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台湾文学/书的时代变装术」记忆之书
册页流转的不是白纸黑字、冷冰冰的文本
而是有血有肉、热情洋溢的文学、作家,和「书」
收录于此书的108本书,是两位作者经过激烈讨论,认为足以用来勾勒从日治时期一直到新世纪为止,台湾文学发展面貌的书籍,包括菁英的、严肃的;大众的、通俗的。108本台湾文学书的命运,有作者轶闻,有内容点评,更有版本流变。其中多为市面罕见珍本,对照如今书市「用力设计」过后,反而「努力追求」的返朴归真,呈现的则是岁月流转下自然尘封的手感灵魂。
书跟人一样,自有其命运。一本书,从撰稿、编辑、印刷到出版,那只是诞生而已。书出之后,它的命运才正要展开。书受欢迎,一刷一刷印下去,再版二版三版……,生命无限延伸,换封面改装帧,点缀成华丽的人生;书不受欢迎,或叫好不叫座,一版即断,不绝如缕,要想见其面目,便只有到图书馆、旧书店了。本书传达于读者的,不是白纸黑字,冷冰冰的文本,而是热情洋溢,有血有肉的书的生命,不仅要导读,更要导览,让你跟台湾文学、跟书作朋友!
作者简介
应凤凰
台北市人,1950年生,曾任职银行、报社,后获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东亚系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副教授,专研战后台湾文学史料、五○年代台湾文学。她又是台湾着名「书人」,早年精研台湾文学书目、版本,甚获李敖、柏杨、秦贤次肯定,编有数本专书。家中藏书丰富,悠游书山,走访册籍,是她最大的乐趣。学术论文散见相关学报期刊,一般着作包括《笔耕的人:男作家群像》、《台湾文学花园》等。
傅月庵
本名林皎宏,台湾台北人,1960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社编辑、主编、总编辑。现任茉莉二手书店执行总监。台湾着名「书人」,长年浸润书海,于版本源流变迁,多有所见。常时撰写书话文章,于两岸三地报刊杂志发表。着有《生涯一蠹鱼》、《蠹鱼头旧书店地图》、《天上大风》、《我书》等。
序
台湾文学.精彩百年
台湾,美丽之岛也,移民之岛也。其美丽,正所以招引移民。移民络绎不绝于途,族群反覆冲突、妥协、抟合,多元文化终于灿然有形,自成一格。
前尘回首。西班牙人走了,荷兰人来了;日本人来了,清国人走了;中国人落地生根,原住民始终坚守祖灵之山河。政治不停地冲突,生活不断地融合,畛域界线终为时间所泯,遂造就了源头文化汩汩如泉涌,生活冲劲十足的台湾人。——台湾,美丽之岛也。吾岛之民,正所以彰显此美丽!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份。台湾文学壮大了台湾文化,亦为台湾文化的缩影。四百年之途,一路走来,颠跖仆跌,不断如缕,却能含纳千江千月,汇成大河,劲涌向前。移民文化特质,显露于文学之上,一则反抗压迫,二则追求认同。压迫经常来自于外在要求无条件的认同,反抗则往往是为了寻求更真实的自我认同。
清季传统汉文学,初期类多宦游採风之作,晚期移民既多,定居者众,隶籍台湾,乡土意识渐兴。本土诗作,素质腾昇,与内地几无二致。日治之后,台湾传统诗社林立,一方面成为台日文人交流平台,分庭抗礼唱和;另方面则柔性捍卫汉族传统,不与俗同。新文学方面,无论「台湾白话文运动」或「台湾乡土话文论战」,均与非武装抗日的文化运动息息相关。「皇民文学」的出现,固出于政治需求,相当程度上,却也是历经数十年统治后,部分台湾人放弃抵抗,自我认同大和文化的结果。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来台,懔于「二二八事件」与外在局势,对内採取高压统治,势成白色恐怖。1950年代扑天盖地的「反攻怀乡文学」,实则要求台湾人民无条件认同「祖国文化」,殊不知菅芒迎风,弯而不折。19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导引,终成1970年代「乡土文学」的反叛,乃至1980年代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农村、都市、眷村、劳工、酷儿、原住民、母语文、女性主义、生态环保……均如花火迸炸,成为文学书写指涉标的,并于1990年代形成了各自的类型写作。1987年台湾解严,1999年废除「出版法」,台湾文化∕文学,在「拦得溪声日夜喧」之后,也终于百无禁忌,「堂堂溪水出前村」了。
2000年之后,台湾文学的「反抗∕认同」特质,依然存在,却不如以往旗帜鲜明了。「轻薄短小」的网路冲击,商业市场的操作,在在沖淡了文学的纯度与浓度。台湾文学何去何从?正待年轻一代透过实践,寻找出更新、更具活力的方向。「蕃薯不怕落土烂,只要子孙代代湠」,回首精彩百年,台湾文学多元丰饶,大步迈进之中!
应凤凰 傅月庵
我一直都很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而这本书似乎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某一段话。作者提出的某些观点,或者描绘的某些现象,都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去质疑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细节而陷入沉思,继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亦或是更宏大的社会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信息或者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维度,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探索,去发现,去构建自己的理解。这种“不直接告诉”的魅力,反而让我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智识的挑战。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与作者共同构建意义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古朴的、带有历史沉淀感的纸张质感,边缘似乎还带着些许泛黄的痕迹,仿佛真的从某个古老的书斋里被小心翼翼地翻出来。标题“册页流转”几个字,用一种略显沧桑的书法字体呈现,没有丝毫的张扬,却自有其风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时光的重量。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与众不同,不像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那些光滑、冰凉的纸张,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略微粗糙的触感,仿佛指尖能捕捉到纸浆最初的脉络。翻动书页时发出的沙沙声,也带着一种特别的韵律,像是低语,又像是历史的回响。整体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仪式感。即便尚未深入书本内容,仅从这装帧和纸张的细节上,就已经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期待着里面承载的究竟是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情感,是怎样的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阅读本身增添了一层厚重的艺术价值,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册页流转”所要传递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我之前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所以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刚拿到手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如今市面上书籍浩如烟海,想要找到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并非易事。然而,当我开始翻阅,那些文字便如同丝线一般,缓缓地在我眼前铺展开来。我发现,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华丽,也不炫技,但却极其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微妙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冗余,每一个词语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恰到好处地安放在最需要它的位置,传递出最真实的情绪。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体验着他们的人生起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很久没有感受到的了。作者的叙事方式也很有趣,不是那种 lineare 的、直白的讲述,而是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去品味那些弦外之音。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字,建立起了一种默契,一种心灵的共鸣。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它所涉及的主题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然而,作者的笔触却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我引入这个陌生的领域。他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者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惊叹于作者的知识储备,更佩服他将知识转化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的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未知的领域里探索。他不仅指引我前行的方向,更让我看到了沿途的风景,感受到了这个领域的魅力。我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惧,而是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作品那样引人入胜,但它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治愈人心的魔力,它描绘的那些平凡的生活片段,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都带着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美。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的心绪也随之平静下来,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那些书中的人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对生活的追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本质,发现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它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启示,但却像是一杯温水,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灵,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