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迎接黄金年代

布局:迎接黄金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职场发展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目标设定
  • 习惯养成
  • 自我提升
  • 人生规划
  • 思维模式
  • 成功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断鍊>后,又一对时局及企业所提出的建言---<布局>

  本书首先检讨台湾过去十年出口盛况不再、投资不振、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社会问题,接着指出在台湾这「失落的十年」中,中国崛起连带使亚洲成为全球化舞台的要角;最后援引欧美、日本等国的例子,说明台湾要在世界立足,最重要的是为政者和民间抛弃民粹和意识形态,审时度势重新布局,确立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竞合关系,才能为本土产业再创新格局。

  《布局──迎接黄金年代》是曾任经济部长,现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尹启铭在近十年来所写的第三本书。

  从二○○○年至二○○九年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十年,可以将台湾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作趋势的回顾,因此,本书《布局》在内容上有四个重点。其一,指出台湾已经掉入「失落十年」的泥淖。不管是和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九年的十年比较,或是和其他东亚国家作比较,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台湾的经济表现都是最差的,希望能够唤起台湾人民的重视:想要享有好的经济生活,必须全民一起努力。

  其次,在动盪的环境里,大家都忙着紧急的应变措施,所看到的大都是短期的效益,反而较少检讨问题真正的症结在那里,也忽略了短期因应措施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因此唿吁要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好好改变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调整台湾的产业结构、建构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局、东亚迈向区域经济整合、中国大陆的快速发展及发展模式转变,全球市场和竞争法则都产生重大的变化,外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迥异于过去,复加台湾失落的十年证明以往发展策略的缺失,因此指出重新规划长期发展策略的重要与急迫性,强调未来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必须建构在全球化和创新的两大基础之上,让台湾可以完全掌握外在环境所存在的机会,并且毫不畏缩的直接面对全球的竞争。

  最后,今天的大环境给了台湾最好的发展机会,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中国大陆以其规模之大、成长之速,更是各国、各跨国企业瞩目的焦点。另方面,海崃两岸从长年防堵、戒急用忍,循序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条件,两岸合作存在无限宽广的空间,因此鼓励双方能够掌握此一有利的契机,共同创造新的合作模式。

  书中,尹启铭也提出新加坡与南韩在最近十年的急起直追。三十年前,南韩的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台湾之后,今日南韩的企业在全球市场根本不把台湾视为竞争对手,独独在中国大陆创造出「CHAIWAN」的名词,原因只在于台湾和中国大陆合作可以产生可怕的竞争力。

  本书之所以取名《布局》,主要是在《断链》之后,面对失落的十年及全然不同的外在情势,希望台湾能够重新布局,创造未来黄金年代!

  事实上,尹启铭长期持续关心台湾经济发展,过去他的两本书,事后都证明是切入重点,忠言逆耳。

  譬如二○○一年,尹启铭曾特别提出,中国大陆产生「磁吸效应」的警讯,希望政府的政策能够改弦更张,但是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响。

  到了二○○六年,台湾最后一条电脑生产线吹了熄灯号。由于生产基地外移之后要再回来的机会几乎是零,而且终端产品生产外移会带动中、上游整个供应链跟着往外迁徙,警觉事态的严重,于是在当年十一月出版《断链》一书,指出台湾面临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被排挤的危机。

  政府上下能不能有决心布局未来黄金年代,这将是最重要的关键之书。

作者简介

尹启铭

  前经济部部长、行政院顾问,现任职行政院政务委员。因坚守专业原则、择善固执、直言敢谏的性格,素有「官场铁汉」之称。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独到的观察与见解,对于两岸的经贸合作也多有贡献。2006年末,眼见当局完全无视台湾渐失竞争力,自绝于全球经济价值链之外,曾着书《断链》(天下杂志出版)直谏,对台湾的产业经贸前途提出具体看法与建议。四年多来台湾在内、外在环境经历了许多的事件,尹启铭再度着书,以其真知灼见,提出台湾如何才能突破僵局、立足世界的方法。

  国立交通大学计算与控制系毕业、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国立政治大学企管所博士。曾担任行政院经建会技正、经济部工业局局长、经济部常务次长、行政院顾问、中华大学讲座教授、经济部长。服务公职三十余年。

