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作者为文宝峰(H.Van Boven),是比利时人,曾在绥远、北京一带传教,喜欢中国新文学。一九四四年,被日本侵略军关进集中营后,他继续阅读新文学作品和有关书籍,用法文完成了《新文学运动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e),一九四六年作为「文艺批评丛书」的一种,由北平普爱堂印行。 正文共有十五章,除〈序言〉和〈导论〉外,分别是1.桐城派对新文学的影响;2.译文和最早的文言论文;3.新文体的开始和白话小说的意义;4.最早的转型小说──译作和原创作品;5.新文学革命;6.文学研究会;7.创造社;8.新月社;9.语丝社;10.鲁迅:其人其作;11.未名社;1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新写实主义;13.民族主义文学;14.自由运动大同盟;15.新戏剧。
作者简介
谢泳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史。着有《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份子》、《中国现代知识份子的困境》及《何故乱翻书──谢泳阅读笔记》等书。
蔡登山
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高职教师、电视台编剧,年代及春晖电影公司企划经理、行销部总经理。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现为秀威资讯科技丛书主编。着有《电影问题.问题电影》、《往事已苍老》、《人间四月天》、《许我一个未来》、《人间花草太匆匆》、《人间但有真情在》、《传奇未完──张爱玲》、《百年记忆》、《鲁迅爱过的人》、《另眼看作家》、《色戒爱玲》、《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编着《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情诗与情话》、《消逝的虹影──王世瑛文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稀见史料」前言 谢泳
这里搜集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种史料并不特别难见,但在事实和经验中,它们的使用率并不高,有鉴于此,我和登山兄想到把它们集中重印出来,供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使用。
《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
第一本是英文《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 & Plays)。
本书是一九四八年辅仁大学印刷的,严格说不是正式出版物,所以可能流通不广。夏志清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时候,在前言里专门提到宋淇送他的这本书非常有用。这本书的作者,通常都认□是善秉仁。关于此书的编辑情□是这样的:当时「普爱堂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丛书,共有五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文艺批评丛书」,共有四本书,其中三本与中国新文学相关,一本是《文艺月旦》(甲集,原名《说部甄评》),□本是《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还有一本是《新文学运动史》。《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苏雪林写的「中国当代小说和戏剧」(Present Day Fiction & Drama In China)。
第二部分是赵燕声写的「作者小传」(Short Biographies Of Authors)。
第三部分是善秉仁写的「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
本书印刷的时间是一九四八年,大体上可以看成中国现代文学结束期的一个总结,作□一本工具性的书,因□是总结当代小说和戏剧以及相关的作家问题,它提供的材料准确性较好。特别是善秉仁编着的《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主要是一个书目提要,虽然有作者的评价,如认□适合成年人、不适合任何人或者干脆认□是坏书等,但这些评价现在看来并不是没有价值,我们可以从他的评价中发现原书的意义,就是完全否定性的评价,□ F文学史研究来说也不是毫无意义。比如当时张爱玲出了三本书,分别是《传奇》《流言》和《红玫瑰》(原名如此),提要中都列出了。
认□《流言》适于所有的人阅读,而对《红玫瑰》是否定的,建议不要推荐给任何人。对《传奇》则认□虽然爱情故事比较危险和灰色,不合适推荐给任何人阅读,但同时认□,小说叙述非常自由和具有现代风格,优美的叙述引人入胜且非常有趣。另外,本书对《围城》的评价也不高。 本书的编纂有非常明确的宗教背景,前言开始就说明是向外国公众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但同时也有保护青年、反对危险和有害的阅读。作□中国早期一本比较完善的现代文学研究着作,本书的价值可以说是相当高的,除了它丰富和准确的资料性外,苏雪林的论文也有很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它基本梳理清了中国现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脉络,而且评价比较客观。她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地位有正面的评价,对老舍、巴金也有较高评价。
对新兴的都市文学作家群、乡土作家群、北方作家群等等,都有专章叙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基本都注意到了。本书叙述中国当代小说,苏雪林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鲁迅,她说无论什□时候提到中国当代小说,我们都必须承认鲁迅的先锋地位,这个见识体现了很远大的文学史眼光。 《文艺月旦.甲集》 第二本是善秉仁的《说部甄评》。
本书原是用法文写的一本书,后来译成中文,名□《文艺月旦.甲集》,一九四七年六月初版,署景明译,燕声补传。书前有一篇四万余字的〈导言〉,其中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的分析」,多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本书除了善秉仁的〈导言〉外,还有赵燕声编纂的「书评」和「作家小传」,这些早期史料,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很有帮助,特别是其中一些史料线索很宝贵,比如善秉仁在《文艺月旦》的导言最后中提到:「文宝! 峰神父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业已出版。一种《中法对照新文学辞典》已经编出,将作□『文艺批评丛书』的第三册,第四册又将是一批『文艺月旦』的续集。」 《新文学运动史》第三本是文宝峰的《新文学运动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 by H.Van Boven Peiping) 我最早是从常风先生那里听到这本书的。
