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考察当代大陆的女性小说,不仅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还结合文化和性别的视角,以揭示其文化蕴涵与精神实质,可以扣合当代女性文学与文化、性别研究,深化读者对当代大陆女性小说的认识与了解,提供对女性文学研究者相关研究资料,并从当代的女性小说中的传续与变化之迹,接续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陈碧月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 现职:实践大学专任教授、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空中大学兼任教授 着作:《小说选读》、《大陆女性婚恋小说──五四时期与新时期的女性意识书写》、《小说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文学与人生──此情无计可消除》、《大陆新时期女性小说选读》、《小说欣赏入门》及《两岸当代女性小说选读》、《异彩纷呈:大陆新时期女性小说赏读》、《20世纪90年代大陆女性小说的思想艺术风貌》、《遇见幸福──旅游文学的魅力》和《爱情文学》等书。 论文:发表〈浅谈两岸女性的爱情小说〉、〈林海音小说的女性意识〉、〈两岸小说:吕秀莲《这三个女人》和张洁《方舟》〉、〈曹丽娟《童女之舞》的同志情爱书写〉、〈论大陆女作家池莉的小说特色〉、〈八十年代两岸女性小说之比较〉、〈上海.女性.情慾取向──以《上海宝贝》和《夜上海》为例〉、〈女性书写──陈染小说的艺术风景〉、〈九○年代:颠覆「母亲神话」的大陆女性小说〉、〈大陆当代女性小说的关怀意识〉以及〈职业身份:当= ABe大陆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等五十余篇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目的
第二章 作家背景及其书写议题
第一节 作家背景
一、「50代」
二、「60代」
三、「70代」
第二节 独特的书写议题
一、私人书写
二、身体书写
三、超性别书写
四、城市书写
第三章 小说书写的叙事技法
第一节 善用叙事观点与手法
一、第一人称叙事观点
二、第三人称万能观点
三、双重的叙事手法
第二节 妥善的情节设计
第三节 灵动的新潮语言
第四节 栩栩如生的人物刻划
一、女性形象
二、男性形象
第五节 运用纯熟的修辞技巧
一、象征
二、错综
三、意象
四、隐喻
第四章 小说的思想艺术风貌
第一节 爱情的书写
一、两性争战
二、性沟矛盾
第二节 亲情的书写
一、母亲场景
二、父亲场景
第三节 情慾的书写
一、开敞而赤裸的慾望
二、充分掌控自主情慾
第四节 关怀主题的书写
一、人性关怀
二、社会关怀
三、文化关怀
四、生命关怀
第五节 社会现实的书写
一、时代变化的真实样貌
二、市井生活百态
三、士商地位的翻转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书写的特点
一、丰满的女性自觉意识
二、特殊的语言策略
三、性别探索与认同
四、解构男权神话
五、崭新的新市民光廊
第二节 书写的失衡
一、两性关系的失调
二、偏重「都会」的场景安排
三、过分关注身体书写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
一、比较两性作家情慾书写的差异
二、值得研究的「青春成长小说」
三、作家风格转变之研究 四、影视文学未来可期 参考书目
怎么说呢,这本书的“劲儿”特别足,读起来让人感觉充满了力量。作者的文字风格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而是带着一股子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又非常具有感染力。她对当代女性小说里那些“刺”和“痛”的地方,毫不回避,直击要害。我读到关于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性别歧视,那些细致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的朋友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委屈和不甘。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抱怨,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以及女性作家们是如何通过她们的作品,去反击、去挑战、去寻求改变的。书里对一些“边缘化”的女性形象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非主流的、不被传统价值观所接纳的女性,她们的挣扎、她们的困惑、她们的偶尔的叛逆,都被作者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她让我明白,真正的女性主义,应该包容所有女性的声音,即使那些声音并不完美,甚至有些“粗糙”。这本书让我对“女性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某种特定的模式,而是在各种情境下,女性不断自我赋权、寻找存在价值的那个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巧妙,一环扣一环,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穿梭于广阔的大陆当代女性小说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形象的细致梳理。她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小说进行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读到关于八十年代女性小说那部分时,我感受到了她们在改革开放初期那种迷茫而又充满希望的探索;而进入九十年代,则可以看到女性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独立与挣扎;到了新世纪,女性的叙事则更加多元,对自我身份的追问也更加深入。作者在分析时,常常引用具体的文本片段,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情节,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她对叙事技巧、象征意义、人物塑造的解读也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些曾经读过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她对某位女作家笔下“破碎的家庭”意象的解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零散的描写,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女性心理投射。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当代女性小说,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更是在阅读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以及女性群体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和一位非常博学且极具洞察力的朋友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的观点鲜明却不偏激,她能够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当代女性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又能深入到具体的文本,分析每一个细节所蕴含的深意。我特别喜欢她对“女性写作”这个概念的阐释,她打破了许多固有的成见,认为女性写作不应该被狭隘地定义,而应该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她在分析一些作品时,对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结合,也做得非常出色,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作家们会选择那样的方式去叙述。我脑海里浮现出其中一位作家,她的笔下总是有着浓重的乡愁和对女性命运的哀叹,作者的解读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群体命运的深刻写照。这本书让我对“意义”的理解更加丰富,它不仅仅是情节上的波澜壮阔,更是人物内心深处的挖掘,是作者通过文字传递的对人性、对社会、对女性群体生存状态的关照。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满满。作者的分析,不仅有理论高度,更有现实关照。我尤其欣赏她在探讨女性小说中的“身体叙事”时,那种细腻而又充满智慧的笔触。她没有回避女性身体的复杂性和多重意义,而是深入剖析了女性在身体体验中感受到的愉悦、痛苦、压抑和反抗。那些关于女性身体的描写,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简单的生理描述,而是承载着社会文化、权力关系以及个体意志的重要载体。她还特别提到了当代女性小说中,对于“母性”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和解构,这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传统的母性形象往往是被理想化和符号化的,而当代女性小说则试图展现母性的多面性,包括其中的爱、牺牲、愧疚,甚至是对母性本身的困惑和质疑。这本书让我对“女性”这个身份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在社会、文化、历史中不断被建构和重塑的复杂存在。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当代女性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而有力的女性主义气息,深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沉稳有力,让人一眼就觉得内容不简单。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开篇的一段引言深深吸引了。“她,如同一株在贫瘠土壤中顽强生长的小草,却能绽放出最耀眼的花朵。”这句话像是为书中无数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做了注脚。我立刻被代入了一种探索的冲动,想要去了解这些在时代洪流中,在社会压力下,依然坚守自我,勇敢发声的女性们。书中收录的小说,我虽然还没有全部读完,但已经接触到的几篇,都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过去那种刻板印象中的女性形象,而是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以及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她们或许在家庭、事业、情感中挣扎,但她们的反思和选择,都带着一股子不屈的劲儿。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篇章,探讨了当代女性在生育选择上的困境,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们各自的考量、痛苦和最终的决定,这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女性自主权和个体价值的思考。我迫不及待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感受更多作者笔下那些独特而动人的女性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