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页流转

册页流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绘画
  • 书籍
  • 古籍
  • 收藏
  • 工艺
  • 中国传统
  • 文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关于「台湾文学/书的时代变装术」记忆之书
  册页流转的不是白纸黑字、冷冰冰的文本
  而是有血有肉、热情洋溢的文学、作家,和「书」

  收录于此书的108本书,是两位作者经过激烈讨论,认为足以用来勾勒从日治时期一直到新世纪为止,台湾文学发展面貌的书籍,包括菁英的、严肃的;大众的、通俗的。108本台湾文学书的命运,有作者轶闻,有内容点评,更有版本流变。其中多为市面罕见珍本,对照如今书市「用力设计」过后,反而「努力追求」的返朴归真,呈现的则是岁月流转下自然尘封的手感灵魂。

  书跟人一样,自有其命运。一本书,从撰稿、编辑、印刷到出版,那只是诞生而已。书出之后,它的命运才正要展开。书受欢迎,一刷一刷印下去,再版二版三版……,生命无限延伸,换封面改装帧,点缀成华丽的人生;书不受欢迎,或叫好不叫座,一版即断,不绝如缕,要想见其面目,便只有到图书馆、旧书店了。本书传达于读者的,不是白纸黑字,冷冰冰的文本,而是热情洋溢,有血有肉的书的生命,不仅要导读,更要导览,让你跟台湾文学、跟书作朋友!

作者简介

应凤凰

  台北市人,1950年生,曾任职银行、报社,后获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东亚系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副教授,专研战后台湾文学史料、五○年代台湾文学。她又是台湾着名「书人」,早年精研台湾文学书目、版本,甚获李敖、柏杨、秦贤次肯定,编有数本专书。家中藏书丰富,悠游书山,走访册籍,是她最大的乐趣。学术论文散见相关学报期刊,一般着作包括《笔耕的人:男作家群像》、《台湾文学花园》等。

傅月庵

  本名林皎宏,台湾台北人,1960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社编辑、主编、总编辑。现任茉莉二手书店执行总监。台湾着名「书人」,长年浸润书海,于版本源流变迁,多有所见。常时撰写书话文章,于两岸三地报刊杂志发表。着有《生涯一蠹鱼》、《蠹鱼头旧书店地图》、《天上大风》、《我书》等。