  早期曾参与规划以及推动电子资讯新兴科技产业。服务工业局期间,辅导传统产业与推动水泥产业东移、设立科技工业园区、推动软体园区、协助「六轻计划」等。就任经济部长期间,积极落实能源价格合理化、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及两岸搭桥计划。在现任政务委员期间除协调财经政策之外,也负责推动绿能产业旭升计划、参与节能减碳工作,并推动ECFA完成签署的工作。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深度学习在复杂系统建模中的应用的图书简介。 --- 书名: 涌现的智慧:深度神经网络在非线性动力学与复杂适应系统中的前沿探索 内容简介: 在21世纪的科学图景中,我们正目睹着从简单机械论向涌现复杂性范式的深刻转变。本书聚焦于现代计算科学中最具颠覆性的力量之一——深度学习技术,探讨其如何被应用于理解、预测和控制那些传统解析方法难以企及的复杂系统。这不是一本关于基础编程或入门级神经网络的教材,而是一部深入前沿、面向研究人员和资深工程师的专著,旨在揭示深度学习在处理高维非线性动力学、时间序列预测、以及自适应复杂系统中的潜力与挑战。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的数学基石与深度学习的映射 本书首先构建了理解复杂系统的必要理论框架。我们将探讨相空间重构、李雅普诺夫指数、庞加莱截面等经典动力学工具,并深入分析传统模型(如洛伦兹吸引子、Rössler振子)的局限性。随后,我们将引入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函数逼近器,讨论其如何超越传统浅层模型,捕捉高维流形上的潜在结构。重点章节将详细阐述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s)如何整合偏微分方程(PDEs)的先验知识,实现对流体力学、材料科学中非线性演化的精确模拟,甚至在无监督或弱监督环境下重建系统的底层动力学方程。 第二部分:时间序列预测与因果发现:超越相关性 在金融市场、气候模型和生物节律等领域,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和长期依赖性构成了重大的预测难题。本书系统梳理了处理序列数据的深度架构,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的优化版本,到更先进的Transformer架构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我们不仅关注准确率,更强调对不确定性的量化——贝叶斯深度学习方法被引入,用于构建置信区间,以评估模型对极端事件(如“黑天鹅”事件)的预测可靠性。更进一步,我们将深入探讨因果推断与深度学习的结合,利用信息论度量(如互信息、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神经网络实现)来区分系统内部的真实因果驱动力与虚假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复杂网络与图结构学习 现代复杂系统,无论是由社交互动、神经元连接还是交通流量构成,都可以被建模为图结构。本书的第三部分专门探讨图神经网络(GNNs)如何处理非欧几里得数据。内容涵盖从谱图卷积网络(GCN)到空间域的图注意力网络(GAT)的演进。核心应用实例包括:在大型电网中识别关键故障节点、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预测功能模块,以及利用图结构数据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策略。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将时间维度引入GNN,构建时空图网络(STGNNs),用于解决城市级别的动态预测问题,例如空气质量扩散和人群流动模拟。 第四部分: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的博弈论视角 当系统本身具有能动性,并能根据环境反馈调整其策略时,我们进入了自适应控制的领域。本书将强化学习(RL)视为一种强大的在线决策框架。我们将详细剖析深度Q网络(DQN)、策略梯度方法(如A2C/A3C)以及近端策略优化(PPO)在应对高维状态空间和延迟奖励信号时的鲁棒性。关键案例研究将涉及:利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MARL)来模拟市场竞争中的最优定价策略,以及在机器人控制中实现对未知或动态变化的物理环境的实时适应。我们还将探讨安全强化学习(Safe RL)的边界,确保在复杂系统中应用RL时不会导致系统进入不可恢复的灾难状态。 第五部分:可解释性、泛化与未来挑战 面对深度学习模型在复杂系统中的“黑箱”本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致力于提升透明度和信任度。我们将审视模型无关的解释技术(如SHAP值和LIME)在动力学系统中的应用,探究模型决策背后的物理意义。关于泛化能力的讨论将聚焦于如何构建对噪声、扰动和系统参数微小变化鲁棒的预测器,包括领域适应(Domain Adaptation)和元学习(Meta-Learning)技术在应对系统演化时的潜力。 本书面向的读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线性代数、概率论基础,并熟悉至少一种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如PyTorch或TensorFlow)。阅读完本书,读者将能熟练运用先进的深度学习工具,独立设计和实现针对特定复杂问题的求解方案,并对当前研究领域的前沿瓶颈有深刻的认识。本书旨在成为连接理论动力学、计算建模与前沿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桥梁。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失落的十年
第二章  全球大变局
第三章  成长的转折点
第四章  长期发展策略
第五章  开启两岸经济合作的纪元
第六章  反对 ECFA 的人在担心什么
第七章  重新定位中国大陆
第八章  从变局走向布局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创新 开放 全球化

