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叙述的现代性:期刊史料、大众传播与中国文学现代体制(1919 ~ 1949)

可叙述的现代性:期刊史料、大众传播与中国文学现代体制(1919 ~ 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期刊史
  • 大众传播
  • 文化史
  • 现代性
  • 文学体制
  • 知识分子
  • 媒介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出版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匆匆看了第一篇谈《新语》,极有收获。韩(日含)不仅发掘被人忽略的现代文学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评论,捻出当中在今日看来颇能启发人的意蕴。我会抽时间再看下去,相信一定很有意义。 ──瑞典皇家人文、艺术与考古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张隆溪

  韩(日含)的这项研究资料丰富,令我大开眼界,也十分佩服韩(日含)治学的功夫。他对于这些期刊的研究,应该是有相当的开创意义。我相信韩(日含)若继续努力,必能在学界佔有一席之地。 ──世界华人杰出人文学者、哈佛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 王德威

  韩(日含)的期刊研究,与时下大多数流于材料展示与归纳不同,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并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见大,体现出对文学史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历史知识与文学感受超过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出是厚积薄发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联芬

作者简介

韩(日含)

  1985年生,中国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兼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自2003年以来从事现当代文学、文化及思潮研究至今,已于大陆与台湾两地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2009)、《话语的秩序》(2010)、《文化的撒旦和上帝》(2005)与《新文学档案:1978~2008》(2010)等学术专着。

现代性的多维透视:1919-1949年中国知识、媒介与文学格局的重塑 本书立足于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关键的断裂与建构时期——1919年至1949年,深入探讨知识生产、媒介形态的变迁如何共同编织出中国现代文学体制的复杂图景。它拒绝将现代性视为一个既定的、单向的进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由无数微观的制度、技术和文化实践共同塑造的动态场域。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考察“现代性叙事”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肌理中被构建、传播与接收的。我们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在于生产、筛选和分发这些作品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部分:知识的制度化与场域的形成 本部分着重考察中国现代知识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结构。我们认为,理解“文学现代体制”的关键在于考察权力如何渗入到文化机构的日常运作之中。 1. 大学与研究机构:现代学科的拓荒与边界设定 本书详细梳理了新式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文系和相关人文学科的早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教材的编纂、课程设置的逻辑以及首批现代学者群体的形成过程。这些机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地,更是对“中国文学”进行学科化定义的权力中心。研究将深入探讨: 古典范式的瓦解与重构: 新式学者如何应对传统经学、史学向现代人文学科转化的压力,以及他们在编史过程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排除和重估了哪些知识传统。 专业化的代价: 现代学术规范(如引证、研究方法)的引入,如何塑造了精英知识分子的职业身份,并划分出学院内部的“正统”与“边缘”。 2. 出版业的工业化转型:书籍作为商品与意识形态载体 1920年代起,现代出版业的兴起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技术进步叙事,聚焦于出版作为一种产业实践如何影响文学的生产与消费: 出版社的商业逻辑: 考察不同类型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等)的经营策略、资本运作与意识形态倾向的微妙互动。书籍的定价、装帧设计、发行网络如何决定了哪些文本能够进入公众视野。 翻译的策略性: 现代译介思潮(如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引进)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知识界对“补课”的需求。翻译活动成为建构现代文学谱系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分:媒介的扩散与受众的生成 现代文学的体制化,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空间和时间感的重塑。本部分探讨了期刊、报纸以及新兴的视觉媒介如何共同创造了一个“现代公共领域”。 1. 期刊的生态学:思想的试验场与文学的“前沿阵地” 期刊是1920、3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容器。本书将期刊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而非单一的文本载体: “同仁杂志”的实践哲学: 深入分析《新青年》、《语丝》、《语林》、《新月》等标志性刊物,不仅关注其刊载的文学宣言,更考察其内部的编辑关系、资金来源、与读者的互动模式(如读者来信专栏)以及在政治风暴中的生存策略。 风格的竞争与分化: 期刊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文学主张的竞争,更是对读者群体的争夺。例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不同期刊上的论战,如何构建了文学风格的现代谱系。 2. 报纸副刊的普及效应:文学的“日常化”与市场化 报纸副刊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接触面,但也使其面临着与新闻、娱乐内容共存的压力: 连载与“追读”文化: 分析长篇小说在报纸上的连载如何塑造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将文学体验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曝光度对作家的声誉和商业价值有何影响? “通俗”与“高雅”的张力: 副刊上的大量通俗小说、杂文与严肃文学的并置,揭示了现代文学体制内部对“文学性”标准的内部协商与妥协。 第三部分:文学体制的权力运作与内部张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揭示现代文学体制是如何在精英主导与市场力量、意识形态约束之间寻求平衡或产生冲突的。 1. 作家身份的“专业化”:从士人到职业文人 现代体制对作家的要求远超传统文人。本书考察了作家如何被“专业化”: 版税、稿费与生存: 分析作家经济来源的结构性变化,以及这种经济依赖如何反过来影响其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政治立场。 “名人效应”与自我书写: 考察作家如何利用新兴媒介(如访谈、自传片段)来塑造和推销自己的“现代作家”形象,以及这种形象构建如何成为体制运作的一部分。 2. 审查、规训与知识的自我审查 审查机制(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半官方的行业自律)是体制运作的隐形之手。本书探究了规训是如何从外部压力转化为知识分子内部的自我规训: 政治环境的渗透: 在特定历史时期,政治高压如何迫使作家和编辑调整其主题、语言和表达方式,从而“合法化”自己的存在。 道德与批评的权力: 考察文学批评机构和主流文人如何运用“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来排斥异己、确立规范,这本身就是一种体制建构行为。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精细化的、去中心化的现代文学史考察视角。它将1919至1949年的文学现代性视为一套相互关联的制度、技术和文化经济的复杂运作结果,而非单纯的艺术自觉或思潮的引进。通过对期刊、大学、出版机构和传播现象的细致剖析,本书揭示了现代文学体制在构建自身权威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制度性挣扎、经济考量与意识形态的微妙平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 序 开垦学术的处女地─序韩(日含)《可叙述的现代性》
导 论 建构「群像式」的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兼谈「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学术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 1国家意识、文学叙事与学者参政─以《新语》半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二章  「遗失的美好」─以《絜茜》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三章  知识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话语范式─以1930 ~ 1937年《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为核心的学术考察
第四章  狮吼声何处─关于《狮吼》杂志及其后期文学活动史料考
第五章  「怎样遗忘,怎样回忆?」─以《现代文学评论》为支点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  「那歌声去了」─重评《夜莺》杂志及史料辨酌
第七章  从「话语媒介」到「文学场」─以《笔谈》杂志为核心的史料考察
第八章  烽火中的吶喊─以《吶喊(烽火)》週刊为支点的学术考察
第九章  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
余 论  关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建议与思考 后记与致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其极强的“时代感”。作者以1919年至1949年这一关键时期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鲜活的期刊史料的细致考掘,生动地展现了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文学现代体制崛起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他并未简单罗列文学作品,而是深入到文学作品生产、传播的“场域”,揭示了报刊杂志的兴盛、新兴传播技术的应用,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学生态。这种对“体制”本身的关注,让我得以窥见现代中国文学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找自身的独特表达。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可叙述性”的深刻阐释,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内在叙事结构的探究,更是将文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理解其如何通过媒介讲述自身,并与时代进行对话。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文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并在传播的洪流中,不断塑造和确立自身的存在。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作者没有选择聚焦于几个文学大家的作品,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为宏大的文学“体制”构建。他通过对大量期刊史料的爬梳,展现了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深刻地改变了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中国现代文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体制建构过程。作者对“可叙述性”的探讨,更是点亮了我对文学与时代之间关系的理解。他不仅仅谈论文学作品内部的叙事,更强调文学如何通过媒介来“叙述”自身,如何参与到时代的叙事建构中。这种将文学作品看作是文化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为我理解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提供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文学现代体制的“幕后”,看到了那些看不见的机制是如何运作,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学景观。

