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扮演着不同的“派别”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自己。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在面对各种选择和挑战时,是哪个“派别”在主导我的行为。这种反思,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成为哪种“派别”。书中对“从众心理”和“个性追求”的对比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哪一种,而是探讨了它们各自的根源和影响。我开始意识到,理解自己所处的“派别”,并非是为了固步自封,而是为了更自由地选择,更坚定地前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预设任何立场,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定义。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你是什么派》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灵魂之旅。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我的心田,涤荡着我过往的认知。我被书中对“自我定位”的探讨所深深打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归入某个“派别”,而忽略了我们身上其实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我开始反思,在过去的生活中,我哪些选择是真正源于自己的内心,哪些又是被外界的“派别”所裹挟。这种觉醒,既让我感到一丝丝的迷茫,又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深刻剖析,它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派别”,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这本书不是在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让你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它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独特的存在。我还会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每一次都会发现自己身上新的“派别”。
评分这本《你是什么派》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很多都雷同,很难找到能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奇特而迷人的氛围所吸引。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平凡的生活描绘得波澜壮阔。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人生哲学的部分,那些平日里我只敢在深夜独酌时偶尔冒出的想法,竟然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如此精辟而温柔的阐释。让我不禁反思自己一路走来的选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原来都串联成了一条独一无二的轨迹。书中的某些章节,我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更像是一场深入内心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那种感觉,就像在迷雾中行走,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陷入更深的沉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性的细腻洞察,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启齿的渴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就是书中某个角色的缩影,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我恰当的指引和慰藉。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第一次读《你是什么派》这本书,我被它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拥有一双洞察人心的眼睛,他能够轻易地看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派别”,并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我一直以为,人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个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由无数个“派别”组成的复杂集合体。我开始审视,在面对各种人生选择时,是哪个“派别”在我的脑海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对自我“派别”的认知,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洞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价值观冲突”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之所以会与他人产生摩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的“派别”,而这些“派别”又支撑着我们不同的价值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你的深度思考,让你主动去探索内心的世界。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它需要你去思考,去反省,去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
评分《你是什么派》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深邃的目光审视着人性的万千变化。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哲思,但又不失生活的温度。他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让我不禁拍案叫绝。我一直以为,人就是一个相对单一的整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潜藏着许多不同的“派别”,它们在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某些关键时刻,是哪个“派别”在我的脑海中呼啸而过,做出了重要的决定。这种对自我“派别”的认知,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洞察。书中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派别”的对比分析,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重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你的深度思考,让你主动去探索内心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你是什么派》这本书时,并没有预料到它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启发。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某种文化或艺术流派的书,但没想到,它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关于“自我”的哲学命题。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那些高深的哲学道理,让我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被书中关于“群体认同”和“个体独立”的讨论所深深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承载着来自不同“派别”的影响。我开始审视,在过去的生活中,我哪些选择是真正源于自己的内心,哪些又是被外界的“派别”所裹挟。这种觉醒,既让我感到一丝丝的迷茫,又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我认知”的强调,它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派别”,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这本书不是在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让你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它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独特的存在。
评分《你是什么派》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人格解剖学”的教科书!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独特,他能够用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将复杂的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描绘的各种“派别”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类,更是作者对人类内心深处各种情感和动机的深刻洞察。我开始反思,在不同的情境下,我身上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派别”。这种对自我“派别”的认知,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选择的自由”的探讨,他提醒我们,即使我们身上存在着某种“派别”的倾向,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力,去决定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本书让我感觉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内在对话,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有追求的读者。
评分我得说,《你是什么派》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于“分类”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人就是一个固定的、清晰的个体,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由无数个“派别”交织而成的复杂集合体。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像一位哲学家,旁征博引,深邃而理性;有时又像一位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内心的风景。我特别欣赏他对“模糊地带”的探讨,那些介于两者之间的、难以界定的状态,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解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焦虑,正是因为我们试图将自己强行塞进某个固定的“派别”里,而忽略了我们内心深处流动的、多样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心活动,也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特质,其实可以和谐共存。我从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的根源,也对未来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那种能够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在于鼓励探索。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盛大的内在考古,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宝藏。我还会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每一次都会发现自己身上新的“派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