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轴风车》为第一本在日本发行有关垂直轴风车的书,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有关垂直轴风车的书,作者关和市教授和牛山泉教授从1970年代初期便专心研究垂直轴风车,伴随着地球暖化,环境问题浮上台面,化石燃料资源的枯竭等问题,未来对风力或太阳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是必须加速与强化面对的重要课题。而气流不稳定的山丘与城市区域,垂直轴风车是相当适合应用在风向变动剧烈的地形中。
本书的出版除了唿应能源相关领域的大学生、研究生,企业、研究机构等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部门的执行人员外,也能提供社会团体、能源企划、政策决策人员等的需求。本书不仅提出垂直轴的理论内容,也纪录下制作风机的经验所得到的设计方法或运用诀窍,提出未来大量应用垂直轴风车的可能性。
尤其是本书的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以及第10章,为关和市历经30年专心研究开发直线叶片垂直轴风车的研究大成,自负可让此书成为极为有用的技术书。
作者简介
关 和市 (工学博士)
1963年:东海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航空力学组
1991年:东海大学开发技术研究所 教授
1997年:东海大学综合科学技术研究所 教授
2006年:台湾.明道大学能源开发研究中心 教授
其他研究领域:次音速、穿音速、超音速及倍音速空气力学,人力飞机,高大隧道换气,飞翔物体、行走物体、结构物体等的应用空气力学,能源转换工学,风车工学,风力发电系统。
日本大学理工学院兼任讲师
NEDO风力综合调查委员会委员,NEF评议员,日本风力能源协会会长。
着作:风力发电Q&A(学献社, 2002)
牛山 泉 (工学博士)
1971年:上智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
现 在:足利工业大学副校长,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同学综合研究中心长官。
中国.浙江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明道大学客座教授,上智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国土交通大学、JICA筑波国际研修中心等的兼任讲师。
专攻能源转换工学。
着 作:小型风车□□□□□□(□□□社,1980)
手作□风车□□□(□□□社,1995)
□□□□□□□□□风车入门(三省堂,1991)
风车工学入门(森北出版,2002)
风力□□□□□的基础(□□□社,2005)
审定者简介
林辉政 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工程科学及海洋工程系教授
国立澎湖科技大学校长
第1章 风车的时代;为何要使用风力发电
1.1 地球环境问题
1.2 化石燃料的枯竭
1.3 三元悖论的解决
1.4 风力发电的贡献
1.5 水平轴?垂直轴?─比较其风力涡轮─
1.6 迈向风力发电的时代
第2章 垂直轴风车的历史
2.1 垂直轴风车的发展历史
2.2 风力发电的创始者;詹姆士.布莱斯
2.3 垂直轴风车代表~桶形风车与打蛋型风车~
2.4 世界最大的垂直轴打蛋型风车~4MW Eole Project~
2.5 风车的新技术
第3章 风况与风力利用
3.1 风的特性
3.1.1 风能
3.1.2 风的种类
3.1.3 风速的高度分布
3.1.4 地形等原因造成风的变化
3.1.5 风速随时间的变化
3.1.6 风的流动与空气密度的变化
3.1.7 风向、风速分布
3.2 风况分析与可利用能源
3.2.1 韦伯分布
3.2.2 雷利分布
3.2.3 风力发电系统的性能与指标
3.2.4 可以取得的能源量
3.2.5 风的资源量;风况图
3.3 日本的风力发电开发目标
第4章 风车的基础知识
4.1 风车的种类与特征
4.1.1 风车的种类
4.1.2 水平轴风车的种类与特征
4.1.3 垂直轴风车的种类与特征
4.2 风车的基础原理
4.2.1 阻力型风车
4.2.2 升力型风车
4.2.3 阻力型风车与升力型风车的比较
4.3 风车的性能评估
4.4 风力发电系统的综合效率
第5章 垂直轴风车的基础知识
5.1 阻力型风车
5.2 升力型风车
5.3 打蛋型转子
5.4 叶片的接合
5.5 为什么垂直轴风车会转动?