  启铭兄是我们交通大学最杰出的校友,他跟大部份同学选择进入科技业不同,毅然地决定从事公职,终身为国家做事。打从他服务于工业局时,我就常常向他请益「企业创新」、「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政府奖励措施」、「国内外创新产品技术移转」等创新的议题,到了他膺任经济部部长后,我有更多的机会私下向他请益全球化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大陆崛起等宏观的议题,每次总是对他的综观全局与独到见解感到折服。

  我身为交大校友会理事长,对于启铭兄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付出与巨大贡献是深深引以为傲。他在经济部长任内启动许多重要计画,可惜在当今政治生态下,匆匆卸任,无法推动完成。启铭兄以其宽大胸怀坦然以对,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憾事。

  我本来就有阅读新书的习惯,接到《布局》一书的书稿后,趁着空档,在办公室、在家里,不到两天就轻松愉快地详读了一次。他总是先丢出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济议题,譬如「台湾经济为什么会失落十年」、「日落的帝国成因何在」、「日本为何失落了二十年」、「什么经济政策注定了欧猪四国的命运」、「为什么各国急于推动区域贸易协定」等等,这些议题我们都略知一些,却不能够了解完整的梗概,内心不禁浮起一份跟不上时代巨轮的惊恐。

  不过没关系,紧接在问题之后,接下来就会亲身体验作者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解答,见识他旁征博引的丰富学养与能耐,有时感觉他是一位经济学教授在跟你解释学理依据,有时以为是经济部部长在对你传送他几十年的实务经验与功力,感觉上作者就是兼得九阳神功与干坤大挪移的张无忌,对你亲自演绎经济发展的真经与上乘武学。

  全书后半册,作者耗费心力专注于「中国大陆迅速崛起的挑战与机会」,对于「海崃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诸多挑战、攻讦、诋譭,作者极为坦率地一一面对,逐项Q&A式的解析,在书中没有情绪漫骂的干扰,只有条理清晰的纯理性思辩,可以说是对ECFA极为完整又浅显的解答。下次再有人挑战ECFA,再也不需东拉西扯争辩得面红耳赤,买一本《布局》,请他静下心来好好的咀嚼赏析这个专章。

  作者凭着几十年浸淫经济发展的实务功力与深厚学养,最后为台湾擘划「从变局走向布局」的长期成长策略,提出与中国大陆既竞争又合作的多种经济发展模式,为台湾指出多条光明大道,这本书可以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总策略与建构蓝图」。

  作者苦口婆心地提醒我们,开辟这些光明大道,都必须仰赖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驱动并维持经济成长。而开放与全球化则是让创新勃兴的必要条件,对中国大陆的自我设限,将戕害开放与全球化,而创新也将随之幻灭。只有勇敢的拥抱全球化、积极对外开放,才能让台湾的创新成真,让台湾获得巨大的酬赏。

宣明智
(本文作者为联华电子副董事长)

推荐序2

创新布局 开创大格局

  拜读完《布局》一书后,感触甚深,遥想台湾一九七○年代的荣光,对比金融风暴、政治乱象肆虐的现今,让人不胜唏嘘。

  或许很多人正为台湾出口盛况不再、投资不振、失业率上升等经济问题着急,却碍于政策及民间舆论的枷锁,无法大刀阔斧地採取行动,而曾任经济部长、现任政务委员的尹启铭仍然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充满热情与关切,并在本书中,提出他殷切、中肯的建议,或许可作为当今执政者、企业和投资者的参考。

  经济奇蹟落幕后,台湾在风雨飘摇中度过「失落的十年」,对内政治口水不断,致使政策流于空转;对外戒急用忍,将台湾推向边缘化。反观新加坡、中国等不断自我改革与开放后,纷纷成为全球化趋势中最不容忽视的力量。

