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于「是」:西洋女性文学十二家

不安于「是」:西洋女性文学十二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女性文学
  • 西洋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女性主义
  • 现代主义
  • 二十世纪文学
  • 西方文化
  • 文学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安于「是」,所以必须离开他人规划好的位置,去发现、去建构自己。

  女性若是想要写作,一定要有钱,和自己的房间-吴尔芙

  「我是女性复仇者。」

  接着─老天爷救他吧─他想展现魅力,用男人对男人的方式来跟我说话。「哎,得了吧。只要能够的话,谁不会把年轻女孩佔为己有呢?那些家庭很高兴摆脱这些赔钱货哩。女人就像是米虫一样。养鹅还比养女儿强得多。」他引用了我最痛恨的话。-选自《女战士》

  以西洋文学中的女性主体和建构为主题,探讨女性文学的六大议题:族群与历史、成长与背叛、婚姻与独立、纤弱与坚强、惊悚与奇诡、欲望与身体。每一主题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透过说故事的方式,细腻分析女性作者如何把这些议题写入作品之中,使其发光、发热,昇华为散发美感的经典作品。

  浅显流畅的文字,引领读者一窥女性书写的历史,探索西方女性主义关切的重点议题,表现女性安稳的「是」或不安于「是」。选题精要并具新意,作者除推荐相关作品的中译版本,更在导读中翻译作品精华片段,堪称近年来最佳的西洋女性文学导读。

本书特色

  ※精选十二位重量级的西洋女作家,介绍其生平故事及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汤亭亭、吴尔芙、奥斯汀、莫里森等。

  ※书中讨论了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的经典女性书写,文类涵盖了诗、小说、戏剧等,论述之间不掉书袋,轻松中带有一定深度,另附延伸阅读书单,最适合刚对文学萌生兴趣的读者。

  ※翻译名家李根芳教授以浅显易读的文字,搭配说书般的叙事口吻,与读者分享每一篇经典作品的精妙之处。

作者简介

李根芳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任国立中正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学会理事、翻译学会理事。研究兴趣为文化翻译,批判理论,性别议题与旅行文学等。发表论文散见于中外学术期刊,如MELU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中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译着包括《反对爱情》、《勘误表》、《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等。