5.6 垂直轴风车的分析
5.7 垂直轴风车的宽高比
5.8 作用于垂直轴风车的离心力
5.9 垂直轴风车的性能计算
5.10 垂直轴风车的课题
第6章 垂直轴风车的开发
6.1 垂直轴风车
6.2 桶形风车的开发
6.3 美国、加拿大的打蛋型风车开发
6.4 印度垂直轴风车的开发
6.4.1 研究背景
6.4.2 打蛋型转子的性能分析
6.4.3 曲线叶片风力涡轮
6.4.4 桶形转子的风洞实验
6.4.5 直线叶片风力涡轮
6.4.6 分析与评价
6.5 日本打蛋型风车的开发
6.5.1 东海大学直翼型垂直轴风电系统的研发
6.5.2 三菱电机的打蛋型风车开发
6.5.3 日本的垂直轴风车
第7章 垂直轴风车的空气力学
7.1 风车内风速及速度降低率
7.2 风车的理论效率
7.3 垂直轴风车的基础理论
7.4 垂直轴风车的基础特性式
7.4.1 关于叶片的特性式
7.4.2 关于横桿的特性式
7.4.3 风车整体的特性式
7.5 直线叶片垂直轴风车的气流解析及其应用
7.6 风车理论效率的最大值(贝兹理论)
7.7 逐次计算法
7.8 性能计算结果(参数的变化对风车效率的影响)
7.8.1 弦周比和效率
7.8.2 叶片枚数和效率
7.8.3 支撑叶片横桿数和效率
7.8.4 纵横比和效率
7.8.5 叶片的安装角度和效率
7.8.6 叶片形状和效率
7.8.7 直线叶片垂直轴风车的性能计算的结论
第8章 垂直轴风车设计的基础知识
8.1 风能与风车设计的基础知识
8.1.1 风车设计的基础知识
8.1.2 风力能源及其利用
8.1.3 风能系统设计风速的决定方法
8.1.4 风车的基础理论
8.1.5 结构设计上的考虑
8.1.6 运作风速的定义
8.2 垂直轴风车的特征和动作原理
8.2.1 垂直轴风车的分类
8.2.2 垂直轴风车的特征
8.2.3 垂直轴风车的运作原理
8.2.4 风车性能的影响要素
8.3 直线翼垂直轴风车的设计和技术性课题
8.3.1 空气动力结构物课题
8.3.2 固定螺距风车课题
8.3.3 风车运作问题
8.3.4 电力稳定课题
8.3.5 能源储藏方式
8.3.6 结构材料课题
第9章 垂直轴风车的设计
9.1 垂直轴风车的设计重点
9.1.1 一般与负载条件设定
9.1.2 变动负荷与疲劳
9.2 垂直轴风车的设计方法
9.2.1 设计组成因素
9.2.2 风车涡轮
9.2.3 设计
9.2.4 直线翼垂直轴风车的设计条件
9.2.5 直线翼垂直轴风车的静态负荷
9.2.6 直线翼垂直轴风车的振动负荷
9.2.7 直线翼垂直轴风车的强度保证条件
9.2.8 设计运作风速的定义
9.2.9 设计运作转速的定义
9.2.10 安全系数
9.2.11 各部份应力分析
9.2.12 各部份振动分析
9.2.13 标准设计规格
9.3 翼型的设计
9.3.1 翼型的开发
9.3.2 TWT系翼型的设计方法
9.3.3 2维翼型实验
9.3.4 实验结果的表示算式
9.3.5 低雷诺数设计高性能TWT系列叶片的方法
9.3.6 最佳翼型
9.4 TWT翼型与风车特性
9.4.1 旋转角与转矩系数
9.4.2 旋转时相对风速产生的空气动力
9.4.3 旋转角与叶片攻角
9.4.4 最佳翼型与风车特性
9.5 风车与发电设备的整合
9.5.1 风力发电装置
9.5.2 整流方式风力用发电装置
9.5.3 新型发电装置
9.5.4 其他发电机的特征
9.5.5 发电装置的应用
9.6 垂直轴风车的控制
9.6.1 风车特性
9.6.2 垂直轴风车的质量特性
9.6.3 垂直轴风车的负载特性
9.6.4 垂直轴风车的运动方程式
9.6.5 垂直轴风车的模拟
9.7 垂直轴风车的结构设计
9.7.1 垂直轴风车的受力
9.7.2 垂直轴风车的构造力学特性
9.7.3 垂直轴风车振动的分析方法
9.7.4 垂直轴风车的振动
9.7.5 垂直轴风车的设计风速
9.7.6 垂直轴风车运转的考量
9.7.7 垂直轴风车静态负荷的设计
9.7.8 垂直轴风车振动负荷的考量
9.7.9 垂直轴风车的设计方法
9.8 产品支援
9.8.1 总体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9.8.2 小型风车的应用
9.8.3 併联电源的利用型态
9.8.4 小型风车的併联具体范例
9.9 安全系统
9.10 垂直轴风车的设计范例
9.10.1 底角风速、风能密度、设计风速的决定方法
9.10.2 主要设计
9.10.3 风车性能
第10章 实地测试
10.1 实验用直线翼垂直轴风车实地测试
10.1.1 风车的特征与性能
10.1.2 风车的控制装置
10.2 直线翼垂直轴风车的实地测试
10.2.1 实地测试范例(1)
10.2.2 实地测试范例(2)
10.2.3 实地测试范例(3)
10.2.4 实地测试范例(4)
10.2.5 实地测试范例(5)
10.3 实际风况下的风车效率计算式
第11章 风力发电的环境影响
11.1 风力发电的环境评估
11.1.1 噪音
11.1.2 电磁干扰
11.1.3 景观
11.2 对生态系影响:野鸟的影响
11.3 风能的环境面
11.4 风力发电的公众接纳性
11.5 风力涡轮的运作及环境的影响
11.6 圆满的环境评估
第12章 垂直轴风车的利用与展望
12.1 风车的最佳运作条件
12.2 风力抽水帮浦的种类与特性
12.2.1 风车与帮浦的组合
12.2.2 抽水性能
12.2.3 风力抽水系统的简易推算法
12.3 风力的热能转换
12.3.1 风力热能转换方式的种类与特征
12.3.2 风力热能转换系统的实际范例
12.3.3 风力热能转换的展望
12.4 中小规模的风力利用
12.4.1 农渔业的风能利用
12.4.2 地方自治团体风能利用的展望
12.5 垂直轴风车的海上风力发电
12.5.1 海上风力发电的现状
12.5.2 海上风力发电的未来
12.5.3 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的可能性
12.5.4 浮动型海上风力发电系统
12.5.5 浮动型海上风力发电的海上电解工厂
12.5.6 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课题
后记
索引
序言
日本的风能研究开发为国家计画中,阳光计画的一环,科学技术厅实施小型风车实证测验的「风TOPIA」计画也是从昭和53年(1978年)开始,那年以前开始,本书的笔者们已随同国立研究所、民间企业,以及民间团体的10多名研究者,在研究风能利用可能性的科学技术厅资源调查所风力委员会中学习。此委员会提出的课题内容广泛,包括日本的风力资源潜在量、风的特性、风车的设计条件,或是风能的利用方法及为了实行其方法的风能转换系统等。其成果已统整为对科学技术厅极有利用价值的报告,但是关系人士以外几乎没有人知道。