  许多人将中国视为威胁,但尹启铭认为若台湾能善用这股「亚洲势力」,在策略层次上发挥巧实力,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未尝不是个扭转局势的机会。以本人十几、二十年的中国经验观察,尹政委所言甚是。如果两岸能在相近的语言及文化基础上合作,以台湾先进的产业基础,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及劳动力,加乘效果绝对值得期待。

  然而目前相关政策法规,尚因种种因素未能松绑,经贸交流仍多由民间主导,政府态度保守。台湾对于两岸合作利弊众说纷纭,对此,尹政委以其经济财经、科技专业一一释疑,提供不同的观点,目的不在政策说服,而是希望读者能深入思辨:现在的台湾,该如何才能下出一局好棋?

  前瞻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台湾除了有智慧地落实两岸合作外,也应该积极培养、发挥自身优势。
台湾的优势在那里?

  尹政委认为是产品创新和本土化的能力,不单可与跨国企业合作,将其产品本土化;亦可与本土企业合作,协助其产品升级,左右逢源,让台湾在国际站稳脚跟。

  最后,若想突破制约,获得超高经济成长,就要有创新和全球化的思维,两者最重要的本质之一就是开放,让机会走进来,同时直接面对竞争。

  台湾囿于传统的观念和保守心态,怯于改变再生,才会造成十年来经济衰退、民心不安;然而事实上,台湾有许许多多优点,例如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产品和营运模式创新能力、在海外经营有成的台商……等等,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亚太经贸枢纽,我们依旧有机会大放异彩。

  危机即是转机,台湾历经失落十年,是时候重新布局了,只要政府和人民有志,抛弃民粹和意识形态,一同为我们的家园努力,台湾,绝对可以不只这样!

尹衍樑
(本文作者为润泰集团总裁)

作者序

  二○一○年七月,趁着访问日本的机会,特地拨空探视一位已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会长,拜访的地点是在他的家里。在不算宽敞,但是非常洁净、素雅的客厅,除了访客,还有老会长、会长夫人,以及老人家的两位孙子女,欢笑声轻轻飞翔在斜斜照入屋里的阳光。此时,墙上一幅对联忽然紧紧吸引住我:「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顺」,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冲着我而来,那岂不正是海崃两岸当前情势最好的写照!

  二○○一年年二月,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北京、上海、广东,花了两个星期参访研究机构、工业园区、台商,深深体会到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惊人。回来之后,特别提出中国大陆产生「磁吸效应」的警讯,希望政府的政策能够改弦更张,但是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响。眼看台湾发展机会一点一滴的流失,于是在二○○四年二月出版《台湾经济转捩时刻》,强调面对许多重大的挑战和威胁,台湾所能推动新的经济发展策略的时间相当有限,内忧(指经济体质的劣化)和外患(指外在环境的威胁)预期在五年之内都将变本加厉。书出版之后,得到的唯一回应就是为长官带来若干的困扰。

  到了二○○六年,台湾最后一条电脑生产线吹了熄灯号。由于生产基地外移之后要再回来的机会几乎是零,而且终端产品生产外移会带动中、上游整个供应链跟着往外迁徙,警觉事态的严重,于是在当年十一月我又出版《断链》一书,指出台湾面临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被排挤的危机,断链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台湾完全退出某一产业的价值链,其次是台湾在某一产业价值链所占有的环节和份量被压缩,第三是台湾无法进入新的产业价值链,不管是在制造业或是服务业,台湾因此逐渐流失了经济成长的动力来源。为了出版这本书,我做了提前结束公职生涯的决定。

  今天的情形和二○○六年有什么不同?四年多来台湾在内、外在环境经历了许多的事件,第一,台湾走过了二○○八年的原油和物价大幅上涨、全球经济大衰退、二○○九年八八风灾的袭击,台湾的经济受到重大的伤害;甚至加上二○一一年日本褔岛核电危机,台湾的经济一直处在动盪不安的环境,几乎每天都在忙着抢救、应急的工作。第二,二○○八年全球经济风暴改变了全球经贸的地貌,成长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尤其是中国大陆更成为全球的焦点。第三,海崃两岸的关系进入和平、稳定发展的情境,两岸制度性协商、两岸直航、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等等,开启了两岸经济、产业合作宽广的空间。