尘封的年代:一部关于逝去风华的编年史 书名:尘封的年代 作者:林远 出版社:瀚海文丛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 图书简介 《尘封的年代》并非讲述纸张的物理流转,亦非聚焦于文书的行政管理,它是一部关于时间洪流中,那些被遗忘的、沉淀下来的个体记忆与时代侧影的编年史。本书以独特的叙事视角,试图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观的人性光辉与时代的无奈。 本书的创作历程长达十年,作者林远深入探访了数个已逐渐被现代都市文明吞噬的旧城区、老街巷,以及散落在乡村深处的几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他搜集、整理并重构了大量一手口述资料,结合档案馆中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日记残页和老照片,构建了一个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关于“普通人”生活的立体画卷。 第一部:黎明前的微光(1920s - 1940s) 这一部分聚焦于旧中国在剧烈社会变革前夜的生活图景。林远没有直接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或政治风云,而是通过几个特定家庭的命运浮沉,来展现那个时代下,知识分子、手工艺人与城市小商贩的生存状态。 例如,书中详细描绘了江南一户世代经营古籍修复的家庭,他们如何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坚守着传统技艺的尊严;记录了一位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启蒙下一代,他们的教案、他们的口头教诲,都成为研究那个时代教育困境的珍贵侧写。文字冷静而克制,着力于描绘生活细节中的挣扎与坚韧。读者将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顿饱饭、一封平安的家书,是如何成为最奢侈的愿望。 第二部:风雨中的定格(1950s - 1970s) 这一阶段是本书着墨最重、情感张力最强的一部分。林远将叙事焦点转向了集体化浪潮下,个人情感如何被时代的巨大惯性所裹挟和重塑。 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工匠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下被异化的故事。有被抽调去参与大型工程的工程师,他们用尽毕生所学建造了宏伟的设施,却在私下里遗憾地感叹自己未能完成的那些“小而美”的设计图纸;有在特定时期,被迫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艺术创作,转而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艺术家们。 林远着重描绘了“隔阂”与“重逢”的主题。通过对几代人书信往来的细致梳理,展现了家庭关系在长期分离、信息阻隔下产生的微妙变化。这些书信,大多是残缺不全的,有些甚至只剩下一句未完的话,但正是这些断裂,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悲剧底色。我们看到的是沉默、隐忍以及在日常琐事中寻找安宁的努力。 第三部:重塑与回响(1980s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地,第三部分展现了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艰难交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进步”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告别”的叙事。 林远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正在消失的行业和生活方式。比如,一个城市的公共电话亭是如何被移动通信取代,而那些坚守在电话亭旁的接线员,他们最后的工作场景是怎样的?那些曾经作为社区核心的“茶馆文化”,在咖啡馆和网络社交的冲击下,是如何逐渐退场的? 本书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是对“物”的记忆的探讨。作者采访了一群热衷于收集老物件的人,他们收集的并非是价值连城的古董,而是那些承载着特定年代气味的物件——老式的缝纫机、特定的搪瓷杯、特定的花纹玻璃窗。通过这些物件,林远试图唤醒读者对“我们曾经是谁”的集体记忆。 写作风格与特点 《尘封的年代》的文字风格极其内敛、细腻,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绝不矫揉造作。林远采用了“碎片化重构”的叙事手法,他将大量的原始材料——口述录音的转录稿、模糊的照片、斑驳的信件——巧妙地融入叙事主体,让历史以一种近乎“现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去英雄化”的视角。它关注的是“无名之辈”的命运,那些在时代大潮中微不足道,却支撑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与适应。 阅读价值 阅读《尘封的年代》,仿佛是走进一个巨大的私人博物馆,每一章节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侧影。它不仅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记录,更是一次对现代社会中“遗忘”与“留存”的深刻反思。本书对于历史研究者、社会学爱好者,以及任何对本国近百年社会变迁轨迹感到好奇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度文本。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往往深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和最微小的个体生命之中。 --- 本书全彩印刷,内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及手绘插图,首次发行限量精装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应凤凰.傅月庵/台湾文学.精彩百年  004
赖和/赖和全集  006
吕赫若/吕赫若小说全集  008
杨逵/送报伕  010
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012
洪弃生/寄鹤斋诗集  014
杨千鹤/花开时节  016
张文环/阉鸡  018
张深切/里程碑  020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022
张我军/乱都之恋  024
钟理和/笠山农场  026
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  028
梁实秋/秋室杂文  030吴鲁芹/鸡尾酒会及其他  032
姜贵/旋风  034
陈之藩/在春风里  036
王蓝/蓝与黑  038
张秀亚/北窗下  040
艾雯/青春篇  042
亚弦/亚弦诗集  044
商禽/商禽诗全集  046
林海音/城南旧事  048
琦君/烟愁  050
洛夫/魔歌  052
郑愁予/郑愁予诗选集  054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  056
张爱玲/秧歌  058
王鼎钧/左心房漩涡  060
周梦蝶/还魂草  062
杨念慈/废园旧事  064余光中/莲的联想  066
叶石涛/葫芦巷春梦  068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070
李敖/传统下的独白  072
朱西甯/狼  074
司马中原/荒原  076
白先勇/台北人  078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  080
陈若曦/尹县长  082
潘人木/莲漪表妹  084
陈映真/将军族  086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088
王文兴/家变  090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  092
叶珊/非渡集  094
季季/异乡之死  096
琼瑶/窗外  098
桓夫/妈祖的缠足  100
吴晟/泥土  102
洪醒夫/黑面庆仔  104
宋泽莱/打牛湳村  106
杨青矗/工厂人  108
向阳/银杏的仰望  110
李乔/寒夜三部曲  112
高阳/胡雪巖  114
陈列/地上岁月  116
阿盛/行过急水溪  118
雷骧/青春  120
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  122
蒋勋/少年中国  124
陈冠学/田园之秋  126
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  128
李昂/杀夫  130
小野/蛹之生  132
吴念真/特别的一天  134
郑清文/沧桑旧镇  136
廖辉英/油□菜籽  138
林清玄/紫色菩提  140
子敏/小太阳  142
席慕蓉/七里香  144
张大春/四喜忧国  146
朱天心/想我眷村兄弟们  148
朱天文/荒人手记  150
袁琼琼/自己的天空  152
苏伟贞/沉默之岛  154
黄凡/赖索  156
张贵兴/伏虎  158
李永平/吉陵春秋  160
东方白/浪淘沙  162
陈芳明/荆棘的闸门  164
张系国/棋王  166
刘大任/浮游群落  168
马森/夜游  170
简媜/梦游书  172
陈黎/岛屿边缘  174
张曼娟/海水正蓝  176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78
龙应台/野火集  180
廖玉蕙/五十岁的公主  182
刘克襄/风鸟皮诺查  184
郭松棻/奔跑的母亲  186
蓝博州/幌马车之歌  188
杨照/暗巷迷夜  190
平路/行道天涯  192
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  194
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  196
夏宇/备忘录  198
周芬伶/绝美  200
邱妙津/鳄鱼手记  202
舞鹤/余生  204
骆以军/西夏旅馆  206
朱少麟/伤心咖啡店之歌  208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210
陈玉慧/海神家族  212
林文月/饮膳札记  214
舒国治/理想的下午  216
蔡珠儿/红焖厨娘  218
霍斯陆曼.伐伐/玉山魂  220
后记  222