在那之后,关心风能利用的人们,或是以实用化为目的参与企划研究开发的人也渐渐增加,也出现了多本风能利用的相关着作,但实际上这些着作当中大多都没有谈及垂直轴风车。
现在,开始研究及开发风能利用已过了4个半世纪,伴随环境问题浮上台面,开始忧虑化石燃料资源的枯竭,为了解决此问题,对风力或太阳光等可再生能源抱持高度的期待。大众将地球再生的希望託付在风能上,风车产业及风力发电产业也正步上轨道。
因此,在这个风能实用化时代里,各界传出希望能够有一本关于垂直轴风车的正式参考书,而本书正能回应这项要求。海外的唯一一本垂直轴风车参考书,是由笔者们共同的友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工科大学的伊欧.帕拉希缪教授撰写的“Wind Turbine Design ~with Emphasis on Darrieus Concept”(2002年),但其内容着重于理论层面以及介绍过去加拿大和美国的打蛋形风车实验结果为主,几乎没有提及设计的实际作法。
进入21世纪,在今年2007年日本风力发电的设备容量也超过100万kW,大型风车的数量也超过2000座。另一方面,这些风车实际上无法适应日本的强风、乱流,或是雷击等严苛的环境因素,而造成重大的损失。对应这些情况,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正着手进行日本型风车的调查研究,但研究对象皆为往昔的水平轴螺旋桨型风车。
笔者们认为,垂直轴风车正是适合风向变动剧烈的日本的日本型风车。关氏在进行垂直轴风车研究的30年之中,起初将重点放在设计高性能的风车上,但是近几年来,除此之外更强调要如何设计安全的风车,并如何运用,关于此点在本书中也明确的提出。
借本书的出版,希冀日本的垂直轴风车研究及开发能够更加活跃。另外,在海外从1970年代开始到1980年代前半,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进行的垂直轴风车研究与开发现已几乎停止,但以此为契机,由日本传递垂直轴风车的信息,期许在21世纪迎接崭新的垂直轴风车时代到来。
风能利用必须配合相当广泛的跨学科领域合作,因此,本书自负其内容能够满足以能源相关领域的高专生、大学生、研究生,企业、研究机构等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部门的执行人员,甚至是自治团体的环境、能源相关的企划、政策负责人等广泛读者群。
世界的风力发电导入量年年增加,尤其是欧洲诸国的进展状况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另一方面,日本的风力发电导入也从1990年后半起开始,导入量急遽增加,2007年累积容量为160万kWh,达到政府2010年目标的一半。
回想笔者们30年前开始致力于风力发电的研究开发时的事情宛如隔世,但是今后会因对于电力公司的风力发电购入限制,使风力发电的导入不一定会像现今顺利的发展。
但是,目前的系统互连用大型风力发电系统,不论国内外都是以水平轴的大型螺旋桨型风车为优先考量,但是尤其在像日本国土有70%为山岳丘陵地等,地形复杂的风车设置地点,考虑到风车的方向控制及风切,甚至是输送及设置的难易度,垂直轴风车为相当前景的。另外,在期许未来能有大规模展开的海上风力发电上,也因为转子为轴对称,重量设备位于下方的垂直轴风车本身结构安定,可说是浮动式海上风力发电的有力选项。
在风车的世界,因为技术的进步、材料及加工法的进步、社会状况的改变等,使很多以前失败的技术,在现在可以很容易的进行开发。利用升力的垂直轴风车则是此典型范例。
尤其是本书的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以及第10章,为关和市历经30年专心研究开发直线叶片垂直轴风车的研究大成,自负可让此书成为极为有用的技术书。
另外,本书承蒙笔者们30年风能相关研究生活中许多国内外各方人士指教,在此再次向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若能为关心风力发电及环境问题的各位提供些许建议,便是笔者们最大的欣慰。最后,祈祷日本的风力发电能愈加活跃。
《垂直轴风车》,单凭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在台湾,我们对能源自给自足和环境保护的议题一直非常关注,尤其是在地狭人稠的岛屿环境,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一直对各种创新的能源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垂直轴风车”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与众不同的智慧和潜力,它似乎打破了传统风力发电的固有模式,让我对它在台湾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剖析垂直轴风车的技术原理?它与我们熟知的水平轴风车相比,在结构设计、工作方式、以及能源捕获效率上,究竟有哪些根本性的区别?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垂直轴风车,比如它们的叶片形状、旋转机制,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我特别关注,在台湾这样高楼林立、风况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垂直轴风车是否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它能否更有效地利用城市中的复杂气流,减少对特定风向的依赖,并且能够被巧妙地集成到建筑物设计中?我也很好奇,它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能有效控制噪音,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以及对野生动物(如鸟类)的安全性是否更高? 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垂直轴风车在台湾地区的潜在应用案例,哪怕是初步的设想或研究,都会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还想了解,在推广这项技术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技术、经济或政策上的挑战,以及是否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信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呈现给普通读者,并引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我非常期待《垂直轴风车》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这项技术的魅力,并从中看到台湾在绿色能源转型道路上,更多元、更具创新力的发展方向。