我查了一下印在《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封面上的广告目录,提示英文正在计划中,而法文本已经印出。本书列□「文艺批评丛书」的第二种。 常风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有时候去和他聊天,他常常告诉我一些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旧事,有很多还是一般文学史中不太注意的。文宝峰(H.Van Boven)这个名字,我就是从他那里听到的。记得他还问过我,中国现代文学界对这个人有没有研究,我说我不清楚。他说这个人对中国现代文学很有兴趣,写过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听常风先生说,文宝峰是比利时人。一九四四年春间,他曾和常风一起去看过周作人。常风先生后来写了〈记周作人〉一文,交我在《黄河》杂志发表,文章最后一段就写这个经历。他特别提到「见了文宝峰我才知道他们的教会一直在绥远一带传教,因此他会说绥远方言。文峰跟我交谈是英文与汉语并用,他喜欢中国新文学,被日本侵略军关进集中营后,他继续阅读新文学作品和有关书籍,我也把我手头对他有用的书借给他。过了三四个月,文宝峰就开始用法文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九四四年七月底他已写完。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不久文宝峰到我家找我,他告诉我说他们的教会领导认□他思想左倾要他回比利时,他在离开中国之前很希望能拜访一次周作人。与文宝峰接触近一年,我发现他对周作人和鲁迅。」
梁实秋在〈忆李长之〉一文中曾说:「照片中的善司铎面部模煳不可辨识,我想不起他的风貌,不过我知道天主教神父中很多饱学之士,喜与文人往来。」 梁实秋这篇回忆李长之的文章,就是由常风先生寄了一张一九四八年他们在一起吃饭时的合影照片引起的,这张照片上有当时北平怀仁学会的善秉仁,文宝峰当时可能也在这个机关服务。这张照片非常有名,主要是当时「京派」重要作家都出席了,此后他们大概再没有这样集中过,梁实秋此后也再没有回过北平。记得好多年前,子善兄曾托我向常风先生复制过这张照片,我帮他办了此事,还就此事给《老照片》写过一篇短文。 文宝峰(H.Van Boven)是比利时人,曾在绥远、北京一带传教,喜欢中国新文学,一九四四年,被日本侵略军关进集中营后,他继续阅读新文学作品和有关书籍,用法文完成了《新文学运动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e),一九四六年作□「文艺批评丛书」的一种,由北平普爱堂印行。此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可以找到,希望以后能翻译出来供研究者使用。关于文宝峰其人,我后来还在台湾大学古伟瀛教授编辑的一本关于传教士的名录中见到了相关的介绍,印象中他后来到了日本传教,二○○三年在日本姬鹿城去世。
《新文学运动史》正文共有十五章,除序言和导论外,分别是: 一、桐城派对新文学的影响 二、译文和最早的文言论文 三、新文体的开始和白话小说的意义 四、最早的转型小说——译作和原创作品 五、新文学革命: (一)文字解放运动 (二)重要人物胡适和陈独秀 (三)反对和批评 (四)对胡适和陈独秀作品的评价 (五)新潮 六、文学研究会 七、创造社 八、新月社 九、语丝社 十、鲁迅:其人其作 十一、未名社 十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新写实主义 十三、民族主义文学 十四、自由运动大同盟 十五、新戏剧 赵燕声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书目》一文中认□,「西文的中国新文学史,此书现在是唯一本。内容偏重社团史料,作家传记;叙事截止于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左右。错误的地方很多。」 在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史研究中,还没有注意到这部着述。
因□它完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大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完整历史,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着述。我们从它的目录中可以看出,文宝峰叙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眼光很关注新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转型时期翻译作品对新文学的影响有重要论述。本书的影印出版,对开拓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视野很有帮助,同时也促使学界用新眼光打量中国现代文学编纂史。峰对周氏兄弟的新文学史地位评价很高,本书对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的□示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作者有明显的宗教背景,但他在评价新文学史的时候,还是保持了非常独特的眼光。
文宝峰在序言中,特别表达了对常风先生的感激之情,认□是常风先生帮助他完成了这部着作,文宝峰说,在集中营修改此书的漫长岁月里,常风先生审看了他的稿子并给他带来必要的信息和原始资料。 希望这三种史料的影印出版能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龙门书局曾翻印过《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但大陆一般研究者也不易见到,其它两种就更少听说了。现在秀威资讯出版公司将三种史料一併同时推出,对于加□两岸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交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至于另外一种《中法对照新文学辞典》,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发现并贡献给研究者。 谢泳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于□门大学人文学院