图书序言

台湾文学.精彩百年 

  台湾,美丽之岛也,移民之岛也。其美丽,正所以招引移民。移民络绎不绝于途,族群反覆冲突、妥协、抟合,多元文化终于灿然有形,自成一格。

  前尘回首。西班牙人走了,荷兰人来了;日本人来了,清国人走了;中国人落地生根,原住民始终坚守祖灵之山河。政治不停地冲突,生活不断地融合,畛域界线终为时间所泯,遂造就了源头文化汩汩如泉涌,生活冲劲十足的台湾人。——台湾,美丽之岛也。吾岛之民,正所以彰显此美丽!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份。台湾文学壮大了台湾文化,亦为台湾文化的缩影。四百年之途,一路走来,颠跖仆跌,不断如缕,却能含纳千江千月,汇成大河,劲涌向前。移民文化特质,显露于文学之上,一则反抗压迫,二则追求认同。压迫经常来自于外在要求无条件的认同,反抗则往往是为了寻求更真实的自我认同。

  清季传统汉文学,初期类多宦游採风之作,晚期移民既多,定居者众,隶籍台湾,乡土意识渐兴。本土诗作,素质腾昇,与内地几无二致。日治之后,台湾传统诗社林立,一方面成为台日文人交流平台,分庭抗礼唱和;另方面则柔性捍卫汉族传统,不与俗同。新文学方面,无论「台湾白话文运动」或「台湾乡土话文论战」,均与非武装抗日的文化运动息息相关。「皇民文学」的出现,固出于政治需求,相当程度上,却也是历经数十年统治后,部分台湾人放弃抵抗,自我认同大和文化的结果。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来台,懔于「二二八事件」与外在局势,对内採取高压统治,势成白色恐怖。1950年代扑天盖地的「反攻怀乡文学」,实则要求台湾人民无条件认同「祖国文化」,殊不知菅芒迎风,弯而不折。19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导引,终成1970年代「乡土文学」的反叛,乃至1980年代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农村、都市、眷村、劳工、酷儿、原住民、母语文、女性主义、生态环保……均如花火迸炸,成为文学书写指涉标的,并于1990年代形成了各自的类型写作。1987年台湾解严,1999年废除「出版法」,台湾文化∕文学,在「拦得溪声日夜喧」之后,也终于百无禁忌,「堂堂溪水出前村」了。

  2000年之后,台湾文学的「反抗∕认同」特质,依然存在,却不如以往旗帜鲜明了。「轻薄短小」的网路冲击,商业市场的操作,在在沖淡了文学的纯度与浓度。台湾文学何去何从?正待年轻一代透过实践,寻找出更新、更具活力的方向。「蕃薯不怕落土烂,只要子孙代代湠」,回首精彩百年,台湾文学多元丰饶,大步迈进之中!

应凤凰  傅月庵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都很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而这本书似乎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某一段话。作者提出的某些观点,或者描绘的某些现象,都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去质疑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细节而陷入沉思,继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亦或是更宏大的社会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信息或者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维度,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探索,去发现,去构建自己的理解。这种“不直接告诉”的魅力,反而让我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智识的挑战。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与作者共同构建意义的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古朴的、带有历史沉淀感的纸张质感,边缘似乎还带着些许泛黄的痕迹,仿佛真的从某个古老的书斋里被小心翼翼地翻出来。标题“册页流转”几个字,用一种略显沧桑的书法字体呈现,没有丝毫的张扬,却自有其风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时光的重量。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与众不同,不像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那些光滑、冰凉的纸张,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略微粗糙的触感,仿佛指尖能捕捉到纸浆最初的脉络。翻动书页时发出的沙沙声,也带着一种特别的韵律,像是低语,又像是历史的回响。整体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仪式感。即便尚未深入书本内容,仅从这装帧和纸张的细节上,就已经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期待着里面承载的究竟是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情感,是怎样的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阅读本身增添了一层厚重的艺术价值,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册页流转”所要传递的深层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之前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所以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刚拿到手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如今市面上书籍浩如烟海,想要找到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并非易事。然而,当我开始翻阅,那些文字便如同丝线一般,缓缓地在我眼前铺展开来。我发现,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华丽,也不炫技,但却极其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微妙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冗余,每一个词语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恰到好处地安放在最需要它的位置,传递出最真实的情绪。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体验着他们的人生起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很久没有感受到的了。作者的叙事方式也很有趣,不是那种 lineare 的、直白的讲述,而是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去品味那些弦外之音。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字,建立起了一种默契,一种心灵的共鸣。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它所涉及的主题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然而,作者的笔触却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我引入这个陌生的领域。他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者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惊叹于作者的知识储备,更佩服他将知识转化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的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未知的领域里探索。他不仅指引我前行的方向,更让我看到了沿途的风景,感受到了这个领域的魅力。我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惧,而是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作品那样引人入胜,但它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治愈人心的魔力,它描绘的那些平凡的生活片段,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都带着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美。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的心绪也随之平静下来,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那些书中的人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对生活的追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本质,发现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它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启示,但却像是一杯温水,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灵,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