评分《垂直轴风车》这本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节能环保的未来图景。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普通市民,我深切感受到能源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从电费账单到环境议题,无一不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我一直关注着各种新能源的动态,特别是那些能够贴近我们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当我看到“垂直轴风车”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种更适合台湾这种密集城市环境的风力发电技术? 我对风力发电的印象,往往是那些在开阔地带耸立的大型风车,它们确实壮观,但对于我们这样高楼林立、土地资源有限的岛屿来说,似乎存在不少挑战。因此,“垂直轴”这个词组,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猜想,这类风车是不是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从而能够克服这些限制?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大片的土地,就能在屋顶、阳台,甚至是在我们每天经过的街道旁,也能见到小型、高效的风力发电机? 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垂直轴风车的独特设计理念?它为什么选择垂直轴,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水平轴?它的叶片形状、旋转方式、能量转换机制,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垂直轴风车在台湾的实际应用可能性分析。比如,它是否能有效捕捉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尤其是在城市中复杂的气流环境中?它的运行噪音和对视觉的影响是否会比传统风车小得多,从而更容易被社区接纳? 我也很想了解,如果台湾想要推广垂直轴风车,可能会面临哪些技术、经济或政策上的挑战,以及有哪些潜在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相关的安装规范、安全标准,或是是否有政府的补贴政策支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工程原理转化为我们都能理解的知识,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科技的温度,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们看到,未来台湾的城市天际线,除了高楼大厦,还能有更多绿色能源的闪光点,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
评分“垂直轴风车”,这个书名如同一扇神秘的大门,在我心中悄然开启,让我对台湾能源的未来产生了无限遐想。作为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民众,我深切感受到能源安全与环境友善的重要性。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动态,尤其是那些能够适应我们岛屿特殊地理环境、并且具有创新突破性的技术。《垂直轴风车》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风力发电发展多样性的好奇。 我对传统的水平轴风车有一定了解,但“垂直轴”这个概念,瞬间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我好奇,这种垂直的旋转方式,究竟能带来哪些与众不同的优势?它是否能够克服传统风车在选址、噪音、以及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限制?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垂直轴风车的各种类型,比如萨奥尼乌斯风车、达里乌斯风车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我尤其关注,在台湾这样高楼林立、地形多变的环境下,垂直轴风车是否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潜力?它是否能够被巧妙地安装在建筑物顶部、立面,甚至是在一些空间有限的区域,成为我们城市能源供应的一个有效补充? 我还想了解,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垂直轴风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噪音控制和对鸟类等生态的影响,这些都是在推广任何新能源技术时,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垂直轴风车在台湾地区潜在的应用场景分析,或者是一些关于未来发展的设想,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清晰明了,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深刻理解垂直轴风车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它能让我们看到,台湾的能源未来,除了现有技术,还有更多元、更具潜力的发展方向,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好书。
