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的下一个中国经济预言

谢国忠的下一个中国经济预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经济即将进入最脆弱的时刻,
在美国衰弱、欧洲不振的情况下,
中国能否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霸主?

  抢先收录:日本强震后世界经济分析!!

  1997年,他准确预测亚洲发生金融危机;
  2005年,他看到2008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衰退;
  2007年,他认为次贷危机后,美国会出现公司债、LBO、信用卡三大风险

  他不是预言家,却以精锐的眼界,结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面向预言经济情势,并多次应验,被中国媒体誉为「最精准的灾难预测家」。

  他是经济学家谢国忠,连续七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亚洲最佳经济学家。

  在本书中,作者分析全球经济数据,大胆预言:

  .中国经济在2012年可能出现再次探底……
  .美国在2012年可能面临通膨危机,联准会将不得不迅速升息,如果中国为了支撑房地产市场不升息,房地产泡沫将在2012年破灭。
  .2011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重挫,幅度将比2010年年中还要大。

  未来10年,停滞性通膨可能主宰全世界!

  谢国忠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预言:

  【对美国】
  .金融资本主义重创美国,让美国国力势微。
  【对中国】
  .中国因为泡沫经济、贪污与投机盛行,让经济发展直转急下。
  .2012年中国经济可能再次探底,房地产市场也会崩溃。
  【对日本】
  .地震过后的重建工作将耗费日本国内生产毛额10%以上。
  .日本债务沉重,经济将继续衰退。
  .日圆将迅速贬值,在缓慢升值,2011年下半年美元兑日圆汇率恐升为1:100。
  【对欧洲】
  .2011年下半年希腊将重整债务,随后爱尔兰将跟进。
  【对印度】
  .印度国内积极发展经济,21世纪有机会成为超级强国,不过近期出现泡沫经济,有可能面临货币贬值和金融危机。
  【对俄罗斯】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及独裁政府统治,让俄罗斯无法恢复成强权国家。
  【对巴西】
  .巴西未来十年将经历1或2次的大起大落,但仍无法变成影响世界的大国。

本书特色

  ◎ 作者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回归后的房价下跌和上世纪末中国的通缩,是中国着名的经济学家,并被选为「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

  ◎ 本书是谢国忠在台湾发行的第一本书。

  ◎ 本书认为中国经济在2012年可能出现再次探底,房地产泡沫将在2012年破灭,不过中国政府有能力挽救经济只要能朝市场开放、国退民进的目标改革。

作者简介

谢国忠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中国财新传媒特约经济学家;中国《新世纪周刊》首席专栏作家。

  1960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1987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

  1990年加入世界银行,参与拉美、南亚及东亚地区、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发展专案,并负责处理该银行在印尼的工商业发展专案,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电讯及电力发展专案;1995年加入新加坡的Macquarie Bank,担任企业财务部的联席董事;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其间被基金经理客户评选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分析师。2000至2006年获《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亚洲最佳经济学家,2010年获颁「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奖」。

  谢国忠对形势和趋势的准确判断,得益于国际视野下的思维方式——多角度,重国情,集历史、文化及传统的复杂因素于其经济分析的框架之中;得益于独立经济学家的立场——追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绝不人云亦云;得益于极具挑战的个性——喜欢辩论时兴奋、新鲜的感觉,当预测成为现实时,他的成就感倍增。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动盪不安的世界
Part I 30年经济最大调整在即
灾难的启示
30年经济最大调整在即
求诸效率
我们和日本一起变老
二次探底之忧

Part II 房市泡沫破裂时,我会通知你
诊断高房价
房地产陷阱
最后的探戈
房市泡沫破裂时,我会通知你
走向停滞性通膨
退出玄机

Part III 泡沫惊梦
中国没有巴菲特
降息幻象
流动性祛魅
泡沫惊梦

Part IV 人民币乌云压城
中美贸易失衡求解
先升息后升值
避免下下策
美元会在什么情况下崩盘?
人民币乌云压城

Part V 勿将更深的痛苦留给明天
苦捱「核子冬天」
勿把更深的痛苦留给明天
全球亦将失去年?
第二次衰退
信心把戏
「刺激—复甦」春梦难长
不稳定的平衡
不同的退场

附录1 谢国忠网路访谈:中国应该给老百姓发股票
附录2 日本地震改变世界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失速的中国

  一九九四年有部电影叫作《捍卫战警》(Speed),剧情是这样的,恐怖份子在一辆巴士上装了炸弹,这辆巴士必须把时速维持在五十英哩以上继续行驶才不会引爆,这样的困难度是可想而知,举凡出现路障、汽油用罄、机械故障等因素都可能引爆这辆巴士。而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房地产,甚至是整个亚洲的房地产与股市其实就像是这辆巴士一样,不得不为的紧缩政策终将让这辆高速行驶中的巴士失速并引爆资产泡沫。