  另外,从二○○○年至二○○九年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十年,可以将台湾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作趋势的回顾,因此,本书在内容上有四个重点。其一,指出台湾已经掉入「失落十年」的泥淖。不管是和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九年的十年比较,或是和其他东亚国家作比较,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台湾的经济表现都是最差的,希望能够唤起台湾人民的重视:想要享有好的经济生活,必须全民一起努力。

  其次,在动盪的环境里,大家都忙着紧急的应变措施,所看到的大都是短期的效益,反而较少检讨问题真正的症结在那里,也忽略了短期因应措施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因此唿吁要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好好改变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调整台湾的产业结构、建构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局、东亚迈向区域经济整合、中国大陆的快速发展及发展模式转变,全球市场和竞争法则都产生重大的变化,外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迥异于过去,复加台湾失落的十年证明以往发展策略的缺失,因此指出重新规划长期发展策略的重要与急迫性,强调未来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必须建构在全球化和创新的两大基础之上,让台湾可以完全掌握外在环境所存在的机会,并且毫不畏缩的直接面对全球的竞争。

  最后,今天的大环境给了台湾最好的发展机会,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中国大陆以其规模之大、成长之速,更是各国、各跨国企业瞩目的焦点。另方面,海崃两岸从长年防堵、戒急用忍,循序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条件,两岸合作存在无限宽广的空间,因此鼓励双方能够掌握此一有利的契机,共同创造新的合作模式。

  曾经碰过许多外国朋友,他们非常羡慕台湾经济发展的条件,有优秀的人才、杰出的企业、厚实的产业、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靠近此一快速成长的庞大市场,台湾拥有地理位置、语言、历史、文化等优势,遗憾的是过去在政治的考量下,再多、再好的优势条件都无法发挥。三十年前,南韩的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台湾之后,今日南韩的企业在全球市场根本不把台湾视为竞争对手,独独在中国大陆创造出「CHAIWAN」的名词,原因只在于台湾和中国大陆合作可以产生可怕的竞争力。(也幸好「CHAIWAN」是由南韩媒体所创造,若是由台湾的任何人所提出,恐怕那人早已被万箭穿心。)

  当然,也有很多人担心台湾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大陆,从政治的角度思维,被中国大陆併吞或控制的风险会加大,此种顾虑不能说是毫无根据,但是面对一个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强权的中国大陆,台湾所应採取的态度是面对它,接纳它存在的事实,而非一味地回避它、防堵它。在全球化的世界,所谓国家安全的思维必须有不同的定义,运用中国大陆的成长机会壮大台湾、提升台湾的竞争力、跑得比中国大陆要快,就是台湾的策略,富强的台湾才是台湾安全最好的屏障。从消极的层面来说,只有衰弱的台湾、被遗世孤立的台湾,才会惧怕被中国大陆所吞併。

  若说我对台湾经济的未来有什么忧心,我的担忧有三个,一个是意识形态猖狂、民粹作祟,政治人物将本身的利益置于人民褔祉之上,让台湾处于纷扰不安的情境。安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两度的政党轮替,让我的此种忧心得到证实,也让我的忧心加深。

  其次是政府人员、产业界和人民的思维跟不上大环境的变化,走不出传统的思维。面对全球化的时代、全球经贸的大变局、海崃两岸情势的走向和谐与稳定,很多人仍都陷在所谓「机构记忆」的桎梏,无法用创新的思维来发掘机会、掌握机会,以及用开放的胸襟来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个担心是产业发展被边缘化。过去很多人常批评政府是经济挂帅,为了发展经济牺牲环境、劳工权益、租税公平等等,结果在钟摆效应之下,产业反成了弱势,碰到上述各项议题,鲜少有人愿大声的为产业说话,彷佛为产业说话就是不公不义、是罪恶,于是产业政策在各种运动人士、公义人士的重重压力之下,遭到严重扭曲,经济发展的根基受到斲丧。

  本书之所以取名《布局》,主要是在《断链》之后,面对失落的十年及全然不同的外在情势,希望台湾能够重新布局,创造未来黄金十年!