评分“垂直轴风车”,这个书名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让我对台湾能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那些能够解决我们生存难题、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垂直轴风车》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我以往了解不多的领域,它让我好奇,这种“垂直”的旋转方式,究竟能带来怎样的不同? 在我固有的印象中,风力发电总是与广阔的平原、高耸入云的巨大叶片联系在一起。但“垂直轴”这个词,瞬间打破了这种单一的画面。我很好奇,这种风车在设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它的叶片是如何工作的?是像我们常见的风车一样被动旋转,还是有更复杂的动力学原理?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垂直轴风车相较于传统水平轴风车的优势。比如,它是否能更有效地捕捉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风向多变的海岛?它是否能够被安装在更小的空间里,例如城市的屋顶、阳台,甚至是在道路两旁?我很好奇它在降低噪音和对鸟类影响方面的表现,因为这些都是在城市环境中推广新能源技术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垂直轴风车在台湾地区的实际应用前景分析,或者一些前沿的研究案例,那将是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它是否能够与我们的城市建筑完美结合,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同时又在默默地为我们提供清洁能源?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深入了解垂直轴风车的奥秘。如果它能激发我对绿色能源的更多思考,让我看到台湾在能源转型道路上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我细细品读的宝藏。
评分《垂直轴风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台湾这个弹丸之地,土地资源何其珍贵,在追求能源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直都在摸索。而“垂直轴风车”,这个听起来就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词汇,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片需要绿色能源的土地上。 我一直对各种环保技术和新能源应用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切实改变我们生活方式、提升能源效率的创新。我曾看过不少关于太阳能、地热能的文章和纪录片,但对风力发电,尤其是垂直轴风车,了解相对有限。 我对于风力发电的传统印象,总是停留在那些高耸入云、叶片呼呼转动的庞大机器上,它们在广阔的平原或海岸线上占据着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野。然而,我隐约记得,好像在一些城市建筑的屋顶上,或者一些相对紧凑的空间里,也见过一些造型更为别致、占地面积小巧的风车。这是否就是垂直轴风车的身影?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垂直轴风车的原理,它的技术优势,以及它在台湾这样地狭人稠的环境下,可能存在的应用前景,那将是极具价值的。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垂直轴风车相较于传统水平轴风车的独特之处,例如它是否更适合在风力不稳定的城市环境中运行,它的噪音是否更小,对鸟类的影响是否更低,安装维护是否更简便等等。这些细节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往往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能引起共鸣,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此外,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台湾在发展垂直轴风车方面的案例研究,哪怕是初步的试验项目或者潜在的规划。能够将国际上的前沿技术与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对于推动本地能源转型意义非凡。 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道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配以清晰易懂的图解,哪怕是让一个对物理和工程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掌握垂直轴风车的奥秘,并从中感受到绿色能源的魅力,那它无疑就是一本值得强烈推荐的好书。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期待,希望能通过它,对我们未来能源的解决方案有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垂直轴风车”,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能源图景,让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在台湾,我们对于土地和空间的利用效率有着极致的追求,因此,任何能够实现高效能源转化的技术,并且还能巧妙融入我们高密度的城市环境,都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度关注的。我一直对新能源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实际效益、同时又符合环保理念的技术。《垂直轴风车》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解答我们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独特挑战而存在的。 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对“垂直轴”这个概念进行怎样的阐释?