  资产泡沫是经济的成功,也是经济发展的失败。

  成功之处在于泡沫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经济的成长,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长久萎靡不振,连刚性需求都欲振乏力,那么这个泡沫就算是想吹也吹不起来。失败之处则是资金与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房屋的投资者原本可以拿这笔钱来从事有生产性的投资事业,不管是开个店或弄个工厂都可以,但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原物料高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工资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投资者显然认为从事生产的报酬率远远不如炒房,所以全都涌到房地产市场来了。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资产泡沫归咎于流动性过高,也可以归咎于现行产业结构已经不敷潮流,这二者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要消除这个泡沫,一个是收回流动性,另一个就是产业结构与型态的调整。然而,不管是哪一个,都会把资金从房地产市场里面抽走,所以房价是不会永远这样涨上去的。

  美国的经济持续在复甦当中,包括美国的财政、经济、产业也都出现明显的改善,升息的时刻即将到来,资金将回流美国,而届时也是亚洲资产泡沫破灭的时候,一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我认为未来的中国将要面临资产泡沫、产业转型以及人口老化等三大挑战,更重要的是,要赢得这些挑战还必须与时间赛跑,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就可能面临劳动力减少的问题。

  《谢国忠的下一个中国经济预言》这本书收录了他过去几年来对中国的经济局势分析,我们不用把这本书真的当成是预言书,并拘泥于中国的泡沫是否会在2012年破灭,因为只要是泡沫就必然会破灭,我更希望各位读者能从这本书中去揣摩作者一直以来的思考逻辑,因为那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畅销书《民国100年大泡沫》作者 王伯达

推荐序2

唱衰中国派又在喊狼来了?

  每当有经济学家对当前中国经济荣景提出警告时,总会引发众多的批评。许多看好中国经济的人认为这只是看不懂,或是不乐见中国崛起,超英赶美,成为强国。所以才会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视而不见。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奇特!国营企业为主体,以及计画经济的体制,与西方崇尚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左,连续十多年高经济成长数字也是全球经济史中前所未见。因此中国执政者总是对「中国特色的经济奇蹟」津津乐道。很不幸地,从过去百年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同样对经济的赞颂也发生在1920年代与90年代末的美国。事后证明,一切只是泡沫产生的疯狂与幻觉罢了。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可能如孙悟空一般,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依然还在经济荣枯的轮回当中。这需要冷静与客观的解析才能察觉。

  谢国忠一针见血的指出,过去美国与日本用低利、印钞票、吹捧资本市场价格,制造出流动性来抵御景气衰退,引发一次又一次的金融灾难。中国不但没有引以为戒,而且还用数倍的规模复制这类型的政策!不但如此,在过去中国特殊的人口政策下,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危机。欧美正面临人口老化造成的经济衰减与赤字成长困境;中国也同时面临相同问题,而且迫在眉睫,远超乎世人的想像。不论是否同意上述这些论点,现在几乎人人都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股市的表现,与传说中的经济奇蹟有极大的落差。而且中国的经济政策仍然无法解决经济学上最古老的议题:「通货膨胀」的侵害。

  谢国忠对全球经济的核心论点:目前是泡沫经济终结的时刻,全球将进入停滞性通膨时代。这论调在2007年听起来像笑话,在2011年也令人觉得相当刺耳。很不幸地,谢国忠这些悲观的预言,正在一点一滴化为真实。这个全球性的经济转折,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学术性假设。即使不作投资、不去中国,停滞性通膨也会透过「甚么都涨,就是薪水不涨」来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唱衰经济,永远不会是最终目的。针砭时弊,如果能让执政者因此改变政策,或者使民众透过投资谋求自保,提出空头论点的经济学家会远比见到预言实现更感到欣慰!谢国忠过去累积的极高声望与影响力,在此关键时刻能不畏褒贬提出如此前瞻性的观点与预言,实在是你我之福!

畅销书《2012中国经济不能说的祕密》作者 林洸兴

推荐序3

冷的头脑热的心

  收入此书的文章,都在从前的《财经》杂志和现今的《新世纪》周刊的谢国忠(Andy Xie)专栏上发表过,我也认真拜读过。我和Andy相识于1990年代中期,十数年来常有联络交谈,自信对于他的见解还是熟悉的。但是今天系统读完这些文章,我却觉得文章新鲜如初,并生发出许多更深入的感受。

  Andy有思想,好写好议。记得他当年在摩根士丹利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时,几乎每两天一篇英文长文,写毕寄给大家,就包括了我。我几乎每篇必看,也转给同事们看,大家都喜欢。当时职务在身,Andy不愿意写专稿。2006年离开投行后,我专门约请他先后担任了《财经》和《新世纪》的特约经济学家,为杂志写专栏。Andy痛快地答应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他仍然用英文思维,写英文,我们设了专人翻译,力争把文章中的哲学意味翻译出来。文章的英文,也同时发表在《财新网》,Andy还是同步通过Email发给友人们。