尹启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布局:迎接黃金年代》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了很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布局」這個詞,可能會讓我聯想到一些比較功利、或者充滿算計的內容,但事實上,這本書的視野非常寬廣,而且充滿了溫暖。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生活中許多被我們忽略的細節,並且從這些細節中,提煉出深刻的道理。 書中探討了「成長」這個主題,但我認為它並不是那種單純講勵志故事的書。它更像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解析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去應對。書裡提到,成長並不是線性的,有時候我們會遇到瓶頸,甚至會覺得自己退步了。但作者強調,這些都是生命週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的「布局」,是要能夠理解這些起伏,並且在不同的時期,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策略。他用了很多比喻,像是種子發芽、樹木生長,來闡述這個過程。看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成長」有了更全面、更包容的理解,不再害怕挫折,而是學會去擁抱它,並從中學習。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布局:迎接黃金年代》這本書,我以為會是一本很學術、很理論的著作。畢竟「布局」聽起來就很有策略感,而且「黃金年代」更是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但讀了幾頁之後,我完全改觀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流暢,而且充滿了人文關懷。他並不是在高談闊論,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對人生、對社會的觀察與體悟。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連結」的篇章。在現代社會,我們好像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強調個人主義,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甚至是與環境的連結,才是構成我們生活意義的重要基石。作者透過許多生動的故事,描繪了不同形式的連結,有溫馨的親情、堅定的友情,甚至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充滿啟發性的連結。他強調,真正的「布局」,不只是在為自己規劃,更是要懂得如何去經營和維護這些重要的連結。這讓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時候太過專注於「自我」,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事物。書中的觀點,讓我重新思考了「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也滋養和連結周遭的世界。

评分

我必須說,《布局:迎接黃金年代》這本書,真的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宏大,但實際閱讀起來,卻意外地讓人感到親切和貼近。書中探討的很多主題,其實都跟我們日常生活的實際經驗息息相關,只是我們平常可能很少有意識地去深入思考。比如說,關於「時間」的運用。書裡並沒有給你一套死板的時間管理表,而是從更根本的層面,去探討我們是如何看待時間的,以及時間在我們生命中的真正價值。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關於如何分辨「忙碌」和「生產力」。很多時候,我們感覺自己好像整天都在忙東忙西,但回頭一看,卻發現真正重要的事並沒有進展。這讓我想起自己之前,總是覺得排滿行程才代表充實,但其實這樣反而讓自己身心俱疲,而且效率也大打折扣。作者透過不同的情境分析,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布局」應該是讓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注在那些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目標上。這不只是工作上的規劃,也包含了生活中的經營。看完這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時間分配,試著去區分哪些是「不得不」的,哪些是「我想要」的,並且更有意識地去安排。

评分

哇,拿到這本《布局:迎接黃金年代》的書,老實說,我本來對「布局」這個詞有點戒心,總覺得是那種充滿各種技巧、步驟,讀起來好像要背誦什麼公式的書。但翻開來,我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充滿生活感的語言,娓娓道來。他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透過許多實際的案例,像是在跟你分享他自己的觀察和體悟。 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講到很多關於「選擇」的篇章。現代人每天都在做選擇,大到人生方向,小到午餐要吃什麼,但很少有人真的去仔細思考,這些選擇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我們是真的想要這樣,還是被外在的聲音影響?書裡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就是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最優」的選擇,但其實可能只是在逃避「未知」的風險。作者用很生動的比喻,像是股票市場的短期波動和長期趨勢,來闡述這個道理。讓我忍不住回想自己過去的種種抉擇,是不是也有很多是出於一種「求穩」的心態,而錯失了更多可能性?這種反思,讓我對「布局」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策略,而是隨時需要調整、融入個人價值觀的過程。

评分

老實說,拿到《布局:迎接黃金年代》這本書時,我心裡有些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畢竟「布局」聽起來就有一種需要高度智慧和遠見的感覺,我擔心自己讀了會無法吸收,或是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風非常平易近人,而且充滿了智慧的光芒,卻又不讓人覺得遙不可及。 書中有一段讓我思考了很久,是關於「價值」的定義。在現今這個社會,價值很多時候被量化成金錢、名聲、地位,但作者卻提醒我們,還有很多無形的、更為深刻的價值,是這些物質指標無法衡量的。他舉了很多例子,像是創作的熱情、學習的喜悅、幫助他人的滿足感,這些都是在「布局」我們人生時,不可或缺的元素。這讓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時候太過於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內在的豐盈。書裡的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並且更懂得去欣賞生活中那些微小卻美好的事物。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黃金年代」,不只是外在的光鮮亮麗,更是內在的富足與平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