它和我们熟悉的、在海边或山上随处可见的巨大风车,在技术原理上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差异?是叶片的朝向不同,还是能量捕获的方式有所革新? 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几种主流的垂直轴风车设计,例如它们是如何利用风力来驱动一个垂直旋转的主轴,并且这种设计又带来了哪些独特的优势?例如,它是否对风向的依赖性更小,这意味着它能在更广泛的区域和更复杂的地形中运行? 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垂直轴风车在台湾的应用前景。在我们这样地狭人稠的环境里,它是否能被安装在建筑物顶部、路灯杆上,甚至是在海岸线附近的景观带? 我也很好奇,垂直轴风车在运行时的噪音水平和对环境的视觉影响,是否会比传统的水平轴风车更小,从而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其安装维护的便利性,以及在成本效益方面的初步分析,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深刻理解垂直轴风车的原理和潜力。如果它能启发我们对未来台湾城市能源系统的更多思考,展现出一条通往更绿色、更可持续未来的新路径,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评分《垂直轴风车》,这个名字如同一声来自未来的召唤,在我的心头久久回荡。生活在台湾,我深切体会到能源对于我们这座岛屿的重要性。我们不断探索着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而“垂直轴风车”这个充满智慧与创新的概念,无疑点燃了我对绿色能源未来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并且更加贴近自然的能源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相比于那些我们熟悉的、在广阔平原上耸立的巨大风车,我更加好奇那些能够“抬头看”的风车,它们是否能以一种更巧妙、更融入的方式,在我们身边产生清洁能源? 这本书会如何解构“垂直轴”这个概念?它与传统的水平轴风车在结构、原理、效率上究竟有哪些根本性的区别? 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深入探讨各种垂直轴风车的类型,比如它们的叶片设计,如H型、鼓型等等,以及这些设计的优劣势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地形复杂、人口密集的区域,垂直轴风车是否具有独特的应用潜力?比如,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城市街道、高楼之间的复杂气流,甚至是在风力相对较弱但稳定的海风中发挥作用? 我很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垂直轴风车在台湾实际应用的设想或案例研究。哪怕是初步的探索,或者是一些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都能为我们理解这项技术在本地推广的道路提供参考。我非常关心它的运行噪音是否比传统风车更低,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鸟类的安全性。这些细节,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理解一项新技术是否能真正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指标。 如果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精美的插图,将垂直轴风车的科学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它可能为台湾带来的能源新篇章生动地呈现出来,那它绝对会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读物。我渴望从中获得知识,更希望从中看到台湾在绿色能源道路上,更多元、更具活力的发展可能。
评分“垂直轴风车”,这个书名犹如一道清风拂过,瞬间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作为一名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多年的居民,我对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深知能源转型的重要性。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够适应我们独特地理环境、并且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而“垂直轴风车”,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的词汇,立刻吸引了我。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广袤草原上笔直旋转的巨大叶片,而是那些可能巧妙融入城市景观、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默默贡献绿色能量的装置。 我特别好奇,与我们熟知的水平轴风车相比,垂直轴风车在设计和运作上到底有哪些突破性的革新?它能否在风向多变、风力不够稳定的城市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效的能量捕获能力?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垂直轴风车,例如它们独特的叶片造型,以及这些设计背后所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垂直轴风车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密度、高楼林立的岛屿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前景。它是否能够被安装在建筑物屋顶、立面,甚至是在滨海的堤防上,成为我们城市能源供应的补充?