  Andy是经济学家,但他的文章有一种哲理意味。《新世纪》主编王烁主修哲学,一直评价Andy是「经济学家中的哲学家」,我们都认同。

  Andy勤思。我每每诧异、钦佩他不倦的思索。他总是思如泉涌,侃侃而谈。我们相会,常态是他讲,我听,我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引来他的长篇回答。聆听他的表述是一件快事,不仅听得有趣,而且受益良多。在朋友们聚会场合,只要他在,就是谈话中心。他总在不无率真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有时还喜欢跟别人辩论。当然,无论是说还是辩,他都是为了求得真知,毫无炫耀之意。对于Andy来说,思考是一种快乐。

  Andy善思。他喜爱着眼大问题、根本问题,常常是别人认为「不言自明」的事,他也会思辨再三。我想,这可能就是称他为「哲学家」的主要依据了。他不像一般分析师那样,留连于资料的迷宫里。Andy也追踪资料,但他更乐于探索不同经济变数之间深层的因果关系。他的眼光常跳出经济,将经济现象置于更宏大的视野里,探究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领域的复杂关系。这样思考洗去匠气,其结论更为深刻也更为可靠。我常想,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学界,不乏能建立或熟练运用数学模型的专家学者(他们诚然有极可贵的作用),但是,我们更期待中国能出现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沈恩(Amartya Sen)那样能够融通多个学科、对人类命运展开深入思考的经济学家。

  Andy的立场是独立的、一以贯之的。他总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政府的政策。在本轮经济危机爆发后,当「信心」在各国被渲染得无比重要时,他却尖锐地指出:「信心并不是中国家庭消费相对疲软的原因,事实上,收入低、财富累积少才是真正的肇因。」当人们为美国经济的暂时止稳而欢欣鼓舞之时,他却「不合时宜」地举出资料,质疑道:「在美国金融机构尚未降低槓桿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在许多人眼中,Andy总是「看空」的,其实不然,他自己曾多次表示,从长期来看,他对中国经济是乐观的。我想,这种「看空」毋宁说是他独立思考的标志,也是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所谓「冷的头脑和热的心」的体现。在中国社会、学界,「诺诺」之人很多,我们极需珍惜、尊重这样的谔谔之士,至于他的观点对错,那是尽可以自由讨论的事情。

  正因为他具有这样的思想者气质,他的观点是深刻的、引人深思的,他的判断是准确而有力的。

  让我们重温一些他当年的论述,体会一番时间的力量:

  对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他说:「在市场之上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政府,这是中国民营部门发展缓慢,以及知识产权创新匮乏的主要原因。主导中国经济的是行政权力而非市场规则,现有的市场规则往往会被官员随意更改。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长期规画没有太大意义。」

  对于所谓「中国模式」,他的概括是「中国经济成长模式的基础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和由外国主导的出口。」「中国既未形成自己的一流品牌,也未发展出主流技术。」

  对于房价,他说:「中国的房价从根本上应被看作一种税收。」「更深层的原因是,过去10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刺激它们去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并最后落在了房地产市场。」因此,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

  因而,读者阅读此书时,除思考文章内容之外,还不妨体会、借鉴他的思考方式,这也许比文章本身更重要。

  Andy的思考是前瞻的。已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说法是,他早年之所以能赢得业界认可,是因为他作了三大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回归后的房价下跌和二十世纪末中国的通缩。再任举一例,我们正为之焦虑的劳工问题,我在重读这些文章时发现,他多年前就预见到其严重性了,他还提出了政策建议,让城市接纳他们。Andy并非一名占卜者,他的预测之所以应验,并无神祕之处,不过是他学术功底和批判思维自然而然的结晶。

  Andy喜欢预言,但他并没有超自然的力量,不可能做到事事应验,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却也引起了一些议论。

  我认为,预言虽然不是检验分析正确与否的唯一尺规,但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尺规,否则,分析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和作用。但是,预言又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其实,Andy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他曾在《二次探底之忧》一文中说,听别人预测未来,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事实上,经济本身就预示所谓「经济预测」根本没用。他还说过:「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说,预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经济或股市并不以人的预测而改变,但是人都希望有奇蹟发生,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也就有了预测。」我的看法略有不同:如果预测成为共识、成为理性预期,那必将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因此,Andy有些悲观预言没有兑现,焉知不是这种预期警醒了政府、从而採取了相应措施的结果呢?