寻觅“非是”的疆域:探寻现代心灵的边界与回响 一卷关于存在、自我与社会结构的深邃文本,一场穿越历史回响与当代困境的思辨之旅。 本书并无意于描摹任何既定的文学殿堂,亦不以罗列既成事实为己任。它更像是一张被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读者深入探究现代人类心灵在面对结构性约束时所产生的张力与反抗,尤其关注那些试图在既定范畴之外开辟新路的思想脉络。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是”——既定的身份、既定的规范、既定的认知框架——所构筑的庞大迷宫之中。这个“是”以其坚实的逻辑和毋庸置疑的权威,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规范了我们行动的边界。然而,真正的思想活力和深刻的洞察,往往诞生于对这种“是”的审视与踌躇。本书旨在剥离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石,去探寻那些在阴影中涌动、在边缘处低语的“非是”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结构的解构与主体性的漂移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现代性所建立的宏大叙事。自启蒙理性以来,西方思想界对统一、清晰、可被量化的“真理”的追求,构筑了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个体的基础框架。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与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这种坚固的结构开始出现裂隙。 我们详细考察了那些挑战“本质”概念的思想实验。本质主义相信存在着事物固定不变的内在属性,例如一个群体的固有性格、一种艺术形式的纯粹性、或者一个社会角色的必然性。本书则侧重于分析那些揭示这些“本质”如何被权力、历史偶然性与语言游戏建构起来的论述。这些论述并非简单地“否定”,而是深入到建构过程的肌理之中,展示“是”是如何从流变中被凝固,又是如何通过重复而被内化为“自然法则”。 我们聚焦于探讨“主体性”的危机。在传统的哲学观中,主体(自我)被视为一个自主、完整、具有清晰边界的行动者。然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主体开始变得碎片化、多重化,甚至是被语言和权力所“指代”的产物。本书将梳理一系列关于自我认同流变性的文本,分析个体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角色、不断更新的技术界面中,努力维持一种连贯的“在场感”。这里的“漂移”并非迷失,而是一种主动地拒绝被单一标签所固化,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第二部分:时间的错位与历史的侧影 历史叙事通常遵循一条清晰的、向前的线性轨迹,它强调进步、因果和必然性。本书则试图引入“时间错位”的视角,来审视那些被主流历史进程所忽略的、或被排斥在“进步”叙事之外的经验。 我们深入研究了那些采取“反向回溯”策略的作品。它们拒绝接受历史的最终裁决,而是重新挖掘被埋藏的记忆、被压抑的创伤,以及那些未能“实现”的替代性未来。这不是一种怀旧,而是一种抵抗“现在即是唯一现实”的哲学立场。通过重访那些看似“失败”的运动、被遗忘的抵抗时刻,我们得以看到历史的多重可能性——那些并未成为“是”的“曾是”与“将是”。 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非同步性”(Asynchronicity)。在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其生活经验的时间感和节奏感是迥异的。这种非同步性如何引发冲突、误解,以及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文化表达?本书分析了那些致力于捕捉这种时间错位带来的疏离感与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它们挑战了“世界同步发展”的傲慢预设。 第三部分:空间的拓扑与日常的抵抗 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权力施加与抵抗发生的场域。本书跳脱出宏观的政治地理学分析,转而关注微观层面上,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这座“看不见的剧场”中进行微妙的、几乎是无声的“非是”表达。 我们考察了那些关于“异托邦”(Heterotopia)的讨论,即那些既存在于现实之中,又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反转或净化了现实的特殊空间——图书馆、博物馆、梦境、边缘的飞地。这些空间成为了人们暂时抽离主流社会逻辑,重新组织感知和意义的场所。 日常抵抗是本书关注的另一个核心领域。它并非宏大的革命口号,而是存在于审美选择、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的细微调整中。例如,对既定美学的拒绝、对规范化社交礼仪的微妙戏仿、对公共空间的非功利性使用。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一种持续的、低强度的“在场之缺席”,它们表明了主体始终拥有一种“拒绝被完全编码”的能力。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构建意义的伦理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新的、更完善的“是”来取代旧的体系,而是倡导一种对确定性的警惕,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拥抱。真正的思想自由,源于承认世界和自我都处于永恒的生成之中,拒绝将任何观点、任何结构视为终极真理。 我们邀请读者进入这场对既有框架的审视,去倾听那些在主流话语之外回响的声音,去辨识那些潜藏于日常秩序之下的活力。这是一种对“未完成性”的肯定,一种在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质疑假设中,持续寻找更具包容性和更少限制性地存在于世的伦理姿态。这片“非是”的疆域,正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实现真正个体化的沃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iii
导读1
女性文学的生成 2
女性文学的系谱 7
女性文学的特色与前瞻 27

一、族群与历史31
汤亭亭《女战士》 34
吴尔芙《欧兰朵》 49
二、成长与背叛65
艾杜《我们的姊妹煞乐》 68
金凯德《露西》 83
三、婚姻与独立97
奥斯汀《理性与感性》 100
勃朗特《简爱》 115
四、纤弱与坚强131
狄瑾森《狄瑾森诗选》 134
莉曲《莉曲诗选》 151
五、惊悚与奇诡169
雪莱《科学怪人》 172
莫里森《宠儿》 187
六、欲望与身体 201
邱琪尔《顶尖女孩》 204
钟《怕飞》 217
参考资料231
索引233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西洋女性文学传统可上溯到中古时期,然而这个传统的建立和发展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犹记得我在八○年代下半叶念大学时,虽然欧美的女性解放运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台湾当时大学英文系的课堂上,「女性主义」仍是个十分时髦的名词,当时大部分的文学教授不会特别指定阅读女性作家的作品,如果介绍了女性作家,那也是因为她们的地位早已在英美文学史上列入经典,如艾蜜莉.狄瑾森(Emily Dickinson)、珍.奥斯汀(Jane Austen)、勃朗特姊妹(the Bronte Sisters)、维吉妮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等。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学生变成在大学授课的教师,现在「女性主义」或是「性别研究」几乎可说是外文系的「显学」,愈来愈多的文学研究与硕博士论文,从女性或性别的角度探讨各类文本,愈来愈多的女性作家作品在课堂上受到热烈讨论、广泛阅读,更不用说,在大学里其他科系也纷纷将「女性主义」或是「性别研究」列入课程之中。行政院于二○○五年通过各部会推动性别主流化实施计画,教育部随即把「性别主流化」当作是教育训练的一大重点,不仅加强部会各单位的性别意识,也要求各级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加强性别相关内容,鼓励设立性别研究相关科系与学程。