这本书我实在太喜欢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涌现出来的、充满反叛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作品。但总是感觉对“新文学运动”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脉络、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什么,总也理不清。读了这本书,感觉脑海中那团乱麻一下子被梳理开了。《新文学运动史》就像一个引路人,带我穿梭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作者的叙述非常生动,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读着读着,我就好像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笔下“呐喊”的力度,郭沫若先生诗歌的激情,徐志摩先生浪漫的诗篇,还有曹禺先生戏剧的震撼。书里不仅仅列举了作家和作品,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的思想渊源、创作背景以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文学思潮的解读,比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等等,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又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的。这本书让我对“新文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让我真正理解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对“新文学运动”的学术梳理和价值重估。我一直觉得,对于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应该有这样一部能够系统性、全面性地展现其面貌的著作。而《新文学运动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梳理史实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运动”本身意义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文学形式的改变,更是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演变。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和事件的客观呈现,既有深刻的解读,又不失批判性的视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知,也对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的启蒙读物。
评分我原本对文学史这类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非常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生僻的理论和拗口的句子。然而,《新文学运动史》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生动,仿佛作者在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新文学运动的热情和深刻理解,他/她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解读历史,展现那个时代文学的生命力。书中对于不同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非常有画面感,让我能够轻易地想象出他们创作时的情景,感受到他们文字中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早期新文学作品的解读,它们是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如何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如何引发社会讨论。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合理,层层递进,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新文学运动的整体把握越来越清晰。它让我觉得,文学史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引人入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著作。我之前对“新文学运动”的理解,总觉得是几个大家的名字和几篇课文的堆砌,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勾勒出了新文学运动的来龙去脉,从它的萌芽期,到蓬勃发展期,再到逐渐成熟期,每一个阶段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革新”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改变,更是思想上的洗礼,是与旧有文学传统的一次大胆的决裂。书里详细阐述了新文学如何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如何关注个体生命,如何反映底层人民的疾苦,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突破。我读的时候,常常被书中描写的那些人物深深打动,他们身上的那种探索精神、批判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只是觉得作为一本“史”字辈的书,应该会比较严谨。没想到,读起来比我想象中要有趣得多!我一直对文学史的断代和演变过程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这些历史叙述都显得有些干瘪,缺乏生命力。《新文学运动史》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非常善于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是如何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白话文运动的章节,那一段的描述让我感觉到了文字的力量。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变,更是思想的解放、文化的革新。书中详细梳理了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以及遇到的阻力,并重点介绍了那些为之奋斗的先驱者。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明白,我们今天能够如此自由地表达,是多么来之不易。而且,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分析也很有深度,能够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他们是如何继承与创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