  应该说,Andy的观点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其实还得益于他的写作。他用英文写作,文笔晓畅而生动。他善于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形象化,如「通货膨胀就像一条河流,而货币升值如同暂时阻断流水的大坝,当坝内的存水漫到边缘,通膨就会再次发生。」他的文章中不时出现一些妙喻,如「或许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央行又会採取新的行动。投机者又开始坐不住,分析家们又会像工蜂一样出来收拾局面,然后投机热潮继续。」加之Andy英文甚佳,文章常见诸国际知名媒体,他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观察家便不难理解了。

  如今,Andy正处于知识、阅历和精力理想结合的盛年。我诚挚祝福他事业日进,并继续为我们的读者奉献更多富有洞见的好文章。

中国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国最具影响力专栏作家 胡舒立

图书试读

二次探底之忧
目前的经济复甦不可能持续下去。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低利率,
将引发另一场危机,这场危机或许会在二○一二年到来。

二○一○年第一季,各大经济体都出现强劲成长。美国公布的经济成长率较前一季增加三‧二%,扣除通货膨胀之后,比前一季国内生产毛额增加二‧五%,以名目价格计算则增加三%。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国家增加数字更惊人,大约是美国的两倍。第二季经济成长率可能十分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将全球经济成长率提高到四%。
问题是,从二○○八年下半年经济崩溃到现在,是V型复甦吗?我认为,目前的经济复甦不可能持续下去。当经济刺激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的时候,利率必然随之升高,这将导致全球经济再次探底。我认为,二次探底或许会在二○一二年出现。
这是因为目前的复甦是由刺激政策,以及相对较低的基期造成。考虑到刺激政策的力道,经济复甦其实并不能说十分强劲。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机所暴露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透过刺激政策彻底解决,只是被掩盖起来而已。

总体经济预测之难
身为普通人,谁能知道世界正吹什么风呢?全球经济总产值约有六十兆美元,人口超过六十亿。除了庞大的政府机构,个人根本不可能收集到所有资料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但是,政府效率又太低,等到它们发布资料或分析的时候,通常为时已晚。然后,一些政府机构会公布一些「整理过」的资料,引起金融市场出现「理想的反应」。事实上,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经常被填鸭式的错误资讯误导。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增加一些胜算。尽管全球经济规模十分庞大,但它也是由价格体系所引导。特别是跨国企业,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透过不同地区的生产成本差异来套利。从这点来说,一家公司或者一种产品,是有能力摆脱总体趋势而变动的。

以中国汽车业为例,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暴增,这是真的。从汽车经销商到汽车生产商,中国汽车业似乎利润丰厚,大家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利润是由于有着强劲的需求而产生,但事实并非如此。

汽车是全球贸易的产物,中国的汽车生产商或经销商如此有利可图,而其他国家的同行都没有获利,一定是由于贸易壁垒的影响,抵消全球市场的竞争,而真正的信号是中国汽车售价远高于国外。

说这些话意义何在?从投资角度看,如果有一天贸易壁垒崩塌,中国汽车业的获利将与其他外国同行相差无几。同时,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中国汽车业很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由于其获利能力非常脆弱,汽车厂商的股票应该打个对折才行。

可见,总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很难总是那么一一对应,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未来有那么多不同的看法。总体经济层面的意见分歧,总是比个体经济层面的分歧更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总体经济走势的预测,通常是基于推断,大概九九%的经济预测都是如此。

换句话说,听别人预测未来,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事实上,经济本身就预示,所谓「经济预测」根本没用,否则,那些「预言家」们大可以凭自己的眼光去赚大钱,而不是在这儿免费地和你分享他们的「预测」。

但是,总有一些时候,总体经济会不按牌理出牌,这时预测就变得有意义了。例如,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房地产价格可能会上升,而不是下降。他们不但坚信这个道理,更是身体力行,贷款来购买房地产。这时候,如果打赌行情终会反转,几乎是稳赚不赔。

然而,「有识之士」至少可以告诫说,不要追高杀低,避免最终蒙受损失。目前有那么多人对经济前景十分乐观,数字也很争气,人们很容易就会被说服「从众」,但大家应该经常质疑这个「共识」。

其实不必追根问底,只要回想一下,一年前,人们都承认这场金融危机六十年没看过,怎么可能在一年之内就出现这么明显的变化呢?如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那么经济有什么理由会一下子变得这么好呢?

二○○九年年初,我曾预测,尽管大多数人都如履薄冰,但他们其实也都在想,等到年底一切都会变好。我想,在这场危机存续期间,世界各地的决策者宁可接受刺激过度带来的副作用,也不会刺激不足,所以刺激就真的过度了。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如美国和英国,预算赤字都达到国内生产毛额的十分之一,欧洲和日本的赤字相当于美英的一半。世界各国的利率都接近零,如果考虑刺激过度产生的效果,全球四%的经济成长根本是小菜一碟。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