  就英语文学的发展来看,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珊卓拉.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与苏珊.古芭尔(Susan Gubar)于一九八五年首先编撰了《诺顿女性文学选:英语传统》(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 The Tradition in English),这部作品的诞生,主要得拜第二波女性主义之赐,一九六○年代欧美的女性解放运动为女性争取到更大的自由与平等,也赋与女性更多表达自我的管道与权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书写才逐渐受到肯定,过去被贬抑的女性文学作品才重新获得评价,许多文学批评家甚至挖掘出长期被历史淹没的作品,女性文学传统透过考掘发现,历经重新审视,而重见天日,广大读者得以从新的眼光来阅读,这样的传统也进而影响后世的创作者。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女性文学选自一九八五年出版后,于一九九六年、二○○七年又陆续增订翻修,发行了第二版、第三版,篇幅当然也不断地增加,最新版已分为上下两册共两千五百页,搜罗了二百一十九位作家的作品。

  这样的趋势显示了西洋女性文学的版图不断地扩大,其意义有二。首先就时间上的扩大来看,随着更多女性文学相关研究出土问世,有更多中古世纪以降的作家得到肯定,同时在新版的文学选里,也突显了某些已是经典文学作家的创作多样性。其次就空间上的扩大来看,在过去论及西洋女性文学传统,主要均以英国、美国的作家为代表,即使是英美作家,也大多是白人中上阶层的女性,但是自第二版开始,两位编者便强调「复数的」英语传统,因此作家的国籍可能是加拿大、印度、澳洲、迦纳等,美国作家也来自于不同的族裔背景,如墨裔、非裔、亚裔及原住民等。我如此大费周章地解释《诺顿女性文学选》出版沿革,主要是说明要在这本两百多页的小书里,介绍以英文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实非易事,但本着我对女性文学的热爱,以及长期以来对性别研究的耕耘,还是大着胆子接下这份重责,最终当然还是希望能收抛砖引玉之效。

  这样的作品旨在引介更多读者接触西洋女性文学,因此要避免生硬的学术理论,所以我在下笔时便尽量以多说故事入手。在介绍这些作品时,我也试着把半世纪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所关切的重点带进讨论或解析之中。使读者一方面能认识这些杰出的女性作家,另一方面也能对女性主义的关怀有所了解。

  限于个人学识与语言能力,我只能挑选以英文创作的作者,至于以其他语言书写的精彩西洋女性作家的作品,恐怕就有待其他专家学者来撰写。虽然我除了研究外,闲暇也会阅读非英语女性作家作品,主要是透过中文或英文翻译(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题目,英语主导的文化如何影响我们认识世界,如果没有英文翻译,或是透过英美出版界介绍,我们就不易接触到其他语言的文学作品,但这个问题恐怕不是这里所能处理的),此处仍然锁定以英文为原创语言的作品,介绍的是英语的文学创作传统。

  若就西洋女性文学观之,只举最有名的女作家为例,古希腊女诗人莎孚(Sappho)、以西班牙文创作的智利作家伊莎贝.阿言德(Isabel Allende)、法国作家柯蕾特(Colette)、玛格丽特.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近几年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小说家艾芙烈.叶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波兰诗人薇丝拉瓦.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等等,她们的传承与影响不仅在其自身的语言文化传统里有重要意义,也随着世界文学的播散,带给全世界的创作者与读者诸多启发与感动。

  以世界文学的视野出发,光是以亚洲各地的文学传承而论,即不胜枚举,印度的官方语言共有二十余种,邦加拉语(Bengali)、塔米尔语(Tamil)、兀儿独语(Urdu)各自有其文学传统,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土耳其、东欧、北欧各国等文学创作,普遍而言,对我们仍然相当陌生,遑论非洲的史瓦希利语(Swahili)、祖鲁语(Zulu)、吉库裕语(Kikuyu)等语言文化传统,中南美洲以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创作的作品、近东与北非地区以阿拉伯语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等,都是有待挖掘的宝库。此处所提及的仍是以文字书写的文学传统,若是再扩及口述文学传统,范围就更加广泛了。要将这些作品纳入讨论,就需要以更宏观的世界女性文学的角度切入,当然最受忽略的各地原住民文学也应涵括在内。