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或者对未来在台湾推广垂直轴风车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 我也很好奇,垂直轴风车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噪音污染,以及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安全性会比传统风车更高?这些都是在推广新能源技术时,不得不仔细考量的社会接受度和环境影响问题。 如果这本书能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垂直轴风车的技术魅力,并让我们感受到它为台湾未来能源格局可能带来的积极改变,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阅读的佳作。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垂直轴风车,并从中看到台湾迈向绿色能源未来的希望。
评分《垂直轴风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这位对新能源充满热情的人。在台湾,我们对能源自主和环境保护的议题向来十分重视,而“垂直轴风车”这个听起来既现代又充满潜力的词汇,立刻勾起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我一直关注着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传统限制、适应复杂环境的新型能源装置。而垂直轴风车,在我看来,似乎更具灵活性和多面性,它不像传统的水平轴风车那样需要广阔的平地和稳定的风向,这让我对它在台湾的潜力和应用前景充满了好奇。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剖析垂直轴风车的核心技术?它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它的独特设计,例如垂直旋转的叶片,是如何有效地捕捉来自各个方向的风力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垂直轴风车类型,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例如萨奥尼乌斯风车、达里乌斯风车等? 我尤其关心,在台湾这样地狭人稠、地形多样的环境中,垂直轴风车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能源?它是否能够巧妙地融入我们的城市建筑,例如安装在办公楼、住宅楼的屋顶,甚至是在一些公共空间?我很好奇它在降低城市噪音方面的表现,以及对生态环境(如鸟类)的影响是否更小。 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垂直轴风车在台湾地区的实际应用案例,哪怕是正在进行的试验项目,或者是一些对未来推广的设想,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还想了解,在台湾发展垂直轴风车可能面临哪些技术、经济或政策上的挑战,以及有哪些潜在的解决方案。 相信一本好的科普书籍,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例,让读者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我期待《垂直轴风车》这本书能够带我打开一扇新视野,更深入地认识这项可能为台湾能源转型贡献力量的技术。
评分“垂直轴风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探索未知的劲儿,特别符合我这个喜欢钻研技术细节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那些能为我们的地球带来改变的技术,都藏着令人着迷的故事。台湾,虽然不大,但我们对于创新和环保的投入从不落后,所以我对任何可能为我们能源结构注入新活力的技术都抱着十二万分的兴趣。《垂直轴风车》这本书,从书名上来看,它就好像是打开了另一扇能源之门,带我们去认识那些不同于我们常见风车的“另类”风能捕手。 我总觉得,传统的水平轴风车,虽然强大,但它们的安装地点往往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大型风场的建设对土地和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而“垂直轴”这个概念,立刻让我联想到它可能具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垂直轴风车的核心技术?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跟我们熟悉的风车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垂直轴风车,比如达里乌斯风车、萨奥尼乌斯风车等等,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我更关心的是,在台湾这样城市化程度高、地形多样的环境里,垂直轴风车到底能有多大的应用空间?它是否能够被巧妙地融入我们的城市景观,安装在建筑物顶部、道路旁,甚至是岛屿的各个角落?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实际的案例,展示垂直轴风车在台湾或其他类似地区成功应用的实例? 比如,我很好奇它在降低城市噪音污染方面的表现,以及对飞行物(比如鸟类)的安全性。这些都是在城市环境中应用风力发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垂直轴风车成本效益分析、维护需求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实用信息,那就更加完美了。毕竟,一项技术能否落地,除了技术本身,经济和社会因素同样关键。 我相信,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看到这项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让我们更加接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对《垂直轴风车》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