评分

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将看似分散的期刊史料、大众传播媒介和中国文学的现代体制构建过程巧妙地串联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新思想的萌芽,旧观念的瓦解,以及文学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身定位。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文学作品本身,而是聚焦于作品诞生的土壤——那个蓬勃发展的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的大众传播方式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那些曾经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零散史料,在作者的笔下焕发了生机,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现代文学体制形成的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可叙述性”的强调,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内部叙事结构的探讨,更是对文学如何通过媒介讲述自身、如何融入并塑造时代叙事的一种深刻理解。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传播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梳理历史脉络的宏大视野,以及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的学术力作。

评分

初读此书,我被其鲜明的学术品格所吸引。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对1919年至1949年间丰富的期刊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其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底可见一斑。他并没有止步于对史料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史料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文学现代体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学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传播史、思想史的著作。作者巧妙地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学如何在这种变迁中寻求自身的独立和发展。他对“可叙述性”这一概念的运用,更是为理解现代文学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我重新思考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审美意义,更在于其如何通过各种媒介讲述时代的故事,并被时代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一部充满了知识密度和思想深度的学术研究,值得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传播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别出心裁,它没有落入传统文学史研究的窠臼,而是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构成文学现代体制的幕后推手——期刊和大众传播。这种“史料为王”的研究路径,使得作者的论述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实证支撑。每一次对史料的引用,都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过去的小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作家、编辑、出版商乃至普通读者是如何互动,共同塑造了文学的样貌。书中所呈现的,并非是几个文学巨匠的耀眼光芒,而是更广阔的文学生态系统,包括那些默默无闻但至关重要的期刊创办者、编辑,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新兴的传播技术,将文学作品推送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手中。这种对“体制”本身的关注,让我明白,文学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对“可叙述性”的解读,更是将这一主题提升到了理论高度,揭示了文学如何通过对自身的“叙述”来确立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意义。这无疑是一部极具创新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