  我想强调的是,从世界女性文学的观点看来,做为研究者与读者,仍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努力,有许多版图仍然是在台湾的我们所不熟悉的,但并不代表这些文学传统不存在或是不够好,就像是上个世纪前半叶,说到女性文学传统,恐怕会遭人嗤之以鼻,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见女性创作者在文学传统里并未缺席,系谱的重新描绘,让我们得以看见过去女性作家的身影,也鼓舞更多女性作家投身创作。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愈来愈多的女性作家以文学创作,描绘她们的生活,勾勒她们的世界,或是带领读者走进奇想世界,走进科幻未来,不论是现实或想像,文字经过她们的编织斟酌,成就出一个又一个炫丽有趣的天地,带领着读者认识自我、认识他者,丰富了文学语言,也带来更有趣的文化观照。

图书试读

维多利亚时期一名女记者玛格莉特.欧利芬特(Margaret Oliphant, 1828-1897)在一八五五年写道:「十年前我们都很娴熟小说的正统情节。我们的情人总是谦和忠贞,突然间石破天惊,《简爱》(Jane Eyre, 1847)让我们大开眼界,随着这部小说的出现,现代最令人惊叹的革命于焉展开。」欧利芬特所谓的正统小说,指的是十九世纪初盛行的情绪氾滥世态小说,而《简爱》确实和这类小说大不相同,它开启了新的人物和情感的描绘方式。虽然从现代的眼光看起来,这部作品无非是一部罗曼史,之后有无数的爱情故事都奉这部作品为开山祖师,这类故事内容总是以神祕难解的男主角、脆弱但个性坚毅的女主角来引人入胜,但是开创这个公式化情节的《简爱》,真正的意涵可比单纯的罗曼史要来得复杂许多。当时有评论家便很鞭辟入理地点出了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反抗不驯的精神」,对于任何法则都毫不屈服的态度。

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是爱尔兰裔牧师派屈克.勃朗特(Patrick Brontë)的第三个女儿。母亲在生了第六个孩子后因病过世。当夏绿蒂年纪稍长时,父亲把她和其他三个姊妹送往类似像慈善机构的女子学校,以为这样一来她们可以获得较好的照顾。孰料这带来更大的悲剧,她的两个姊姊玛丽亚(Maria)和伊莉莎白(Elizabeth)因伤寒热加上肺炎,病重而死。这时亲戚才明白事态严重,把她和妹妹艾蜜莉(Emily)接回来,从此她们和另一个妹妹安、弟弟布朗威尔彼此相依为命。由于他们住在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偏远的村落,生活相当孤立。幸好文学带给他们一家极大的慰借,这些孩子开始编造两个想像的王国──「安格利亚」(Angria)和「孔达尔」(Gondal),在这幻想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显得热闹丰富。布朗威尔和夏绿蒂甚至一起撰写安格利亚的编年史,艾蜜莉和安则负责写孔达尔的编年史(读者由此可以想见《魔戒》和《哈利波特》会出现在英国,绝对是其来有自)。他们最喜欢模仿的作家,便是广受欢迎的苏格兰小说家瓦尔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 1771-1832),和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爵士,并且有模有样地仿照当时知名的文学杂志《黑森林》(Blackwood’s)的编排方式装订,看起来和真的书几乎没有两样。

……
这部作品虽然出版了,但一年后只卖出两本,对于她们的经济实在没有什么帮助。原本一心想写诗的夏绿蒂,甚至曾写信给当时英国的桂冠诗人罗伯.邵塞(Robert Southey),他回信要她打消念头,认为女性根本不适合创作文学,也不应该朝文学之路发展。

勃朗特三姊妹考量当时的市场行销及文学品味,最后决定转为创作小说,艾蜜莉的《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 1847)、安的《艾格妮斯.格雷》(Agnes Grey, 1847)都在英国小说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夏绿蒂的第一部小说《教授》(Professor,在她死后才出版)、第三部小说《雪莉》(Shirley, 1849),以及第四部小说《薇莉特》(Villette, 1853)或多或少都是根据她自己的苦恋,加上平时白日梦所勾勒的安格利亚做为背景,编织成生动的浪漫爱情故事。这些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但是都融合了大量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哥德式小说的特色,如梦境、幻觉、戏剧性的冲突等,而她真正传世不朽的杰作,便是她的第二部作品《简爱》(Jane Eyre, 1847)。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不安于「是」:西洋女性文学十二家》这本书时,我以为会读到一篇篇关于女性作家生平的简述,或者对她们作品的简单介绍。然而,事实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室,作者邀请了十二位不同时代的西洋女性作家,让她们在“是”与“否”之间,在接受与反抗之间,展现出她们独特的生命姿态和文学风采。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刁钻,她不纠结于文学史上的既定评价,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位作家作品中那些“不安”的种子,那些对现有秩序的质疑和挑战。我从中看到了女性作家们如何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如何在边缘中寻找突破,如何在看似顺从的笔触下,埋藏着最炽热的反叛。书中的分析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充满了情感的共鸣。我常常在阅读作者的文字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正在为自我发声的女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女性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安于现状”的精神,在于她们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寻和确认。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次深入都让我对女性文学的理解更加立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十二位作家罗列出来,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作品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作家联系起来,展现她们在面对相似困境时,所采取的独特艺术策略。书中对“不安”的定义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的抱怨或不满,而是一种积极的、求索的姿态,是在既有的“是”的框架内,不断拓展“可能”边界的勇气。作者对文本细节的挖掘堪称一绝,她能够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意象,一句话的语序,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解读出作家内心深处的潜流,以及她们对社会规范的微妙反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她总能切中要害,揭示那些隐藏在文字之下的深刻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关于女性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女性作家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压抑中保持清醒,如何在沉默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评分

《不安于「是」:西洋女性文学十二家》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盛大的思想派对,邀请了十二位极具个性的女性作家,在作者的精心组织下,轮番献上了她们关于自我、关于世界、关于“存在”的精彩演讲。作者的文笔如同最细腻的丝绸,包裹着最坚韧的骨骼,在带领我们领略各位作家作品的魅力的同时,又不忘鞭挞那些束缚女性思想和灵魂的陈规旧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中的那种“不留情面”,她敢于直面女性作家们创作中的挣扎与妥协,也毫不避讳地揭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重重阻碍。但这种“不留情面”并非是负面的批判,而是一种充满尊重的解剖,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她们的伟大之处,看到她们是如何在逆境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书中的分析总是那么富有层次感,一层层剥开,总有新的发现。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作者的某句话而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对某位作家的理解,都只是浮于表面。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字典,每次翻开都能找到新的词汇,拓展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

读完《不安于「是」:西洋女性文学十二家》,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精神的远足。作者用她极具穿透力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十二位在西洋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女性作家进行深度对话。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作家的成就,而是聚焦于她们内心深处的那股“不安于『是』”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她们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挑战性别刻板印象,质疑既定的社会价值,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自我与世界。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她能够从极其细微的文学细节中,捕捉到作家们潜藏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不安”的定义,它不是一种消极的抱怨,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一种对更广阔生命可能性的追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对某位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而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被蒙蔽的双眼,突然被点亮。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这十二位女性作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女性文学本身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证明了,那些不被轻易定义的灵魂,恰恰是文学史中最耀眼的存在。

评分

读完《不安于「是」:西洋女性文学十二家》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书,更像是需要你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的智力冒险。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的敏锐,深入到这些伟大的女性作家笔下的世界,揭示她们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框架和文学传统中,寻找并表达那些“不安”于现状的“自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每一位作家作品的解读,不仅仅是梳理她们的生平经历,更重要的是,她是如何勾勒出这些作家如何在创作中挑战父权制、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对自我身份进行持续探索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细节,在作者的笔下被放大,折射出女性内心深处的挣扎、渴望与反叛。书中的分析逻辑严谨,引用的文本恰到好处,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那些声音在纸页间回响,她们的困惑、她们的呐喊,都如此真实而鲜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熟悉的文学作品,也发现了许多之前未曾留意到的女性文学的精妙之处。它像一扇窗,打开了我对女性主义文学史的全新认知,让我看到那些伟大的女性灵魂是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为自己开辟出一片自由的天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